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式细胞术及其在细胞凋亡检测中的应用

娜仁图娜拉;闫雷;赵瑞杰;关伟军;马月辉;哈斯苏荣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细胞凋亡, 检测, 综述文献
摘要:流式细胞术是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微粒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与分选的一门技术.它不仅快速、灵敏和准确,而且还具有客观、直接和同时进行多参数检测的优点.细胞在凋亡时产生的一系列形态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性质的变化,包括细胞皱缩,核染色质凝聚,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诱导蛋白酶凋亡分子激活,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膜磷酯酰丝氨酸外化,胞质Ca2+浓度升高,DNA片段化及含量变化等特点,进行定性、定量测试分析,从而实现对细胞凋亡的准确测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评估

    背景:目前关于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分化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但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设计:病例分析.对象:河南省人民医院2003/2008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2组:骨髓细胞移植组48例,标准药物治疗组3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移植前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肽和心肌灌注显像榆测结果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在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1年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根据临床需要给予标准的药物治疗.骨髓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经造影导管缓慢注入冠状动脉内,细胞数(3.1±1.6)×108.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超声仪测定心功能指标的变化,通过双抗央心免疫荧光法全定量测定血浆脑钠肽含量变化,应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检测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移植前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①与移植前比较,1年后骨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容积明显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提高(P<0.05);标准药物治疗组此2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标准药物治疗组比较,1年后骨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②与移植前比较,2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均明显缩小(P<0.05或0.01),且骨髓细胞移植组变化幅度大于标准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移植后1年内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情况.

    作者:徐岩;徐予;高传玉;刘煜昊;王宪沛;朱中玉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成体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现状

    成体干细胞存在于已分化的组织器官中,具有明显的可塑性,能跨系统、跨胚层分化,在组织工程和损伤修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血管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成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得到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表明,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成体干细胞主要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来源的干细胞以及羊膜来源的干细胞等基于此,就成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血管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宋秀军;江其生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丹参注射液体外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背景:在干细胞异体移植时神经细胞的低存活率成为异体细胞移植失败的主要诱因.核因子kB是细胞信号传导的主要转录因子之一,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目的: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丹参注射液联合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情况,以及分化过程中核因子kB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基因水平实验,于2008-03/05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新生7 d龄SD乳鼠10只,由辽宁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为Sigma公司产品,丹参注射液购自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鼠肌源性干细胞,差速贴壁法和酶消化法纯化后接种于6孔板内.诱导组用含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DMEM预诱导24 h,更换培养液,洗涤3次,再加入含丹参注射液的无血清DMEM诱导5 h;对照组使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处理.主要观察指标: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神经丝蛋白、核因子kB抑制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前肌源性干细胞未见神经丝蛋白表达,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神经丝蛋白呈阳性表达.凝胶电泳及Westem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对照组核因子kB抑制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诱导组核因子kB抑制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丹参注射液可联合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核因子kB的活化被抑制.

    作者:曾祥一;王伟;孙亮;张力;曾令达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动员后的同胞骨髓联合脐血混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8例

    目的:总结分析动员后的同胞骨髓联合脐血混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效果.方法;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儿科2005-01/2009-03行同胞骨髓+脐血混合移植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0~7.5岁,按Pesaro标准进行地中海贫血临床分度,Ⅰ~Ⅱ度7例,Ⅲ度1例.供者年龄1~4岁,预处理前4 d开始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μg/(kg·d),共5 d,第5天抽取骨髓以及输注脐带血至患儿体内.结果:所有患儿均在移植后4周内恢复造血.8例患儿中有7例发生感染,4例患儿出现Ⅰ度肝静脉闭塞,2例患儿出现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患儿发生局限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32 d因肺部感染和心脏衰竭1例死亡,7例存活.结论:动员后的同胞骨髓联合脐血混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安全可靠,初步结果满意,但移植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需高度重视.

