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核因子-κBp65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

金晓凤;徐正衸;王万铁;许益笑;习建华

关键词:肺, 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中性粒细胞浸润, NF-κB, 细胞黏附分子
摘要:目的:探讨家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核因子-κ Bp65(NF-κ Bp65)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复制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日本大耳兔5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肺缺血1 h与肺缺血再灌注0.5 h、1 h、3 h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 Bp65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ICAM-1mRNA表达,过氧化氢还原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肺缺血再灌注1 h后MPO活性显著升高,与缺血1 h和再灌注0.5 h相比差异明显(均P<0.01).NF-κ Bp65和ICAM-1mRNA分别于再灌注0.5 h和再灌注1 h后表达显著升高,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继续升高(均P<0.01).MPO活性与NF-κ Bp65、ICAM-1mRNA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分别r=0.898,0.899,均P<0.01);NF-κ Bp65与ICAM-1mRNA表达之间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900,P<0.01).结论:肺缺血再灌注能刺激NF-κ Bp65活化,继而通过ICAM-1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黏附、聚集而参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艾司洛尔联合利宁胶浆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和全麻术后咽喉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联合利宁胶浆预防全麻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和术后咽喉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对照组),未给药;B组(利宁胶浆组),先把气管导管插入部分(包括套囊)均匀涂上一次性利宁胶浆(盐酸丁卡因胶浆),并在麻醉诱导成功窥镜时,将利宁胶浆涂抹在患者咽峡粘膜上后再行插入含有胶浆的气管导管.C组(艾司洛尔联合利宁胶浆组),在拔管前2~3 min给予1 mg·kg-1艾司洛尔静注,利宁胶浆用法同B组.观察记录各组:①在麻醉前(T0),拔管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1 min、3 min、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RPP.②随访术后24 h咽喉炎、咽喉痛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在吸痰拔管即刻出现MAP升高,HR增快,RPP增多并延续至拔管后5 min,与拔管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拔管期与A组比较,血压较平稳,但心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拔管期心率和血压稳定,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拔管后24 h咽喉炎发病率显示B、C两组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艾可洛尔联合利宁胶浆能有效地预防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和术后咽喉炎的发生.

    作者:陈晓敏;黄贤明;吴艳琴;许宗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

    自发性食管破裂又称Boerhaave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致死性的胸外科急症,病情严重,发展变化快,误诊率和死亡率高.本院自1995年10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瑜;谢德耀;林超西;孙成超;郑亮承;程德志;池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先天性(支)气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气管、支气管三维重建在诊断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狭窄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及其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小密度投影重建(Min IP)和仿真支气管镜(VB)重建技术显示气管、支气管狭窄.结果:多层螺旋CT气管、支气管三维重建可显示气管、支气管狭窄的部位、形态、内部特征、程度、测量沿管壁累及的长度及病灶近端距气管隆突的距离.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对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狭窄具有特征性征象,是一种较准确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为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影像学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指导价值.

    作者:黄磊;白光辉;程建敏;许崇永;严志汉;吴爱琴;陈小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西布曲明和二甲双胍单用及联合应用治疗肥胖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评价西布曲明和二甲双胍单用及联合应用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本院肥胖专科门诊137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25~40 kg/m2的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0.5 g/次,3次/d;西布曲明治疗组(B组),口服盐酸西布曲明5 mg/次,1次/d;二甲双胍和西布曲明联合治疗组(C组),服法同上述两组.结果:有用病例数为8l例,经12 w治疗,与治疗前比,A组体重下降平均为(1.8±1.3)kg(P<0.05),B组为(4.6±1.6)kg(P<0.01),C组为(5.6±1.9)kg(P<0.01).B、C组与A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与B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在治疗第12周与第8周相比体重下降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两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体重呈持续性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显著性下降的指标还有体重指数、腰围、臀围、体脂含量和身体脂肪率(P<0.05或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A组12.0%,B组26.7%,C组26.9%,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这些不良反应多为一过性,症状轻微,大多在4~8 w内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结论:①三种治疗方案对减肥均有疗效,其中西布曲明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疗效佳,单用西布曲明疗效次之,而单用二甲双胍疗效差.②西布曲明单用及联合二甲双胍的减肥疗效呈持续性,其中两药联合减肥疗效更佳,提示两药在减肥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而二甲双胍在治疗初期(4~8w)疗效好,后期疗效不佳.③上述两药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适于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治疗.

