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

陈仁辉;王豪;钟燕青;耿义群;许慈燕;康炜骠;林钰龙

关键词:鼻炎, 变应性, 神经营养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蛋白-3
摘要: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蛋白-3(NT-3)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基因表达与AR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成组对照试验,抽提AR患者外周血总RNA,以正常成年人为对照.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NGF、BDNF、NT-3 mRNA的表达水平,2-△△Ct法计算AR患者基因表达的变化倍数.结果:相较于正常成年人,AR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2-△△Ct值依次为2.436 8、4.4588、1.7818;NT-3 mRNA表达的2-△△Ct值随着AR严重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结论:AR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表达量上调,可能与AR的发病有关;NT-3可作为评价AR严重程度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气传花粉研究新进展

    作者:吕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VEGF在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克拉霉素对其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wNP)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克拉霉素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16例CRSwNP组织及21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黏膜,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样本中VEGF的表达.另外收集10例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及5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黏膜,采用体外组织块培养及ELISA方法,观察克拉霉素对VEGF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①VEGF mRNA在CRSwNP组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经克拉霉素刺激前后比较,CRSwNP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SwNP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升高,推测VEGF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克拉霉素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而达到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作用.

    作者:胡双;游学俊;陈璀璀;刘争;崔永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肠道微生物与变应性疾病

    作者:杨奉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中的作用

    作者:杨雅琪;李胜兰;邓玉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成人颈部囊性水瘤1例诊治经验

    颈部囊性水瘤是淋巴管瘤的一种,是发生在淋巴系统的良性肿瘤[1-2],常见于2岁以下的儿童,成人颈部囊性水瘤非常罕见[3-4].现将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2012年6月收治的1例成人患者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患者,女,60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咽部不适,偶有阵发性刺痛.当时未予重视,未正规治疗.近来患者自觉症状加重,遂来我科就诊.体检:右颈部可扪及局限性隆起,上界为右侧下颌角,下界为舌骨水平,外侧为右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内侧为右侧气管旁线.肿块质软,不易活动.颈部CT示:右侧咽旁间隙见低密度影,直径约4 cm,边界清晰,CT值21 HU,未见增强(图1).颈部MRI示:右侧咽旁间隙可见直径约4 cm异常信号灶,边界尚清,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

    作者:和守睆;杨志刚;吴素娟;金晓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自制可控式吸引管吸取鼻腔水蛭的临床经验

    鼻腔水蛭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如何快速、有效地取出鼻腔水蛭是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2006-07-2012-07期间笔者根据工作经验采用自制可控式吸引管吸取鼻腔水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患者,男76例,女44例;年龄4~70岁,其中4~14岁90例,> 14~40岁15例,>40~55岁5例,>55~65岁10例.1.2 方法1.2.1 可控式吸引管制作 采用临床常用的一次性橡胶可控式吸痰管,根据患者年龄、鼻腔腔隙情况而制作.长度以患者耳垂至鼻尖部为宜,儿童采用8~12号管,一般不超过12号;成人采用12号以上吸引管,大不超过18号.

    作者:邓泽海;后群;陈妮娜;崔振英;周诗侗;李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谈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评定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衡量治疗效果需要确定疗效评定标准.2012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发起CRS诊疗标准的修订,该标准是此类疾病国内目前新版本的诊疗评定指南[1].为方便临床医生理解和使用,杂志同时发表了针对该指南的专家解读.笔者参与了该指南中有关疗效评定部分的修订[2].限于版面,许多内容没有包括进去.现就这方面的相关内容结合个人粗浅认识与大家分享如下.CRS的治疗需要树立综合治疗的理念,不能一把刀独霸一个领域.经过治疗后多长时间进行评定以及如何评定等是关键.借鉴以往的工作成果并结合临床,规定短期疗效评定不少于3个月,远期疗效评定不少于1年.其依据是鼻内镜手术后术腔的恢复,特别是组织上皮化快也需要3个月,故短于此时段进行评定不能科学地反映术后情况.

