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勇;何巍;郑宝石;冯旭;周涛;叶仕高;冯震博
背景:以往动物研究表明,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目的:观察急性排斥反应时患者移植肾脏组织和外周血中B7-2/CD28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对5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于移植前1 d、移植后1,3,7,14,21,28 d分别取外周血以及在临床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当天和抗排斥治疗1周后额外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刺激分子B7-2/CD28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同时,行经皮肾穿刺活检供肾修整结束时、移植后7 d、1个月、6个月、1年或以上获取活检肾脏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检组织中B7-2/CD2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3 d内所有患者外周血中CD28+,CD4+/CD28+,CD8+/CD28+细胞比率均有显著下降(P < 0.05),一二周后恢复到术前水平;移植后7 d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肾脏组织B7-2阳性表达率显著上升(P < 0.05),1个月后下降至移植前水平(P > 0.05).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CD28+,CD4+/CD28+,CD8+/CD28+细胞比率及肾脏组织B7-2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P < 0.05),经抗排斥治疗1周后均好转.结果证实,在肾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以及外周血中共刺激分子B7-2/CD28的表达上调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石理华;李瑛;李辉;孙光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亚毫米CT扫描速度极快,有效减少了运动伪影,分辨力极高,可以观察到内径在1 mm以下的小动脉.目的:采用亚毫米CT观察肝外胆管的供血小动脉.方法:纳入因各种原因需行上腹部亚毫米CT血管造影患者54例,利用连续薄层源图像观察,辅以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观察小动脉起源、支数、分布优势,同时测量胆总管直径.结果与结论:54例图像中胆总管均为1支,走行无特殊,其中51例能观察到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伴行于胆总管下段;其中7例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与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吻合成动脉弓,亦伴行下段胆总管;上段供血小动脉中11例为胆囊动脉近段,14例发自右肝动脉,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1例发自肝总动脉,1例发自左肝动脉.下段胆管供血小动脉占优势者39例,上段供血小动脉占优势者10例,其余5例较为均衡.54例胆总管内径4-24(11.0±5.8) mm.表明胆总管上段供血脆弱,因此该区术中不宜盲目分离、结扎小血管;对于胆石症与肝胰良恶性占位的中老年患者,术前行上腹部CT血管造影检查是有必要的.
作者:王显龙;方驰华;全显跃;杨剑;贾洪顺;梁波;肖莉;江永焰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对于髌骨不稳的治疗,临床上一般分为保守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方法众多,每种方法各有侧重,对于使用何种方法治疗髌骨不稳,目前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目的:探讨应用自体移植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膝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重建髌骨脱位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移植肌腱双束解剖重建.结果与结论:重建后随访2~16个月,观察患者关节稳定性及灵活度.46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患膝轻度伸直受限1例,重建后均未见髌骨复发脱位.重建后随访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Kujala评分均高于重建前(P < 0.01).结果证实,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自体移植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效果较好.
作者:姜少伟;徐斌;徐洪港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传统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弹力层穿孔率较高.目的:观察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屈光状态的长期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法治疗46例(51眼)圆锥角膜患者,记录移植前后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移植前按平均角膜曲率大小分为两组,平均角膜曲率≥60 m-1组与<60 m-1组,观察移植后24个月的等效球镜、散光、角膜曲率,并分析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6,12,18,24个月的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P < 0.01或P < 0.05),移植后6个月内视力是显著提高的,6~18个月视力虽有一定的提高,但基本是处于稳定的趋势,18~24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显示随着移植后时间的延长,视力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长期疗效佳.两组移植后的等效球镜、移植后散光、平均角膜曲率均较移植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眼轴与移植后的等效球镜、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移动,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平均角膜曲率逐渐增大.移植前角膜曲率差异对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屈光状态无明显影响.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梅爱;高华;李素霞;王秀先;孙光华;史伟云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导致急性肾衰竭等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其机制为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的病理过程.目的:观察肾脏进行预处理后激活热休克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90只随机分成3组.缺血再灌注组为右肾切除,左肾缺血25 min再灌注24 h;预适应组为双侧肾脏缺血20 min再灌注8 d后再进行缺血再灌注.假手术组开腹游离肾蒂.结果与结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检测预适应组和假手术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1);MPO染色发现缺血再灌注组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P < 0.01);PAS染色发现预适应组肾组织病理情况轻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5);TUNEL染色分析结果表明预适应组和假手术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 < 0.01);预适应组热休克蛋白27 mRNA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和假手术组(P < 0.05),热休克蛋白27 mRNA于第8天时强,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素加氧酶1 mRNA在24~ 48 h达到峰值A,然后逐渐下降,第8天后达到峰值B,B>A,并且高于假手术组(P < 0.01).提示远期缺血预适应激活热休克蛋白27、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素加氧酶1,能减少炎症因子浸润、促进肾小管细胞修复和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参与肾脏内源性保护机制.
