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构建复合因素致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及血生化动态变化

李晓勇;靳文;孙晓敏;赵晓山;杨红玲;罗仁

关键词:睡眠剥夺, 力竭游泳, 慢性疲劳, 血液生化, 动态观察
摘要:背景:以往构建慢性疲劳动物模型多采用悬吊、束缚、游泳、跑台等复合性物理因素.目的:以睡眠剥夺与负重力竭游泳复合为慢性疲劳因素,构建慢性疲劳人鼠模型并观察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2007-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症候实验室完成的随机对照动物观察.材料: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取8只进行预实验确定观察时间点为造模第1,4,13天,剩余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组24只.方法:模型组大鼠建立慢性疲劳模型,即放入水深1.5 cm的盒子中剥夺睡眠20h,按其体质量5%负重后再于水深50cm的玻璃缸内进行力竭游泳训练,以沉入水中10 s无法浮出水面判定达到力竭状态.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自然饲养.主要观察指标:造模第1,4,13天各取8只模型鼠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取上清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第1天仅尿素氮水平升高,尚未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的明显改变,大鼠处于急性应激状态;造模第2~4天进入适应阶段,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等肝.肾功能指标发生异常(P<0.01),大鼠尚可承受该运动强度:造模第5-13天,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血糖、血脂及血清离子等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几乎均发生异常(P<0.01),大鼠机体受到严重损伤.结论:随造模时间的延长,慢性疲劳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呈逐渐恶化状态,机体损伤趋势加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接受针刀治疗后不同阶段的运动处方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结合康复运动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采用随机对照分组与单纯针刀治疗相比较.方法:选择2005-01/2007-05 在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2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治疗组28例.前者采用针刀治疗并配合药物.治疗组在针刀治疗基础上,配合运动康复训练(直腿抬高法、屈伸髋膝法、坐位摆腿法),在3个动作基础上适当加阻力锻炼,以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及锻炼时间.根据患者个人的心脏功能水平,制定出系统、有针对性的康复运动处方.运动共持续6周,分3个阶段进行.运动频度为1次/d,60 min/次,5次/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患膝关节症状及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疼痛、步行能力、膝关节活动度、膝不稳定感、肿胀、上下楼梯及绞锁等项目.结果:纳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患者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疼痛、膝不稳定感、步行能力、膝关节活动度、上下楼梯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肿胀、绞锁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经过3个疗程康复运动处方锻炼后,疼痛、步行能力、膝关节活动度、上下楼梯能力,膝不稳定感,肿胀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1);但绞锁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不同处理,除绞锁症状外,治疗组患者的膝关节症状及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在常规针刀治疗后结合康复运动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优于单纯针刀治疗.

    作者:陈裔英;沈红星;付本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构建人热休克蛋白2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SP22及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背景:已有实验证实,人热休克蛋白22(Heat shock protein22,HSP22)存在于人的多种组织中,但构建其真核表达质粒是否可转染人血管内皮细胞并完整表达.目的:构建pEGFP-N1/HSP22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3/10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中心完成.材料:pEGFP-N1真核表达质粒及DH5α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中心保存,MCF-7细胞来源于南昌大学生化实验室馈赠,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株购至南京基凯牛物技术公司.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从人MCF-7细胞中扩增热休克蛋白22基凶,将热休克蛋白22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并转化DH5α,获得阳性克降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法及Western blot检测热休克蛋白22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热休克蛋白22基因片段长约613 bp,与预期分子量相符,测序结果证实克隆完全正确:其阳性克隆进行酶切鉴定与热休克蛋白22理论值相符.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转染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有热休克蛋白22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可见一特异性热休克蛋白22蛋白条带存在.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热休克蛋白22及pEGFP-N1真核表达质粒.并验证已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

    作者:鲍慧慧;程晓曙;陈琦;洪葵;李萍;王玲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青蒿素对免耳创面瘢痕增生的抑制效应

    目的:许多研究报道青蒿素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临床证实青蒿素对增殖性瘢痕也有抑制作用,但是其机制不详.实验拟验证青蒿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3在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新西兰大白兔16只,体质量(2.5±0.3)kg,兔耳健全,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和青蒿琥酯组(n=12):青蒿琥酯由广西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建立兔耳增牛性瘢痕动物模型,术后第6天,开始向创面基底部及创面灶内局部注射50g/LNaHCOs:青蒿琥酯组各选4只兔分别注射浓度为40,80,120 g/L的青蒿琥酯钠.⑤实验评估:术后28,56 d测定瘢痕发生率及瘢痕增生指数的变化: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瘢痕的变化情况.结果:纳入大白兔1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青蒿琥酯可以降低兔耳瘢痕发生率及瘢痕增生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其抑制瘢痕增生效果与青蒿琥酯浓度呈剂量依赖性.②术后28 d光镜下见青蒿琥酯能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降低胶原纤维的含量.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青蒿琥酯组: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少,胶原纤维密度下降,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无胶原结节或者胶原结节不明显.而对照组真皮层较厚,成纤维细胞密集,胶原纤维旋涡状,形成胶原结节.结论:青蒿琥酯可明显抑制兔耳创面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瘢痕组织增生.

