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舌骨上区颈部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徐坚民

关键词:舌骨, 颈部, 筋膜间隙, 病变, 内脏间隙, 结构比较, 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文献, 临床, 解剖, 分隔, 定位
摘要:颈部的筋膜间隙是由不同的固有筋膜分隔而成,其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虽然文献对筋膜间隙的论述纷纭,但明确间隙的划分和病变所在间隙的定位对判断病变的来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颈部间隙的划分目前采用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舌骨上区除内脏间隙外共有10个间隙,浅表间隙的病变一般只需要临床或超声检查,对部位深在的病变,CT和MRI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贲门失弛缓症合并膈上食管巨大憩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吞咽困难30余年,精神紧张时加重.半年来饭后平卧引起呛咳和严重胸骨后烧灼感.胃镜检查:食管距门齿约38cm处右前壁见一直径3.5cm的巨大憩室,食管粘膜粗糙,贲门呈持续收缩状,食管内有大量液体.

    作者:韩新巍;马波;李永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舌骨上区颈部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颈部的筋膜间隙是由不同的固有筋膜分隔而成,其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虽然文献对筋膜间隙的论述纷纭,但明确间隙的划分和病变所在间隙的定位对判断病变的来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颈部间隙的划分目前采用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舌骨上区除内脏间隙外共有10个间隙,浅表间隙的病变一般只需要临床或超声检查,对部位深在的病变,CT和MRI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作者:徐坚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颈部动脉受侵判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像、MPR及VR技术对颈部动脉受侵判断的准确性,探讨后处理技术在颈部肿瘤侵犯颈部动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8层螺旋CT扫描机,对临床拟诊颈部动脉旁肿瘤的患者行前瞻性直接增强扫描,其中手术证实恶性肿瘤患者40例(48个肿物).两位医师对40例手术患者的横断面扫描图像、MPR图像(包括AVE重组、MIP重组、CUR重组)、VR图像中53支颈部动脉是否受侵进行双盲法评价,对比手术及病理结果后给予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颈部动脉(包括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受侵的判断,MPR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92.1%和94.3%,敏感性较横断面提高了6.7%(P=1.000),特异性与横断面相仿(P=1.000),准确性与横断面相同(94.3%).对动脉受侵的诊断价值,MPR和血管VR的应用价值达≥3分者分别占71.7%和14.2%(P=0.000);MPR中3种重组方法的价值相仿(P=0.817).结论:对动脉受侵的判断,MPR可为判断颈部动脉受侵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增强诊断信心,横断面图像仍是判断颈部动脉受侵的基本方法.

    作者:梁颖;吴宁;罗德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两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30岁,反复咳嗽、咳痰、低热1年余,反复口腔溃疡2年余.曾在云南省中越边界野外工作3年.胸部CT片示:两肺上中野大片状实变影,边缘模糊,伴有多个较大囊状影,直径1~10cm,其壁较薄,厚度0.2~0.5cm,内壁光滑,支气管通畅,未见液平(图1).CT诊断:两肺真菌感染.曾多次口腔溃疡病理活检诊断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理检查由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经临床抗真菌和增强免疫治疗后,两肺感染和口腔溃疡痊愈.

    作者:张万强;牛倩;苏仲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经DSA和栓塞后观察其即刻效果和1年后效果.结果:本组栓塞后即刻有效率为95%,栓塞后1年有效率为90%.结论:栓塞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一定要选好适应症.

    作者:朱声荣;漆剑频;陈卫民;陶学金;邵乐南;孙国洪;魏望萍;韩元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鼻泪管阻塞支架介入治疗研究与进展

    鼻泪管阻塞(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NDO)是常见眼科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溢泪,女性多见.治疗初主要采用泪囊鼻腔造口术(dacryocystrorhinostomy),其疗效在90%左右,但有一定损伤性,且并发症较多.后来有人采用单纯探针疏通术(single probing)与聚硅酮管插入法(silicone tube intubation)等,前者失败率高,疗效较差,后者开口较窄、易引起泪囊炎复发及周围肉芽肿形成,长期疗效也不尽人意.