作者:李炎;吴家清;申升;蒙善东;周结学;张明;刘东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低分子肝素和水蛭素都有活血化淤作用.目的:观察局部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对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在24只兔左耳背制作3 cm×6 cm静脉淤血皮瓣模型,随机分组:对照组皮瓣下多点注射生理盐水;肝素组皮瓣下多点注射低分子肝素625 U/mL,水蛭素组皮瓣下多点注射重组水蛭素1 U/mL.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术后水蛭素组和肝素组较对照组淤血程度轻,血肿消散快.②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水蛭素组、肝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水蛭素组和肝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术后同期微血管淤血程度较水蛭素组和肝素组严重,微血管计数明显少于水蛭素组和肝素组(P < 0.05,P < 0.01),水蛭素组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肝素组(P < 0.01).说明局部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可较快改善皮瓣的淤血,提高皮瓣成活,重组水蛭素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
作者:王春艳;童庭辉;韩寅;王太平;廖毅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抗原血清学识别重组表达克隆技术的应用有许多报道,但存在假阳性较高、稳定性欠佳等诸多问题.目的:优化抗原血清学识别重组表达克隆技术,建立灵敏且稳定的技术体系.方法:利用抗原血清学识别重组表达克隆技术,比较血清的处理方法、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的加入方式、不同的封闭条件及培养基厚度对显色结果的影响,观察噬菌斑显色深浅、背景处理及假阳性的产生.结果与结论:直接法预处理血清、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浸泡硝酸纤维素膜并干燥结合脱脂奶粉进行封闭,显色效果佳.此外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厚度可有效消除边缘效应.提示血清预处理、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的加入方式、不同封闭条件及培养基厚度等因素,在利用抗原血清学识别的重组表达克隆技术进行抗原筛选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乔玉莉;张鹏;苏家光;陈志坚;周素芳;廖志红;林文珍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上臂后上切口入路肱三头肌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牵拉三角肌时易损伤腋神经后支及锁骨上臂丛,探查和联合其他神经转位时需变更体位.目的:分析腋窝入路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的可行性.方法:取常规甲醛固定成人上肢标本10具20侧,于标本平卧,上肢外展外旋位,腋窝入路,对腋窝处神经血管进行显微解剖.测量腋神经起始处至分支处距离及其分支起始处的横径,肱三头肌各肌支起始处横径,各肌支由入肌点向近端进行无损伤分离长度.结果与结论:腋神经肩胛下肌下缘分成前后两支,前支横径平均为2.5(1.6~3.4) mm.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起点处横径为2.2(1.4-2.8) mm.桡神经与腋神经距离平均为18.2(10.2~30.0) mm.腋神经前支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横径相似,距离短.表明腋窝入路可暴露和辨别腋神经前后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在背阔肌腱表面水平靠近腋神经,可选择任一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
作者:董华张;阮文武;刘云;沙轲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常见的并发症,充分探究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时预防与对应综合治疗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目的:探讨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12/2011-01在武警后勤学院肾移植中心明确诊断为肾移植后肾功能延迟恢复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尸肾移植,给予相应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综合分析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原因.结果与结论:发生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病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52例(48.2%),急性肾小管坏死45例(41.5%);动脉吻合口狭窄5例(4.6%),输尿管梗阻3例(2.8%),环孢素A中毒肾病6例(5.6%).89例患者经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2例血肌酐稳定在200 μmol/L左右,2例因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5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未好转而恢复血液透析治疗.提示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引起肾移植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因素,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积极纠正.
作者:孙楠;刘乾;石理华;李瑛;李辉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激素可以减轻脑死亡供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炎症因子释放,起到保护脑死亡后供体心脏的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激素对脑死亡猪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版纳小耳猪14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皮质激素组.用缓慢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激素组予模型建立前半小时6 mg/k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静脉注入,对照组不用激素.分别予成模后0,1,3,6,9 h监测平均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并测定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1水平.结果:激素组各时段平均动脉压、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激素组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下降缓慢,内皮素1升高延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提示激素可有效保护脑死亡期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反应、增加心肌供能、维持内环镜稳定有关.
