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在儿童输尿管异位开口中的诊断价值

万常华;郑光;胡军武;夏黎明

关键词:尿路造影术, 输尿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MRU在儿童输尿管异位开口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手术证实存在输尿管异位开口的患者27例行MRU及MRI常规FSE检查,分析扫描图像,对输尿管异位开口的部位进行定位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计算MRU及MRI常规FSE序列的诊断符合率.结果:MRU结合MRI常规FSE序列显示27例患者中共发现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合并一支输尿管异位开口者18例;异位肾伴输尿管异位开口者7例;单纯输尿管异位开口者2例.按输尿管开口部位统计,其中开口于男性尿道前列腺部6支,女性前庭部9支,女性阴道部4支,膀胱低位8支.与追踪的手术结果进行对照,MRU及MRI常规FSE序列对输尿管异位开口部位的判断与手术结果完全吻合,其对输尿管异位开口部位判断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RU结合MRI常规FSE序列在判断异位输尿管开口部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作为输尿管异位开口手术前定位的有效方法.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Marchiafava-Bignami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Marchiafava-Bignami病(简称MBD)又称胼胝体变性(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或原发性胼胝体萎缩(primary corpus callosum atrophy),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胼胝体脱髓鞘病变.MBD由Carducci 1898年首次个案报道,1903年由两位意大利病理学家Marchiafave和Bignami报道而得名[1],国内首次由张通等[2]于1994年报道.

    作者:严小兰;廖凯兵;郑树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双源CT冠脉成像中患者因素与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的关系

    目的:寻找双源CT冠脉成像(DSCT-CCTA)中患者因素对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的影响.方法:搜集2009年行双源CT冠脉检查691例患者资料,采用多因素线性关系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心率(HR)及有无心律失常(Arr)、高血压(Hyp)、糖尿病(DM)、心瓣膜病(VHD)、冠脉支架植入(CSI)等因素与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的关系.结果: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与性别、HR呈负相关,与年龄及患有心律失常、心瓣膜病呈正相关,与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DM、冠脉支架植入等因素关系不密切.结论:老年、男性、心率慢、心律失常或有心瓣膜病的患者DSCT-CCTA检查时适当延迟对比剂示踪扫描的起始时间,减少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从而减少冠脉CT检查中的X线辐射剂量.

    作者:姜加学;王德杭;唐立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与DSA对消化道出血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消化道出血13例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MSCT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分析诊断,并与DSA对照,部分病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结果:13例临床拟诊消化道出血患者,MSCT明确诊断出血部位11例.2例MSCT未发现出血灶及异常.其中MSCT明确出血11例中7例行DSA,5例显示出血灶,2例表现阴性.MSCT未见异常的2例DSA表现阴性.CT显示出血部位:十二指肠出血3例,空回肠出血6例,结肠出血2例,其中溃疡2例,肿瘤4例,炎症3例,血管畸形1例,憩室1例.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提高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及诊断价值.

    作者:石磊;何立;张自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螺旋CT诊断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侵袭性胸腺瘤18例(其中B型15例,C型3例),其中15例形态不规则,16例边界不清晰,17例累及邻近纵隔结构,脂肪间隙消失,16例显示内部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为灌铸型.非侵袭性胸腺瘤14例(其中A型2例,AB型12例),其中13例形态规则,11例肿块密度均匀,4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判断B型、C型胸腺瘤与A型、AB型胸腺瘤准确性较高,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剑雄;林国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肾癌胰腺转移瘤一例

    大部分胰腺恶性肿瘤是原发的,胰腺转移瘤非常少见,占胰腺恶性肿瘤的不足5%[1,2].我们遇到1例肾癌胰腺转移瘤,现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徐青;徐化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球囊阻断法在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手术中应用一例

    肾癌容易发生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近年来认为如未发现局部或远处扩散,行肾癌根治切除术同时取出下腔静脉内癌栓,预后仍然良好[1].我科近通过球囊阻断法辅助泌尿外科切除右侧肾癌并取出下腔静脉瘤栓1例,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右侧腰痛伴肉眼血尿1个月,出现下肢水肿1周.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肾癌并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形成(图1、2).

    作者:汪维阳;梁社富;林国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老年幽闭恐惧症患者在MRI检查中的心理干预价值探讨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是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的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影像诊断价值高,检查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特殊性及MRI检查室空旷,扫描孔狭长,扫描时间长,扫描时射频明显的震动噪声,检查者身体置于磁体扫描孔内看不到孔外时,易引起老年人恐惧、焦虑、反抗等心理变化,导致不能配合检查或主动放弃检查,从而影响扫描质量和效果,严重者可加重病情并诱发其它疾病.本文就199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MRI检查中出现的61例幽闭恐惧症的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及针对性心理干预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

    作者:秦觅;陆蓬;余成新;王虹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linical Value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for Sacral Chordoma before Surgical Treatment

