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网膜计预测后发性白内障激光切除术后视力

徐明;赵云娥

关键词:视网膜计, 潜视力, 后发性白内障激光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计在后发性白内障激光切除术后视力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随访经确诊为后发性白内障并进行YAG激光的患者51人52眼,手术前应用视网膜计对患眼进行潜视力评价,用科以人YAG激光机切除混浊后囊膜,对潜视力值和术后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①潜视力值与术后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913,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在51人52眼中,潜视力值与术后佳矫正视力的差值在1行以内23眼(占42.9%),差值在2行以内43眼(占82.7%),3眼出现假阳性结果.③以潜视力值与术后佳矫正视力的差值在2行以内作为符合标准,按照后发性白内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各组的符合率为,1级14眼(占87.5%),2级22眼(占84.6%),3级7眼(占70%),在3级后囊混浊眼中视网膜计预测准确率相对较低.结论:Lambda 100型视网膜计测量是一种可通过混浊介质,定量测量视网膜视力的方法,尽管其测量值和术后矫正视力存在误差,但由于该检查简单方便,费用低,检查时间短,可以作为YAG激光切除混浊后囊膜前常规检查项目.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兔后发性白内障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28只兔均行白内障晶状体囊外手术,分别于术后1、3、7、14、30 d和90 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并抽取房水于-80 ℃中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术后兔房水中的IL-1β和IL-6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兔房水IL-1β和IL-6含量于术后3、7、14 d和30 d明显升高,术后7~14 d达高值,且与后囊混浊程度呈正相关.结论:IL-1β和IL-6可能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作者:张小文;蔡小军;李琴;陈建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2例

    [病例1] 男性,55岁.右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7年,术前屈光度为-1605 DS/ -0.75 DC×15°术后3个月为-3.5 D,术后一年为-5.00 D.

    作者:胡毅倩;徐承慧;周秀莉;李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二极管激光角膜热成型术治疗远视眼的对比

    目的:对比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二极管激光角膜热成型术(DTK)治疗远视(老视眼)的优缺点.方法:7例远视患者中3例(6眼)接受LASIK治疗,4例(6眼)接受DTK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项目包括:视力、屈光不正度和角膜地形图.计量资料做t检验.结果:LASIK组和DTK组术前平均屈光不正球镜度分别为+3.58 DS和+2.54 DS,散光度分别为+0.63 DC和+0.73 DC.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屈光不正度数分别为:LASIK组,术后1个月球镜度为(0.50±0.33)DS,柱镜度为(0.37±0.27)DC;术后6个月球镜度为(0.60±0.42)DS,柱镜度为(0.34±0.21)DC.DTK组,术后1个月球镜度为(0.54±0.37)DS,柱镜度为(1.42±0.69)DC;术后6个月球镜度为(0.69±0.48)DS,柱镜度为(0.81±0.34)DC.两组术后远视屈光不正度数较术前下降显著(P<0.05),术后DTK组较LASIK组角膜散光增加明显(P<0.05),球镜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远视力、近视力与术前同组相比都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LASIK治疗远视预测性好、费用高;DTK治疗远视简捷、费用低、预测性较差.

    作者:周炜;吴小兰;彭子春;黄蕊;郑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眼视光学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治疗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90例123眼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包括保守观察、全身和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局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和手术治疗等.治疗后平均随访1.4年.结果:用全身和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34例49眼中,上睑退缩完全消失4例6眼,明显改善13例20眼,无效17例23眼;局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20例26眼中,上睑退缩完全消失8例9眼,明显改善9例11眼,无效3例6眼,持续时间6 w至2年,注射后并发上睑下垂4例5眼;提上睑肌延长术11例15眼中,术后上睑退缩完全消失7例10眼,明显改善2例3眼,复发1例1眼,轻度过矫1例1眼;上睑退缩伴患眼下斜视15例15眼,行患眼下直肌后退术,其中术后上睑退缩完全消失14例14眼,明显改善1例1眼;10例18眼未作任何治疗,经平均2年随访观察发现2例4眼上睑退缩完全消失,1例2眼有明显改善.结论: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宜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发病初期或活动期病例用全身和局部糖皮质激素和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效果好,静止期或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宜行提上睑肌延长术治疗,伴有下斜视的患者行斜视矫正术可同时矫正斜视与上睑退缩.

