学术投稿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8例临床分析

方莲娜;罗惠军;欧阳焱黎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 鼻窦炎, 真菌病
摘要: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影像学诊断、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和治疗效果.结果:48例中40例为真菌球型鼻窦炎(40/48),8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二者形态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治疗方案与转归不尽相同,超过半数以上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26/48),25例长期频繁使用抗生素,术后随访1~3年,一期治愈43例,复发5例(均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经再次手术等综合治疗痊愈.结论:鼻腔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及抗生素的频繁使用与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关系密切.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复发率较高,综合治疗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慎用抗生素和激素是预防真菌性鼻窦炎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对比细针穿刺在甲状腺结节诊断准确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粗针穿刺(CNB)与细针穿刺(FNAB)在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截止日期2017年2月),检索有关CNB与FNAB比较的文献,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19篇;有关诊断准确性比较文献18篇,其中CNB组2 600例,FNAB组2 777例,Meta分析显示CNB组对比FNAB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 CI:1.06~1.22,P<0.01);术后发生血肿情况共纳入文献2篇,其中CNB组3 050例,FNAB组3 497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2,95% CI:0.67~1.25,P>0.05).结论:在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情况下,临床中CNB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安全可行.

    作者:霍金龙;郭又铭;瞿锐;刘道生;陈宗义;洪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邻近微型皮瓣在头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运用

    目的:总结头面部皮肤组织缺损的不同手术修复方式和技巧,评价其外观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近5年来头面部因为外伤、肿瘤切除所造成的皮肤组织缺损的病例97例,其中鼻部37例,面颊部21例,额部9例,颞部13例,耳部17例,在安全切除病损组织以后采用邻近的转位皮瓣、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鼻甲黏膜瓣等进行一期修复.结果:手术后皮瓣一期愈合,1周拆线出院71例;皮瓣边缘小部分缺血坏死24例;皮瓣出现大部分缺血坏死1例;皮瓣下感染坏死1例.结论:头面部的皮肤缺损均可采用邻近的各类微型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皮瓣成活情况与手术技巧密切相关,耳后沟皮瓣运用广泛,适合耳部多个区域的皮肤缺损修复.

    作者:艾清秀;张自雄;向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涎腺淋巴上皮癌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涎腺淋巴上皮癌(LEC)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收集、分析12例涎腺LE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手术治疗效果资料.结果:12例LEC患者中,病变位于腮腺10例,颌下腺2例;2例为单侧多发肿块,其余10例为单侧单发肿块;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合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0例EB-VCA-IgA阳性.所有病例CT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均有明显强化.8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或部分不清,强化不均匀.4例包膜不完整;6例无明显包膜;组织学检查肿瘤由片巢状分布的、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上皮细胞和丰富的间质淋巴样组织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pan-CK、CD20和CD3阳性表达.12例均行原发灶及累及涎腺根治性切除加同侧选择性或治疗性颈清扫术加术后放疗,2例同时辅助化疗.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9例无瘤生存3~11年,其余3例于明确诊断后1~2年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涎腺LEC与EB病毒感染有关,多为单侧单发肿块,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CT显示涎腺LEC的肿块多呈恶性肿瘤征;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联合放疗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作者:朱国臣;孙晓峰;肖大江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miRNA在喉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MiRNA(miR) is a non-coding small RNA of 18 to 24 nucleotides in length.By pairing with 3'UTR of its target mRNA molecule,miRNA regulateS the target mRNA molecule in the translation level or direct ly lead to its degradation.Each miRNA may target several to several hundred mRNAs,of which 30% of the mR-NA is regulated by miRNAs.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iRNA expression disord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various tumors and may be the ideal target for tumor therapy.It has been shown that abnormal expression of RNA(miR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aryngeal cancer.Wang Ping found 47 kinds of miRNA expression abnormalities in laryngeal cancer tissue with microarray chip detection,that of which high expression were 23 kinds and low expression were 24 kinds.MiRNAs that are abnormally expressed i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re expected to be a new 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 of laryngeal cancer.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in recent three years on the association of miRNA and the biological behaviors of laryngeal cancer.

