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比较

代广辉;刘学彬;张赞;程洪彬;王晓东;安沂华

关键词:干细胞, 移植, 脑性瘫痪,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单个核细胞, GMFM评分, FMFM评分
摘要: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都可以治疗脑性瘫痪.然而,这两者的疗效差异仍不清楚.目的:对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骨髓单个核细胞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招募105例脑性瘫痪患儿并随机分配成3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以及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患儿均接受4次腰椎穿刺细胞移植,对照组采用Bobath法进行治疗, 2 d治疗1次,持续3周.在治疗3,6,12个月后使用粗大运动量表和精细运动量表对各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进行量化评价.结果与结论:①移植治疗后3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功能区和FMFM评分A、C功能区得分均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对照组(P < 0.05);②移植治疗后6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B功能区得分及总分,FMFM评分A、B、C、D、E功能区得分及总分均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对照组(P < 0.05);③移植治疗后12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B、C功能区得分及总分,FMFM评分A、B、C、D、E功能区得分及总分均优于其他两组(P < 0.05);④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患儿分别有6例出现低颅压性头痛、6例出现低热;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安全、有效、可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较骨髓单个核细胞及康复治疗,无论在粗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功能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过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因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

    背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SDF-1)/CXCR4轴不仅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损伤组织迁移,而且具有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及增殖活性等作用.目的:建立慢病毒介导的稳定过表达 SDF-1α 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在体外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SDF-1α重组慢病毒载体(pNL-SDF-1α-IRES2-EGFP),并以空载体质粒pNL-IRES2-EGFP、基因沉默质粒GV-118-SDF-1α-siRNA作为实验对照,分别转染293T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SDF-1α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SDF-1α-BMSCs组、null-BMSCs组和siRNA-BMSCs组;采用RT-PCR、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 SDF-1α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MTT 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SDF-1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构建pNL-SDF-1α-IRES2-EGFP质粒,经测序结果表明pNL-SDF-1α-IRES2-EGFP重组质粒构建成功;② 慢病毒转染48 h 后可见293T 细胞和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强烈表达 EGFP;③SDF-1α-BMSCs组高效表达SDF-1α,siRNA-BMSCs组SDF-1α表达明显被抑制;④SDF-1α-BMSCs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增强,SDF-1α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跨膜迁移.在抗SDF-1α多抗作用后各组细胞迁移指数明显下降;⑤结果可见,慢病毒载体可介导外源性基因 SDF-1α 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高效表达,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陈少强;吴碧莲;王姗姗;黄海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促进缺血皮瓣血管的生成

    背景:如何促进大块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细胞共培养以及添加生物活性因子来促进血管生成均是很好地促进早期血管化的方法.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在体内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5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入5组,每组10只,于SD大鼠背部中线上建立一个4 cm×1.5 cm大小的缺血皮瓣模型,分别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 VEGF165基因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 组)、单独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组)、未转染VEGF165基因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D组)、DMEM培养基(E组).ELISA检测外周血VEGF水平,组织学观察其皮瓣存活状况及微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①术后A组皮瓣存活质量较其他4组高;②A组、B组术后第2,4,7,14天外周血中的VEGF持续高表达且逐渐升高,第7天时达到峰值,第14天时较术后第2天明显下降.不同时期A组外周血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第11天,A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第11天,A组微血管密度远远大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著性意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VEGF165基因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移植可促进缺血皮瓣血管化,提高缺血皮瓣存活率.

    作者:先德彬;明华伟;徐荣胜;夏德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联合雌二醇肌注治疗脊髓损伤

