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邹艳波;杨文辉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 重型肝炎, 临床观察, 护理
摘要: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可清除因肝衰竭而产生的多种代谢产物,部分代偿肝脏的代谢与合成功能,帮助重型肝炎患者渡过危险期而获得新生[1].我国现阶段人工肝研究大多处在中间型ALSS的研究[2].国内根据病情选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浆吸附等方法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3~5].而有效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期文献作一综述.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剂量肝素封管液的效果及对患儿出凝血机制影响的观察

    本文试图观察不同剂量肝素封管液的效果及对小儿出凝血机制的影响,探讨有无引致出凝血机制异常的危险,为该疗法在儿科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作者:牟园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人流术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探讨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我院690例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让林;刘凤燕;庹大伧;李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成功的护理1例

    多系统脏器衰竭(MSOF),是指病人因严重感染、创伤、失血、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出现的2个以上的脏器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功能衰竭,涉及心、肝、脑、肺、肾以及胃肠、代谢、凝血、免疫等各系统功能.据文献报道,2个器官受累死亡率为44%~60%,4个以上器官受累死亡率为100%[1].我院2000年12月成功抢救了1例MSOF(4个脏器受累)病人,本文就此例MSOF病人抢救成功的护理作一探讨.

    作者:白玉萍;阮明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先天性梅毒并颅内出血的护理

    先天性梅毒是由患梅毒母亲体内的苍白螺旋体经过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所致[1].该病出现颅内出血的报道尚少,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很大,由于认识不足,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的相关经验甚少.1998年8月~2001年9月,我科收治本病3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莉;王祝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康复期肾移植病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康复期肾移植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康复期肾移植病人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100例)进行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护理干预,对照组(100例)未实施干预,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护理依赖性评估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病人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意义(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肾移植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叶桂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整体护理质量与护士素质相关性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采用测验法和观察法,对开展整体护理的护士心理素质与护理业务效果质量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开展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拟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实施整体护理对护士心理素质的需求,从而有计划地帮助她们进行角色转换,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类型,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王娟;彭婉仪;邹彦芬;张国芳;肖妮蓉;黎梅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高频振荡通气在儿科应用的临床监测及护理

    1999年9月~2001年8月我科使用Sensor Medics 3100A高频振荡呼吸机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缺氧性呼吸衰竭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等疾病[1],部分病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总结了一些临床监测和护理体会.

    作者:李清华;曾健生;骆小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的饮食护理26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14~69岁,平均年龄40.12岁.22例为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衰患者,4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

    作者:张宁;肖红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39例

    我科1997年10月~2000年10月共收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39例,经及时有效的抢救,36例痊愈,抢救成功率达94.9%.现将抢救过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化疗致腹泻病人的护理

    化疗相关腹泻(CID)是广为人知的很多化疗方案的副作用.CID能使病人变得虚弱、脱水、肾衰、电解质紊乱,严重CID能延迟治疗,降低病人的依从性,以致影响化疗全程的完成和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我科从1998年以来用5-氟尿嘧啶(5-FU)和甲酰四氢叶酸(LV)化疗所致CID28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CID完全停止.

    作者:孙晓红;张香琴;秦晶;刘凤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LASIK治疗近视病人满意程度分析及心理护理

    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治疗近视手术中设计为合理、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之一[1],其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了肯定.自1999年7月以来,我院共行LASIK手术862只眼,其中术后随访1a以上的138例(272只眼).现将病人对手术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介绍如下.

    作者:马玉娜;刘美光;李晓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针对性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针对性康复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用NOSIE(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对14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入组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康复护理开展前和1a后用NOSIE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实验组总积极因素增分率为46.94%,总消极因素减分率为26.84%.对照组积极因素增分率为4.15%,总消极因素减分率为4.9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性康复护理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李翔;朱巧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术后保留导尿管患者拔管后快速排尿方法的探讨

    据资料统计,术后保留导尿患者中50%以上拔除尿管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其表现为,排尿起始延迟,排尿费力,严重者尿潴留[1].为此,我们对拔管方法加以改进,并与传统方法作临床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淑贞;王立祥;雷联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球后注射的护理体会

    球后注射是眼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性技术操作.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药物作用于局部,作用快,疗效可靠,且避免了全身用药的副作用及缺点.

    作者:杨慧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门诊化验单的管理方法及措施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疾病诊断的方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医生通过化验不仅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还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筛查,所以,化验单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化验单一旦遗失不仅会耽误对病人的诊断和及时治疗,还会使病人蒙受经济损失.

    作者:颜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运用危机公关理论处理护理纠纷

    运用公关危机理论,回顾性分析1998~2000年度我院处理的18起护理纠纷,主要采取了紧急行动、积极处置、重塑形象、事后加强改进等措施,使护理纠纷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大限度地保障病人的权益及维护医院的形象,提示护理人员减少护理纠纷的根本是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责任心,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作者:何满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癌病人临终关怀的护理1例

    1 临床资料我院于2000年4月收治1例肺癌患者,男,78岁,病人在2个月前因受凉后咳嗽,咯痰加重,胸部CT检查诊断为左肺周围型肺癌伴肝转移收入住院.病人慢性病容,消瘦,表情淡漠,懒言少语,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液,哮喘不能平卧.经评估病人存在肺通气功能下降、咳嗽、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焦虑等护理问题.遵医嘱予抗炎、止咳平喘、营养支持治疗、一级护理.随病程的延长,病情恶化明显,病人疑患癌症,焦虑逐级加重,烦躁,拒绝接受治疗.

    作者:余晓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可清除因肝衰竭而产生的多种代谢产物,部分代偿肝脏的代谢与合成功能,帮助重型肝炎患者渡过危险期而获得新生[1].我国现阶段人工肝研究大多处在中间型ALSS的研究[2].国内根据病情选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浆吸附等方法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3~5].而有效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期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邹艳波;杨文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3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病.我科1998~2001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DVT急性期31例,疗效显著,现将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孙洪梅;李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生儿吸吮母乳的行为形态对母婴的影响

    以往护理人员在指导母乳喂养的过程中,较为重视对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极少考虑新生儿方面的因素.尽管护理人员花了很大精力,有时能达不到理想的母乳喂养效果.有经验的专家巴恩斯[1]将新生儿吸吮母乳行为形态分为迫切型、兴奋型、品尝型、休息型、延迟型.我们通过对以上5种形态新生儿的生理反应和母亲行为进行观察,发现5种行为形态对新生儿的生理反应和母亲行为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闵丽华;尹琼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