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宏柱;周建华
目的 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沉默CHK1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高表达CHK1的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CHK1的短发夹状RNA(short hairpin RNA, shRNA)真核表达质粒,将该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导入HeLa细胞,以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其CHK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 shRNA能明显降低HeLa细胞表面CHK1的表达,与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相比, shRNA转染组HeLa细胞CHK1 mRNA水平下降了66%,蛋白水平下降了60%(P<0.05).此外,shRNA转染组的HeLa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增殖活性明显降低, 而且G2/M期细胞百分率显著下降.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组和shRNA转染组的G2/M期细胞百分率分别为(53.96±1.35)%、(54.08±1.39)%和(15.10±0.87)%(P<0.05).结论 CHK1shRNA能明显增加HeLa细胞的凋亡,抑制该细胞的增殖,削弱其G2/M期阻滞,为进一步研究CHK1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张敏;王海艳;黎纬明;游泳;陈智超;邹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研究潜在抑癌基因KLF6在肝细胞癌的表达,探讨KLF6基因作为肝癌抑制基因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KLF6基因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经过看家基因GAPDH标化的KLF6 cDNA 起始浓度,在配对癌旁组织约为肝癌组织的3倍.26例肝癌组织的KLF6 mRNA表达水平与配对癌旁组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肝癌细胞株HepG2及Hep3B,KLF6 mRNA的表达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细胞L02(P<0.01).实验还发现,在肝细胞癌中KLF6蛋白表达变化与mRNA表达变化一致,即KLF6蛋白在癌组织及肝癌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及L02(P<0.01).结论 KLF6表达下调可能是肝细胞癌的遗传学改变之一, KLF6基因可能为新的肝癌相关抑癌基因.
作者:王少平;亢黎莉;陈孝平;周鹤俊;周卫江;徐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电导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ited potassium channel,BK)对脊髓神经元细胞内游离钙 (intracellular free calcium, [Ca2+]i) 和兴奋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应用膜片钳技术,观察生理状态下和持续电流去极化条件下BK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eriotoxin对神经元[Ca2+]i和动作电位频率的影响,并采用显微荧光测钙法观察Iberiotoxin对高钾条件下[Ca2+]i的影响.结果 生理状态下,Iberiotoxin灌流(100 nmol/L)对神经元细胞自发动作电位的频率、[Ca2+]i无显著影响.持续电刺激去极化后,Iberiotoxin灌流使动作电位频率增加,[Ca2+]i显著升高.高钾溶液(20 mmol/L KCl)引起神经元[Ca2+]i升高, 而Iberiotoxin灌流(100 nmol/L) 则使[Ca2+]i进一步显著升高.结论 生理条件下,BK通道不参与脊髓神经元[Ca2+]i和兴奋性的调节;但在受持续去极化刺激或在高钾条件下,BK对神经元[Ca2+]i和兴奋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作者:赵鸿;杨文华;白祥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制备磁性吉西他滨隐形纳米脂质体(MGSL)的佳条件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以及体内靶向治疗裸鼠乳腺癌的效果.方法 通过逆相蒸发法制备MGSL,采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形态进行观察;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MGSL粒径大小和粒度分布;通过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使用专业磁性测试仪进行体外磁响应性测定,并且对MGSL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另外以裸鼠作为实验对象,制成裸鼠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对该模型尾静脉注射MGSL,移植瘤表面定时给予三维立体梯度磁场作用,观察MGSL靶向治疗裸鼠乳腺癌的效果.结果 MGSL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一致,其平均粒径为206.6 nm,粒度分布窄,大小均匀.MGSL载药量为(10.4±0.7)%,包封率为(81.7±5.1)%.另外以乳腺癌荷瘤裸鼠为模型,MGSL在肿瘤部位磁场的作用下可以显著抑制裸鼠乳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体积从第2天开始,与其它组别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其肿瘤生长速度较其它各组明显降低.第11天处死动物后剥离瘤体称重,MGSL加磁场组瘤重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抑瘤率高,可达87.3%.结论 该法制备的MGSL符合纳米磁控靶向给药系统的条件,其在动物体内可以显示良好的抑瘤作用,可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物质.
