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疗效比较

江锦红;徐伟来;钱文斌

关键词: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药物疗法, 哌嗪类/治疗应用, 嘧啶类/治疗应用, 干扰素类/治疗应用, 融合蛋白质类, BCR-ABL/治疗应用, 治疗结果, 费城染色体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 (以下简称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86例应用伊马替尼(每天400mg)治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新诊断患者61例,干扰素治疗失败患者25例;采用R显带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遗传学和BCR-ABL融合基因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失败组治疗6个月时就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分别为50/61(81.9%)和9/25(36.0%);两组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分别为53/61例(86.9%)和17/25例(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0个月(3~34个月)和5个月(1~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新诊断组和干扰素治疗失败组获得完全分子生物学反应分别为43/61(70.4%)和10/2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两组患者中有28例是细胞遗传学耐药,新诊断组为14例(22.9%),其中原发性细胞遗传学耐药4例;干扰素治疗失败组为14例(56.0%),均为原发性细胞遗传学耐药。结论: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其原发耐药发生率高,治疗6个月和12个月获得佳反应的患者比例低;提示这些患者应适时更换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消息

    由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论坛科学委员会和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和全球医生组织承办的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将于2015年6月19—21日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论坛主旨是“协同合作创造价值和影响力”。论坛将结合转化医学的热点和前沿进展交流经验、探讨转化模式和发展方向;以患者为中心,促进创新思维、创新科技,并将佳方案与临床诊疗实践对接。登陆网站(www.ChinaCTS.org)和“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公共微信平台( sasctm)可了解新论坛进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消息

    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定于2015年9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公共卫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5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消息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与国际肿瘤同行的学术交流,为致力于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医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2015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华长城—东方肿瘤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6月25—2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加强肿瘤规范治疗,推动转化医学研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段树民院士课题组发现小胶质细胞分选内吞物质促进抗原呈递新机制

    2015年2月1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段树民院士课题组在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刊《神经科学杂志》(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A novel size-based sorting mechanism of pinocytic luminal cargoes in microglia”的研究论文(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5/6/2674)。该研究首次发现小胶质细胞的胞饮(pinocytosis)活动存在一种“分子筛”机制,能优先转运小分子抗原至溶酶体,并促进抗原富集及其与MHCII类分子的结合,从而提高抗原递呈效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突触素在人胚胎食管组织发育阶段的表达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突触素( SYN)蛋白在人胚胎食管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特征。方法: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受精龄为7~16周的人胚胎标本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胚胎食管组织内NSE和SYN的表达,定量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第2~4个月胎龄时,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细胞呈NSE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的数量和强度第3个月胎龄甚于第2个月胎龄,第4个月胎龄甚于第3个月胎龄。仅在第3个月胎龄时,食管黏膜上皮层内部分细胞呈NSE阳性表达。第2~4个月胎龄时, SYN在食管各层组织内均呈广泛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尤其在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更为明显。结论:在人胚胎食管发育阶段, NSE和SYN均参与食管壁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作者:刘学红;张泳;刘传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组成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通脉养心丸中心肌保护活性物质的筛选

    目的:基于细胞模型以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通脉养心丸中心肌保护活性物质进行筛选研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制备技术对通脉养心丸进行制备分离,然后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损伤H9 c2大鼠心肌细胞模型对通脉养心丸活性组分进行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和根据化合物裂解规律,鉴定推断出可能的活性化合物。结果:发现通脉养心丸中10个组分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活性,考察了其中5个组分的半数有效浓度并发现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从这5个组分中推断出11个可能的活性化合物,包含甘草酸、甘草香豆素、甘草利酮、Glyasperin A等。结论:筛选出通脉养心丸中心肌保护活性物质,有望为中药复方制剂活性物质筛选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陶珊;梁欣莹;王怡;王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以霍纳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颈动脉夹层一例

    一例44岁患者因“左侧眼睑下垂伴左侧头部及颈部疼痛20天”入院,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示左侧顶叶亚急性脑梗死,左侧颈内动脉壁间血肿,颈部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C1段颈段线状狭窄,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左侧颈内动脉C1段夹层。经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