    作者:颜建华;吴中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蝮蛇抗栓酶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国产蝮蛇抗栓酶(ahylysantinfarctase,AF)对体外培养的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s,HPF)增殖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进行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将传代的第4~第6代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蝮蛇抗栓酶(0.1 U/ml~0.00256 U/ml)分别处理48 h,并设对照组,通过噻唑兰比色法(MTT法),在酶联免疫测定仪上测570 nm处吸光值,计算出在不同浓度AF条件下的净增抑制率.结果:AF在0.04 U/ml以上使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当AF浓度为0.1 U/ml时,其细胞增殖抑制率达91.74%左右,镜下很少见到正常活性细胞.AF在0.00256 U/ml以上使部分细胞生长受影响.其50%抑制率浓度(ID50)为0.016 U/ml.结论:AF对HPF增生有抑制作用,并且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型,但在高浓度(≥0.1 U/ml)时可能存在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莫百军;王映芬;蔡康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眼部缓释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本研究概述了眼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指出了目前眼用制剂的缺点,并介绍了目前5种较为新型的眼用缓释制剂:含粘附剂的眼部给药系统、亲水凝胶、脂质体、微球和毫微球及植入剂,讨论了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及临床应用的前景.

    作者:陆肇曾;孙兴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成年人迟发性近视眼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成年人近视眼的发生和进展状况,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92例成人期(20岁后)发病的迟发性近视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视力、电脑验光、矫正视力、其他眼部检查、近距离用眼活动及近视眼家族史等.结果:视力为0.4~1.0,矫正视力正常.近视眼屈光度为(-0.50~-2.25)DS,合并有散光者也为低度[(-0.25~-0.75)DC]和顺规轴向(154 °~180 °)患者.本组近视眼进展缓慢.有近视眼家族史者占36.45%.好发于长期近距离工作者,本组病例中学生及近距离工作者共180例(占93.75%).结论:具有更多的受教育和近距离用眼机会是成人期近视眼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危险因素有受教育水平、近距离工作和遗传因素等.

    作者:陈嘉莹;徐威;陈萍珊;黄瑞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病理改变

    目的:观察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早期病理变化.方法:45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和对照组(CON),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SD大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分别饲养3个月和6个月.各组大鼠到期后,取眼球,采用视网膜消化铺片PAS染色、细胞图像分析及透射电镜技术进行早期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形态学检查,记数微血管细胞数和无细胞血管数目,观察微血管及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糖尿病视网膜早期微血管周细胞数目逐渐减少,无细胞血管增多.超微结构显示微血管细胞结构异常,基底膜变性、增厚.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存在微血管细胞病变、基底膜变性增厚及无细胞血管形成的改变.临床应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早期防治,改善微血管循环.

    作者:庞东渤;符丽娟;刘学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眼压与角膜厚度及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值的改变情况,以及其与术中角膜切削厚度及术后角膜屈光力改变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77例337眼,对术前、术后1个月NCT测量值及角膜屈光力分别作配对t检验,并对术后眼压改变值与术中角膜切削厚度及术后角膜屈光力改变值分别作相关性分析,计算回归方程.结果:①术后1个月NCT测量值、角膜屈光力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001).②术后眼压下降值(Y)与术中角膜切削厚度(X1)呈正相关(r=0.241,P<0.0001,Y=2.571+0.025×X1).③术后眼压下降值(Y)与角膜屈光力下降值(X2)呈正相关r=0.261,P<0.0001,Y=2.947+0.285×X2).结论:LASIK术后NCT测量值低于实际值,眼压下降与角膜厚度变薄及角膜屈光力下降有关.为避免LASIK术后青光眼的漏诊,应对NCT测量值进行矫正.

