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振;凃玲;赵刚;袁刚;汪道文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IN)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DNA合成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MTT法和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IN对RPE细胞增殖及DNA合成的影响;用透射电镜和吖啶橙荧光染色对凋亡细胞作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N处理组RPE细胞数量减少,DNA浓度降低,细胞凋亡数增多,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IN能抑制RPE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并能诱导细胞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凋亡细胞数量随IN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多.
作者:温俊;汪洪;王奇志;李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神经再生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有无差异,探讨相关因子在异类神经元再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模型组)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模型对照组)模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术后7、14、30、60 d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中BDNF及Trk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大鼠L4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DNF及其受体TrkB均存在一定水平的表达.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后7、14、30、60 d BDNF和TrkB mRNA表达均升高,于术后7 d达峰值,14 d开始下降.大鼠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BDNF和TrkB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高,于术后14 d达峰值.结论 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BDNF及TrkB的表达增高,BDNF及TrkB作为内源性保护性因子,其增高可能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BDNF及TrkB上调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程时刚;陈朝晖;李兵;肖传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结膜吸吮线虫病是由结膜吸吮线虫寄生在人的眼部所致.该虫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犬、猫和兔等的眼部,同时也可寄生于人眼.
作者:何花;张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PICK1)基因敲除小鼠的优化繁育方法及 PICK1 基因敲除小鼠子代鼠的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 PICK1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用 6 种不同的交配方式观察子代鼠的各表型比率及雌、雄性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的繁殖能力;从子鼠鼠尾中提取基因组 DNA,用 PCR 方法扩增 PICK1 基因片段,电泳后观察结果.结果 PICK1 + / +、PICK1 + /-、PICK1-/-各表型小鼠互交繁殖结果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雌性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有繁殖能力,雄性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无繁殖能力.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PCR 产物分子量大小为 400 bp 和 200 bp,与目的 基因片段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一致.结论 雌、雄性PICK1 基因突变杂合子小鼠交配是繁育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子鼠的较好方法;实验所用PCR方法能够精确鉴定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子鼠,为PICK1 蛋白功能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金悠;吴鹏飞;王芳;陈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表达的蛋白HBx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扩增HBV X基因,与pCI-neo载体连接,构建pCI-neo-X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大鼠GMC,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Bx的表达;以半定量RT-PCR测定体外培养大鼠GMC TNF-α 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含量;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HBx在转染pCI-neo-X的GMC中表达, 转染后36、48 h HBx表达明显.转染pCI-neo-X组GMC TNF-α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未转染和空载体转染组.细胞转染pCI-neo-X后培养36、48 h,上清液中TNF-α浓度分别为(185.3±70.7)、(140.3 ±42.1) pg/ml,而未转染组分别为(41.7±10.3)、(43.7±10.6)pg/ml,空载体转染组分别为(44.l±10.1)、(33.3±8.6)pg/ml,均明显低于转染pCI-neo-X组(均P<0.05).转染pCI-neo-X后可诱导GMC出现增生反应,且在转染后36、48 h明显,与未转染和空载体转染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HBx可诱导大鼠GMC增生,并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调GMC TNF-α表达. HBx对GMC的增殖作用可能与其诱导TNF-α的高表达有关.