    作者:冯登超;贺光照;江川;杨天荣;张恒术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应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黄芩苷对损伤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背景:研究表明脂多糖对子宫内膜细胞具有损伤作用.目的:通过噻唑蓝和流式细胞术观察黄芩昔对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细胞活性、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分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11/2007-03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完成.材料:子宫内膜组织标本3例,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和湖南省妇幼保健医院因不孕症行诊断性刮宫术,或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的患者;黄芩提取物由长沙艾菌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黄芩苷含量≥90%,由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物制剂室制备黄芩苷药物,原液浓度为80 g/L.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黄芩苷组(8,0.8,0.08,0.008 p/L).根据细胞活性好的黄芩苷浓度以下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脂多糖组、脂多糖+黄芩苷组(0.08 g/L).主要观察指标:①采用噻唑蓝法检测黄芩苷对子宫内膜细胞活性的影响.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芩苷对脂多糖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率及周期的影响.结果:①噻唑蓝法检测显示黄芩苷组除0.008g/L外,其余各浓度对子宫内膜细胞活性均有抑制作用,选择0.08g/L进行后续实验.②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黄芩苷干预后G0/G1和G2/M期细胞百分比较脂多糖组明显降低,S期明显增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黄芩苷可以使G0/G,期细胞被诱导进入S期,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降低了脂多糖诱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秦莉花;李晟;王小云;王若光;李春梅;刘小丽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构建柯萨奇B4病毒非结构蛋白P2C与质粒PQE-4.0的重组质粒

    背景:研究表明柯萨奇B4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但目前尚未明确其关系的确切机制.目的:构建柯萨奇B4病毒非结构蛋白P2C与质粒PQE-4.0的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功能鉴定.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7-03/08在吉林大学免疫学教研窒完成.材料:CVB4、HeLa细胞病毒均为吉林大学病原生物教研室保存;菌株E.coli DH5α与M15为东北师范大学遗传所保存;质粒PUCm-T载体、PQE4.0载体由东北师范大学曾宪录教授惠赠.方法:提取柯萨奇B4病毒总RNA,经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非结构蛋白P2C基因,与PUCm-T载体连接,将PUCm-T-P2C质粒进行BamH Ⅰ和HindⅢ双酶切,同收目的片断并定向克隆到PQE4.0表达载体中酶切鉴定.将PQE4.0-P2C 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M15,在IPTG诱导下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柯萨奇B4病毒非结构蛋白P2C的表达.②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肠杆菌M15细胞重组蛋白粗提物.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的987 bp的cDNA片段,克隆入PUCm-T载体,酶切释放出长度约2773 bp和987 bp的两条片段,其中一条与非结构蛋白P2C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基本一致,序列分析与Genbank 报道的序列一致.目的片段克隆入PQE4.0载体,酶切释放出长度约3 400 bp和987 bp的两条片段,其中一条与非结构蛋白P2C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基本一致,获得PQE 4.0-P2C重组表达质粒.②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未诱导组无明显蚩白带,而诱导组在31 000位置均出现较明显的蛋白带,且随着诱导时间延长蛋白表达量也随之增加.③淋巴细胞转化实验与酶联接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与特异性.结论:柯萨奇B4病毒非结构蛋白P2C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且表达产物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

    作者:张宸豪;张扬;周静;马爱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血清内脂素变化

    目的:研究发现内脂素在多种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出现升高或高表达.实验旨在构建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并观察脂肪细胞因子内脂素在血清中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7-06/11在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生化省重点实验室进行.①实验动物: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脂组,每组12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高脂饲料配方:猪油15%、白糖20%、蛋黄粉5%、胆盐0.2%、维生素0.05%、氯化胆碱0.15%、矿物质0.2%、基础饲料59.4%.②实验方法:适应性饲养1周后,分别喂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6周末,禁食12 h,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两组大鼠空腹血糖和空腹血胰岛素水平,用胰岛素抵抗指数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造模是否成功,并测定血清内脂素的浓度.分离附睾及肾脏周围脂肪垫,称质量,计为内脏脂肪总质量.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6周末高脂组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P<0.05).②6周末高脂组大鼠内脏脂肪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1).③高脂组大鼠血清内脂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脂饮食成功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内脂素浓度明显增加,提示血清内脂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颖;翁锡全;林文弢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构建复合因素致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及血生化动态变化