作者:童强;舒晓刚;卢晓明;黎维勇;陶凯雄;陈道达;王国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研究丹参酮ⅡA对压力超负荷大鼠肥厚心肌一氧化氮(NO)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探讨丹参酮ⅡA抑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SD大鼠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压力超负荷左室心肌肥厚模型,术后4周将手术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B组)、丹参酮低剂量组[C组,10 mg/(kg·d),腹腔注射]、丹参酮高剂量组[D组,20 mg/(kg·d),腹腔注射]及缬沙坦组[E组,10 mg/(kg·d),灌胃],另有8只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A组).用药8周后检测各组尾动脉压,取左心室组织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测量心肌纤维直径(MFD),硝酸还原法测定心肌组织NO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NOS 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心肌细胞[Ca2+]I浓度的变化.结果 ①B、C、D组的血压显著高于A、E组(均P<0.01),C、D组与B组间血压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②C、D、E组LVMI、MFD均高于A组(均P<0.05),显著低于B组(均P<0.01).③C、D、E组的NO含量明显高于B组(均P<0.01),但仍低于A组(均P<0.05).④B组eNOS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均P<0.01);E组eNOS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C、D组(均P<0.05);C、D组eNOS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⑤B组细胞内[Ca2+]i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1);E组和C组[Ca2+]i仍高于A、D组(均P<0.05);D组[Ca2+]i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A对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是非血压依从性的,丹参酮ⅡA通过降低心肌细胞[Ca2+]i浓度,促进心肌局部NO的产生及eNOS基因表达,起到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永胜;王照华;王进;严丽;雍永权;梁黔生;郑智;杨光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23例大田原综合征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田原综合征临床与脑电图资料.结果 23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强直痉挛性发作,脑电图均为暴发抑制型脑电图, 21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迟滞,15例患儿4~6月龄时转变为婴儿痉挛症,脑电图表现为高度失律, 2例患儿在1.5~3岁时转变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 脑电图发作间歇期可见2 Hz慢棘慢波综合.结论 大田原综合征大部分病因明确,除依据典型发作形式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诊断外,其特异性脑电图改变也是确诊该病的主要依据.
作者:高晶;王丽丽;吴革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在瘦素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瘦素受体(OB-Rb)在Ishikawa细胞的表达.Ishikawa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瘦素(0、10、50、100、150 ng/ml)作用不同的时间(6、12、24 h)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另应用不同浓度(0、25、50、100 μmol/L)JAK2激酶特异性抑制剂AG490阻断STAT3磷酸化后,采用MTT法检测瘦素对Ishikawa细胞增殖的影响;瘦素(100 ng/ml)作用Ishikawa细胞不同时间(0、20、40、60 min)后,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证实Ishikawa细胞膜存在OB-Rb的表达;瘦素能明显促进Ishikawa细胞的增殖,在0 ~100 ng/ml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于150 ng/ml瘦素作用24 h时细胞增殖效应大;AG490可明显抑制瘦素对Ishikawa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Ishikawa细胞经100 ng/ml瘦素处理后,随时间的延长,STAT3活化程度逐渐增高,至少可持续60 min.结论 瘦素可能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肖维;刘义;龚成;尹婕;王冬花;盛慧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DNA双链断裂修复蛋白(Ku80、DNA-PKcs和ATM)在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3种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乳腺癌和14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Ku80、DNA-PKcs和ATM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Ku80、DNA-PKcs和ATM蛋白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5%、54.5%和52.7%,在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2.9%、92.9%和71.4%;DNA-PKcs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χ2=6.975,P=0.008),而Ku80和ATM的表达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亦低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ATM和DNA-PKcs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肿块大小、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乳腺癌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Ku80的表达与患者的肿块大小和临床分期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在55例乳腺癌患者中,Ku80与DNA-PKcs的表达呈正相关(r=0.355,P=0.008);Ku80与ATM的表达亦呈正相关(r=0.325,P=0.015).结论 DNA-PKcs蛋白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Ku80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生长;Ku80与DNA-PKcs及ATM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庄亮;于世英;黄晓园;熊慧华;曹阳;李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可溶性HLA-G-肽复合物的体外制备与纯化.