    作者:方兴;徐子奇;罗本燕;袁怀武;朱雄超;袁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重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出血及其转归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重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前出血程度及其转归。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因重度PDR需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的76眼76例患者(其中术前使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41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中出血量、术后视网膜前出血的量、出血吸收时间和术后视网膜前增殖的程度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术后视网膜前出血均发生于术后1周内,其中32例出现较薄、散在的出血;25例出现较厚、局灶性的出血;19例出现较厚、散在的出血。35例出血于术后1天停止;18例于术后2天内停止;余23例于术后2周内停止,其中包括15例1周内出现复发性出血患者。较薄出血者2周、较厚出血者5周左右出血基本吸收。15例(34.1%)较厚出血吸收后形成增殖膜。结论:重度PDR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1周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出血,5周左右可以吸收。较厚较多的出血患者常并发视网膜前纤维增殖膜形成。

    作者:李九可;金晓红;方伟;冯立国;翟晶;李毓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本刊“指南与实践”和“会议亮点”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一例55岁男性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酸麻、乏力7月余”入院。胸椎MRI提示T3-6水平椎管内背侧、硬脊膜外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占位性病变,增强后明显强化。手术探查发现肿块完全位于硬膜外腔,硬脊膜、椎体骨质无受累。肿块切除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何瞻;丁方;戎建东;朱光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结节病患者辅助性T细胞17和调节性T细胞与疾病活动的关系

    目的:观察结节病患者辅助性 T 细胞17( Th17)和调节性 T 细胞( Treg)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鄞州人民医院治疗的23例结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分别用酶反应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及BALF上清液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外周血转录因子ROR-γt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分析Th17/Treg比值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结节病患者活动期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4.34%±0.89% vs 1.60%±0.42%),而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1.28%±0.37% vs 3.39%±0.50%);转录因子 ROR-γt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21.31±3.55 vs 3.63±1.00),而Foxp3 mRNA明显降低(1.60±0.24 vs 3.12±0.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2.16%±0.68%,Treg细胞比例2.21%±0.42%,转录因子ROR-γt mRNA 水平10.15±1.93,Foxp3 mRNA水平2.4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与两类细胞比例变化一致;激素治疗后BALF中上述指标变化趋势与外周血一致。 Th17/Treg细胞比值与外周血SACE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781, P<0.01)。结论:Th17/Treg细胞平衡失调与结节病的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结节病的发病过程。

    作者:翁跃颂;王华英;吕定丰;傅中明;俞万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白细胞介素27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 IL)27作为IL-6/IL-12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是由p28和EBI3两个亚基共同组成的异源二聚体。 IL-27作为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抗原提呈细胞产生并作用于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免疫细胞。同时IL-27可以通过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调节T细胞亚群的分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以及抑制血管生成起到抗肿瘤免疫的作用,也有文献报道IL-27可以促进肿瘤的产生。由于IL-27的水平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所以IL-27在有些研究中也被纳入了肿瘤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本文主要就IL-27对肿瘤生物学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佳;王青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一届全国组织修复与再生学术大会消息

    首届全国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大会由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主办,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北京汉氏联合干细胞研究院、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承办。会议将邀请来自中国、北美、欧洲和其它国家相关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临床医学家进行专题报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新进展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拥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和80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乙肝相关性肝癌是肝移植主要适应证。肝移植是肝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严重影响长期存活,所以受者的科学合理选择是保障移植疗效的关键。米兰标准是以往国际公认的肝癌肝移植标准,但是该标准过于严格,使得很多肝癌患者失去肝移植机会。200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的研究团队提出了纳入肿瘤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的肝移植适应证选择“杭州标准”,被认为是对现有国际标准局限于肿瘤形态学的巨大突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放射线照射的肺成纤维细胞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经典 Wnt/β-catenin 通路的影响