    背景:以往构建慢性疲劳动物模型多采用悬吊、束缚、游泳、跑台等复合性物理因素.目的:以睡眠剥夺与负重力竭游泳复合为慢性疲劳因素,构建慢性疲劳人鼠模型并观察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2007-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症候实验室完成的随机对照动物观察.材料: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取8只进行预实验确定观察时间点为造模第1,4,13天,剩余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组24只.方法:模型组大鼠建立慢性疲劳模型,即放入水深1.5 cm的盒子中剥夺睡眠20h,按其体质量5%负重后再于水深50cm的玻璃缸内进行力竭游泳训练,以沉入水中10 s无法浮出水面判定达到力竭状态.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自然饲养.主要观察指标:造模第1,4,13天各取8只模型鼠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取上清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第1天仅尿素氮水平升高,尚未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的明显改变,大鼠处于急性应激状态;造模第2~4天进入适应阶段,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等肝.肾功能指标发生异常(P<0.01),大鼠尚可承受该运动强度:造模第5-13天,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血糖、血脂及血清离子等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几乎均发生异常(P<0.01),大鼠机体受到严重损伤.结论:随造模时间的延长,慢性疲劳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呈逐渐恶化状态,机体损伤趋势加重.

    作者:李晓勇;靳文;孙晓敏;赵晓山;杨红玲;罗仁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调节与阿魏酸钠的干预效果

    背景:细胞外基质在肾间质的积聚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主要特征.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目的:从细胞水平观察阿魏酸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的影响.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科.材料: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来源于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由澳大利亚Monash医学中心肾内科实验室提供,本实验所用细胞株为第36代.阿魏酸钠为白色晶体,可溶于水,纯度>98.0%,由成都亨达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实验时终浓度分别125,250,500μmol/L.兔抗大鼠α平滑肌肌动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武汉博士德产品;EUSA试剂盒为上海森雄公司产品;人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为R&D公司产品:DNA Engine OpticonT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仪为MJResearch产品.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细胞株NRK52E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组:培养液中加入终质量浓度为5ng/L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阿魏酸钠低、中、高浓度组:培养液中加入终质量浓度为5 ng/L转化生长因子β1和125,250,500μmol/L的阿魏酸钠.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相差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阿魏酸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NRK52E细胞转分化的作用及对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胶原Ⅰ胶原Ⅲ和纤维粘连蛋白的影响.结果:①NRK52E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组细胞在培养3 d后,细胞株NRK52E从原有典型的铺路石样上皮细胞形态转变为长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的形态.阿魏酸钠3个浓度组细胞受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刺激而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呈剂量依赖性.②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5 ng/L诱导6 h后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较空白对照组上升,在72 h达高峰;经过不同剂量阿魏酸钠干预72 h后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显著下调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③细胞外基质变化:经转化生长因子β15 ng/L诱导72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经过不同剂量的阿魏酸钠干预后,不同程度地抑制了转化生长因子β1促Ⅰ型胶原、Ⅲ犁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增多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刺激细胞外基质成分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的升高.阿魏酸钠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所导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作用.

    作者:谢席胜;左川;米绪华;李会娟;付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间接刺激大鼠自主神经对2型糖尿病造模过程中胰腺代谢的影响

    目的:建立胰腺自主神经间接刺激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大鼠糖代谢、胰岛索水平及胰腺病理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5/2007-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硅胶模型制作:特制的硅胶片.15 mm×1mm×1mm大小,质量(60±3)mg,消毒备用.②分组处理:10周龄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4组,左、右侧模型组及双侧模型组各14只,对照组10只.左、右侧模型组分别在左、右T8-12椎间关节神经根处植入硅胶模型,双侧模型组在双侧T8~12椎间关节神经根处植入硅胶模型术,对照组进行背肌切开暴露椎间关节手术,不植入模型.③观察指标:各组大鼠术后45 d字腹血糖、糖耐量、胰岛素、胰腺病理,并观察术后0,28,45 d体质量变化.结果:8只手术过程中死亡,44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糖代谢特征:造模后45 d,左侧模型组、双侧模型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模型组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糖耐星结果;造模后45 d,3个模型组的空腹血糖、服糖30,60,120 min后血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尸>O.05).③体质量变化:3个模型组术后28,45 d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胰腺病理:模型组大鼠胰岛β细胞内颗粒减少.结论:间接刺激大鼠自主神经会影响大鼠的糖代谢、胰岛素水平及胰腺组织形态,可用于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

