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

谢函君;叶志伟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还原型谷胱甘肽
摘要: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 ALD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戒酒,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g 加入50%葡萄糖250mL 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用中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并行肝脏 B 超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 ALT、AST、γ-GT、TBIL、TC、TG 较治疗前均明显降压(P <0.05),且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P <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水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书坊刻书与中医药文化传播

    流传至今的古代医书,坊刻本的数量大。书坊为传播与保存中医药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考察书坊刻书总体特色的基础上,着重从书坊参与编校医书、屡次翻刻同种医书、接受委托刊刻医书以及注重品牌与营销策略四个维度,阐释书坊编刻医书的特性,且揭示了坊刻医书在海外的传播与积极影响。

    作者:傅建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复方“前愈”有效部位群的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目的:从中药复方“前愈”中提取分离有效部位群并将其进行纯化,建立各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溶剂法分离纯化总生物碱有效部位;溶剂法结合聚酰胺树脂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总黄酮有效部位;水溶醇沉法分离纯化总多糖有效部位;采用溶剂法结合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总皂苷有效部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分离提取液及纯化液中各有效部位的含量。结果提取分离所得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含量分别为2.07%,8.87%,9.46%,2.82%。纯化后各部位含量分别为50.52%,57.04%,74%,67.8%。结论本实验确定的分离纯化方法操作简便合理,可显著提高“前愈”复方中各有效部位的含量。

    作者:柯敏;卢振;陈雯;李佩;于静;吴金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舒胃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胃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影响。方法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给予舒胃方汤剂治疗;中成药组30例给予木香顺气丸治疗;西药组30例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治疗4周后,检测各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胃动素、乙酰胆碱酯酶及胃排空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血清胃动素及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舒胃方改善胃肠动力,可能与改善血清胃动素、乙酰胆碱酯酶等胃肠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弭艳红;弭艳旭;王印宝;李顺利;裴秀君;王丁茁;王小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院校信息专业现代医学知识培养模式的思考

    对中医院校信息专业学生医学知识的培养应有别于医学类专业,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对所从事的工作发挥具有医学特色的作用。我国该类专业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于2004年左右进行了第一轮改革。经过近10年的教学和实践,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化中医院校信息专业现代医学课程的整合,在保持原有优势基础上,构建新的《现代医学概论》课程体系。

    作者:李萍;邓文萍;熊凡;姜霞;王秀莲;尹漾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国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统计工作现状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国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统计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了解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计工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需求分析和相关的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填写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全国31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统计工作管理办法、中医药统计调查制度、中医药统计信息的主要来源、中医药统计报表系统等情况。结果31个省级中医药管理机构中,仅有29.03%的省份有负责中医药统计调查工作的处室或人员,32.26%的省份建有本省专门的中医药统计报表系统,16.13%的省份制订有全省中医药统计调查制度。结论中医药统计管理部门和人员缺乏,中医药数据统计平台落后,统计分析数据来源复杂,需要建立中医药综合统计调查制度。

    作者:付文娇;沈绍武;肖勇;周婷;田双桂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专业低年级学生沙龙式课外学习模块

    基于中医专业低年级学生课外自学积极性不高、自学时间少的现象,在学生中开展了沙龙式课外学习模式实践,包括中医相关影视赏析、中医药谚语、中医医案视频赏析等模块。实践证实,沙龙式课外学习模式具有氛围轻松活跃、参与性强、适于长期实行等优点,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德顺;吴建红;张智华;吕银娟;王世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髓本质研究进展

    髓本质的生物学基础是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中医“生髓”治疗多种病证的疗效机制之一是通过影响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近些年来,中医药影响骨髓干细胞及其微环境修复脑组织、心脏组织、骨组织、肝脏组织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取得若干进展。今后,应加强中医药对脏腑精髓(后天精髓)和胚胎干细胞(先天精髓)及其微环境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李瀚旻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现况与思考

    目前毕业生追踪调查以项目驱动为主,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追踪机制尚未建立。建议建立网络共享毕业生跟踪系统,将获得的毕业生职业生涯信息纳入教学信息反馈常规项目之中,作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反馈环节。

    作者:陈磊;陈志航;龚慕辛;刘凤琪;刘仁权;章红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益心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心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CSA)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00例CSA 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益心汤。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2月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水平和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高敏 C 反应蛋白(hs -CRP)较治疗前降低(P <0.05),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血脂情况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益心汤治疗 CSA 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降脂抗炎、改善内皮功能发挥作用的。