    作者:吴学东;刘华颖;冯晓勤;何岳林;李娜;任玉琼;孟凡义;李春富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深Ⅱ度烧伤创面磨痂治疗后残留皮肤组织中表皮干细胞标记物角化蛋白19的表达

    背景:大面积烧伤往往需要削痂清除痂皮,但削痂手术往往会导致人为因素除去过多的残留再生皮肤组织.目的:观察磨痂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对残留皮肤组织中表皮干细胞标记物角化蛋白19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比观察,于2002-10/2004-01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对象:烧伤整形外热烧伤科患者40例,年龄18~37岁,平均烧伤面积为15%~45%,深Ⅱ度烧伤面积为15%~30%.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磨痂组(n=20)、削痂组(n=20).方法:磨痂组采用电动磨痂仪对创面进行磨痂,由浅入深磨去坏死组织,至创面基底呈现红色充血,有珠状的小出血点为止.削痂组采用滚轴削痂刀对创面进行削痂,削至创面基底呈瓷白色、组织致密,湿润面有光泽,无网状血管栓塞和呈灰暗棕色的无光泽组织,放松止血带后可见密集点状出血较均匀,但有时因操作原因削痂过深,基底露出脂肪组织.两组创面术后用辐照猪皮覆盖.主要观察指标:取术前、术后小块创面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皮肤再生组织中标记物角化蛋白19的表达,在100倍光学显微镜下,任意选取5个视野计数细胞团的表达数;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记录超过4周不愈合的肉芽创面,需要再次手术植皮修复创面.结果;磨痂保留了较多的真皮组织,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削痂后创面基底组织有薄层网状组织残田及部分毛囊及汗腺,有些标本视野中可见无真皮组织,为脂肪组织.细胞团的表达数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前及术后创面均有创面残留皮肤组织中标记物角化蛋自19表达,磨痂组术前、术后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削痂组术后较术前数量减少(P<0.05);磨痂组创面较削痂组提前愈合(P<0.05).需要手术植皮创面磨痂组2处,削痂组8处(P<0.05).结论:应用磨痂术治疗烧伤深Ⅱ度创面能有效掌握磨痂深度,对组织损伤小,与削痂比较保留更多的再生皮肤组织,通过表皮干细胞的再生,利于创面再上皮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毛庆龙;梁自乾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参与骨髓基质细胞向脊髓全横断损伤区的迁移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具有体内、外迁移特性,但目前关于其迁移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存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外迁移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3/06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解剖系完成.材料:清洁级Wistar新生大鼠1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损伤模型组、假手术组,20只/组.方法: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趋化实验在48孔Boyden小室上进行,取25 μL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分别以5,50,500 μg/L质量浓度加到趋化板的下层,以8 μm孔径的聚碳酸酯膜覆盖;并设立空白对照,单纯添加DMEM条件培养基.以含生血清白蛋白的DMEM条件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至1.5×109L-1,50 μL细胞悬液加到Boyden小窜上层,37℃、CO2培养箱培养10 h.损伤模型组大鼠制各脊髓全横断损伤,假手术组大鼠只打开椎板.脊髓全横断后1 h,将5-(6-)羟基荧光素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荧光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1.0 mL(1×109L-1)经颈内静脉注入体内.主要观察指标:免疫荧光组化染色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体外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趋化迁移作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脊髓损伤区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RN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向脊髓损伤区的体内迁移.结果:纯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呈CXCR4阳性.与空白对照比较,5,50,500 μg/L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均可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趋化迁移(P<0.06),且质量浓度为50 μg/L时趋化作用达峰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模型组造模后7 d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14 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细胞注射2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模型组损伤区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体内、外可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参与骨髓基质细胞向脊髓全横断损伤区的迁移.

    作者:丁鹏;薛黎萍;杨智勇;王崇谦;王嘉沪;冯忠堂;林荣安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取材方便、对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其低免疫原性及易于诱导机体的免疫耐受性,使得在不需要HLA配型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异体移植,从而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目前常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根据生物学特性、细胞表面标记、多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对其进行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虽来源于中胚层,但在相应的诱导下可以向内胚层或外胚层的方向分化,一般选取传至第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在培养液中加入传统的诱导剂如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脑源性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外,向培养液中加入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可诱导加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尤其是致瘤性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隋意;李光来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血管形成的影响