    作者:袁友红;肖恩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磁共振腮腺管成像技术探讨

    目的:通过优化和改进磁共振腮腺管造影技术,更清晰显示腮腺导管及其分支,提高腮腺管显示效果.方法:采用几种序列显示23例腮腺部位病变患者的腮腺管,然后给患者含服200mg维生素C,于服药后3min和10min分别再次扫描,将所获图像按腮腺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进行分级,比较各种序列及其服药前后的显示效果.结果:IR-FSE序列较传统FSE扫描腮腺管的显示效果明显提高(P<0.05),而SS-FSE和SS-IR-FSE的成像时间虽然极短,但其分辨率及信噪比相对较差.服药后腮腺管的显示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显著(P>0.05).结论:在相同的扫描参数下,超长TR和TE的IR FSE脂肪抑制序列较其它序列能更好的显示腮腺管及其分支.

    作者:冯定义;夏黎明;史瑞华;王承缘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颈动脉体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附3例报告)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颈部副神经节瘤之一,是一种较少见的颈动脉间隙肿块.DSA被认为是诊断CBT的主要指标之一,原因在于其能准确显示CBT的供血动脉、肿瘤血管细节以及病变与血管的整体关系[1].

    作者:包颜明;张龙江;普萍;宋光义;杨亚英;王克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血吸虫病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脑血吸虫病的CT、MRI表现,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28例患者均同时行CT、MRI检查(平扫+增强),分析该病的影像学征象并结合9例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27例有不同程度的水肿;22例呈水肿伴不规则结节,增强后呈结节状、斑片状及融合成簇状强化;CT发现54个病灶,MRI发现75个病灶.结论:脑血吸虫病在CT及MRI增强扫描中都具有特异性表现,MRI信号更接近其病理改变;两种检查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MRI明显优于CT.

    作者:雷红卫;郑国勤;鄢龙;熊浩;王远梅;王晓彬;杨中平;李琼;卢木发;赵永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一例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我院收治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文泽;易长虹;杜新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扫描方法的探讨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目前辅助检查方法很多,如平片、造影检查、MRI及CT检查等,其中以CT检查应用为普遍.复习国内外部分相关文献[1-5]与其对比,认为我们采用的这种CT扫描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振;张燕;武克俭;马炳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静脉造影检查报告正常,而B超提示肾积水.哪种方法诊断肾积水更客观、准确一些?出现不一致原因是诊断标准的不同吗?

    作者:周燕发;邓又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艾滋病合并纵隔淋巴瘤(附13例报告)

    目的:为提高对艾滋病(AIDS)合并纵隔淋巴瘤的认识,探讨艾滋病与恶性淋巴瘤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AIDS合并症--纵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X线表现,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3例中5例在确诊AIDS前已患纵隔恶性淋巴瘤者,其瘤灶局限在纵隔一个区域,当确诊为AIDS后,见肿块扩散到2个区域以上,其中2例累及肺门、体表部位淋巴结和肺内浸润.8例先确定AIDS后患纵隔恶性淋巴瘤者,其纵隔受累部位均在2个区域以上,其中5例累及肺门、腹膜后、脾脏、体表部位淋巴结及肺内浸润.结论:AIDS易并发恶性淋巴瘤或加速恶性淋巴瘤发展,恶性淋巴瘤也可促使AIDS更快发展.