    Obje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reoperativ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acral chordoma,and to explore the choice of embolization timing. Methods:32 patients underwent the posterior approach after TAE of the main arteries that supplied the sacral chordoma.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of each patient was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at different operation times. Results: After embolization, 12 patients were received resection within 24 hours (group A),that of 10 cases between 24 ~ 48h (group B), of another 10 cases between 48~ 72h (group C). All of the 32 tumors were removed intact with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bout (894±199)ml, without any shock or death,nor injuries on abdominal organs such as rectum and uret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umor size among group A,B and C (P>0.05). Data g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between group A and B (P<0.0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B and C (P>0.05), in spite of group B slightly less than group C. Conclusion: Preoperative TAE for excising the sacral tumor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make the surgical field clear,and facilitate the maximal removal of the sacral chordoma. It would be best to select the embolization timing within 24 hours before surgical operation.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髂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的MSCTA表现

    目的:探讨髂动脉(IA)闭塞及侧支循环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11例经MSC-TA确诊的IA闭塞患者,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添加技术(AV)对侧支血管进行选择性重建,分析侧支循环的表现.结果:11例IA闭塞患者发生在左侧9例、右侧2例,均合并同侧髂内动脉闭塞,6例合并同侧髂外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髂内动脉闭塞,1例合并对侧髂外动脉狭窄.参与侧支循环的动脉包括患侧腹壁动脉11例,第10~12肋间动脉11例,第4腰动脉10例,第2腰动脉1例,骶正中动脉及直肠上、下动脉1例,双侧股动脉间分支6例,股动脉与第4腰动脉之间1例.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IA闭塞及主要侧支循环情况,并能对患肢侧支供血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作者:潘小舟;张应和;覃智颖;梁晓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胸腔内骨外骨肉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48岁.入院前3个月出现胸闷、活动气短,咳嗽,咯少量白黏痰,后因症状加重就诊.支气管镜示左肺舌叶及下叶各段支气管外压性狭窄,黏膜光滑、完整.X线片示左肺中、下野片状高密度影并左膈面、左肋膈角显示不清(图1).CT平扫示左侧后纵隔旁软组织密度影(图2),大小约10.9 cm×9.2 cm×17.7 cm,密度不均匀,CT值约12~32 HU,其内可见不规则钙化;增强后肿块部分强化(图3),CT值约63 HU.冠状重建图像显示钙化主要位于肿瘤下部(图4).手术记录:胸腔内粘连明显,瘤体位于左侧胸腔后外侧,触之质中,局部较硬,无明显包膜;肿瘤侵蚀膈肌、胸壁及肺组织,分离困难并见明显出血.术后病理:左侧胸腔恶性间叶来源肿瘤,肿瘤可见明确肿瘤性成骨,大量骨母样组织以及成熟骨,肿瘤细胞浸润邻近肺实质,考虑为骨外骨肉瘤(图5).

    作者:田媛;敖国昆;黄沁;刘杰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复习2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对肿块的边界、大小、均匀度及强化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大小在2.26~11.35 cmf之间,平均5.57 cm,其中<3 cm 5例;肿瘤边界清楚8例,边缘清楚但有分叶6例,边缘欠清楚6例.肿瘤内部密度均匀8例;囊变8例,钙化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平扫期CT值在23~48 HU之间,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皮髓期和实质期CT值32~69 HU和52~82 HU,两期相对强化比RER值分别为0.28~2.79及0.27~2.27.2例有淋巴结转移,1例有左侧坐骨转移,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未见.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体积小时一般密度均匀、边界光整,增强后强化程度较肾实质明显偏低,但也可出现体积较大、强化明显、囊变坏死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

    作者:张京刚;王希明;胡春洪;胡粟;王芳芳;张敏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膝关节后内侧结构生物力学意义及损伤的MRI表现

    目的:分析膝关节后内侧结构的解剖、生物力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阐述膝关节后内侧结构的MRI正常及损伤后表现;进行后内侧结构损伤MRl分级.方法:回顾分析87例后内侧结构、以及其他相关损伤的MRI所见.结果:本组87例后内侧结构损伤,Ⅰ级损伤29例,Ⅱ级47例,Ⅲ级11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34例(39%),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13例(14.5%),鹅足三肌2例(0.23%),后外侧结构损伤9例(10.3%).因后交叉韧带部分或完全断裂行重建手术者44例,术后恢复36例(81.8%),术后6个月随访膝关节稳定性不佳例8例(18.2%).结论:膝关节后内侧角结构复杂,对于膝关节的静态及动态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膝关节外伤易累及后内侧角,且常伴有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损伤.熟悉后内侧角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MRI诊断准确率.忽略后内侧角的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易导致术后恢复不佳或手术失败;因此,进行交叉韧带重建术前,必须对后内侧结构进行MRI观察及MRI分级评估,以确保手术的成功.MRI是诊断后内侧结构损伤理想的影像手段,能够显示韧带及肌腱的部分断裂和完全撕裂.