    背景:人体内存在一种能以血管发生方式形成新生血管的内皮祖细胞,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生后血管生成、血管损伤修复的理论.目的:观察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血管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6-05/2007一03在新华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接近足月的妊娠杂种犬1只,用于制备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成年犬36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18只,组.方法:2组犬均于冠状动脉前降支第1对角支分出后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向冠状动脉内注射含5×106个血管内皮祖细胞(经BrdU标记)的生理盐水2 mL,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单纯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4,8周处死取材.主要观察指标:心肌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确认梗死模型,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血管新生情况,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数.结果: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以及小血管形成.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区小血管上可见部分细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BrdU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无明显新生血管.细胞移植组在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内有棕黄色颗粒,vW因子呈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不表达vW因子.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心肌缺血区、梗死区的血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至梗死心肌后可参与血管形成,但尚小能够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作者:李博;赵宏光;钟竑;柳瑞军;马南;单根法;梅举;张辅贤;李国庆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无血清悬浮培养肾癌干细胞表面标志CD133及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背景:有研究表明端粒酶活性抑制剂不仅能抑制或杀死肾癌细胞,而且对决定肾癌发生发展的干细胞也有作用.目的:观察无血清悬浮培养的肾癌干细胞表面标志CD133及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并与含血清培养的肾癌细胞作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009-02在江苏大学完成.材料:手术切除肾癌周围新鲜的正常肾组织标本由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提供,肾癌干细胞株OS-RC-2由上海中科院细胞库提供.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肾癌干细胞OS-RC-2,胰酶消化后离心弃上清,悬浮于含EGF、bFGF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中,调整细胞浓度为2×105L-1进行接种,在37℃、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中悬浮培养.以含血清培养的肾癌细胞及正常肾组织细胞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癌干细胞CD133及CD34的表达,采用TRAP实时定量检测肾癌干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肾癌干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后,细胞呈圆形悬浮于培养液中:2 d后有细胞球生成,每个细胞球含3~8个细胞,折光性较强;7 d后细胞球明显增多,体积增大,为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无血清悬浮培养的肾癌干细胞球CD133+CD34-率明显高于含血清培养的肾癌细胞CD133+CD34-率,正常肾组织细胞未测出有CD133及CD34的表达,3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28.25,P<0.05).肾癌干细胞球和肾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肾组织细胞(F=278.74,P<0.05),而前2者间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含血清培养的肾癌细胞相比,无血清悬浮培养的肾癌干细胞表面标志CD133呈明显高表达,二者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肾组织.

    作者:潘鹏;田福起;郭涛;孙浩;马克钧;周留正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第3~12周人胚肝甲胎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 9和c-Met的时空表达

    背景:现阶段对于肝干细胞在胚胎肝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时空分布、分化过程的报道很少.目的:以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c-Met作为标志物,观察其在不同发育阶段肝干细胞中的时空分布.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6/2006-12在潍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40例胚胎标本取自3个月内的流产胎儿,由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方法:收集流产胚胎,30 min内制作切片,显微镜下根据胚层形成情况、体节数目及器官发育状况确定胎龄.选择胎龄第3~12周的标本切片,每隔10张抽出1张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第3~12周胚胎肝干细胞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结果:第3~5周甲胎蛋白、c-Met呈阳性反应,提示为肝干细胞;第10~12周甲胎蛋白、c-Met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周围,提示此时肝干细胞主要局限于汇管区周围的肝索内,与成年肝中卵圆细胞(成年肝干细胞)的分布一致.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在第7周时开始出现;第10~11周时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主要位于汇管区附近的肝索细胞和胆管板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第12周时细胞角蛋白19阳性信号仪见于胆管板和胆管上皮细胞.此时所有的胆管板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均呈甲胎蛋白、c-Met和细胞角蛋白19阳性.结论:细胞角蛋白19在肝干细胞中无表达,仅在胆管上皮细胞及其祖细胞中有表达,可能不适合作为肝干细胞的标志物.所有的胆管板及胆管上皮细胞均呈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推测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的细胞可能为胆管祖细胞.

    作者:齐安东;张杰;于树娜;刘洪国;王箐;蒋吉英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研究与进展

    神经干细胞是近期神经生物科学领域和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形成一种伞新概念的神经外科治疗途径.然而如何获取大量的神经干细胞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片j成为限制该技术发展的难题,文章从介绍胚胎干细胞、成体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方法入手,希望将细胞移植治疗以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引入到临床治疗方案中.