作者:卢宏柱;周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将其应用于临床,以改善枕骨大孔区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解剖成人头颅标本15具30侧,在显微镜下对该入路涉及的血管、神经、骨性结构、肌肉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另对收治的10例枕骨大孔前方肿瘤患者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结果 枕下三角和颈2神经的腹侧支是识别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识别颈静脉孔的重要标记.后颅窝开颅常用的解剖标志为星点、前星点、乳突尖、颧弓根.星点到前星点的距离:左侧(22.64±1.88)mm,右侧(21.96±2.64)mm;前星点至乳突尖的距离:左侧(38.54±3.42) mm,右侧(39.04±2.28)mm;星点至颧弓根的距离:左侧(55.82±3.84)mm,右侧(56.26±2.86)mm.10例患者中,8例显微镜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除1例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外,余患者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熟悉并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知识,能提高枕骨大孔区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王业忠;刘祺;赵冬;姬云翔;雷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可溶性HLA-G-肽复合物的体外制备与纯化.方法 原核高效表达的HLA-G重链及轻链(β2m)在抗原肽(人工合成九肽NH2-KGPPAALTL-COOH)的存在下,通过稀释复性折叠成HLA-G-肽复合物,采用凝胶过滤层析对折叠复合物进行纯化.利用特异性抗体(mAb W6/32和兔抗人β2m抗体)进行ELISA和Western blot对纯化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折叠复合物中,主要含有HLA-G重链聚合体、HLA-G-肽复合物及β2m 3种成分,纯化后主要为HLA-G-肽复合物.结论 成功地获得纯度较高的可溶性HLA-G-肽复合物单体,为进一步研究HLA-G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钟茂华;翁秀芳;梁智辉;夏芳珍;李佳楠;陈雪玲;吴雄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HHS)对缺氧/氧再灌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A、B、C、D 4组,A组细胞于常氧状态下(37 ℃,95% 空气, 5%CO2)培养24 h;B组细胞经HHS作用15 min后,在常氧状态下培养24 h;D组细胞先经HHS处理15 min,C、D组细胞在缺氧环境(37 ℃, 95% N2, 5% CO2)中培养8 h,然后在常氧状态下培养16 h.[Ca2+]i采用Fluo-2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线粒体膜电位采用罗丹明123(rhodamine123)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存活率则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结果 常氧状态下培养的A、B组细胞[Ca2+]i、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A组相比,缺氧/氧再灌状态下,C、D组细胞[Ca2+]i明显增加(P<0.05), 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均P<0.05). 而D组细胞[Ca2+]i 较C组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较C组明显增高.结论 HHS可阻止缺氧/氧再灌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钙超载,并减轻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存活率的下降.
作者:袁世荧;张雪萍;姚尚龙;曾邦雄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99mTc标记寡核苷酸的方法并用于荷乳腺癌小鼠反义寡核苷酸显像研究.方法 利用双功能螯合剂N-羟基琥珀酰亚胺-巯乙苷肽(S-Acetyl-NHS-MAG3)对一段15碱基c-myc mRNA反义寡核苷酸片段进行99mTc标记;对荷乳腺癌昆明种小鼠进行标记反义寡核苷酸生物学分布与显像研究.结果 生物学分布结果表明,相对于正义核酸而言,反义核酸在肿瘤组织中的摄取明显增高(P<0.05).在反义寡核苷酸显像组,肿瘤组织显像剂摄取活跃,肿瘤/肌肉比值高可达5.5.在正义寡核苷酸显像组及阻断组,肿瘤组织均未出现明显的显像剂浓聚.结论 99mTc标记反义寡核苷酸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显像剂,在分子水平上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特异和无创性诊断.
作者:秦光明;张永学;安锐;高再荣;曹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23例大田原综合征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田原综合征临床与脑电图资料.结果 23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强直痉挛性发作,脑电图均为暴发抑制型脑电图, 21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迟滞,15例患儿4~6月龄时转变为婴儿痉挛症,脑电图表现为高度失律, 2例患儿在1.5~3岁时转变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 脑电图发作间歇期可见2 Hz慢棘慢波综合.结论 大田原综合征大部分病因明确,除依据典型发作形式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诊断外,其特异性脑电图改变也是确诊该病的主要依据.
作者:高晶;王丽丽;吴革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后Notch1蛋白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明确TNF-α对淋巴瘤细胞Notch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Raji细胞Notch1 mRNA的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分析Raji细胞Notch1蛋白的表达及TNF-α作用后Notch1蛋白的变化.结果 ①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Raji细胞经TNF-α作用后Notch1 mRNA的含量明显增高,且随TNF-α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②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Notch1蛋白在Raji细胞呈阳性表达,TNF-α作用组Notch1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 TNF-α可上调Raji细胞内Notch1蛋白的表达;TNF-α可通过影响Notch信号途径在淋巴瘤细胞内发挥作用.