    作者:杨旭;颜新;胡文龙;李桃桃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分类方法探讨

    中医内科疾病大多根据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分类和论述,而肢体经络病证则是按照病变部位进行划分,独立于五脏分类体系之外。基于疾病脏腑定位和药物归经理论,以《中医内科学》中肢体经络病证的用药规律为切入点,试将肢体经络病证纳入五脏分类体系。

    作者:陈仁铭;潘静;覃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生长抑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血清及胃窦、十二指肠组织中生长抑素(SS)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电针组在普通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刺激,运用 ELISA 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大鼠血清及胃窦、十二指肠组织中 SS 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 SS 含量增高,经电针干预后,SS 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引起大鼠 SS 水平改变,电针可以降低 FD 大鼠血清及胃窦、十二指肠中 SS 含量。

    作者:张铭铭;严志康;杨智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鳖甲活性多肽3种干燥方式的比较研究

    目的:优选鳖甲活性多肽的佳干燥方式。方法以鳖甲活性多肽溶液为原料,分别采用冷冻干燥、喷雾干燥和真空干燥3种方式进行干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及双缩脲法对所得产品的成分及总多肽含量进行检测,并与原药液进行比较。结果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所得产品呈淡黄色,真空干燥产品颜色略深呈浅黄色;HPLC 图谱显示,3种干燥方式制得产品均有12个色谱峰,且与原药液一致,对其中6个主峰的峰面积与浓度的比值进行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总多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对其无显著影响。结论综合分析确定鳖甲活性肽佳干燥方式为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次之。

    作者:马丽;周苗;叶晓川;刘焱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基于健康传播的本科生自主创新实训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难点。通过利用新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训,学生的自主创新、人际沟通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并可解决健康传播人力不足的困境。

    作者:章红英;赵国桢;佟杭宇;靳天怡;迟志福;杨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涂晋文教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经验

    涂晋文教授对各种消化系统病证诊疗经验颇丰,对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的诊治亦有着独特的见解。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药物配伍特点等方面介绍涂晋文教授诊治该病证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中医治疗理论。

    作者:肖峣;涂晋文;李天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温针灸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 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呈上升趋势,治疗组上升更明显(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可作为治疗网球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朱启玉;吴芳华;黄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益肾化瘀中药序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肾化瘀中药序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该病患者生命质量水平的改善情况。方法15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花红片组、活血化瘀组和益肾化瘀组。分别使用与组名相对应的治疗方法,6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命质量水平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益肾化瘀组临床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均 P <0.05);3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益肾化瘀组疾病损伤评分和社会心理损伤评分均低于其他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益肾化瘀序贯治疗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对于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青青;胡人芳;李小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 ALD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戒酒,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g 加入50%葡萄糖250mL 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用中药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并行肝脏 B 超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 ALT、AST、γ-GT、TBIL、TC、TG 较治疗前均明显降压(P <0.05),且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P <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水平。

    作者:谢函君;叶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天麻素缓释片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疗效及对 IGF -1、IL -6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天麻素缓释片与天麻素普通片对脑外伤后综合征(PTBS)的治疗效果及其对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1)、白细胞介素-6(IL -6)表达的影响。方法90例 PTBS 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 A 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天麻素缓释片治疗;B 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普通片治疗;C 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统计3组临床疗效、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1)、白细胞介素6(IL -6)水平变化、心理状况、安全性。结果 A 组临床疗效高于 B 组、C 组,而 B 组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A 组、B 组血清 IGF -1、IL -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 A 组下降幅度大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 组 SCL -90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及血象异常情况出现。结论天麻素缓释片可改善 PTBS 患者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程度、改善和保护神经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疗效佳,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陆学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拟复方板蓝根汤剂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板蓝根汤剂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自制复方板蓝根汤剂治疗250例扁平疣患者,嘱扁平疣适应症患者每天1剂,早晚1次,观察两个疗程,每个疗程9d。结果一个疗程后皮损全部消退者98例,其余症状大多有不同程度好转,复诊时嘱患者药渣外敷搽洗;两个疗程后疣体脱落,痊愈178例,占71.2%;好转24例,占9.6%;无效48例,占19.2%;总有效率为80.8%。结论板蓝根、薏苡仁、半枝莲、贯众配伍治疗扁平疣疗效确切,对处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鹤飞;黄晖;王燕燕;严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补肾中药联合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联合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中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补肾中药联合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腺细胞球蛋白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好,外周血象恢复快,值得临床合理选用。

    作者:闫昱江;傅薇;周进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