    作者:陈肖俊;沈飞霞;倪连松;冯文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干预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研究取得进展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形式而提出的新概念[1].本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心源性猝死(CSD),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当前ACS的发病率有上升、低龄化趋势,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对救治患者,对防止复发、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都有积极意义.我科从2002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5例,通过治疗与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连珍;何茉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辅助生育技术治疗后受孕妇女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分析采用辅助生育技术治疗后受孕妇女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3月至2005年11月间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术(ICSI)、冻融胚胎移植技术(FET)及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技术(IVM)的1697个妊娠周期的结局、围产儿情况.结果:1697个妊娠周期中,生化妊娠143例,占8.43%;临床妊娠1554例,占91.57%,流产185例,占10.90%;宫外孕81例,占4.77%;宫内外同时妊娠12例,占0.71%.共分娩944例,其中早产为204例,占21.61%;分娩方式以剖腹产为主,共725例,占76.80%;双胎分娩366例,占38.77%;三胎8例,占0.847%;共分娩1326个孩子,其中男婴689个,占51.96%,女婴637个,占48.04%;早产儿409个,占30.84%;低出生体重儿372个,占28.05%;新生儿死亡6例,占0.452%,死胎6例,占0.452%,新生儿缺陷20例,占1.51%;失访114例,占6.79%.结论:经辅助生育技术治疗后多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比率高,应加强围产监护并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

    作者:杨海燕;叶碧绿;黄学锋;林金菊;赵军招;林文琴;周颖;陈霞;葛红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温州汉族群体3个Y-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调查

    目的:获得温州汉族Y-DNA位点:DYS385、DYS392、DYS448的基因频率,并能应用这些资料进行人类遗传学研究和法医学应用.方法:以Chelex法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短串联重复(STR)位点DYS385、DYS392、DYS448后,用聚丙烯酰胺电泳系统进行分型.结果:在172个标本中,共检测到DYS392的5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0872、0.0756、0.4709、0.2500、0.1163.基因变异度为(GD)0.6929;检测到DYS448的6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为0.0116、0.3372、0.3198、0.2674、0.0465、0.0174.基因变异度为0.7141;检测到DYS385的47个单倍型,基因变异度为0.9689.三个位点的基因变异度累计为0.9938.结论:Y-DNA位点:DYS385、DYS392、DYS448是三个具有法医学和群体遗传学应用价值的位点.

    作者:杨雷;陈柏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4例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病人,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mg肌注,必要时间隔15~90 min重复使用.结果:使用后起效迅速,明显减少出血量,34例病人100%显效,91%治愈.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起效迅速,结果满意,能治愈大多数难治性产后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并发症轻.

    作者:蔡平生;许群;方轶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伴有腹内脏器伤的胰腺损伤围手术期护理

    胰腺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部外伤,往往伴有腹内其他脏器伤,处理颇为复杂[1].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伴有腹内脏器伤的胰腺损伤41例,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琼;李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未婚收容教育妇女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目的:了解未婚收容教育妇女的人格特征及其与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家庭环境量表(FES)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3例被收教的未婚卖淫妇女进行调查,并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收教妇女组的MMPI中除Mf量表外,其余各量表均高于对照组;以MMPI的临床量表分60>T>40为正常划界,收教妇女组超出正常划界的占75%,远高于对照组(占17.1%);MMPI中T>60的临床量表中以Pd为常见,占62.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MPI各量表与FES及EMBU部分因子有相关性.多元回归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家庭亲密度、组织性、控制性和矛盾性对人格偏离有影响.结论:收教妇女存在广泛而多样的人格偏离,其不良人格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有关,收容教育工作要根据收教妇女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作者:叶敏捷;林崇光;郑维芳;陈素玲;吴红漫;魏如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血降钙素原测定的意义

    目的:了解血降钙素原(PCT)测定在判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人(A组)和无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人(B组)各40例进行PCT的测定.PCT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来测定.结果:8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总PCT阳性率不高(39/80,36.25%),但A组病例PCT阳性率(26/40,65%)明显高于B组病例(3/40,7.5%),预后差者(死亡或未愈)PCT阳性率(13/15,86.67%)明显高于预后好者(13/25,52%).结论:虽然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人PCT阳性率不高,但是PCT测定结果为阳性时可提示预后较差.

    作者:施肖红;吴红梅;叶环;钱小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胰腺血管的多层CT血管成像双期扫描技术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血管成像的佳扫描参数.方法:对40例纳入本研究的病人行多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研究.扫描时动脉期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门脉期采用test-bolus技术.使用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法(VR)重建胰腺动脉和静脉.结果:MIP、VR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的显示率均为100%,对胃结肠干均为80%.M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77.5%、67.5%;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82.5%、75%;胰十二指肠下动脉,67.5%、57.5%;右结肠上静脉,87.5%、80%;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65%、4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62.5%、4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结合扫描前准备、适当的层厚、合理的延迟时间、一定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率可获得良好的胰腺血管显示.

    作者:郭献忠;刘再毅;严志汉;余苔痕;叶彩儿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两种高压球囊扩张方法在良性气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高压球囊扩张技术在良性气道狭窄病人中的应用疗效.方法: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结合透视和经支气管镜直视下高压球囊扩张技术,治疗22例良性气道狭窄,观察扩张疗效(即刻气道开放,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2例病人共扩张55次,成功扩张19例(占86%).单用球囊扩张开放气道12例(占54.5%).扩张前后肺功能改善明显.结论:高压球囊扩张技术对良性气道狭窄气道开放的即刻疗效确定.纤维支气管镜结合透视下扩张,有定位准确和预测扩张效果的特点,适合于首次扩张的病人.