    作者:于兆华;于尉杰;陈福香;王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鉴定

    目的:基因重组腺病毒具有较高的转染率,且宿主范围广.实验拟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VEGF165),为后续基因转染、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及其动物模型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于2007-01/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①实验材料:pAxCAwt.VEGF165由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研究所惠赠.②实验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AxCAwt.VEGF165与DNA-TPC共转染人胚肾293细胞,扩增后获得载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的复制缺陷犁重组腺病毒.⑧实验评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酶切证实重组腺病毒中的目的基因.并根据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法计算病毒滴度.结果:①重组腺病毒Ad.VEGF165的构建:采用脂质体法可使pAxCAwt.VEGF165与DNA-TIC有效转染人胚肾293细胞,扩增出载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②重组腺病毒Ad.VEGFl65的鉴定:聚合酶链反应的产物进行Nco I酶切鉴定,可得到597 bp、146 bp 2个片段,与GeneTool软件理论上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计算病毒滴度为2.2×1015pfa/L.结论:采用pAxCAwt.VEGF165与DNA-TPC系统经脂质体转染法成功构建的复制缺陷的重组腺病毒Ad.VEGF165滴度高、毒性低、效率高、体外转染安全.

    作者:韩焱福;宋建星;刘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作为一个重要的凋亡正调控分子,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关其在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实验拟验证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定位分布,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10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滑膜均取材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或骨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标准确诊.术前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原代培养并传代分离获得型别均一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提取细胞RNA和蛋白.③实验评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和骨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制备细胞爬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的定位分布特征.结果:①相对于骨关节炎,分离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下调.②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的下调与抗凋亡分子Bcl-2的上调是协调一致的.③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蛋白主要定位于体外培养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胞浆中.结论: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对凋亡刺激信号所产生的凋亡抑制过程,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可能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

    作者:李云鹏;吕厚山;王宁;关振鹏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组织工程皮肤的结构和特性

    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人体皮肤丢失的同时也丧失了其相应的功能.当皮肤缺失面积相当大时,用自体皮来封闭皮肤缺损创面就存在皮源不足的问题.而组织工程研究的进展,使应用人工皮肤来修复皮肤缺损成为可能.为了使研制出的组织工程皮肤的功能与正常皮肤接近其至相同,在结构上,也应使它们尽可能地接近与相似.本文就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复合人工皮肤的构建及其特性和应用作一综述.相信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制备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在结构与特性上将更接近正常皮肤.

    作者:陈剑平;刘德伍;毛远桂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脂联素对成骨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素配体表达的影响

    背景:成骨细胞分泌的核核因子kκ B受体活化素配体的主要作用为保持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凋亡.目的:观察脂联素对成骨细胞核因子kκ B受体活化素配体表达的影响,拟进一步探讨其对破骨细胞生成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08/2006-03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完成.材料:外科手术中弃之5份取正常成人(35~55岁)髂前上棘松质骨由供者自愿提供;人重组脂联素蛋白购自Calbiochem公司.方法;正常成人髂前上棘松质骨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别用0,3,10和30 mg/L脂联素干预人成骨细胞48 h.成骨细胞和CD14+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14 d,用30 mg/L脂联素干预14 d,以25μg/L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 μg/L核因子k B受体活化素配体干预14 d作为诱导破骨细胞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的方法检测核因子k B受体活化素配体的表达;并用脂联素蛋白干预成骨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同培养系统,观察对破骨细胞生成的作用.结果:①脂联素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促进人成骨细胞核因子κ B受体活化素配体的表达.②脂联素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促进人成骨细胞可溶性破骨细胞异化因子蛋白的分泌.③脂联素干预成骨细胞与CD14+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同培养系统可诱导破骨细胞生成.结论:脂联索可通过诱导成骨细胞核因子κ B受体活化素配体表达,诱导破骨细胞生成.