方法 原核高效表达的HLA-G重链及轻链(β2m)在抗原肽(人工合成九肽NH2-KGPPAALTL-COOH)的存在下,通过稀释复性折叠成HLA-G-肽复合物,采用凝胶过滤层析对折叠复合物进行纯化.利用特异性抗体(mAb W6/32和兔抗人β2m抗体)进行ELISA和Western blot对纯化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折叠复合物中,主要含有HLA-G重链聚合体、HLA-G-肽复合物及β2m 3种成分,纯化后主要为HLA-G-肽复合物.结论 成功地获得纯度较高的可溶性HLA-G-肽复合物单体,为进一步研究HLA-G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钟茂华;翁秀芳;梁智辉;夏芳珍;李佳楠;陈雪玲;吴雄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转酮醇酶1(TKTL1)在体外培养的人类结肠癌细胞株(LoVo)生长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针对TKTL1 mRNA 的小干扰RNA(siRNA)质粒,将该质粒转染LoVo细胞;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转染前后LoVo细胞转酮醇酶基因家族中转酮醇酶(TKT)、TKTL1、转酮醇酶2(TKTL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和MTT法检测转染前后LoVo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 转染组(携带有pEGFP-C1-U6/TKTL1)、质粒对照组(携带有pEGFP-C1-U6/UC)和未转染组(未转染细胞)中TKT和TKTL2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染组细胞中TKTL1的表达水平与质粒对照组和未转染组相比,明显下调,且转染组LoVo细胞总转酮醇酶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增殖明显被抑制,LoVo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结论 TKTL1在人类结肠癌细胞(LoVo细胞系)的生长增殖中起重要作用,TKTL1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杨菊红;胡丽华;张德太;蔡鹏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报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这一凶险复杂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4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心脏彩色多普勒(UCG)确诊.无名动脉或右腋动脉+腔房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涉及弓部置换的15例均采用深低温(鼻咽温度16~18 ℃)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依据内膜破口位置、夹层累及的部位、有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Wheat术 2例、David 术1例、Bentall术 6例、Bentall术+半弓置换 3例、Bentall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 5例(其中合并CABG 3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 7例.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7.3±28.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86.1±10.8)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1.2±8.7)min.死亡2例(8.3%),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功能紊乱,1例出现声音嘶哑.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明显降低死亡率.消除假腔、置换病变血管、重建分支血管血供是手术原则和治疗思考顺序.手术治疗加血管内支架植入这一杂交技术成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
作者:蒋雄刚;孙图成;张凯伦;孙宗全;蔡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紫杉醇增加肺腺癌细胞系SPC-A1放射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MTT法检测紫杉醇对SPC-A1的细胞毒性;分单纯放射组(单放组)和紫杉醇+放射组(药放组),克隆形成法检测紫杉醇对SPC-A1的辐射增敏作用,及其在分次照射中对亚致死损伤修复的影响;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紫杉醇对辐射后DNA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 紫杉醇对SPC-A1的IC50为50 nmol/L;紫杉醇对SPC-A1的放射增敏比为1.42.分次照射(3Gy×2)试验中,单放组在照射间隔5 h的细胞存活率较无间隔时增加了1.96倍,而药放组在照射间隔5 h的细胞存活率较无间隔时仅增加了1.53倍.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0 min时两组间尾矩(tail moment,TM)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5、30、60 min时两组间TM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药放组的TM值显著大于单放组.结论 紫杉醇增敏肺腺癌细胞系SPC-A1可能与抑制其辐射后亚致死损伤修复有关.
作者:罗爱华;陈元;吴辉塔;梅齐;熊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抗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链抗体ScFv (single chain fragment of variety region),为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动物体内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RT-PCR技术,从分泌抗小鼠CTLA-4 单克隆抗体(mAb) 的杂交瘤细胞中扩增mAb 的VH、VL 基因,并进一步将其组装成VH-Linker-VL 型的ScFv 片段.将ScFv 片段亚克隆至pGMET 载体,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至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pSect2-GFP,将pSect2-GFP-ScFv 纯化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并进行表达,同时经Zeocin筛选稳定表达株.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Fv 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 ScFv 的亲和活性.结果 经Zeocin 筛选2周后,CHO细胞株可稳定表达GFP-ScFv 蛋白.Western blot法证实GFP-ScFv 蛋白在细胞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均有表达,大小约55 kD.ELISA检测表明,CHO 培养上清中的GFP-ScFv 蛋白经浓缩初纯后能与重组小鼠CTLA-4 纯化抗原结合,并具有抑制亲本单抗与其结合的能力.结论 成功构建了抗小鼠CTLA-4 的ScFv 真核表达载体,并能有效表达出具有免疫学活性的ScFv 融合蛋白.
