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云;祖风香;谢辉
目的:观察蒙脱石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113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7例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蒙脱石(Smectite)糊剂局部涂敷,对照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生理盐水清洗溃疡面.观察溃疡面积和愈合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溃疡愈合时间显著缩短,总有效率达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7%.结论:Smectite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贾兰;付强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治疗的经验.方法:7例颌骨动静脉畸形病例先行CT或MRI检查,了解颌骨破坏情况,7例均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PVA颗粒(250~500 um),栓塞后一周内进行手术,切除颌骨病变组织.结果:7例经PVA栓塞,异常血管团块消失、搏动、杂音消失、软组织肿胀得到改善.口内渗血及动脉出血得到控制.手术后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血管造影栓塞后行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有效而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万光勇;侯云;赵峰;朱玉莲;李晓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牙烤瓷桥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采用烤瓷桥对102例患者缺失的前牙进行修复并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02例中对美观的满意度达96.10%,形态的满意度达92.20% .结论: 缺失前牙烤瓷桥具有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
作者:张景波;赵亚南;陈立忠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中年女性.因左上后牙区肿痛8个月,恶臭脓液溢出6个月就诊.检查见:左侧面部肿胀,左上第二、三磨牙前庭沟底可见一窦口,有稀薄、淡黄色脓液溢出,恶臭.
作者:卢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对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对已有牙髓病变的年轻恒牙56个行根尖诱导术.结果:经2年随访成功32个,显效11个,失败13个.结论: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是比较好的根尖诱导材料.
作者:徐树森;张苹;张琼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2例术前初步诊断为腮腺区肿瘤的患者进行磁共振及水成像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制定手术方案.其中15例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6例施行了保留部分腮腺及导管的功能性手术,1例仅接受局部包块切除.结果:①腮腺肿瘤磁共振水成像较普通的X线腮腺造影具有简单、无创、安全以及三维成像等优点;②磁共振以及水成像、三维重建能够更全面立体地提供腮腺肿瘤的信息.结论:磁共振水成像术对腮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经水成像显示有腮腺导管系统破坏的肿瘤可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对经水成像显示具有完整腮腺导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应考虑腮腺的功能性手术.
作者:邵乐南;陈卫民;马净植;朱声荣;姚丽丹;冯定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的龈下优势菌群,为探讨牙周炎分类、病因和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中学生流调筛选(16例)及牙周病专科就诊(24例)的AgP和CP患者,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在厌氧菌基础培养基(CDC)和选择性培养基(TSBV)上培养分析.结果:局限型AgP患者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及兼性厌氧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度CP患者(P<0.05,P<0.01),而广泛型AgP和重度CP患者的厌氧菌总数较局限型AgP和中度CP患者显著增加(P<0.05).结论:局限型AgP和中度CP的龈下优势菌有明显差别,Aa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
作者:李德懿;高令羽;胡纯贞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ONE-STEP粘接剂对牙本质过敏症脱敏治疗的疗效.方法:牙本质过敏症患牙336个,随机分成3组.A组:ONE-STEP粘接剂脱敏,B组:Gluma脱敏剂脱敏,C组:氟化钠甘油糊剂脱敏.结果:即刻疗效:A组>C组(P<0.01)、B组>C组(P<0.01)、A组与B组无差异(P>0.05).1个月和3个月疗效:A组>B组(P<0.01).结论:ONE-STEP粘接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疗效稳定持久.
作者:俞海英;吴友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根管治疗是牙髓及根尖病变的佳治疗方法,如何准确的测量根管长度并进行完善的根管充填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采用口内成像系统(RVG)进行根管的测量与充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左旋咪唑与强的松联合用药治疗顽固性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LP)的疗效.方法:开放型序贯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共18例患者,左旋咪唑与强的松联合用药与强的松龙混悬液局部封闭疗效比较.结果:实验至第14不同对时,试验结束,实验药有效率为77.8%;对照药有效率22.3%,实验药优于对照药(P<0.05).结论:联合用药具有减轻副作用、调节免疫力、价格便宜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明;逄爱慧;陶学金;陈卫民;孙国洪;马净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鼻咽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特殊的部位使早期症状隐蔽,不易被患者注意.由于颌面部与鼻咽部解剖部位邻近,因此常有鼻咽癌患者首诊到口腔科就诊.现报道我科诊治的表现为颌面部包块的鼻咽癌病例2例.