作者:王曦;马利明;贾少军;杨绍军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细胞黏附的丧失及E-钙黏蛋白表达下降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态及该病理过程中E-钙黏蛋白、整合素连接激酶蛋白的表达,探讨E-钙黏蛋白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对照组仅进行假手术;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1,3,7,14天分批处死大鼠,检测梗阻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程度并检测肾脏组织中E-钙黏蛋白、整合素连接激酶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及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梗阻时间越长,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越重,纤维化越明显.造模后3 d大鼠肾脏组织E-钙黏蛋白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即出现下调,第14天低,整合素连接激酶蛋白表达则显著增加,与同期正常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E-钙黏蛋白的表达减少促进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而整合素连接激酶蛋白的表达增加在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中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程红新;杨晓萍;赵瑾;陶林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通过去细胞化技术制备全肝生物支架成为缓解供体短缺的新技术,优化肝脏组织的去细胞化流程成为新的课题.目的:通过去细胞化技术建立完整保留肝脏三维结构和脉管系统的全肝生物支架,利用自主设计的循环灌注培养装置实现生物支架体外细胞再植.方法:通过门静脉路径循环灌注去垢剂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并用磷酸盐缓冲液洗脱残留去垢剂.通过动态循环灌注培养装置进行支架与HepG2细胞的共培养,观察植入细胞在全肝生物支架内的功能表达.结果与结论:经去垢剂灌注后,支架呈现保持肝脏三维结构的透明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细胞成分被完全移除,Masson's Trichrome染色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免疫组化结果证实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保存完整.循环灌注培养下细胞白蛋白表达量及尿素合成量较平板培养明显提高.说明去细胞化肝脏生物支架可作为体外肝脏组织重建的基础材料,动态循环灌注方法可实现支架中细胞再植.
作者:胡鹏蕴;程远;汪艳;李志国;潘明新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机体免疫应答稳态和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极低,且增殖能力较差.目的:以携带Foxp3基因的慢病毒EGFP+载体转染大鼠CD4+CD25- T细胞,观察其在大鼠CD4+CD25- 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以免疫磁珠两步法分选大鼠CD4+CD25- T细胞,用携带大鼠Foxp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分选的细胞,以转染Foxp3基因的CD4+CD25- T细胞为实验组,EGFP空白质粒组及CD4+CD25- T细胞为阴性对照组,CD4+CD25+ T细胞为阳性对照组.荧光显微镜和RT-PCR分别从蛋白和mRNA水平检测Foxp3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成功完成了免疫磁珠的分选,获得了纯度较高的CD4+CD25-T细胞和CD4+CD25+ T细胞,细胞存活率为(94±2)%,慢病毒转染的CD4+CD25- T细胞高表达Foxp3基因.表明以携带Foxp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系统可有效介导Foxp3基因在大鼠CD4+CD25- T细胞中高表达.
作者:黄洋;李永翔;沈继龙;罗庆礼;陆威;霍星星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大量文献表明,向肝脏细胞引入一个多个胰岛发育的关键因子(如Pdx1、MafA及Ngn3)可以使肝细胞向胰岛细胞的方向进行转化.目的:构建以pcDNA3.1(+)为骨架的质粒载体并共同转染胰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Pdx1)、神经源素3(Ngn3)及V型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源基因A(MafA)至小鼠胎肝细胞并检测其表达情况.方法:以基因组或小鼠胰腺cDNA为模板扩增Pdx1、MafA及Ngn3三个目的基因,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3个目的片段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小鼠系列真核过表达载体pcDNA3.1(+)-MafA ORF,pcDNA3.1(+)-Pdx-1 ORF,pcDNA3.1(+)-Ngn3 ORF通过Lipofectamine2000介导的脂质体转染小鼠胎肝细胞系BNL CL.2,用反转录PCR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个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目的基因克隆正确,反转录PCR,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了脂质体转染后小鼠胎肝细胞中有Pdx1、Ngn3以及MafA的表达.结果表明,真核过表达载体pcDNA3.1(+)-MafA ORF,pcDNA3.1(+)-Pdx-1 ORF,pcDNA3.1(+)-Ngn3 ORF可成功构建,并能够将Pdx1、Ngn3以及MafA三个基因转至小鼠胎肝细胞进行表达.
