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正常喉内收肌与外展肌肌球蛋白重链表型分析

邱晓霞;郑宏良;陈世彩;陈东辉;陈剑秋;夏思文

关键词:喉内收肌, 喉外展肌, 肌球蛋白重链, 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荧光染色
摘要:目的:探讨人正常喉内收肌与外展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表型的差异,为研究失喉返神经支配后喉肌的肌纤维表型变化规律提供对照,为进一步对临床上声带麻痹患者进行干预时机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7例正常喉内肌均来源于全喉切除术标本,内收肌取自环杓侧肌(LCA),外展肌取自环杓后肌(PCA),分别进行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MHC表型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结果:①人喉肌MHC-Ⅱb mRNA水平有表达,而蛋白表达为阴性;②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以PCA为代表的喉外展肌MHC-Ⅰ型纤维比例高于以LCA为代表的喉内收肌,而LCA中MHC-Ⅱ型纤维比例高于PCA.结论:①人喉肌MHC-Ⅱb蛋白水平不表达;②喉内收肌与外展肌由于功能不同,MHC表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内收肌以MHC-Ⅱ型纤维为主,而外展肌以MHC-Ⅰ型纤维为主.这种MHC表型的差异可能是与喉肌特殊复杂的功能如呼吸、发声以及气道保护功能相适应的.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手术主要解剖标志的多螺旋CT双斜位多平面重建

    目的:探讨利用多螺旋CT双斜位多平面重建技术(MPR),进行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手术中涉及的面神经段及定位解剖标志同层重建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在1具尸头标本上模拟经乳突-上鼓室面神经手术入路,观察面神经暴露的范围及定位解剖标志.利用双斜位MPR,对30具完整的成年国人尸体头颅标本进行经乳突-上鼓室面神经手术入路中涉及到的面神经段及定位解剖标志同层面重建,并对4个不同方位图像同层显示解剖标志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结果:经乳突-上鼓室入路可显露面神经垂直段、面神经锥段、水平全段、膝状神经节和迷路段远端,定位解剖标志有水平半规管、匙突、上鼓室前隐窝.以上解剖标志在双斜位MPR重建图像中可同层显示,显示成功率均为100%,显示程度双斜位均优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不同方位图像显示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斜位MPR可清晰同层显示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手术中涉及的主要解剖标志,结合手术进路及手术目的,利用双斜位MPR,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解剖标志的同层重建,能为术者提供更有使用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李志海;吕静瑶;陶宝鸿;沈剑敏;张国兵;温熙;蔡志毅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分型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60耳)外耳道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耳道胆脂瘤临床表现以听力下降、耳痛、耳漏、耳闷较为多见,病变向周围侵犯还可致面瘫、眩晕及张口受限等,外耳道可见肉芽或团块状组织堵塞.CT可显示外耳道骨壁破坏吸收致外耳道烧瓶状扩张.将本组患者分为:Ⅰ型26耳,行外耳道成形术;Ⅱ型14耳,行外耳道成形术及鼓室成形术;Ⅲ型19耳,行乳突根治术;Ⅳ型1耳,行外耳道成形及颞颌关节囊修补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外耳道胆脂瘤破坏范围不仅局限在外耳道,而且还可侵犯中耳甚至颞骨外结构,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及颞骨CT来进行不同的分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彻底清除外耳道胆脂瘤、提高听力及减少复发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蓓;叶放蕾;王乐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辅助下咽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下咽癌55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分析颈部出现淋巴结转移及结外侵犯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①45例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75.56%,10例双侧清扫中5例(11.11%)为双侧转移,2例(4.44%)为单侧转移;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率为79.41%,2例(5.88%)为双侧清扫双侧结外侵犯,2例(5.88%)为双侧清扫单侧结外侵犯.②45例共清扫淋巴结411枚,转移淋巴结163枚,转移率为39.66%,Ⅰ、Ⅱ、Ⅲ、Ⅳ、Ⅴ区转移淋巴结构成比分别为0.61% 、49.08%、25.77%、21.47%、3.07%,各区转移率分别为3.57%、62.02%、37.17%、42.17%、8.62%;③Ⅰ+Ⅴ、Ⅱ+Ⅲ+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Ⅴ分别与Ⅱ、Ⅲ、Ⅳ、Ⅱ+Ⅲ+Ⅳ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T1+T2与T3+T4两组之间和T1、T2、T3、T4任意两期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和结外侵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原发灶主要位于梨状窝者和梨状窝外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和结外侵犯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原发灶侵犯颈段食管与否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和结外侵犯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N1、N2、N3任意两期之间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临床Ⅰ+Ⅱ+Ⅲ期组与Ⅳ期组及Ⅱ与Ⅳ期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Ⅲ、Ⅳ期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Ⅱ、Ⅲ、Ⅳ区,以Ⅱ区多.T分期、原发灶部位与颈淋巴结转移率和结外侵犯率无关,原发灶侵犯食管颈段并不增加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和结外侵犯率.N分期增高不增加转移淋巴结结外侵犯率.Ⅳ期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