    背景:雌激素在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保护神经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雌激素在体外能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但是将雌激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应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雌二醇肌注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与机制.方法:SD 大鼠144只随机分为联合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雌二醇组和对照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后,分别于损伤中心移植6×106个(60 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无菌PBS,肌注雌二醇250 μg/kg或生理盐水,移植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1,4周,联合组的行为学评分都明显高于其他3组(P < 0.05);②移植后3,7 d联合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移植后3,7 d联合组的损伤脊髓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P < 0.05);④结果表明,雌二醇能减轻脊髓损伤的继发性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损伤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卜志勇;胡良蛟;李晨;李安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背景:目前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有限,治疗效果不佳,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表面标记物检测进行鉴定.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脊髓损伤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0只.利用动脉瘤夹钳夹闭大鼠第10胸椎的脊髓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模型建立10 min后尾静脉注射0.2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2×106个细胞).移植后0,10,20,30 d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并于移植后30 d,分离脊髓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镜下呈长梭形或成纤维细胞样,CD44、CD90阳性表达率均大于90%, CD45的表达不足2%,证实得到的细胞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移植后20,30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P < 0.05);③脊髓损伤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破坏,血管破裂损伤,神经元细胞肿胀变性,并有炎症细胞浸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脊髓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细胞膜完整,细胞核仁清晰可见;④脊髓损伤组大鼠脊髓轴突肿胀、髓鞘脱失,神经轴索出现变性和坏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轴突结构明显修复,部分脱失的髓鞘恢复,厚度均一;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修复脊髓组织结构、保护轴突和髓鞘结构完整有关.

    作者:孙经淞;周雪颖;曲淑贤;李双月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脂联素基因修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胰岛再生的影响

    背景:脂联素作为目前惟一发现的对人体有保护性作用的脂源性细胞因子,其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修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大鼠胰岛再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98只SD大鼠中随机取15只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其余按6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模型,成功建模75只,遵循随机分组原则,随机分为糖尿病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脂联素基因修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20 μL、2×106L-1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20 μL、脂联素基因修饰后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20 μL,连续移植3 d.移植后第7,14, 21,28天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移植后第21天,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胰岛组织脂联素、Caspase3、Bax 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胰岛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P < 0.05);与糖尿病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血糖水平下降(P < 0.05),胰岛素水平升高(P < 0.05);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脂联素基因修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血糖水平进一步下降(P < 0.05),胰岛素水平进一步升高(P < 0.05);②脂联素基因修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和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 < 0.05);③与糖尿病组相比,脂联素基因修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Caspase-3、Bax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 0.01),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亦降低(P < 0.05);④脂联素基因修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胰岛组织形态显著恢复,胰岛细胞凋亡少;⑤结果表明,脂联素基因修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促进糖尿病大鼠胰岛再生,可能是通过调节胰岛组织中Caspase3、Bax的表达,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实现的.

    作者:李凤敏;顾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透明质酸修复小鼠皮肤损伤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分泌大量生物活性因子有效促进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透明质酸修复小鼠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组、透明质酸组、干细胞条件培养液+透明质酸凝胶组.全层皮肤切除当天即进行治疗,用无菌棉签分别蘸取生理盐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透明质酸、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透明质酸凝胶液各0.5 mL,均匀涂抹于皮肤创面上,每天早、中、晚各涂抹治疗1次,连续涂抹治疗7 d,测量创面的大小,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干细胞条件培养液+透明质酸凝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造模后第5天的创面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和qRT-PCR实验检测损伤修复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创面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透明质酸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P < 0.01);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干细胞条件培养液+透明质酸凝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呈强阳性表达;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透明质酸凝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β、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 < 0.01);④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联合透明质酸凝胶液能加速小鼠皮肤创面修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或透明质酸凝胶液.

    作者:楼敏铭;王宏伟;马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修复,但其在骨髓中含量极低,难以分离和纯化.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成功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脑梗死模型的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只,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治疗后第1,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第14天,TTC 染色法计算脑梗死体积,抗人特异的线粒体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迁移并存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数量,TUNEL染色检测脑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治疗后第3,7,14天,用ELISA法检测脑缺血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第1,3,7,14天,治疗组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②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在治疗组脑缺血区只发现少数移植的干细胞,治疗组缺血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5);③治疗后第3,14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缺血脑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④结果提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可使脑缺血区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细胞凋亡减少.

    作者:陈东平;侯淑红;郭元;胡职舟;胡小红;陈衍贵;陈明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调节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