    作者:杨玲凤;谢辉;袁凌清;罗湘杭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从细胞凋亡角度验证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环氧合酶2及前列腺素E2的调节作用

    背景:研究证实,艾灸有可能通过细胞因子调节环氧合酶2及前列腺素E2表达、影响细胞凋亡.目的:实验拟观察环氧合酶2、Bcl-2、Bax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2的含量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探讨灸疗的影响作用并比较隔药灸和温和灸治疗作用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4/2007-0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140±20)g,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方法:4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治疗.模型组:只作与各治疗组相同的抓取固定.温和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悬灸,每次每穴灸10min.隔药灸组:选取天枢、气海穴隔药灸,每次每穴灸2壮.疗程:1次/d,共灸14次.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环氧合酶2、Bcl-2、Bax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前列腺素E2的含量.结果:纳入SD大鼠40只,造模过程有1只大鼠死亡,解剖见结肠明显扩张,未见穿孔,39只进入结果分析.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环氧合酶2、Bcl-2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2的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而Bax的表达低于正常大鼠(P<0.01).经过灸治后,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温和灸组环氧合酶2、Bcl-2的表达及前列腺素E2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隔药灸组Bax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灸疗干预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环氧合酶2、Bax、Bcl-2的表达并降低前列腺素E2的含量,隔药灸的作用优于温和灸.

    作者:崔云华;周爽;吴焕淦;王晓梅;谭琳蓥;刘慧荣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手工组织显微切割后的快速DNA提取技术

    目的:为寻找一种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的组织处理及切片染色技术,尝试应用组织切片手工显微切割后快速提取DNA的方法,观察提取的DNA质、量是否能满足后续分子水平研究的需要.方法:实验于2004-07/2007-07在广东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取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提供的子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将切片贴于载玻片长时间完全脱蜡后,用苏木精对细胞核进行淡染,再在倒转置显微镜下进行显微切割,将切割下的组织放入装有提取缓冲液的EP管中,整个过程不需更换EP管,不经过复杂的酚一氯仿抽提,采用细胞裂解并蛋白酶K消化的方法,快速、简便提取DNA.结果:经分光光度计检测提取的DNA浓度为0.14~5.25 g/L,A260A280值在1.6-1.8i PCR检测扩增出了预期长度为231 bp的目的片段.结论:手工组织显微切割后快速DNA提取法可以提供足量浓度的DNA,PCR反应模板结果稳定可靠,可满足后续分子水平研究的需要.

    作者:唐泽立;罗泊涛;苏维勇;胡新荣;郑晓娟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在大鼠胃的超微结构定位

    背景:心房钠尿肤不仅存在于心脏且分布于全身许多部位,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在大鼠胃中形态学定位及在胃黏膜不同分区的分布特点仍处于研究阶段.目的:对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在大鼠胃中进行超微结构定位,观察其在胃不同区域的分布及形态.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10/2007-07在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免疫学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8只成年Wistar大鼠,体质量175~300 g,雌雄不拘,由承德医学院实验动物科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用心房钠尿肽抗体及血清为美国Santa CruzBiotechnology公司产品,胶体金标记抗体液(胶体金颗粒的直径为15 nm,华美生物工程公司产品),CMTAS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象分析系统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开发,日本产JEM-1200EX透射电镜.方法:大鼠经麻醉后,剪下胃及右心房(为心房钠尿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的阳性对照),沿大鼠胃贲门区、胃底区、幽门区的方向纵行取材.①将右心房作为阳性对照与胃组织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房钠尿肽在胃组织中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确定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所在部位.②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法对胃黏膜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的超微结构定位,采用CMTAS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象分析系统对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细胞在不同的分布区域(贲门区、幽门区及胃底区)面密度的百分比.主要观察指标:胃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形态、所在部位及胃的不同分区面密度百分比.结果:①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形态及部位:阳性对照大鼠心房肌的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呈现阳性表达.大鼠胃中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也呈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胃黏膜的下1/3.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的形态为圆形、锥体形和烧瓶犁.阴性染色的部位为黏膜表层,黏膜下层和肌层.②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面密度的百分比:胃贲门区面密度的百分比大,各面密度的百分比分布顺序是贲门区>幽门区>胃底区.结论: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主要位于胃黏膜的下 1/3;大鼠胃不同分区心房钠尿肽合成细胞的面密度的百分比不相同,以胃贲门区大.