    作者:彭永华;杨文飞;卢绍伟;兰贤斌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治疗前血清LDH和ALP与鼻咽癌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对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04-2008-10期间在我院初洽的339例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放疗方式、放疗剂量、治疗前血清LDH水平、治疗前血清ALP水平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8%、85.o%、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治疗前血清LDH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临床分期及治疗前血清LDH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大于50岁、Ⅲ+Ⅳ期及治疗前血清LDH升高是鼻咽癌患者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周家毅;陈婷;李伟;叶旺;韦正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纳米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6-05期间我院收治的1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其中术中应用纳米碳示踪技术的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常规手术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转移淋巴结数、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以及甲状旁腺损伤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手术方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旁腺损伤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5.33%,对照组:16.44%,P<0.05).Ⅵ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6.51±4.65)枚/例,对照组:(4.42±3.10]枚/例,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使用纳米碳混悬液具有良好的淋巴结示踪效果,其甲状旁腺负显影的特点可以有效减少甲状旁腺误切.

    作者:付浩;张朝林;唐振宁;刘奇伦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OSAHS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西吡氯铵含片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在OSAHS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西吡氯铵含片对患者术后控制口咽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OSAHS的患者6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治疗组给予西吡氯铵含片治疗,对照组不用,所有患者均行UPPP.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3d、5d口咽部疼痛情况、口咽部水肿情况、以及唾液中IL-1β、IL-8和TNF-α浓度.结果:试验组术后3d、5d的口咽部疼痛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3d、5d唾液中的IL-1β、IL-8和TNF-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UPPP术围手术期使用西吡氯铵含片能改善患者术后咽痛,改善口咽局部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

    作者:陈焕琦;张子恒;周磊;章庆龙;周佳敏;金福德;林刃舆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上颌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导管栓塞治疗1例

    Internal maxillary arterial pseudoaneurysm is a potential complication of maxillofacial surgery.A 34-year old woman with maxillary sinus cancer undergoing multiple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and subsequently developed acute massive nasal hemorrhage.She was eventually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embolization.The recurrence of nasal hemorrhage was not observed during a seven-month follow up.

    作者:单菊萍;徐新建;吴娟;季文斌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围术期体温保护对行垂直半喉切除手术患者体温和末梢循环及出凝血时间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保温措施对行垂直半喉切除手术患者围术期体温、末梢循环及出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垂直半喉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术前气体加温组(A组,20例),术中液体加温组(B组,20例),对照组(C组,20例).比较各组患者围术期体温,手术结束时血气pH、乳酸及出凝血时间,苏醒后末梢氧和及热舒适度情况.结果:3组患者人手术室、诱导前及术后2h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开始后20 min及入术后恢复室体温比较C组明显低于A、B组,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血气pH比较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出凝血时间、末梢氧和比较C组与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热舒适度比较3组均差异明显.结论:半喉切除手术术中应用空气加温联合术前空气加温或术中液体加温可有效防治围术期低体温,对患者末梢循环及出凝血时间均有一定改善,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作者:郑鑫;孙东;周峰;张延钧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miR-34a在鼻息肉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鼻黏膜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miR-34a在鼻息肉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低氧诱导鼻黏膜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鼻息肉和正常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miR-34a的表达情况;对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予低氧处理,通过Western-blot检测miR-34a mimics转染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α-SM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下鼻甲相比,miR-34a在鼻息肉上皮细胞中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下调鼻黏膜上皮细胞中miR-34a表达,同时E-cadherin表达减少,α-SMA表达增加;这一效应能被miR-34a mimics抑制.结论:miR-34a抑制低氧诱导的鼻黏膜上皮间质转化,可能在鼻息肉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郑静;魏欣;粘家斌;姜鸿彦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鼻内镜辅助下开放径路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上颌窦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鼻内镜辅助下开放径路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上颌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鼻内镜辅助下开放径路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上颌窦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29例患者癌肿病灶均顺利切除,其中7例Ⅳ期行术前放疗加手术加术后放疗,22例采用手术加术后放疗.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23~129个月).全组患者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72%、61%,其中Ⅱ期分别为90%、80%,Ⅲ+Ⅳ期分别为63%、51%.结论:鼻内镜辅助下开放径路联合放疗是治疗上颌窦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无远处转移Ⅳ期患者联合术前放疗仍可获得很好疗效.