    作者:陈涛;田增民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背景:肌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存在纯化、扩增、定向分化等难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为生物活性因子的一员,因其生物活性的多效性而备受关注.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4/07在沈阳医学院完成.材料:健康雄性Wister大鼠5只,由沈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珠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左前肢肱三头肌,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肌源性干细胞,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取第2代肌源性干细胞,分别用终浓度为6.25,12.50,25.00,50.00,100.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干预;以单纯加入200 μL生长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以加入200μL生长培养基+肌源性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于培养24,48,72,96 h加入MTT溶液.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肌源性干细胞多呈Sca-1阳性反应,少数呈Desmin阳性反应.①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肌源性干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肌源性干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效应(P<0.05);浓度为6.25-50.00 μg/L时促增殖作用随其质量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强(P<0.01),至50.00 μg/L时其促增殖作用接近顶峰.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不同培养时间点对肌源性干细胞的促增殖效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肌源性干细胞明显增殖,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出现显著促增殖效应(P<0.01)的时间为培养96 h.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一时间依赖性增加,50.00 μg/L与96 h为较佳的体外培养质量浓度和时间.

    作者:吕丹;姜殿君;张庭深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三维培养下成软骨能力的影响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要求植入的软骨细胞在三维支架材料中能够合成与软骨相同的软骨基质,而植入密度是成功的关键点之一.目的:探讨壳聚糖一胶原一硫酸软骨素支架上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能力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一支架学体外观察,于2007-11/2008-07在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6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室温下以乙酸为溶剂的5 g/L Ⅰ型胶原溶液与20 g/L壳聚糖按7:3体积比置于预冷的模具中混合,冷冻干燥后将支架切成5 mm×5 mm×2 mm,浸入含20 g/L硫酸软骨素的乙醇中室温交联,双蒸水冲洗至中性,再次冷冻干燥即为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切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通过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消化后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制备的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分为3组,分别调整第3代细胞密度为2×109L-1,2×1010L-1,2×1011L-1,吸取细胞悬液50 μL均匀的种植于每个支架上,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3周.主要观察指标:取样制成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RT-PCR检测软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结果:诱导培养3周后,各组细胞在支架中生长黏附良好,且高种植密度2×1011L-1组细胞排列紧密.有较多的基质形成,并有软骨陷窝样结构:各组Ⅱ型胶原均呈阳性表达,并随细胞种植密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RT-PCR结果显示.随着细胞种植密度的升高,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而Ⅹ型胶原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结论: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支架材料可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分化及组织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2×1011L-1高密度种植有利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

    作者:于志永;付勤;张涛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新理论研究

    目前应用于实验研究的神经干细胞主要来源于早期胚胎、脐带血、成人脑组织、骨髓等8种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反复传代法、基因转染法等4种方法.国内外研究热点大都集中于对神经干细胞体内移植存活发育与定向分化的调控,研究结果多来自啮齿类动物体内或体外实验,显示神经干细胞发育和分化可受许多种生物因子和药物的影响,而且其对不同种类或相同种类不同浓度的外源性因子的反应具有多样性,在神经干细胞发育分化的不同阶段,相同细胞因子的作用亦有差异.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存活受局部微环境的影响,采用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均显示效率不足,且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尚具有排异反应.由此,使得从体外实验结果确定某种因子在神经干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实际作用较为困难.在临床应用上,神经干细胞移植仍然面临着如何提高移植效率、应用内源性还是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选择等一系列重大难题.