    目的:体外研究放射线照射后的人肺成纤维细胞( HLFs )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中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细胞分为共培养组和单纯 HUMSCs 组,共培养组为5 Gy X 射线照射后的 HLFs 通过Transwell系统与HUMSCs共培养。细胞培养3d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UMSCs中GSK-3β、p-GSK-3β、FRAT1和胞核内β-catenin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WISP-1蛋白表达。结果:共培养组HUMSCs 中p-GSK-3β/GSK-3β相对比值(0.15±0.05)和FRAT1表达水平(0.48±0.07)较单纯HUMSCs组(0.55±0.05和1.16±0.13)明显下降,共培养组 HUMSCs 胞核内β-catenin (0.50±0.07)也较单纯HUMSCs组(2.39±0.15)明显下降;共培养组HUMSCs培养上清液中 WISP-1蛋白表达[(602.23±161.47) ng/mL ]较单纯 HUMSCs 组[(977.77±110.56)ng/mL]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射线照射后的HLFs对HUMSCs中经典Wnt/β-catenin通路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春阳;祝艳;冯华松;陈旭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脊柱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脊柱推拿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受试者完成了研究。所有患者接受6次腰部脊柱推拿治疗,并在脊柱推拿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评估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及与疗效关系。结果: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推拿治疗有效,4例无效。脊柱推拿有效患者治疗前、后产生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0分时的疼痛压力值分别为(7.43±1.47)kg和(10.53±0.55)kg(P<0.05),而无效患者的则无明显差异(P>0.05)。颅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提示,脊柱推拿治疗有效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以抑制为主,抑制区域主要位于右侧前额叶及小脑区域;而脊柱推拿治疗无效患者的脑功能活动以增强为主。结论:脊柱推拿能够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其治疗有效患者的抑制区域主要在额叶及小脑。

    作者:元唯安;沈知彼;薛利;谭文莉;程英武;詹松华;詹红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椎骨错缝”大鼠模型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利用腰椎X线摄片技术观察大鼠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对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影响。方法:120只体质量为350~450 g的SPF级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固定组、旋转固定组和假手术组。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则在此基础上于连接钢板和棘突钢板之间放置金属垫片,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不共线;假手术组则只切开皮肤后缝合。造模1周、4周、8周和12周时大鼠腰椎X线摄片,测量各组固定节段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的距离。结果:造模4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 L3-L4、L4-L5、L5-L6和 L6-S1椎间隙前径分别为28.11±3.94、25.73±4.70、29.51±6.34和34.97±4.65像素;椎间隙后径分别为7.39±1.63、6.65±1.76、7.02±1.52和9.62±2.50像素;棘突间距分别为39.33±11.74、14.11±5.75、21.32±6.84和77.43±13.69像素,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8周及12周后,单纯固定组固定节段L3-L4、L4-L5、L5-L6和L6-S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与假手术组相比继续减小( P<0.05)。旋转固定组与单纯固定组的测量结果一致,在造模4周、8周和12周后,其固定节段L3-L4、L4-L5、L5-L6和L6-S1椎间隙前、后径和棘突间距也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8周后,单纯固定组和旋转固定组腰椎固定节段出现了较明显的骨赘。结论:腰椎部分节段固定可造成椎间隙减小并导致骨赘形成。

    作者:陈博;林勋;张旻;詹红生;石印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上皮细胞失去其形态和功能逐渐转化为间质样细胞的过程,与肿瘤复发和转移相关。 EMT的调控因素有很多,如E-钙黏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Wnt信号通路、微RNA及转录因子等。本文就目前关于EMT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EMT的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刘志娴;魏尔清;卢韵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自噬与肿瘤关系研究新进展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代谢过程,细胞中的蛋白质和细胞器被包裹在自噬体中并运送到溶酶体降解。已发现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关系密切,尤其是与肿瘤的关系研究备受关注。自噬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双刃剑”作用,即自噬抑制肿瘤的发生但在肿瘤形成后会促进肿瘤发展。肿瘤化疗或放疗过程中会诱导自噬的发生,且一般认为是保护作用。自噬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重要靶标,但由于自噬在肿瘤中的很多作用并未明确,欲通过调控自噬来提高肿瘤疗效尚待更多研究。

    作者:曹建平;夏大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