    作者:陈伟;李昉;张伟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儿童近视屈光参差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儿童近视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8例(8眼)儿童近视屈光参差者接受LASIK治疗的效果.弱视者术后结合健眼遮盖治疗.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复查,项目包括裸眼、矫正视力、验光、眼压、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检查.结果:8例中除1例随访6个月外,其余均随访1年以上.屈光度从手术前平均等球镜(-8.44±3.14)D(-4.0~-14 D)降至术后(-0.56±0.51)D(+0.5~-1.25 D).好矫正视力从术前0.52±0.36提高到术后的0.73±0.35,在5眼术前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2眼脱离弱视,其他3眼矫正视力均比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提高1~3行).所有眼术后均无haze产生,也未见有别于成人LASIK的并发症.结论:对于不能接受眼镜或者角膜接触镜等传统方法矫正的单眼近视散光屈光参差儿童,LASIK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严宗辉;胡建荣;吴健芳;孙勉;杨丽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眼镜验配不满意投诉1880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常规屈光检查和配镜处理后患者出现不满意投诉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方法:对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验光配镜的90150位消费者进行跟踪调查,对其中出现不满意反馈投诉的1880例配戴者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在总共1880例投诉中,由于镜架质量问题引起顾客不满意者有1146例,占60.96%;由于验光度数不合适、顾客戴镜无法适应者有358例,占19.04%;由于镜片质量问题引起顾客不满意者共218例,占11.60%;眼镜装配质量投诉共88例,占4.68%;其他70例.结论:必须通过加强眼镜产品质量监控,进行专业化的医学屈光检查,才能提高眼镜验配的满意度.

    作者:陈林兴;陈翔;林智;曾骏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42例视疲劳者,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 d、用药后3 d、用药后7 d、用药后14 d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评分.结果:与用药前相比,总积分(P<0.000)、异物感(P=0.003)、烧灼感(P=0.004)、眼痛(P=0.006)、流泪(P=0.014)、充血(P=0.01)等指标的积分于用药后1 d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畏光(P=0.001)、睑痉挛(P=0.026)、头晕头痛(P=0.005)积分于用药后3 d下降,差异有显著性.除头晕头痛指标积分有反弹外(用药后7 d和14 d,P>0.05),其余指标的积分均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恶心呕吐症状在用药观察期间无明显改变.有8例发生一过性眼局部不良反应,其中1例伴有轻微的头痛.结论:润洁萘扑维滴眼液14 d内能安全有效地缓解视疲劳的一些症状和体征.

    作者:刘祖国;虞东芳;林跃生;姚勇;邹文进;杨文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有晶状体眼的全玻璃体切除术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切除全玻璃体的可能性及其效果.方法:对48例(50只)有晶状体眼患者,做标准经睫状体平部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同时将基底部和睫状体平部玻璃体一起切除.其中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4只眼(包括巨大裂孔3只眼),闭合性眼外伤4只眼和开放性眼外伤11只眼(包括化脓性眼内炎2只眼),黄斑部疾病7只眼,各种原因玻璃体出血5只眼,静脉周围炎4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3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只眼.手术后定期检查视力、眼球前段、眼底和眼压,后复诊时用压陷三面镜检查并在再次手术中探查睫状体平部.结果:充分全玻璃体切除38只眼,部分全玻璃体切除12只眼.无巩膜穿刺孔玻璃体嵌顿和轻度嵌顿者占86%,未发生前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无咬伤晶状体和睫状体并发症.一次手术成功率是90%,再次视网膜和玻璃体手术总的成功率是94%,患者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主要并发症是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角膜上皮水肿、巩膜穿刺孔并发症、青光眼、视网膜再脱离和术中术后白内障.结论:有晶状体眼全玻璃体切除术切实可行,能预防或减少与巩膜穿刺孔相关的并发症和前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作者:刘文;王丹丹;黄素英;戴玲;于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巨大角结膜Bowen病1例

    患者,男,79岁.因左眼新生物1年余于2004年4月22日就诊.患者诉1年来左眼结膜新生物逐渐长大,并向四周及角膜增长,伴轻度异物感,少许分泌物,余无不适.检查:左眼视力0.4,上下睑结膜轻度充血,角膜缘4:00~2:00约300 °范围见弥漫性灰红色隆起,肿块较厚,表面呈乳头状,内有丰富的呈绒球状血管,肿块边界清楚,向球结膜扩展约5~8 mm,上下方接近穹窿结膜处,内眦部达泪阜边缘,向角膜缘内环形扩展2~4 mm,角膜未侵入部分透明,肿块边缘球结膜见较粗浅表血管,晶状体轻度混浊,余无异常.