    背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调节T细胞介导的炎症性疾病,通过改善机体CD4+CD5+Treg及其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对预防及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具有一定的意义.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恶性血液疾病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D4+CD5+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疾病患儿,其中45例供者移植前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另25例直接采集骨髓为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分别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周采集外周血,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及ELISA法测定各组外周血调节T细胞水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5、干扰素γ水平.根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将70例血液疾病患儿分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组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阴性组,分析调节T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血液疾病患儿CD4+CD5+Treg占CD4+T细胞比例、CD4+CD5+Treg占CD4+FoxP3+T细胞比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5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而干扰素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②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CD4+CD5+Treg占CD4+T细胞比例、CD4+CD5+Treg占CD4+FoxP3+T细胞比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5水平低于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 < 0.05),而干扰素γ水平高于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 < 0.05);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移植后4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7例(16%),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移植后4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10例(40%),两组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④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阴性组CD4+CD5+Treg占CD4+T细胞比例、CD4+CD5+Treg占CD4+FoxP3+T细胞比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35水平高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组(P < 0.05),而干扰素γ水平低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阳性组(P < 0.05);⑤经Pearson单因素分析可知,CD4+CD5+Treg细胞、CD4+FoxP3+T细胞与白细胞介素35呈正相关(P < 0.05),而与干扰素γ均呈负相关;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能有效提高CD4+CD5+Treg细胞及其转录因子Foxp3水平,对提高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及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向金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GW4869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释放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具有相似的功能,但外泌体释放的调控机制依然不是很清楚.目的:探讨中性鞘磷脂酶抑制剂GW4869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GW4869处理24 h组和GW4869撤药24 h组(GW4869预处理24 h,撤药后继续培养24 h),分别收集各组条件培养基,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Western blot法鉴定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63、TSG101的表达,Nano-sight检测外泌体粒径分布及浓度,BCA法测定外泌体总蛋白水平,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GW4869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Western blot显示外泌体阳性表达标志蛋白CD63、TSG101;②纳米示综分析证实释放的外泌体大小约114 nm;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W4869处理24 h组和GW4869撤药24 h组外泌体释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而GW4869预处理24 h组和GW4869撤药24 h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W4869及其溶剂二甲基亚砜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GW4869可以显著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释放,并且在撤药24 h内依然保持抑制作用,GW4869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影响.

    作者:孙淑丽;肖培欣;丁辉;王敬;刘子泉;刘晋阳;王雪;石沙;吕琪;樊毫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酸蚀阳极氧化处理钛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Wnt信号通路的影响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采用阳极氧化方法在纯钛表面制备出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能显著影响成骨细胞的分化功能.目的:观察酸蚀阳极氧化处理钛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Wn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酸蚀和阳极氧化方法在钛表面制备微米级粗糙度表面复合纳米管形貌,设置氧化电压分别为5 V和20 V,分别记为5 V阳极氧化组和20 V阳极氧化组,以抛光的纯钛作为对照组.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到对照组、5 V阳极氧化组和20 V阳极氧化组钛表面,接种3 d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内经典和非经典Wnt信号通路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接种7 d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细胞核内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经典Wnt信号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5 V阳极氧化组、20 V阳极氧化组细胞内Wnt1和Wnt3a表达水平升高(P < 0.05);②非经典Wn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5 V阳极氧化组、20 V阳极氧化组细胞内Wnt4表达下降(P < 0.05);3组细胞内Wnt5a表达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5 V阳极氧化组细胞内Wnt7a表达下降(P < 0.05),20 V阳极氧化组细胞内Wnt7a表达升高(P < 0.05);与对照组比较,5 V阳极氧化组、20 V阳极氧化组细胞内Wnt11表达升高(P < 0.05);③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与对照组比较,5 V阳极氧化组、20 V阳极氧化组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明显升高(P < 0.05);④结果表明:钛表面微米级粗糙度复合纳米管形貌可激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经典Wnt信号通路.