    作者:陈兴龙;许坚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面神经乳突段修复术后再生纤维三维构筑特点与功能恢复的关系

    目的:研究端-端吻合术和耳大神经移植术修复面神经乳突段后再生纤维三维构筑特点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端-端吻合组和耳大神经移植组,每组15只.对2组动物左侧耳分别实施面神经乳突段端-端吻合术或耳大神经移植术后30 d、90 d和120 d检测肌电图,取双侧面神经乳突段及周围颞骨,脱钙,石蜡包埋,制作6 μm连续切片后,利用Mimics 12.0软件重建显示再生神经的空间构筑.结果:2组动物比较再生纤维只有30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电图振幅30 d和9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维重建结果显示随时间延长再生神经纤维髓鞘逐渐增厚、上下对接增多并聚集成簇.结论:不同修复术后面神经乳突段再生纤维三维构筑特点与功能逐渐恢复的趋势在时间上相应,但又不是完全一致.

    作者:吴彩琴;杨琳;戴培东;王克强;张天宇;张红旗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围手术期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病态睡眠呼吸中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长期缓慢的发病过程中,OSAHS可对机体心脑血管、呼吸、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可逆或不可逆性损害.本病的治疗包括外科治疗、经鼻正压通气治疗和器具治疗等,而围手术期综合处理在外科治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外科干预在OSAHS系统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围手术期各种处理的正确和及时与否,不仅关系到手术的成败,甚至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本文就此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白文忠;孙建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硅胶T型管在喉气管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硅胶T型管在喉气管重建中应用的效果,并探讨其使用方法.方法:采用喉气管重建术治疗喉气管狭窄患者297例,全部患者术前均依靠气管切开通道呼吸,术后均采用硅胶T型管支撑3~6个月.结果:全部患者中,289例(97.3%)治愈拔管,恢复正常呼吸及功能性发声.经1~10年随访,疗效可靠,无再狭窄发生.结论:在喉气管重建中,T形硅胶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撑器,在应用中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刘志;陈文弦;崔鹏程;高鹏飞;阮炎艳;罗家胜;仲莉梅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珠三角地区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目的:掌握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季节珠三角地区儿童急性中耳炎(AOM)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442例经临床确诊为AOM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儿按年龄分为0~1岁组、>1~3岁组及>3岁组,同时按就诊季节分为1~3月份、4~6月份、7~9月份、10~12月份4个组.无菌操作取中耳脓液行细菌、真菌、支原体培养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①442例患儿中,356例培养阳性,阳性率80.5%,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39.2%),金黄色葡萄球菌(25.9%)和流感嗜血杆菌(7.4%)为主;②肺炎链球菌是0~1岁组(56.9%)和>1~3岁组(32.5%)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40.5%),与其他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按月份分组中,7~9月份组AOM患儿数明显下降.肺炎链球菌在各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月份组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P<0.05);④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利奈唑烷、氧氟沙星等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性较高,阿奇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有良好的作用.结论: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季节珠三角地区儿童AOM致病性病原菌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气候特点,准确掌握本地区AOM的菌群分布,以便合理治疗.

    作者:温瑞金;邓秋莲;孙昌志;高胜利;陶佳;罗仁忠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再手术治疗及疗效观察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占腮腺肿瘤的60%~70%[1].手术切除后复发被认为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操作不当、瘤体包膜不完整、多中心生长等诸因素造成[2],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1997-09-2007-09我院共收治49例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患者,均行再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9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22~66岁,平均46.8岁.本次手术前均已经历1~4次手术,末次手术至本次手术时间为0.5~11年,平均3.6年.末次手术方式肿瘤剜除术40例,腮腺部分切除术9例;末次手术后面神经损伤率为4.1%(2/49),均为下颌缘支损伤.

    作者:张相民;蓝小林;朱小燕;田克强;罗克勤;肖富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人正常喉内收肌与外展肌肌球蛋白重链表型分析

    目的:探讨人正常喉内收肌与外展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表型的差异,为研究失喉返神经支配后喉肌的肌纤维表型变化规律提供对照,为进一步对临床上声带麻痹患者进行干预时机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7例正常喉内肌均来源于全喉切除术标本,内收肌取自环杓侧肌(LCA),外展肌取自环杓后肌(PCA),分别进行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MHC表型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结果:①人喉肌MHC-Ⅱb mRNA水平有表达,而蛋白表达为阴性;②无论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以PCA为代表的喉外展肌MHC-Ⅰ型纤维比例高于以LCA为代表的喉内收肌,而LCA中MHC-Ⅱ型纤维比例高于PCA.结论:①人喉肌MHC-Ⅱb蛋白水平不表达;②喉内收肌与外展肌由于功能不同,MHC表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内收肌以MHC-Ⅱ型纤维为主,而外展肌以MHC-Ⅰ型纤维为主.这种MHC表型的差异可能是与喉肌特殊复杂的功能如呼吸、发声以及气道保护功能相适应的.

