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钱燕儿;陈晓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 耐药性
摘要:目的 调查本地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及耐药性分析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 对所分离的金葡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刚果红平板法,定性检测生物膜粘附能力,探讨金葡菌的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50株金葡菌进行生物膜检测发现,15株为生物膜阳性,均检测为ica A基因阳性,35株生物膜阴性.生物膜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及庆大霉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生物膜阳性菌的MRSA阳性率高达66.7%,显著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但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结论 本地区金葡菌生物膜阳性菌株比例较高,生物膜阳性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生物膜阴性株.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在整个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可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而中医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少,内容简单,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立体式教学模式,包括多媒体的应用,开放性实验课的开设,以及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作者:云云;汪长中;程惠娟;官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泌尿系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基因分型

    目的 了解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泌尿系感染标本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基因型特点.方法 收集近几年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尿液标本中非重复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43株,PCR分别扩增菌株的TEM、SHV、CTX-M基因,阳性株进行DNA测序分型.结果 4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40株CTX-M基因阳性,分别为CTX-M-14型36株,CTX-M-9型2株,CTX-M-15型2株,其中17株CTX-M-14型菌株检出TEM-1基因;所有菌株均未检出SHV基因.结论 本地区致泌尿系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CTX-M-14型为主.

    作者:张阮章;卢月梅;胡玉华;吴劲松;吴伟元;李文清;王沙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连新港原油降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降解效率评价

    目的 在大连新港原油污染海域分离纯化出可降解原油的“土著”微生物,评价其原油降解能力,并研究提高降解效率的方法.方法 取海水样品进行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出“土著”原油降解微生物,以16S rDNA测序法鉴定微生物种类,并采用MEGA 5.0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选用大相似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在实验室纯培养的条件下以气相色谱法对微生物的原油降解能力进行分析,选出优势菌种,再将优势菌种混配分析佳原油降解条件.结果 分离纯化得到的“土著”原油降解微生物分属枯草芽孢杆菌属、动性球菌属、嗜冷菌属等多个菌属,“土著”原油降解微生物资源丰富,优势菌种的混配有助于加快和提高原油降解效率,是有效且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生物处理法.

    作者:李明;刘银辉;文姝;袁杰利;唐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滤过结合密度梯度离心纯化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方法的建立

    目的 探讨获得低浓度内毒素和高滴度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的方法,为制备安全的噬菌体生物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用可截留100 kD以上分子量的超滤离心管浓缩噬菌体裂解液并滤出分子量约为10 kD的内毒素,然后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噬菌体浓缩液;分别测定超滤前、超滤后和纯化后的噬菌体滴度,采用鲎试验测定超滤前后内毒素的浓度,通过SDS-PAGE分析超滤前后和纯化后噬菌体蛋白的纯度.结果 经超滤离心法噬菌体滴度从3.9×1010 PFU/mL提高至1.68×1012PFU/mL,并可去除99.2%的内毒素;超滤过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后的SDS-PAGE可清晰呈现7种蛋白,分子量为29~100 kD.结论 超滤过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是一种简便、快速浓缩和纯化噬菌体的方法,并可有效地去除裂解液中的内毒素.

    作者:史红艳;余静丹;王丹;逯茵茵;孙延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肠道微生态变化与免疫耐受关系的研究

    目的 观察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探讨肠菌群变化与免疫耐受间关系.方法 采用16S rDNA荧光定量PCR法、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对47例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4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进行粪便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的定量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 CD25+T细胞(Treg)和血浆细胞因子TGF-β1的测定.结果 喘息样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数量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值)较健康对照组减少(P<0.05),且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粪便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均低于急性支气管炎患儿(P<0.05).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的外周血Treg百分数、血浆TGF-β1浓度均低于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且外周血Treg百分数和血浆TGF-β1水平与肠道B/E值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结论 喘息样支气管患儿发病初期即发生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有益菌数量下降,且诱导免疫耐受失败.肠道菌群紊乱与免疫功能失衡间存在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免疫耐受被打破贯穿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

    作者:郝明明;张琳;方骞;王烨;梁庆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神经外科ICU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PCT(PCT)在神经外科ICU中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ICU中67例常规经验性判断无法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而应用PCT指导抗菌药物管理的病例.PCT截断点为0.25 ng/mL.结果 47例PCT检测应用在抗菌药初始应用阶段,男27例,女20例.高血压脑出血2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10例,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40例PCT检测低于判断标准病例未使用抗菌药.20例PCT检测应用在抗菌药停用阶段,男12例,女8例.高血压脑出血10例,颅脑损伤5例,颅内动脉瘤5例.15例PCT检测低于标准停用抗菌药.55例PCT指导未使用抗菌药及停用抗菌药病例观察1周,均无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PCT在神经外科ICU中可以有效指导部分病例的抗菌药物管理,较经验性用药可更为有效地减少抗菌药的用量.