作者:崔国惠;陈卫华;陈燕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在瘦素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瘦素受体(OB-Rb)在Ishikawa细胞的表达.Ishikawa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瘦素(0、10、50、100、150 ng/ml)作用不同的时间(6、12、24 h)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另应用不同浓度(0、25、50、100 μmol/L)JAK2激酶特异性抑制剂AG490阻断STAT3磷酸化后,采用MTT法检测瘦素对Ishikawa细胞增殖的影响;瘦素(100 ng/ml)作用Ishikawa细胞不同时间(0、20、40、60 min)后,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证实Ishikawa细胞膜存在OB-Rb的表达;瘦素能明显促进Ishikawa细胞的增殖,在0 ~100 ng/ml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于150 ng/ml瘦素作用24 h时细胞增殖效应大;AG490可明显抑制瘦素对Ishikawa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Ishikawa细胞经100 ng/ml瘦素处理后,随时间的延长,STAT3活化程度逐渐增高,至少可持续60 min.结论 瘦素可能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肖维;刘义;龚成;尹婕;王冬花;盛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抑肽酶对凝血酶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IL-8表达和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HUVECs分为空白对照组、凝血酶组以及半量和全量抑肽酶组,抑肽酶组细胞采用800 KIU/ml(半量)和1 600 KIU/ml(全量)抑肽酶预处理1 h,后续处理与凝血酶组相同,均以凝血酶(4 U/ml)诱导刺激作用. 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8的含量;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IL-8 mRNA的表达,扩增产物进行熔解曲线图和琼脂糖电泳分析;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F-κB p65在细胞胞质和胞核的分布情况.结果 凝血酶明显刺激HUVECs IL-8的分泌和IL-8 mRNA的表达,细胞中游离的NF-κB增加并发生核转位.半量和全量抑肽酶均能减少凝血酶诱导的HUVECs IL-8的分泌和IL-8 mRNA的表达,且对细胞内游离NF-κB的产生和核转位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半量和全量抑肽酶组对NF-κB表达的抑制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抑肽酶均能够减少凝血酶诱导的HUVECs IL-8的表达,该作用与其抑制细胞内活化的NF-κB核转位有关.
作者:闵心平;胡志伟;张凯伦;孙宗全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槲皮素(quercetin,Que)是一种植物界分布广泛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感染、抗肿瘤、降血压、抗心律失常及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其毒副作用小,极具临床价值[1].
作者:李继;刘如;黄浩;李咏生;张力;吴萍;周晓燕;熊维;张小玲;叶笃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UUO大鼠模型(单侧输尿管结扎)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对TSP-1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1[0.5 mg/(kg·d)×14 d]、阿托伐他汀干预组2[2.5 mg/(kg·d)×14 d].UUO模型组分别于术后第0、1、2、4周处死;假手术组和两个干预组于术后2周处死.分别取结扎侧肾脏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肾脏中CD31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和TSP-1的表达,用RT-PCR检测TSP-1 mRNA的表达.结果 ①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D31在假手术组只有较弱的表达;模型组术后1周CD31染色增强,术后2周表达明显减弱,术后4周肾小球内及肾小管周毛细血管几乎无表达;干预组1 CD31的表达较模型组2周增强(P<0.01),干预组2 CD31表达较模型组2周减弱(P<0.01).TSP-1在假手术组仅有较弱的表达;模型组中随术后时间延长TSP-1表达持续升高;干预组1 TSP-1表达较模型组2周减弱(P<0.01);干预组2 TSP-1表达则较模型组2周增强(P<0.01).②RT-PCR结果显示TSP-1 mRNA在假手术组表达较低;模型组表达持续升高(P<0.01);干预组1表达比模型组2周减弱(P<0.05);干预组2则比模型组2周表达增强(P<0.05).结论 在UUO模型中TSP-1表达随时间持续升高,与肾脏微血管密度成反比.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TSP-1的表达来保护肾脏的微血管,从而改善肾脏的缺血、缺氧状态,减轻肾脏纤维化;而较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能上调TSP-1的表达致肾脏微血管密度降低,从而加重肾脏纤维化.
作者:杨晓;夏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人组织型激肽释放酶(human tissue kallikrein, HK)基因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diabete mellitus, DM)大鼠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活性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即正常对照组(n=16),和高脂高糖饲料组(n=32),高脂高糖饲料组大鼠以小剂量STZ加高脂高糖饮食诱导2型DM,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尾静脉导入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es, rAAV)介导的HK基因(HK组)以及报告基因beta-半乳糖苷酶(beta-galactosidase, Lacz)(Lacz组),观察12周后处死实验动物,留取心脏、肝脏、肾脏等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HK在各脏器的表达以及AMPK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phospho-AMPK).结果 rAAV介导的HK可在2型DM大鼠的肝脏、肾脏、心脏组织表达,且HK组各脏器中HK蛋白表达显著高于Lacz组(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肝脏、肾脏、心脏、骨骼肌、脂肪等脏器中,HK组和Lacz组AMPK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HK组phospho-AMPK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Lacz组phospho-AMPK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rAAV载体介导的HK基因能够激活2型DM大鼠主要器官AMPK的表达.