    作者:张宗端;晋秀明;刘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眼屈光状态的泛化理论及有效眼模式

    目的:人眼的屈光状态可由一新理论来分析,此理论基于几种不同眼生长部位的比值与实验值比较的结果.方法:由光学成像理论可知,眼系统屈光状态可由眼轴长(L),主平面(L2)及角膜及晶状体有效焦距(f1,f2)、曲率(r1,r2,R1,R2)及两者有效距离(S)来表示.比值C1=X/f1,X/f2,L/r1,L/R1的理论值符合实验值.本研究同时介绍一种有效眼模式(EEM),其由X,C1及C2来描述.结果:在正视态时,(C1,C2)=(0.59,0.29),(L/r1,L/R1)=(3.08,2.3),(E1,E2)=(0.71,0.29).在标准范围内,各值为(单位:mm),f1=(29-34),f2=(60-64),S=(5.0-6.5).本理论求得L·=(22-25),而比值C1=(0.56-0.6),C2=(0.27-0.31);L/r1=(2.8-3.3),L/R1=(2.1-2.5);E1=S/(f1-S)=(0.65-0.75),E2=S/f2=(0.27-0.32).本研究理论值L/r1符合Hong等人所测的实验值(2.75-3.28).结论:人眼的发展可由本研究理论统一描述,EEM含C1,C2,E1,E2四个比值,可用来预测人眼有可能的生长趋势(正视及非正视态).

    作者:林瑞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肉样瘤病引起葡萄膜炎1例

    患者,女,71岁,因全身结节伴疼痛1年、加剧20 d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右侧膝盖上方出现红色豌豆大结节伴疼痛,后迅速增大,呈块状,表面呈紫红色,不久左侧膝盖上方也出现类似结节.1个月后遂就诊于皮肤科,建议其行病理切片,遭拒绝.

    作者:刘春姿;韩红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眼压中度升高的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方法:SD大鼠40只,烙闭大鼠右眼3支上巩膜静脉,于术后连续观测眼压,并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病理组织切片观测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即刻眼压平均升高175%,术后1个月时平均眼压是术前的1.85倍,术后2个月时平均眼压是术前1.81倍,术后3个月时平均眼压是术前的1.69倍.②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眼视网膜各层与对照眼的视网膜有不同程度变薄.结论:上巩膜静脉烙闭法能建立较稳定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鼠高眼压模型.

    作者:张富文;路雪婧;段俊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近视人群分析

    目的:分析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人群情况.方法:用自制调查表,对12个月内接受手术的连续病例488例以不记名方式调查,取443例资料完整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岁以下患者多,占52.37%,35岁以上少.男性略多,但各年龄组不一致.学历以高中多,手术信息来源主要是广告和朋友介绍,手术目的以摘镜居首位,其次是升学、入伍、美容.手术者大部分为学生,占58.24%.结论:患者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手术信息来源及手术目的均是影响近视人群选择角膜屈光手术的重要社会因素.

    作者:范玉香;徐深;赵俊华;刘玉青;杨立东;张瑞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

    目的:观察并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的波前像差,尤其是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探讨术后眼高阶像差与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应用波前像差仪对33例(64只眼)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10个月的眼波前像差进行测量;用裂隙扫描式角膜地形图进行手术前后的K1、K2及角膜厚度检查,将术前术后的高阶像差、K1、K2及角膜厚度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LASIK术前的波前像差分布以低阶像差占优势,为81.7%,彗差和其他高阶像差分别占13.9%和4.4%.②LASIK术后1个月高阶像差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01),彗差和其他高阶像差分别占51.8%和20.9%,低阶像差占27.8%,高阶像差整体平均增加2.96倍,以二次彗差增加多,达到3.17倍(P<0.001).③LASIK术后10个月彗差和其他高阶像差分别占40.8%和17.0%,低阶像差占38.1%,与术后1个月相比,高阶像差均有所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术前相比,整体高阶像差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表现为二次彗差和二次球差仍比术前有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优势高阶像差彗差、球差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术前近视度数与术后各时期的整体高阶像差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K1、K2、角膜厚度均与术前整体高阶像差无明显相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K1、K2、角膜厚度均与同时期整体高阶像差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①常规LASIK手术可导致眼球产生大量高阶像差.②LASIK术后高阶像差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③术前近视度数越高,术后高阶像差越大.

    作者:朱映芳;郭小健;王华;何书喜;陈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