    作者:李顶夫;雷益;陆伟;林帆;侯严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胃间质瘤CT表现与病变恶性程度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变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并将其与病变的恶性程度做对照分析.结果:高度恶性的GSTs多为直径超过5 cm的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图像上呈不均匀强化,且病变内部可见明显囊变坏死改变,而低度恶性的GSTs则多表现为5 cm以下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增强后均匀强化,以上改变在两者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是否伴有钙化及表面是否出现溃疡在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93和0.265).75%的低度恶性病变和7.1%的高度恶性病变表现为胃腔内生长方式,二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26.635,P=0.000).结论:GSTs的恶性程度与CT增强表现中病变的大小、形态、中心坏死程度、强化特征、边界清晰与否及生长方式有关,可有助于提高对GISTs的诊断准确率,并进一步为其恶性程度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许春苗;陈学军;赵玉州;曲金荣;黎海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在对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MPR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形态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21例腹膜后肿瘤,良性17例,恶性4例.良性肿瘤大多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主要呈膨胀性生长,边缘境界清楚;而恶性肿瘤体积大且不规则,混杂密度,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多累及周围组织血管.腹膜后定位征象:肿瘤多沿椎旁交感神经链分布,于脊柱旁、肾周、结肠外后方及骶前区多见,推压或包绕邻近器官.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结合MPR能克服常规扫描方式的限制,获得直观、清晰的图像,准确的显示肿瘤本身及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明确肿瘤累及的范围,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缪亚军;马德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一例

    病例资料患儿,女,9岁,间断无诱因抽搐1个月余,每次发作持续约2 min左右自行缓解,每日发作多3次.体检:T36.7℃,P 81次/分,R 18次/分,BP 95/67 mmHg.身高110 cm,体重31kg,皮肤粗糙,毛发枯,甲状腺无肿大,四肢无畸形.实验室检查:血钙1.52 mmol/l,血磷2.58 mmol/l,血碱性磷酸酶89 U/l,血钾、钠、氯及镁正常.24 h尿钙1.56 mmol/24 h,尿磷12.7 mmol/24h间,血甲状旁腺素82.4 pmol/l(1.18~8.43 pmol/l).头颅CT表现: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壳核,丘脑,额叶区多发、对称分布的斑点、斑片状钙化灶(图1).诊断: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

    作者:张黎黎;刘白鹭;王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的临床应用

    由于过去几十年科技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CT检查的人数显著增加.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研究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CT检查人数呈双倍增加[1,2].美国CT的辐射剂量占整个放射诊断检查的67%,而在英国占47%[3].医学影像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与引起的致癌风险有很大关系.据报道在15个发展中国家恶性肿瘤发生率中约0.6%~3.2%很可能与影像检查所致的电离辐射有关[4].辐射剂量的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刘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艾滋病相关性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病原学证实的9例艾滋病合并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的MRI表现.结果:根据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MRI表现及病理机制,将艾滋病合并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分为4型:Ⅰ脑膜脑炎型(1例),Ⅱ类梗死型(1例),Ⅲ梗死型(6例),Ⅳ肉芽肿型(1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颅内新型隐球菌感染MRI表现复杂多样,分型有助于加深对其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机制的认识,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殿森;李宏军;李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儿童小气道疾病的CT研究

    小气道是指管径<2 mm,气道壁内没有软骨的支气管,具有气道阻力较小,极易被阻塞的特点.小气道疾病是指累及小气道伴或不伴有肺间质改变的一组疾病,病理本质是细支气管炎.小气道疾病的常见病因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以及哮喘,儿童发病率高,婴幼儿也常见[1].早期明确诊断对治疗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但这组疾病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早期影像学表现可不明显,缺乏特异性,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因此发现本病的早期影像学特征和制定影像学诊断标准对临床的诊断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桶柄状撕裂

    目的:总结分析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MRI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个经关节镜证实的膝关节MR图像,其中28个膝关节存在半月板桶柄状撕裂,记录如下5种MRI征象:碎块内移征、外周残半月板征、双PCL征、空领结征及双前角征,并分别计算每种征象诊断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5种征象中碎块内移征具有高的敏感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而双PCL征具有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论:半月板桶柄状撕裂具有典型的MRI征象,其中碎块内移征是诊断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基础、可靠的征象.

    作者:蔡泽银;麦春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克罗恩病合并泌尿系结石的多层螺旋CT检查价值

    目的: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对克罗恩病(CD)与非CD病例合并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8例病理证实的CD病例和300例非CD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计算多层螺旋CT对CD与非CD病例合并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比较两种疾病泌尿系结石发病率的差异.结果:CT对CD与非CD病例的泌尿系结石的检出率分别为13%和1.3%,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745,P=0.000).结论:CD病例的泌尿系结石发病率高于一般非CD人群,多层螺旋CT能在显示肠道病变的同时显示泌尿系结石,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亚娥;汪登斌;韩本谊;姜婷婷;史曙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