作者:徐西振;凃玲;赵刚;袁刚;汪道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抗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链抗体ScFv (single chain fragment of variety region),为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动物体内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RT-PCR技术,从分泌抗小鼠CTLA-4 单克隆抗体(mAb) 的杂交瘤细胞中扩增mAb 的VH、VL 基因,并进一步将其组装成VH-Linker-VL 型的ScFv 片段.将ScFv 片段亚克隆至pGMET 载体,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至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pSect2-GFP,将pSect2-GFP-ScFv 纯化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并进行表达,同时经Zeocin筛选稳定表达株.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Fv 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 ScFv 的亲和活性.结果 经Zeocin 筛选2周后,CHO细胞株可稳定表达GFP-ScFv 蛋白.Western blot法证实GFP-ScFv 蛋白在细胞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均有表达,大小约55 kD.ELISA检测表明,CHO 培养上清中的GFP-ScFv 蛋白经浓缩初纯后能与重组小鼠CTLA-4 纯化抗原结合,并具有抑制亲本单抗与其结合的能力.结论 成功构建了抗小鼠CTLA-4 的ScFv 真核表达载体,并能有效表达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ScFv 融合蛋白.
作者:彭国平;周承;吴炜;孙雯;田锋;贺纪凯;陈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EphB/Ephrin-B1信号对鸡胚睫状神经节(ciliary ganglion,CG)神经元上α3-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α3-nAChRs)电流的影响.方法 用膜片钳技术分别在培养的和急性分离的CG神经元上记录α3-nAChRs电流,细胞被随机分为:对照组;Ephrin-B1Fc治疗组--用Ephrin-B1与IgG重组后形成的Ephrin-B1Fc刺激细胞;IgG治疗组--用重组Ephrin-B1Fc所需相同浓度的IgG刺激细胞;Ephrin-B1治疗组--用重组Ephrin-B1Fc所需相同浓度的Ephrin-B1刺激细胞,观察电流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IgG治疗组和Ephrin-B1治疗组之间α3-nAChRs电流无显著差异(P>0.05),而此3组与Ephrin-B1Fc治疗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Ephrin-B1Fc可浓度依赖性抑制α3-nAChRs电流,该过程可快速发生并呈现可逆性.培养的和急性分离的CG神经元Ipeak/Cm的IC50分别为4.9 μg/ml和8.4 μg/ml.结论 本研究表明Eph/Ephrin-B1信号可影响CG神经元α3-nAChRs的电流,提示Eph/Ephrin-B1可能参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
作者:胡波;童萼塘;梅元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紫杉醇增加肺腺癌细胞系SPC-A1放射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MTT法检测紫杉醇对SPC-A1的细胞毒性;分单纯放射组(单放组)和紫杉醇+放射组(药放组),克隆形成法检测紫杉醇对SPC-A1的辐射增敏作用,及其在分次照射中对亚致死损伤修复的影响;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紫杉醇对辐射后DNA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 紫杉醇对SPC-A1的IC50为50 nmol/L;紫杉醇对SPC-A1的放射增敏比为1.42.分次照射(3Gy×2)试验中,单放组在照射间隔5 h的细胞存活率较无间隔时增加了1.96倍,而药放组在照射间隔5 h的细胞存活率较无间隔时仅增加了1.53倍.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0 min时两组间尾矩(tail moment,TM)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5、30、60 min时两组间TM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药放组的TM值显著大于单放组.结论 紫杉醇增敏肺腺癌细胞系SPC-A1可能与抑制其辐射后亚致死损伤修复有关.
作者:罗爱华;陈元;吴辉塔;梅齐;熊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以骨骼肌脓肿为突出表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运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以骨骼肌脓肿为突出表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 坏死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见变异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中CD30散在大细胞阳性、上皮膜抗原(EMA)散在大细胞阳性,CD3、CD45Ro、CD68阳性,CD20、CD79a、肌红蛋白阴性.结论 伴骨骼肌脓肿形成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罕见报道,该患者为T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应与炎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鉴别,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是较好的鉴别诊断方法.
作者:付圣灵;吴亮;周晟;齐俊英;廖永德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