    作者:潘理会;李春辉;杨宗伟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构建熏烟致慢性支气管炎小鼠模型

    背景:目前制备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二氧化硫吸入法、脂多糖注入法,两种方法均不能直接反映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目的:建立小鼠熏烟致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并探讨成模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6--01在广东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材料:选择健康4周龄昆明种小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和熏烟模型组,每组20只.方法:以单一烟丝为刺激物制备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熏烟模型组置于自制熏烟箱中进行熏烟,4次/d,0.5 h/次,连续60d.每次熏烟燃烧3g烟丝,烟雾用换气扇抽入熏烟箱.正常对照组小鼠不熏烟,后.次熏烟后24h麻醉后处死小鼠.主要观察指标:左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含量检测并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浆和肺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检测.结果:4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熏烟模型组小鼠支气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多;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P<0.01),血浆和肺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熏烟致慢性支气管炎模型,成模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过强有关.

    作者:覃冬云;吴铁;廖芸芸;王勤;陈志东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不同功能状态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目的:以往关于运动训练对组织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力训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大鼠在不同功能状态下骨骼肌抗氧化能力与运动训练的关系,认识生物体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4/06在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①分组干预:选取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2组各28只,训练组进行8周的跑台训练,对照组不干预.然后两组分别在塑料桶中进行2 d适应性游泳,第3天,两组大鼠分别于安静状态、定量负荷运动后、力竭运动后即刻、力竭运动24 h后麻醉处死,每个时相点7只大鼠.②观察指标:观察不同功能状态下大鼠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总抗氧能力变化.结果:5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安静状态、力竭运动24 h后,对照组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总抗氧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明显低于训练组(P<0.05).②定量负荷运动后,对照组骨骼肌中总抗氧能力明显低于训练组(P<0.05),而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件明显高于训练组(P<0.05).③力竭运动后训练组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总抗氧能力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提高大鼠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可因,抑制因力竭运动导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能力的下降.

    作者:李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背景: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病理基础.目的:比较相同体质量不同饮食诱导及不同体质量相同饮食诱导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0/2007-09在泰山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1个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胰岛素溶液为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按照4 mU/(kg·min)的滴速标准用前临时配制.方法:按体质量分组4组:体质量在(140±10)g范围的为普通饲料组、高盐高脂饲料组、高糖高脂饲料组,体质量在(180±10)g范围为高糖高脂饲料组,每组5只.主要观察指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用正常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验证是否有胰岛素抵抗:不同体质量、不同饮食配方与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关系.结果:轻体质量和重体质量大鼠在基础血糖、基础血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脂喂养4个月后,两组大鼠体质量、肾脏和附睾周围脂肪重量及GIR60-120差异已无显著性意义,血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n(FINS)、Ln(SINS)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②体质量(140±10)g大鼠经高脂喂养4个月后,高脂喂养组与普通饲料组体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肾脏周围脂肪重量、喂养后血压、Ln(FINS)、Ln(SINS)及GIR60-120差异都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高脂高糖及高脂高盐喂养大鼠除Ln(SINS)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外,其他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基础体质量较低的大鼠易出现胰岛素抵抗,高脂饮食能更易成功诱导低体质量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在高脂喂养中,饲料中的高糖与高盐对胰岛素抵抗生成影响的差别不大.

    作者:王利;褚宏恩;孙兆峰;夏作理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转导培养关节软骨细胞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通常被认为是软骨生长和稳定中关键的生长因子之一,可以促进软骨细胞合成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应用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human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 transgene construct,Ad-hIGF-Ⅰ)体外转导培养关节软骨细胞,探讨其在体外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生成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1/2007-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四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分离培养3周龄兔膝关节及股骨头软骨细胞,将受测细胞随机分为转导组与未转导组,以500感染复数的Ad-hlGF-I转导第1代软骨细胞,转导组中的第1,3,5,7代细胞分别为转导后48 h,3周,7周和9周的软骨细胞.采用样本碱水解法、阿利新蓝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转导组和未转导组的第1,3,5,7代细胞羟脯氨酸、糖胺多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蛋白浓度.结果:①倒置显微镜观察,转导组兔关节软骨细胞生长增殖稳定,至第7代仍旧以三角形、梭形及纺锤形细胞为主,偶见长梭形和树根形细胞,且轮廓清晰,透亮度大,折光性强;而末转导组细胞培养至第4代时即己出现长梭形细胞,自第5代细胞形态几乎全部变成长梭形.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和传代次数增加,软骨细胞上清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蛋白、羟脯氨酸和糖胺多糖浓度的逐渐降低,转导组软骨细胞均高于同代未转导组细胞(P<0.05).结论:携带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体外转导的关节软骨细胞,可以稳定产生内源性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并进而促进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

    作者:江海良;夏青;魏振;黄爽;贾静 刊期: 2008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