    作者:卢天舒;关靖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微生态制剂乳酸菌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奥硝唑对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73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随即分为3组,试验组:奥硝唑胶囊0.5 g/(bid ·5 d)+乳酸菌阴道胶囊0.25 g/7 d;对照组Ⅰ:奥硝唑胶囊0.5 g/(bid·5 d);对照组Ⅱ:乳酸菌阴道胶囊0.25 g/7 d;各组治疗连续两个疗程.结果 各组治疗结束后,有效率:试验组为96.7%、对照组Ⅰ为90.9%、对照组Ⅱ为89.7%,试验组与对照组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13.3%,低于对照组Ⅰ、Ⅱ(P<0.05)结论 乳酸菌阴道胶囊与奥硝唑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马戎;鲁琰;马卫红;马薇;傅思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结肠癌细胞抑制增殖和促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抑制人类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情况.方法 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和提取双歧杆菌LTA;实验分为4组,即LTA低剂量组(20 μg/mL)、中剂量(60 μg/mL)、高剂量(100μg/mL)和HCT116对照组(Control);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LT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LTA对结肠癌细胞周期分布变化和凋亡率,免疫组化分析bcl-2、Cytochrome C和NF-kBp65含量变化,RT-PCR检测TLR2mRNA和TLR4m RNA的表达.结果 MTT法测得LTA各组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均具有较好的抑制(P<0.01);流式细胞仪检得G0/G1期细胞显著增多(P<0.01),而G2和S期细胞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免疫组化分析IOD/Area值,bcl-2和NF-kBp65表达显著下调,Cytochrome C显著上升(P<0.05);RT-PCR测得TLR2 mRNA和TLR4 mRNA的表达均上升(P<0.05).结论 LTA具有明显的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为研制高效、无毒的新型抗结肠癌药物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者:梁浩凡;蒲荣;陈速;向华国;张德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饲用复合益生菌粉剂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目的 建立饲用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复合益生菌粉剂工业化生产线.方法 采用液-固态二步发酵法扩增益生菌,采用低温抽湿法干燥益生菌,采用GMP规范控制杂菌污染.结果 确立了饲用复合益生菌粉剂规模化、连续化、标准化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和技术参数.结论 本研究为饲用复合益生菌粉剂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方法、规程和示范.

    作者:蒋长苗;吕李明;丁建华;王学善;吴代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AST/ALT比值在肝硬化分级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测定肝硬化患者的PA、TBA、AST和ALT水平.结果 血清PA在肝硬化A、B、C级之间比较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在肝硬化患者中降低,A级与B、C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C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BA在肝硬化A、B、C级之间升高,但A、B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B、C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ALT比值升高,A、B、C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A、TBA、AST/ALT比值对判断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程宁;林海燕;张凡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07~2012年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2007~ 2012年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总检出率.方法 通过检索Pub Med、重庆维普(VIP)、清华同方(CNKI)、万方等全文数据库,搜索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 Analyst Beta3.13软件对检出率进行Meta分析,评估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况.结果 根据入选标准,共筛出文献35篇,总样本量为437 290人,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7 895人,Meta分析显示,中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总检出率为6.38%.结论 我国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低于一般人群,但是仍然需要加大对乙肝健康教育的力度,防止乙型肝炎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

    作者:宋秀丽;唐慧;丁伶灵;梁雅丽;贺连平;陈燕;黄志伟;祁秦;余结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联合应用BB-12和LGG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口服双歧杆菌(BB-12)和鼠李糖乳杆菌(LGG)混合的益生菌制剂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对97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益生菌组45例,对照组52例;益生菌组口服BB-12和LGG的混合益生菌制剂,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益生菌组静脉营养、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鼻饲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合并症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率(6.7%)较对照组(23.1%)明显下降(P<0.05),且3例NEC(Ⅲ级)均发生在对照组.益生菌组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长速度较对照组有增加趋势;而两组喂养不耐受及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无益生菌相关败血症、脑膜炎、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BB-12和LGG混合的益生菌制剂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且相对安全.

    作者:吴燕君;包蕾;华子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致病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 了解STD门诊复发性外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然后用ATB ID 32C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3药敏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80份标本中检出白色念珠菌201株,占71.79%;非白色念珠菌79株,占28.21%,其中光滑念珠菌42株,占15%.VVC组与RVVC组抗真菌药物比较,VVC组对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RV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D门诊患者阴道念珠菌病检出菌种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RVVC组非白色念珠菌比例高于VVC组.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占比例高.VVC组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RVVC组.