    作者:邱晓霞;郑宏良;陈世彩;陈东辉;陈剑秋;夏思文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是一种来源于毛细血管外皮的较为罕见肿瘤.其特征为梭形瘤细胞,外围有网状纤维分布在单层内皮细胞的血管腔周围,好发于深层组织,如下肢腹膜后和纵隔等处,发生于腮腺者较少见,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所熟悉.现将我科1例右侧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报告如下.l病例报告患者,男,48岁,2010年5月19日就诊于我院门参.患者于半年前无意间发现右耳垂后下方有一约花生米粒大小肿物,无疼痛、发热及张口困难等不适,未行任何治疗.近1个月来患者感肿物呈逐渐增大趋势,并伴有轻微疼痛.患者既往体健.

    作者:庞文英;杨淑云;王新中;银兴贵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复发性甲状腺癌再手术8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手术的术式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需再次手术治疗的8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再次手术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癌残留43例(49.4%),Ⅵ区淋巴结转移65例(74.7%),颈侧区淋巴结转移42例(48.3%);再次手术后发生短暂性喉返神经损伤3例(3.4%),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1.1%),短暂性低钙症状5例(5.7%).结论:甲状腺癌的初次手术方式不规范是造成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提高对甲状腺癌的认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避免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重要因素,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解剖与保护是确保再次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钱军;金鑫;李德群;谢波;马士(鉴)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食管异物引发食管穿孔的处理

    目的:探讨食管异物引发食管穿孔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处理的7例食管异物引发食管穿孔及各种并发症的患者资料.结果:6例经手术处理,3~18 d(平均14.2d)治愈;1例单经保守治疗,49 d治愈.结论:取出异物、修复瘘口、切开引流、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等是确实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单经保守治疗有效,但治愈时间较长.

    作者:邹艺辉;汪绪武;李为民;赵辉;刘日渊;杨仕明;王荣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急性中耳炎并发岩尖炎1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急性中耳炎并发岩尖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复习报告1例岩尖炎.症状期间颞骨CT表现为岩尖气房模糊,小梁结构不清.症状消失短期内MRI仍表现为岩尖部不规则、不连续长T1及长T2信号.结果:岩尖炎患者经抗炎、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痊愈.4个月后复查颢骨CT岩尖气房充气好.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岩尖炎的诊断有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颞骨CT及MRI所提供的影像学证据.保守治疗可作为岩尖炎治疗的一种选择.

    作者:陈敏;刘冰;张杰;刘世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扁桃体切除术后中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扁桃体切除术后中远期疗效,为扁桃体切除术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扁桃体切除治疗的患者101例,电话随访术后满意度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手术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患者占总体的73.3%,术后咽痛、发热、睡眠打鼾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但咽异感症改善不明显.术前咽痛发作大于3年,或发作次数多于10次的患者术后咽痛明显减轻.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咽干、异物感、发声改变等新的不适.结论:扁桃体切除术后中远期疗效多数令人满意,术后可能出现新的不适.

    作者:宋昱;王丽;李丽娟;陶立元;马芙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探讨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通过对造孔、泪囊黏膜瓣的切开及固定方式等的改良处理,在鼻内镜下完成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2例(23眼).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8个月.22例(23眼)中,21例(22眼)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畅通,内镜检查造孔通畅;1例(1眼)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95.7%(22/23).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四海;朱国臣;肖大江;曹建琴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颌面部巨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患者,男,68岁,因“左侧颌面部隆起2年余”入院.2年多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颧部隆起,后左侧面颊部亦逐渐隆起,并呈进行性加重,近1年来出现左侧间断鼻塞,无明显流涕,无鼻出血,近4个月来出现张口受限.专科检查:左侧颧部、面颊部弥漫性隆起,触及一巨大肿物,约10.0 cm×12.0 cm×2.5 cm,质韧,边界不清,表面欠光滑,有轻压痛,面颊部软组织稍肿胀,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左侧硬腭及颊黏膜处见菜花样肿物突入口腔,约3.0 cm×2.0 cm×1.0 cm,局部黏膜糜烂.

    作者:何晓峥;吴树浓;卢坚;高鸿明;何婷婷;邹建华;黄纪逸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