    作者:李玉苹;陈成水;叶民;周为中;谢于鹏;陈少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葛根素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2、Bax及caspase-3的影响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兔肺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葛根素组(Pur组),复制单侧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比观察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肺湿干重比(W/D)、肺泡损伤数(IQA)及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组织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IR组的SOD活力降低(P<0.01),而MDA、W/D、IQA、AI值及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上调(均P<0.01).Pur组与IR组相比,MDA、W/D、IQA、AI值及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SOD、Bcl-2蛋白及Bcl-2/Bax则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葛根素可上调肺组织Bcl-2蛋白,下调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肺再灌注后肺组织细胞的异常凋亡,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许益笑;王万铁;徐正衸;金晓凤;习建华;郝卯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41例临床分析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手术和心内科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心病妇女得到了妊娠和分娩的机会.2003年9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本部及八院区住院分娩的产妇总计721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84例,其中合并先心病41例(占48.81%),现报告如下.

    作者:蓝晓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特征

    目的:建立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的体外研究模型,为体外研究内皮细胞的病理和生理过程提供重要手段.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BAEC,在pH为7.2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鉴定内皮细胞中特异表达的第Ⅷ因子;以计数法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测定细胞的迁移.结果:细胞呈三角形,单层生长,第Ⅷ因子表达阳性,增殖呈指数生长,迁移正常.结论:提示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建立成功.

    作者:叶晓蕾;李彦荣;应晨江;苗升浩;易海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在触诊阴性乳腺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切除触诊阴性乳腺肿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全麻或局麻下,行超声引导下乳腺触诊阴性肿块切除术.超声引导方法分两种:一种是在超声引导下,用7号针头沿探头一端经皮穿刺到病灶的边缘,移去探头,固定穿刺针,当分离软组织至病灶附近时,穿刺针头略挑起病灶引导止血钳钳住肿块,分离并切除肿块;另一种方法是在超声引导下,用直的止血钳直接分离到病灶边缘并钳住肿块,分离并切除.结果:105例219个触诊阴性肿块均被一次性切除,定位准确率达100%.病理结果:纤维腺病57例(136个病灶)纤维腺瘤43例(78个病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3个病灶),乳腺癌2例(2个病灶).结论:术中超声引导触诊阴性乳腺肿块切除定位准确,缩短手术时间,切口小,可减少正常乳腺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效率,值得推广.

    作者:黄福光;杨琰;张超;黄品同;陈晋肃;郑敏;赵雅萍;吕夕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苦参碱对人卵巢恶性畸胎瘤细胞株PA-1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苦参碱(matrine,MAT)对人卵巢恶性畸胎瘤细胞株PA-1体外增殖及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苦参碱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二脒基苯基吲哚(DAPI)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MTT法显示苦参碱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DAPI染色可见给药组出现明显核固缩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1.0 mg/ml、0.5 mg/ml、0.25 mg/ml浓度的苦参碱作用24 h后PA-1细胞的凋亡率依次下降;有明显的G1期阻滞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苦参碱能通过诱导凋亡、产生G1期阻滞显著抑制PA-1细胞的增殖,且凋亡率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李响;胡才学;金畅;陈聪德;陈肖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在婴幼儿气道透X线异物急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儿童气道异物进行三维重建,8例同时进行低毫安(ma)量的胸部CT扫描,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气管内5例,左主支气管13例,右主支气管8例;中间主支气管3例,左、右下支气管异物各2例.以花生米、瓜子类为主.CT征象包括:异物直接显示,阻塞性肺气肿.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气管支气管树,能直接而准确定位异物为支气管异物提供一种新的更准确的术前诊断途径.

    作者:程建敏;李昌崇;陈波蓓;陈宇;黄磊;许崇永;贺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3例BPH患者分别按逼尿肌收缩力分收缩力正常组与减弱组,按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按有无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阳性与阴性组,分析逼尿肌不同特性的改变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收缩力正常组的膀胱出口梗阻(BOO)和DI发生率明显高于收缩力减弱组,在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改变和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低顺应性组在BOO和DI发生率上明显高于高顺应性组,两组在逼尿肌收缩力受损(DUA)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DI(+)组的BOO和低顺应膀胱发生率高于DI(-)组,DUA发生率低于DI(-)组.结论:反映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的各尿动力学指标相互影响,并与BOO密切相关,在无法进行压力/流率测定时综合分析DI、BC等非压力/流率指标有助于判断BOO和逼尿肌收缩功能,对BPH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有华;陈映鹤;竺海波;张磊;陈志勇;杨世坤;饶大庞;虞海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温州医科大学

主办: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