作者:胡砚平;李云峰;韩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20岁,学生,因口腔溃疡,多家医院治疗1个月无效来我院诊治.检查见:左上唇口角区内侧黏膜有1.5 cm×1.0 cm浅溃疡,表面有白色脓苔,触痛,不出血.蘸取表面脓液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报告为G-双球菌(淋球菌)生长.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壮观霉素、庆大霉素敏感.诊断:淋球菌性口炎.遂应用壮观霉素、庆大霉素治疗4 d,溃疡表面脓液消失,1周后复诊,溃疡愈合.
作者:张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病理诊断特征及临床治疗.方法:收集并分析临床资料,利用HE染色,LCA、CD20、UCHL-1,κ链、λ链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10例腮腺MALToma.结果:腮腺MALToma组织学具有中心细胞样细胞弥漫浸润,浆细胞分化,淋巴滤泡破坏以及形成上皮-肌上皮岛淋巴上皮病灶的特点.免疫组化证实其来源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①本组11例原发腮腺恶性淋巴瘤均属于MALToma.②部分(36%)伴良性淋巴上皮病及舍格林综合症提示,本组MALToma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③手术切除辅以适当化疗可获较好疗效.
作者:陆东辉;汪说之;陈菲;陈湘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牙本质磷蛋白(DPP)在大鼠牙齿发育各期的表达,探讨其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牙齿发育各阶段DPP mRNA的表达.结果:在分化成熟的大鼠成牙本质细胞中存在DPP mRNA表达,在前成釉细胞也存在DPP mRNA表达,在成釉细胞中可见较弱的表达,成牙骨质细胞和牙髓细胞呈阴性表达.结论:DPP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它不但对牙本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可能作为成釉细胞分化的信号分子调控牙釉质的形成.
作者:张敬雷;汪平;吴补领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完全钙化根管行根管治疗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6例完全钙化前牙根管行根管治疗术,进行术前术后X线片对比研究.结果:24例顺利完成根管治疗术,2例因根管口完全钙化行根尖手术.结论:完全钙化的前牙根管X线片上显示为根管闭锁,临床上可通过寻找根管口,逐步扩大根管完成根管治疗术,以避免根尖手术或牙拔除术.
作者:谢晓莉;彭解英;刘虹;尹小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临床上常见混合牙列期个别恒牙萌出后位置异常,如中切牙外翻同时伴有反(牙合),形成了(牙合)障碍,妨碍了牙、牙弓与下颌位置的正常发育.进行早期矫治,不仅可使面容美观,还可去除(牙合)干扰,阻断畸形进一步发展,引导儿童颌面部正常发育.作者将活动矫治器与局部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使疗程明显缩短,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陈礼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前牙反(牙合)是儿童常见的错(牙合)畸形.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多用唇弓,片段弓进行了改良,用于矫正前牙功能性反(牙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有关多用唇弓和片段弓技术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谢永志;黎慧彤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种植义齿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的46例共106个种植体.结果:临床观察6-48月,成功率95%,修复效果良好.结论:采用种植义齿修复游离端缺失,可避免对余留牙的破坏,义齿稳固性好、舒适、无异物感、咀嚼效率高,具有固定和可摘局部义齿无法比拟的优点,应为游离端缺失患者首选的修复方式.
作者:张伟;陈建钢;李清;钟志华;杨大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复合树脂作为新型的充填材料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纳米填料的复合树脂弥补了传统复合树脂的不足,改进了复合树脂的X线阻射性,降低其聚合应力,并能增强材料的性能.本文对纳米复合树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曦;陈作良;陈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真空成硬质牙列套对儿童牙外伤松动牙的固定效果.方法:17例儿童牙外伤患者,年龄3-10岁,外伤致不完全性脱位41个牙.松动牙手法复位后,取模,制作硬质牙列套,进行松动牙固定.结果:固定3-4周后复查,17例41个松动牙均已稳固,并恢复正常牙弓外形及咀嚼功能,患儿能很好地配合治疗.结论:真空成型硬质牙列套用于儿童外伤松动牙的固定,克服了乳牙或年轻恒牙的解剖生理特点给常规固定方法带来的不足,是一种固定效果可靠,患儿易于接受的好方法.
作者:张清林;聂向真;周德保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