    作者:赵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蛋白-3(NT-3)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基因表达与AR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成组对照试验,抽提AR患者外周血总RNA,以正常成年人为对照.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NGF、BDNF、NT-3 mRNA的表达水平,2-△△Ct法计算AR患者基因表达的变化倍数.结果:相较于正常成年人,AR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2-△△Ct值依次为2.436 8、4.4588、1.7818;NT-3 mRNA表达的2-△△Ct值随着AR严重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结论:AR患者外周血中NGF、BDNF、NT-3 mRNA的表达量上调,可能与AR的发病有关;NT-3可作为评价AR严重程度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陈仁辉;王豪;钟燕青;耿义群;许慈燕;康炜骠;林钰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蝶窦神经内分泌癌1例

    作者:黄石;赵宇;何琳莉;申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粉尘螨滴剂治疗不同年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评估

    目的:探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个体化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不同年龄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疗效.方法:以150例对粉尘螨过敏的AR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以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1.5~2.0年的SLIT,期间联合对症药物治疗.按就诊年龄将患者分为5组:第1组(5~7岁,17例),第2组(>7~12岁,38例),第3组(>12~18岁,31例),第4组(19~40岁,38例)和第5组(>40岁,26例).评估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TNSS)、体征评分和药物评分(TMS)的变化.对于其中SLIT不稳定或不理想的AR患者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结果:与治疗前相比,SLIT 0.5、1.0、1.5~2.0年后,不同年龄组AR患者的TNSS、TMS以及体征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TNSS、体征评分以及TMS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对不同年龄AR患者进行1.5~2.0年个体化SLIT均有疗效;不同年龄组患者取得的总体疗效未见明显差别.

    作者:刘季萍;胡晓勋;付书彩;吴春萱;陈贺玲;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双囊甲状舌管囊肿1例

    作者:傅洋洋;佘翠平;张庆丰;刘得龙;张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复发的外伤性泪囊炎的治疗经验

    外伤性泪囊炎指由外伤引起的鼻泪管阻塞伴局部解剖结构改变,组织层次不清和瘢痕形成,致溢泪、流脓.由于组织粘连泪囊往往移位,术中寻找泪囊困难且易出血.传统的泪囊吻合术疗效不佳,复发率高.我们采用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加低温等离子治疗,术中泪道置管,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5-03-2012-05期间因外伤导致的泪囊炎首次手术失败、第2次在我科接受治疗的11例(11眼)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8眼),女3例(3眼);年龄6~51岁,平均25岁.均为眼科传统手术后半年以上复发者,11例均有面部瘢痕及手术切痕,其中2例伴内眦畸形、泪道阻塞.排除泪小管损伤病例,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泪囊碘油造影.

    作者:王炳慧;俞文哲;季洁;陈磊;吴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慢性鼻-鼻窦炎伴哮喘患者鼻内镜围手术期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哮喘患者鼻内镜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治愈率.方法:对152例慢性鼻-鼻窦炎伴哮喘患者鼻内镜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规范的围手术期治疗,全部患者术前哮喘控制情况良好,116例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13例哮喘不同程度发作;35例术毕直接送往ICU观察24~48 h,返回病房后1例哮喘急性发作;1例术毕拔管后即刻出现哮喘发作;以上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术后随访1年,恢复良好.结论:应充分认识慢性鼻-鼻窦炎与哮喘的密切关系,规范围手术期处理,掌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处理原则.只要做好充分围手术期准备,伴哮喘的鼻内镜手术是安全的,并可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马辉娟;巴云鹏;赵慧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鼻中隔棘突激光切除术

    目的:研究鼻中隔棘突激光切除术的疗效.方法:52例鼻中隔棘突患者通过激光手术纠正鼻中隔棘突,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50例鼻塞患者中,术后46例(92.0%)治愈,4例(8.0%)好转.32例头痛患者中28例(87.5%)头痛视觉模拟评分改善了50%以上,其中9例头痛完全缓解,4例头痛评分效果改善不到25%.随访发现鼻中隔创面可在1个月内完全自行修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鼻中隔穿孔、脓肿,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中隔棘突激光切除术视野清晰,操作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费用低,患者术后痛苦小.