    作者:王薇;杜原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背景: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已用于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10期)、Embase、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中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并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合计350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干细胞治疗组191例,常规治疗组159例;②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疗法相比,骨髓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MD=4.68,95%CI(1.79,7.56),P<0.01],但在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D=-3.86,95%CI(-9.90,2.17), P=0.21]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MD=-3.20,95%CI(-9.21,2.80),P=0.30]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治疗过程中,两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85,95%CI(0.25,2.89),P=0.79];④当前证据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良好,并能增加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但不能改善患者左心室重构.基于现有研究的缺陷,该结论仍需开展长期随访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作者:吴妮娜;何建云;朱磊;李晓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胶原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关节骨软骨缺损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胶原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具备适宜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生物亲和性.目的:研究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胶原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关节负重区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取3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右侧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3组干预,实验组软骨缺损处植入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胶原一体化骨软骨支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对照组软骨缺损处植入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胶原一体化骨软骨支架,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4,12周,进行骨软骨缺损处Micro-CT扫描、组织学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 扫描:至植入后12周时,空白对照组骨软骨缺损未修复;对照组骨软骨缺损缺损修复明显,再生骨小梁结构较多;实验组骨软骨缺损完全修复;②组织学观察:植入4周时,空白对照组缺损区被无定形的组织填充,对照组软骨下骨区域开始出现骨组织的重建,实验组软骨下骨区域出现较多的骨组织重建.植入12周时,空白对照组缺损区无骨小梁结构出现,无软骨陷窝结构;对照组软骨下骨的重建不充分,软骨层的修复由纤维组织构成;实验组骨软骨缺损区修复完全,潮线出现,软骨层厚度与周围正常软骨相似,与周围正常组织完全融合;③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植入后12周时,空白对照组Ⅱ型胶原基本上不表达,对照组Ⅱ型胶原表达较弱,实验组软骨基质Ⅱ型胶原表达多,与周围正常软骨相似,可清楚看到潮线;④结果表明: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胶原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关节负重区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鉴晓东;张永红;张宇;刘来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负压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的诱导分化

    背景:负压作为一种物理因素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其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内皮细胞分化.如果能发现负压对于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作用,对未来临床上负压联合干细胞修复创伤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负压作用条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负压下(-16.625 kPa,2次/d, 4 h/次)进行成表皮诱导分化,设置0 kPa组为对照组,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负压条件下诱导2周后CK-5、CK-10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0 kPa组比较,16.625 kPa组细胞生长受抑制,细胞CK-5、CK-10 mRNA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负压能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

    作者:赵伯文;徐强;葛权虎;李伯龙;彭心宇;张宏伟;吴向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背景:拮抗骨硬化蛋白可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刺激成骨活动,增加骨合成代谢.目的:观察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得到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成脂诱导7 d后油红O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用含50 μg/L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Scl-scFv)的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对照组用等量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第7天Real-Time PCR检测Col1、ALP、RUNX2、OPN、OCN 的mRNA表达,同时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第4,7,10天Western blot检测Col1和OPN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骨钙素水平.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橘红色油滴;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实验组Col1、ALP、RUNX2、OPN、OCN的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碱性磷酸酶染色强于对照组;④实验组Col1、OPN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骨硬化蛋白单链抗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无明显作用,可以促进其向成骨分化.

    作者:李世飞;祝孟海;张树东;姚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比较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都可以治疗脑性瘫痪.然而,这两者的疗效差异仍不清楚.目的:对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骨髓单个核细胞对于脑性瘫痪患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招募105例脑性瘫痪患儿并随机分配成3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以及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患儿均接受4次腰椎穿刺细胞移植,对照组采用Bobath法进行治疗, 2 d治疗1次,持续3周.在治疗3,6,12个月后使用粗大运动量表和精细运动量表对各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进行量化评价.结果与结论:①移植治疗后3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功能区和FMFM评分A、C功能区得分均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对照组(P < 0.05);②移植治疗后6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B功能区得分及总分,FMFM评分A、B、C、D、E功能区得分及总分均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对照组(P < 0.05);③移植治疗后12个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GMFM评分A、B、C功能区得分及总分,FMFM评分A、B、C、D、E功能区得分及总分均优于其他两组(P < 0.05);④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患儿分别有6例出现低颅压性头痛、6例出现低热;⑤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安全、有效、可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较骨髓单个核细胞及康复治疗,无论在粗大运动还是精细运动功能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作者:代广辉;刘学彬;张赞;程洪彬;王晓东;安沂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肾病综合征

    背景:外源基因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有利于增强其移植效应及提高其分化率.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从72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出18只,作为正常组,未给予任何干预;余下的5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组,每组18只,均于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肾病综合征模型.造模后24 h,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各10 μL,1次/d,连续3 d.移植后12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变化,采用三氯乙酸法测定24 h 尿蛋白含量,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HPA及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素氮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 < 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明显降低(P < 0.01).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组上述各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 < 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组各项指标优于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模型组各凝血指标呈高凝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组高凝状况均有改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组更为明显;③模型组HPA mRNA和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组HPA mRNA和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组HPA mRNA和蛋白表达量少;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饰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改善肾病综合征大鼠的肾功能及血液高凝状态.

    作者:高大维;杨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