    作者:李慧;马士崟;张明洁;陆兆屹;孟洁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前庭眼反射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前庭自旋转试验(VAT)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的前庭眼反射特征,探讨VAT技术在前庭性偏头痛辅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临床确诊的VM患者69例、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患者73例、正常人65例在完成临床检查的基础上行VAT测试,以VAT增益、相位及非对称性为指标,分析比较其前庭眼反射特征.结果:①69例VM患者中水平或垂直增益异常为54例(78.3%);水平或/和垂直相位延迟66例(95.7%):非对称性异常13例(异常率为18.8%).②54例增益异常的VM患者中,46例(66.7%)为高增益,42例表现为高增益伴高相位,36例表现为单纯水平高增益(且主要集中在2~4 Hz异常,26例);8例(11.6%)表现为低增益.③PCI组VAT特征:73例PCI患者中,47例(64.4%)为高增益,11例(15.1%)表现为低增益,主要呈高增益.PCI组与VM组比较,高增益、低增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7、0.37,P>0.05).VM组与PCI组的VAT均以高增益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相位延迟及非对称指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正常人组VAT特征:四项指标异常阳性率较低.正常人组与VM组比较,高增益及相位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17、97.57,P<0.01),低增益非及对称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M的前庭眼反射以高增益为主,多呈现在2~4 Hz频率段,且多伴有相位延迟.VM主要累及前庭中枢,VAT检测可为VM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徐开旭;陈太生;王巍;李姗姗;温超;刘强;韩曦;林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李氏复位法实验模型研究

    目的:基于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李氏复位法进行理论探讨,分析其科学性及可行性.方法:建立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通过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李氏复位法的模拟演示和观察,分析各步骤的意义和不足.结果:根据半规管模型所示,经李氏复位法后水平半规管耳石更有可能回复到壶腹部而非经半规管进入椭圆囊.结论:本实验模型研究提示李氏复位法省略了复位手法的必要步骤,从而不能模拟出耳石复位的结果.

    作者:金哲如;林萍;杨晓凯;张旭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影像学诊断、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所见和治疗效果.结果:48例中40例为真菌球型鼻窦炎(40/48),8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二者形态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治疗方案与转归不尽相同,超过半数以上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26/48),25例长期频繁使用抗生素,术后随访1~3年,一期治愈43例,复发5例(均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经再次手术等综合治疗痊愈.结论:鼻腔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及抗生素的频繁使用与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关系密切.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复发率较高,综合治疗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慎用抗生素和激素是预防真菌性鼻窦炎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作者:方莲娜;罗惠军;欧阳焱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喉小涎腺导管癌1例

    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is a rare disease,especially in the larynx.From the pathology point of view,SDC histomorphology is very similar to breast ductal carcinoma.From the immunohistochemistry,epithelial antibodies are positive,but the SMA is negative.From the review of papers,total resection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but the local recurrence and distant metastasis a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for survival rate.Now we still lack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such disease.

    作者:贾俊晓;刘玉和;张俊波;曲琳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等离子射频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分析

    早期声门型喉癌(early glottic cancer,EGC)指Tis~T2病变且无颈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1].治疗方法有放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包括开放性手术、支撑喉镜下电刀、激光手术等,且具有相近的治疗效果[2-3].1970年以后应用广的是经口CO2激光治疗EGC[4].由于各种微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早在2007年尝试经口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EGC,并于2011年进行了相关的报道[5-6].由于不裂开喉体,损伤小,术后喉功能恢复良好,实现了EGC的微创治疗.随着病例数和经验的积累,我们总结了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EGC的疗效.