    作者:吕凡;秦永;黄魏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桥小脑角内镜下神经减压术

    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部分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内镜下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神经减压术或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9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0例三叉神经痛(含28例桥小脑角肿瘤)、487例面肌痉挛和66例舌咽神经痛.结果:420例三叉神经痛中,发现责任血管390例(92.9%),用Teflon隔离;蛛网膜粘连但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0.5%);桥小脑角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28例.487例面肌痉挛中486例有责任血管,用Teflon隔离.66例舌咽神经痛均采用舌咽神经切断加迷走神经减压术治疗.出现脑脊液耳鼻漏3例,小脑梗塞1例,小脑出血2例,颅内积气3例;均治愈.无其他并发症及死亡病例.随访1~5年,三叉神经痛复发4例,面肌痉挛复发4例,舌咽神经痛无复发.结论:内镜用于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神经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手术中可获得满意疗效,提高了责任血管的发现率,有助于脑组织和神经功能的保护,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梁继锋;李光华;刘国伟;师伟;刘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3D影像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获得的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构,力求对于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方法:选择接受鼻窦检查的5例患者,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 mm,扫描层厚2 mm,层距-1 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形成3D模型.观察该模型上鼻丘气房、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并对额窦和鼻腔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精确测量.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状态的鼻腔-鼻窦气房结构模型,在其额隐窝部位可以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结构,并对所有患者额窦、鼻丘气房以及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结论:借助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得到鼻腔-鼻窦内气房3D结构模型;同时可对其中的重要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并对其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为手术提供了可靠指导.

    作者:王鹏;张艳红;韩晓东;杨贵;蓝建平;赵海亮;邱书奇;甄宏韬;高起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上海地区2种不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剂阳性率的比较

    目的:针对同一地区人群,比较2种变应原皮肤点刺试剂阳性率的差别.方法:收集2005-06-2013-02期间上海地区9 233例被拟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分别使用阿罗格(阿罗格组)和安脱达(安脱达组)试剂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分析2种试剂在检测阳性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阿罗格组总体阳性率(62.90%)高于安脱达组(5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粉尘螨、屋尘螨为2组患者的主要变应原,在阿罗格组和安脱达组中粉尘螨的阳性率分别为55.23%和45.57%,屋尘螨分别为54.83%和47.89%,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同一地区拟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中,使用不同变应原点刺试剂进行SPT,其总体阳性率有所不同,变应原种类较多者更易于提高检出阳性率;尘螨均为主要变应原,但不同试剂检出的阳性率不同,在决策特异性免疫治疗时应注意.

    作者:朱华明;张维天;时海波;苏开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鼻腔冲洗及鼻用激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部症状及气道炎症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鼻腔冲洗在AR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61例经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诊断为AR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7例(单纯鼻用激素治疗),B组21例(单纯鼻腔冲洗),C组23例(鼻腔冲洗联合鼻用激素).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鼻炎结膜炎生活质量(RQLQ)评分及下气道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值.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VAS、RQLQ评分及FENO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VAS、RQLQ评分及FENO值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3项指标减少差值比较,VAS、RQLQ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NO值A、C组与B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鼻腔冲洗能改善AR患者的鼻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下气道炎症.鼻腔冲洗治疗AR有效,与鼻用激素联合使用能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作者:吴明海;王秋萍;张恺;吴昆旻;张勇;王志颐;季俊峰;程友;钟南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仪在失眠症诊断中的应用

    失眠症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类型之一,发病率高达30%以上[1].对此类患者睡眠状态的客观判定主要依靠睡眠过程中PSG监测[2].无捆绑、无粘贴的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诊断技术,它可以监测患者睡眠时的逐拍心动周期、呼吸、体动等生理信号,以此为依据判别呼吸事件以及分辨不同的睡眠时相.其优点是检查时方便、舒适,监测过程中患者的睡眠更接近自然状态,适用于临床诊断、病情评价和临床科研[3].我科自2013年5月与大连市精神病医院合作,对失眠患者同时进行2种方法监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庆丰;仝屹峰;程陈景;常红;丁美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估

    目的:探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对屋尘螨过敏的102例AR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1例.SIT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3年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SIT;对症治疗组(ST组):仅对症治疗.评价疗效指标包括:鼻炎症状评分、用药评分、皮肤反应指数、血清特异性IgE(s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AR发展成哮喘和出现新的致敏原的比例.结果:SIT组经3年治疗后,患者血清Eos计数、皮肤反应指数、症状及药物评分均较ST组明显降低(均P<0.01);SIT后slgE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T组无AR患者发展为哮喘,2.1%出现新的致敏原;ST组17.4%的患者发展为哮喘,32.6%出现新的致敏原.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坚持长期SIT对螨致敏的AR安全有效,同时能减少新的过敏发生,阻止AR发展为哮喘.

    作者:宋薇薇;林小平;柴若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