    作者:雷宇;吴爱群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兔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成骨

    背景:研究证明外周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但含量极少.目的:拟从兔外周血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新两兰大白兔6只,购自山东省农科院.α-MEM培养基、L-DMEM培养基为Hyclone公司产品.方法:每隔2 d从兔背部不同部位切去3 cm×3 cm的全层皮肤(保留背部肌层),所切皮肤做原何移植后包扎,每只兔连续创伤4次.分别于创伤前及末次创伤1周后从股静脉取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分别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α-MEM培养基或L-DMEM培养基.细胞传至第2代以1×105cm2密度接种于12孔板,加入含成骨诱导剂的H-DMEM培养液进行成骨诱导.主要观察指标:创伤前后细胞形态观察,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率,成骨诱导效果.结果:创伤前所获得的细胞首次换液后,未见有梭形细胞贴壁;创伤后所获得的细胞接种24 h即可见有短梭形及多角形细胞贴壁,五六天后出现细胞集落.与L-DMEM培养基组比较,α-MEM培养基组外周血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呈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有突起,可见两三个核仁和细胞分裂相,增殖速度缓慢,诱导7 d后碱性磷酸酶阳性率达80%以上,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形成钙结节.结论:皮肤损伤刺激后可成功从兔外周血中获取间充质干细胞,且具备成骨分化特性,α-MEM培养基较L-DMEM培养基更适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长.

    作者:孙良;栾保华;李中华;王小霞;刘萌萌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生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4.39,P<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0.05;t=3.13,P<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5.04,P<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牛晓敏;许晓军;郭子文;何慧清;邱大发;林淑华;任志娟;黎伟超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的影响

    背景: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以往认为主要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有关,近来研究显示旁分泌、抑制心室重构尤其是细胞外胶原重构对心功能的改善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08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电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日本大耳白兔57只,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取2只兔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余55只兔取10只作为正常组,4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共30只成功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盐水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兔心肌梗死后7 d,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10<'6>个细胞),盐水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造模后饲养5周.主要观察指标: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心肌间质纤维结构及测量胶原容积分数,免疫组化法测量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细胞移植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融合较少,排列有序;模型组和盐水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斑块状融合明显,排列紊乱.心肌梗死5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加(P<0.05),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胶原容积分数、Ⅰ/Ⅲ型胶原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肌梗死区定植,通过减少胶原形成、改善胶原结构来抑制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

    作者:齐晓云;杨关林;陈岩;隋吉峰;鲍文晶;张哲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体外调控

    背景:目前肝纤维化尚没有公认的特效疗法,近年来骨髓间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目的:体外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青年健康志愿者髂骨,入肝星状细胞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正常肝细胞系L-02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β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接种密度均为2×104cells/well.另设L-02代替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单纯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空白对照,培养72 h.主要观察指标:肝星状细胞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α-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呈扁平状,胞浆内缺乏脂肪滴,α-肌动蛋白位于肝星状细胞胞质内,呈高张力纤维状分布.与L-02+肝星状细胞组、单纯肝星状细胞组比较,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α-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作者:胡昆鹏;林楠;林继宗;邓美海;汤照峰;项鹏;许瑞云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海马伞-穹窿横断后隔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

    背景:目前已经证实成熟脑中存在神经干细胞,如何定向诱导其分化为某种特异性神经元从而替代损伤神经元有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非常关键.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体内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及神经生物学系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抗体处理组、假手术组,8只/组.方法:模型对照组、抗体处理组大鼠建立海马伞一穹窿横断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做开颅手术.造模后即刻,抗体处理组吸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4 μL,于损伤侧前囟+0.6 mm,外侧+0.6 mm,腹侧-5.5 mm插入进针;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隔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巢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增殖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海马伞-穹窿横断后隔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巢蛋白的表达强度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抗体处理组巢蛋白表达强度明显降低(P<0.01).假手术组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神经元胞浆内呈弥漫表达,表现为非特异性染色,增殖指数几乎为0:模型对照组出现少量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的神经元,增殖指数为1%;经抗体处理后增殖指数又降为0.结论:隔区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的同时确实有神经干细胞的出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可能是神经干细胞生成与分化的促进因素,是脑损伤后自我修复的基础.

    作者:马志健;易西南;李昌琪 刊期: 2009年第27期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进行性神经元缺失,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对其彻底根治.随着干细胞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为避免免疫反应,好用自体干细胞进行移植,而获取自体神经干细胞是非常困难的.与神经干细胞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广泛的来源,可以从肝脏、骨髓、脂肪等多种组织中获得,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质,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肌肉、脂肪等多种组织,其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容易获得、对患者损伤小等特性而备受关注.新近研究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神经分化潜能,预测其很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牛颖;龚锴;敖强;赵南明;张秀芳;公衍道 刊期: 2009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