作者:于静雯;张振;徐艳花;陈容平;杨锐;陈宏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心肌损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对某些高危患者尤为有益.目的: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年龄≥60岁择期行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停跳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不停跳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完成心脏瓣膜置换.结果与结论:在转机30 min、术中关闭右心房前,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较转机前时升高(P < 0.05),其中以停跳组明显(P < 0.05).关闭右心房时两组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增加,以不停跳组增加幅度较小(P < 0.05).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以减轻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的心肌损害,该作用可能与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周涛;何巍;谢晓勇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参与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调节,SOCS1-3对妊娠的调节作用较为突出.目的:通过检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绒毛及蜕膜组织中SOCS3蛋白表达,了解反复自然流产患者SOCS3蛋白的表达.方法:Westen blotting 方法检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正常妊娠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SOCS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反复自然流产组SOCS3在绒毛组织中表达减少(P < 0.05),在蜕膜组织中表达减少(P < 0.01).推测SOCS3蛋白可能影响妊娠结局,反复自然流产组SOCS3表达降低,可能导致Th2反应降低,从而导致流产发生.
作者:吕兴钰;艾海权;蔡霞;李晓兰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目前对肾移植围手术期采用何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特别是抗体的使用)既可以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又不增加受体感染的风险尚无统一的认识.目的:比较肾移植后6个月内6种不同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的感染及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分为甲基泼尼龙组、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组、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甲基泼尼龙+赛尼哌组、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赛尼哌组,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结果与结论:①感染发生率: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低,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高.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急性排斥发生率:甲基泼尼龙组高,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低.甲基泼尼龙组明显高于甲基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赛尼哌组及甲基泼尼龙+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赛尼哌组(P < 0.05).表明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甲基泼尼龙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不增加感染的发生,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黄效维;刘洲;谢敏妍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肝细胞移植可以作为一种桥梁作用,帮助肝功能衰竭患者渡过肝衰期,并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目的:采用Seglen改良的原位灌注探讨SD大鼠原代肝细胞分离的影响因素和方法的改进,同时分析原代肝细胞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两步法分离大鼠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24 h后分2组:细胞移植组经脾脏移植约2×107个肝细胞;对照组经脾脏注射0.4 mL Hank's液.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生存率和血清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变化情况、脾内白蛋白分泌作用及脾内肝细胞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大鼠肝细胞分离存活率达85%~95%.细胞移植组14 d存活率(75%)显著高于对照组组(30%)(P =0.01),且肝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移植30 d后,脾内有肝细胞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移植15 d后,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结果说明胶原酶、pH值、灌注液、灌注方法等均是影响肝细胞分离存活率的因素;经脾脏移植的肝细胞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生存率和改善肝功能.
作者:冯渊;李德卫;杨晓波;陈睿;樊斌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肾移植后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引起膀胱刺激症状.目的:应用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表评价肾移植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同时评价托特罗定降低膀胱刺激症状的有效性.方法:研究纳入102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肾移植后留置尿管,分别给予托特罗定 4 mg/d或相同剂量的安慰剂.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表评价受者不同时间的膀胱刺激症状.结果与结论:随着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肾移植患者尿频及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频率及程度逐渐增加.应用托特罗定后,患者尿频及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频率及程度明显下降.说明肾移植后常规应用托特罗定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膀胱刺激症状.
作者:李金锋;丰贵文;王跃;庞新路;尚文俊;刘磊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背景:关于欧美人群中CYP3A5基因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之间关系已有报道,然而这些研究的数据多来自于移植后1个月~1年,缺乏移植后早期的资料.目的:探讨CYP3A 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关系,分析CYP3A5基因型对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和毒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按CYP3A5基因多态性将45例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分为*1/*1型组(11例)、*1/*3型组(15例)和*3/*3型组(19例),他克莫司初始剂量均为0.15 mg/(kg·d),1周后根据目标浓度调整他克莫司剂量.结果与结论:术后7 d,1个月,3个月* 3/* 3型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剂量比显著高于* 1/*3型组和*1/*1型组(P < 0.05) ;3个月内*1/*1型组急性排斥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1/*3型组和*3/*3型组(P < 0.05).3个月内*3/*3型组高血糖、神经及肾毒性等不良反应显著高于*1/*1型组.结果可见*1/*1基因型患者在肾移植早期难以达到有效目标血药浓度,使该组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不合适采用目前他克莫司的初始剂量方案作为早期的抗排斥反应方案;*3/*3基因型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明显升高,使3个月内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因此,根据CYP3A5 基因多态性作为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的依据,既能使* 1 /* 1型患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下降,又能使* 3 /*3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提高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新长;孟栋良;龙成美;曾涛;曾黎峰;黄跃胜 刊期: 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