    作者:邱乾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NRP钢板内固定术中颈椎正位的投照方法

    颈椎椎板后路摘除减压植骨并采用颈椎后路钢板固定系统(neck back route plate system,NRP)行钢板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颈椎椎体不稳,椎间盘向后脱出、硬膜囊受压等颈椎病的新技术,它要求在术中定位准确,以提供优质的图像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伍子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先天性无痛症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5岁,发现双踝关节肿胀、变形来院就诊.曾于2002年上半年左胫骨上端骨折,无痛感,尚能行走;有烫伤史,亦无疼痛反应.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

    作者:郑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灌注的研究

    目的:利用单层动态CT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灌注与未行肝移植且无肝脏病变者进行比较.方法:对30例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动态单层 CT扫描,对照组为20例无肝脏病变者.单层动态CT扫描选取肝门(包括肝、门静脉、主动脉和脾)的层面.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40ml,注射流率3ml/s,注入对比剂后,每间隔1s扫描一层,共扫描35层.通过每一层面选定的ROI测量CT值,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肝动脉和门静脉的灌注值.同时对12例围手术期后(2~3个月)、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也进行了动态单层CT扫描.结果: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及对照组肝动脉灌注分别为0.27和0.16ml/min(P<0.05);门静脉灌注分别为1.31和1.13ml/min(P>0.05);全肝灌注分别为1.68和1.28ml/min(P<0.05);平均肝动脉灌注指数为0.19和0.13(P<0.05);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后(2~3个月)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分别为0.16(P<0.05)和1.21ml/min(P<0.05);全肝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分别为1.20ml/min(P>0.05)及0.13(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内肝动脉灌注和全肝灌注、肝动脉灌注指数明显增加,但门静脉灌注无显著变化.围手术期后肝动脉灌注无显著变化,而门静脉灌注增加.

    作者:沈文;尹建忠;陈光;王鹏辉;邵立军;郭文梅;祁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不典型肝脓肿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分析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3期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不典型肝脓肿,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结果:12例中3例为多发病灶,9例为单发病灶,CT平扫表现无特征性.3期增强扫描可见:①肝段短暂强化征;②蜂窝征、簇形征;③晕征;④边缘逐渐强化征.结论:上述4个征象是不典型肝脓肿3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齐丽萍;边杰;程绍玲;张秀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与DSA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CT、MRI、DSA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脑内型22例,脑外型5例),其中9例行CT扫描,24例行MRI检查,10例行DSA检查,分别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为稍高密度影,MRI表现为混杂信号团块,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比较有特异性,综合CT、MRI和DSA所见有利于正确的诊断.

    作者:孙志强;金德勤;曾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

    目的:评价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纵隔病变CT导向下纵隔穿刺活检术.穿刺针采用18G CHIBA针、18G切割针,74例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8例作免疫组化.结果:①病变部位前纵隔62例,中纵隔8例,后纵隔4例;②63例病理诊断明确:胸腺瘤16例,恶性淋巴瘤12例,转移性腺癌7例、鳞癌4例、小细胞癌2例,畸胎瘤、恶性精原细胞瘤各5例、内胚窦癌2例,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膜瘤、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各1例,3例诊断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3例为异型细胞,1例诊断为结核;③11例病理诊断不确定: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瘤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胸腺瘤、纵隔脂肪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各1例,2例失访;④穿刺活检正确率为85.1%,假阴性率为14.9%,未见假阳性病例;⑤气胸发生率为5.4%,为少量气胸,3例术后痰带血丝,1例纵隔局限性血肿.结论: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是纵隔病变安全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庄一平;张晋;康铮;冯勇;沈文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介入血栓清除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

    目的:探讨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2002年43例髂股静脉血栓,在临时性/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经患侧腘静脉(n=30)和健侧股静脉(n=13)为入路行ATD血栓消融术.对形成血栓的基础病变及血管器质性狭窄者再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靶血管开通管径≥50%靶血管管径,即认为血管即时开通.结果:43例行ATD血栓消融术,33例血管即时开通成功,占76.7%(33/43),43例进行了必要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综合介入辅助治疗,38例行血栓药物溶解术、26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19例行血栓抽吸术和32例行支架植入术.随访观察1~12个月,平均6个月,5例术后1~4个月患肢肿胀复发,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性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ATD是一微创、安全、快速、有效、可重复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方法,为介入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

    作者:陈国平;顾建平;楼文胜;陈亮;苏浩波;何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