    作者:张晶晶;张庆丰;刘得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两种镇痛方式的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种镇痛方式应激疼痛反应的变化.方法:124例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的儿童,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为60例和64例.手术后A组为使用静脉自控镇痛药物持续静脉输注,B组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选择小剂量(5 mg/kg/次)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手术前后24 h采用FLACC进行镇痛评分.术前及术后24 h均检测血白细胞(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COR)浓度;检测WBC、CRP和COR浓度行相关性.结果:反应疼痛应激4个指标中,FLACC和COR判断疼痛效能好,CRP和WBC较差.术后4、24、36h3个时间段,对患儿进行FLACC评分,B与A组同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患儿手术前后A、B组对外周血WBC数目,CRP和COR的浓度变化:A组CRP和COR的浓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R的浓度24h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应激疼痛可以用FLACC评分和测血清COR浓度综合判定,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可以减小患儿应激疼痛反应,安全满足术后用镇痛需要.

    作者:陈欣;夏忠芳;杨娟;周馨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喉鳞状细胞癌移植瘤18F-FDG摄取与癌基因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18F-FDG摄取和肿瘤内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10只成瘤裸鼠随机分为Hep-2组和HIF-RNAi-Hep-2组,每组5只.对两组动物进行18F-FDG PET扫描,计算移植瘤T/N比值.PET扫描结束,剥取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Hep-2组和HIF-RNAi-Hep-2组肿瘤PET显像均清晰、明显,经统计学分析,2组动物移植瘤T/N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瘤内癌基因HIF-1α、Glut-1和VEGF在Hep-2组表达明显,在HIF-RNAi-Hep-2组HIF-1α表达明显减弱,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lut-1和VEGF在HIF-RNAi-Hep-2组高表达,与Hep-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移植瘤18F-FDG摄取和肿瘤内部癌基因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其中糖酵解以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徐鸥;王亚波;单春光;张林;李晓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生长分化因子15与黏蛋白5AC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及与黏蛋白5AC(MUC5 AC)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15例伴鼻息肉的CRS患者,15例不伴鼻息肉的CRS患者和15例正常鼻腔黏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鼻黏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PAS染色检测各鼻黏膜中总黏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各组鼻黏膜中GDF15和MUC5AC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伴或不伴鼻息肉的CRS患者鼻腔黏膜中可观察到黏膜增厚,杯状细胞、腺体增生以及炎性细胞浸润.IHC结果显示GDF15与MUC5AC主要分布于CRS鼻黏膜上皮及黏膜下的腺体内,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示GDF15和MUC5AC在CRS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上升(P<0.05),而在伴或不伴鼻息肉的CRS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或不伴鼻息肉的CRS中GDF15与MUC5A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GDF15和MUC5AC在伴或不伴鼻息肉的CRS患者中表达升高,且具有相关性,提示GDF15是CRS高分泌的一个重要因子.

    作者:余杰情;杨勇;张剑;熊园平;黄小燕;罗庆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嗓音训练和心理干预对嗓音疾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的作用

    目的:探讨嗓音训练对改善嗓音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方法:对2014-05-2016-07期间在我科参加嗓音训练的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对比其嗓音训练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以研究嗓音训练对嗓音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结果:嗓音训练前患者的SAS得分为47.52±11.15,SDS得分为48.63±8.70,显著高于国内常模37.23±12.59和41.88±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嗓音训练后患者的SAS得分为38.03±6.95,SDS得分为42.21±7.71,均低于训练前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嗓音疾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得分较普通人高;嗓音训练能改善嗓音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张馨元;吕丹;余蓉;周琦;张小燕;杨慧;邹剑;王海洋;任佳;郑义涛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