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舒雅仙;陈华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 益气补肾, 化瘀通络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补肾法结合西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疗效.[方法]5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与对照组同样治疗下,加用中药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24h尿白蛋白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补肾法治疗可降低早期糖尿病尿白蛋白的排泄,对糖尿病肾病有治疗作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醒脑静注射液对沙土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制作沙土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观察干预性腹腔注射西药尼莫地平和中药醒脑静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急性期沙土鼠脑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的影响.[结果]西药尼莫地平和醒脑静注射液均能显著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后SOD活力和降低MDA含量,醒脑静注射液疗效和西药尼莫地平无显著差异,而醒脑静大中小剂量组之间有较显著的差异,疗效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结论]醒脑静注射液作为抗自由基损伤的中药和西药尼莫地平有相当的疗效.

    作者:张红波;代建峰;张宾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体会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参麦注射液30~60ml,每日1次.[结果]治疗7~14天后,总有效率81.2%.[结论]参麦注射液对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翁晓清;汪亚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7例

    [目的]探讨肠易激惹综合征(IBS)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57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28例,采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联用组29例采用加味痛泻要方加氯丙米嗪治疗,共治疗4周.[结果]2组胃肠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14天,28天后2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减分率无统计学差异,第28天2组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痛泻要方能有效治疗IBS.抑郁症状的改善可能与氯丙米嗪无关.

    作者:钱雁;钱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健脾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估中药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2组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组3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服中药健脾化湿汤;对照组3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8例,有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2组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显著.

    作者:章力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伤寒论》中相关证分析思维与反测证候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伤寒论>中的相关证作分析,以解决一些原文论述简单的病证或汤方证的正确辨证论治问题.运用相关证分析思维去推理反测某一病证的证候,从三方面进行探析,一是由相关的个别病证反测六经病一般病证的主要伴有症;二是由相关的一般病证反测兼证的主症或伴有症;三是由相关的个别的加减方证反测一般汤方的不适治证候或症状.这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病证或方证的病变本质、临床表现及互相关系等均大有裨益.

    作者:何新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一次性灌肠袋应用会阴部创面冲洗疗效观察

    探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直肠癌后创面处理办法,认为采用一次性灌肠袋,用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能保持创面新鲜情况,促创面早日愈合.

    作者:于轶群;黄晓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安心康滴丸成型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安心康滴丸成型的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滴丸的外观质量为评定标准对基质与冷凝剂的选择、滴距、滴速、冷却剂温度采用平行实验法,提取物与基质的用量配比、提取物与水、甘油的配比、滴制温度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出佳滴制条件.[结果]以PEG6000:4000为3:2作基质,甲基硅油 :液体石蜡为3 :1作冷却剂,用内径为2.5mm,外径为3mm的滴头,以每分钟15~20的滴速,滴入5℃左右的冷却液中,滴距为8~10cm滴丸外观质量好.[结论]:本实验筛选出的安心康滴制工艺是可行的,符合滴丸剂的质量规定.

    作者:黄绳武;吴智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揭示了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的需要与行为规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代大学生需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矛盾性等基本特点,运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我们应当有的放矢、系统全面、与时俱进、科学有序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黄文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拉米夫定对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辨析

    拉米夫定是一种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它对病毒的逆转录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降低血液和肝脏中的病毒数量,改善肝脏生化功能和组织学病变,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本文收集统计了近4年的80例相关病例,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分析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丛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药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不安障碍40例

    [目的] 探索不安障碍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中药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不安障碍患者40例.[结果] 显效31例(77.5%)、有效7例(17.5%)无效2例(5.0%).SDS、CM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药结合心理干预治疗不安障碍疗效显著.

    作者:酒田一秀;郭佩玲;加宽谷 崇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消化道异物内镜下钳取的配合

    探讨消化道异物内镜下钳取的护理配合技术,认为对不能经消化道排出、易损伤消化道和有毒的异物均尽力内镜下取出,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取适当的方法和器械.娴熟默契的配合以及耐心是成功取出异物的关键.

    作者:孙翠萍;吕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中药在白血病多药耐药方面的研究近况

    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是目前导致化疗失败、缓解率降低、影响白血病化疗效果的主要方面,解决白血病细胞的耐药问题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传统医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周郁鸿;武利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周亨德运用治肝法临床治验

    周亨德教授运用治肝法治疗内科疾病,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正确地辨证论治,以疏肝扶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和疏肝解郁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及抑郁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学习.

    作者:叶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鲁贤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从对疾病的认识、诊断、病机、辨证论治及用药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国家级名中医鲁贤昌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

    作者:周光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潘智敏治疗肺胀临床经验

    从病因注重于热,论治当知清解;病机多涉痰瘀,立法当知通化;通表可以和理,宽中自能利肺;肺气宜宣宜降,补虚不忘调气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浙江省名中医潘智敏主任医师辨治肺胀经验.

    作者:马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方法.[方法]42例患者均用6MV X线常规分割照射与紫杉醇135mg/m2,d1顺铂70mg/m2,d1~3,同步治疗.[结果]4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比非同步治疗副反应大.[结论]同步放化疗综合了放疗、化疗的优点,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型模式,近期疗效较好,但毒性反应也相应加重.

    作者:陈爱中;李文峰;吴式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韦企平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经验

    总结韦企平教授辨证论治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经验.本病早期疏风清热,勿忘养阴生津,病久以扶正为主,重视调理脾胃.

    作者:胡素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伤寒论》治疗肾性水肿九法

    论述了<伤寒论>经方对肾性水肿包括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水肿的治疗,分析了其治则、临床症状及方中某些药物配伍的含义,其中有的结合现代医学观点来加强论述.总结了仲景治水是针对病因、病机,其治则是升降气机.

    作者:张小云;马红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解郁安神汤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解郁安神汤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方法]治疗组35例给予中药解郁安神汤,对照组29例给予帕罗西汀片.[结果]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两组间比较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解郁安神汤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用于治疗失眠及伴有的抑郁焦虑状态疗效肯定.

    作者:周平;张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

    中西医结合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从基础研究,药物研究到人才培养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若干问题.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之处,充分认识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性以后,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而且,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化,要从理论层面上去结合.

    作者:刘加新;周亨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浙江中医药大学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