    作者:周晓维;张振国;刘晓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杭州市萧山区女性需氧菌阴道炎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杭州市萧山区女性需氧菌阴道炎(AV)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期间杭州市萧山区第四人民医院妇科就诊的1 343名女性需氧菌阴道炎感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1 343例就诊者中,需氧菌阴道炎患者269例,占20.03%(269/1343).其中,单纯AV患者41例(占15.24%,41/269),AV混合感染患者228例(占84.76%,228/269),AV+ BV患者107例,AV+ TV患者53例,AV+ VVC患者68例.经卡方检验,AV单纯感染和AV混合感染所占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杭州市萧山区女性需氧菌阴道炎发病率为20.03%,感染形式以混合感染为主.

    作者:方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 调查本地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及耐药性分析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 对所分离的金葡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刚果红平板法,定性检测生物膜粘附能力,探讨金葡菌的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50株金葡菌进行生物膜检测发现,15株为生物膜阳性,均检测为ica A基因阳性,35株生物膜阴性.生物膜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及庆大霉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生物膜阳性菌的MRSA阳性率高达66.7%,显著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但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结论 本地区金葡菌生物膜阳性菌株比例较高,生物膜阳性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生物膜阴性株.

    作者:钱燕儿;陈晓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金双歧治疗婴幼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金双歧治疗婴幼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和治疗组(n=40),对照组采用小儿康颗粒治疗,治疗组用金双歧治疗.连续治疗6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01,P<O.05).结论 金双歧治疗婴幼儿厌食症疗效较好,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且易被广大家长及患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青青;蒙美禄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血培养对ICU患者菌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对ICU重症患者菌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全自动快速定量法和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30例ICU重症菌血症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浓度,并与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菌血症组血培养、PCT及PCT+血培养的阳性率高于非菌血症组(P<0.0l),而CRP则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联合血培养检测对菌血症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93.3%、90.0%和93.3%,均高于血培养、CRP及PCT.在研究的30例菌血症患者中,血培养出23株病原菌,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结论 PCT和血培养联合检测对ICU患者菌血症的早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童海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肠球菌耐药基因的检测与研究

    目的 研究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high-level aminoglycoside-resistant,HLAR)肠球菌临床株表面蛋白基因(esp)、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耐氯霉素肠球菌乙酰转移酶基因(cat)等三种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及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53株肠球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用PCR法扩增肠球菌esp基因、IntI1基因和cat基因,阳性产物送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53株HLAR肠球菌中,esp基因阳性率为28.3%,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49.1%,没有检测到cat基因.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氨苄西林62.3%、环丙沙星75.5%、红霉素94.3%、高水平庆大霉素75.5%、高水平链霉素73.6%、喹努普汀/达福普汀32.1%、四环素66.0%、万占霉素1.9%、利奈唑胺0.结论 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esp基因和IntI1基因与肠球菌耐药性密切相关.

    作者:刘长连;徐韫健;梁权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珍奥酵母核酸对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功能低下的影响

    目的 通过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功能低下,建立BALB/C小鼠免疫功能低下模型,评价珍奥酵母核酸对小鼠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方法 选用BALB/C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选择T淋巴细胞亚群CD69+/CD3+比值、NK细胞亚群CD69+/NKG2D+比值、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清IL-2含量作为细胞免疫的指标.结果 核酸各剂量组和添加剂组均可使免疫低下小鼠外周血和脾的T淋巴细胞亚群CD69+/CD3+比值、NK细胞亚群CD69+/NKG2D+比值提高,同时可提高免疫低下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及IL-2水平,尤以高、中剂量核酸组和添加剂组明显(P<0.05).结论 珍奥酵母核酸可以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以其为珍奥酵母核酸的临床应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苗小艳;马红叶;张兆海;贾莉;刘庆瑩;杨佩满;李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一株假单胞菌属低温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目的 从纳帕海湿地土样中分离和培养低温菌及其噬菌体,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分离纯化低温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获得噬菌体,通过16S rRNA基因分析对宿主菌进行初步鉴定,对噬菌体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并进行噬菌体基因组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噬菌体生理特性研究.结果 从纳帕海土样中分离获得一株裂解性低温噬菌体,命名为SV-12,其宿主菌S-12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噬菌体SV-12有囊膜,头部为典型的正六边形,立体对称结构,直径约68.7 nm;尾管长约122.5 nm,直径约25 nm;在4℃时具有侵染活性,4~ 25℃均能产生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适感染温度约为10℃,pH耐受范围较广,在pH=10时具有多出斑数.结论 SV-12属于肌尾噬菌体科,为裂解性噬菌体,对氯仿极度敏感.基因组为dsDNA,大小约为74 kb.

    作者:崔尹赡;易萍;许忠福;魏云林;张琦;林连兵;季秀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