作者:彭国平;周承;吴炜;孙雯;田锋;贺纪凯;陈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EphB/Ephrin-B1信号对鸡胚睫状神经节(ciliary ganglion,CG)神经元上α3-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α3-nAChRs)电流的影响.方法 用膜片钳技术分别在培养的和急性分离的CG神经元上记录α3-nAChRs电流,细胞被随机分为:对照组;Ephrin-B1Fc治疗组--用Ephrin-B1与IgG重组后形成的Ephrin-B1Fc刺激细胞;IgG治疗组--用重组Ephrin-B1Fc所需相同浓度的IgG刺激细胞;Ephrin-B1治疗组--用重组Ephrin-B1Fc所需相同浓度的Ephrin-B1刺激细胞,观察电流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IgG治疗组和Ephrin-B1治疗组之间α3-nAChRs电流无显著差异(P>0.05),而此3组与Ephrin-B1Fc治疗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Ephrin-B1Fc可浓度依赖性抑制α3-nAChRs电流,该过程可快速发生并呈现可逆性.培养的和急性分离的CG神经元Ipeak/Cm的IC50分别为4.9 μg/ml和8.4 μg/ml.结论 本研究表明Eph/Ephrin-B1信号可影响CG神经元α3-nAChRs的电流,提示Eph/Ephrin-B1可能参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
作者:胡波;童萼塘;梅元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UUO大鼠模型(单侧输尿管结扎)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以及阿托伐他汀对TSP-1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UUO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1[0.5 mg/(kg·d)×14 d]、阿托伐他汀干预组2[2.5 mg/(kg·d)×14 d].UUO模型组分别于术后第0、1、2、4周处死;假手术组和两个干预组于术后2周处死.分别取结扎侧肾脏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肾脏中CD31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和TSP-1的表达,用RT-PCR检测TSP-1 mRNA的表达.结果 ①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D31在假手术组只有较弱的表达;模型组术后1周CD31染色增强,术后2周表达明显减弱,术后4周肾小球内及肾小管周毛细血管几乎无表达;干预组1 CD31的表达较模型组2周增强(P<0.01),干预组2 CD31表达较模型组2周减弱(P<0.01).TSP-1在假手术组仅有较弱的表达;模型组中随术后时间延长TSP-1表达持续升高;干预组1 TSP-1表达较模型组2周减弱(P<0.01);干预组2 TSP-1表达则较模型组2周增强(P<0.01).②RT-PCR结果显示TSP-1 mRNA在假手术组表达较低;模型组表达持续升高(P<0.01);干预组1表达比模型组2周减弱(P<0.05);干预组2则比模型组2周表达增强(P<0.05).结论 在UUO模型中TSP-1表达随时间持续升高,与肾脏微血管密度成反比.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TSP-1的表达来保护肾脏的微血管,从而改善肾脏的缺血、缺氧状态,减轻肾脏纤维化;而较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能上调TSP-1的表达致肾脏微血管密度降低,从而加重肾脏纤维化.
作者:杨晓;夏青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紫外线诱导的凋亡细胞是否具有旁观者效应.方法 将Molt-4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DID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细胞密度分别为2×105/ml和8×105/ml的两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细胞被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效应细胞,被标记示踪剂DID染料并予以UV照射40 s;另一部分作为旁观者细胞,不经任何特殊处理.细胞联合培养共24 h,每4 h收获1次.运用Annexin V-FITC/PI法检测旁观者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旁观者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阴性对照组、DID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在0、4、8、12、16、20和24 h各个时间点细胞凋亡率均小于5%. 2×105/ml实验组旁观者细胞凋亡率在0~24 h分别为3.47%、4.58%、7.32%、10.41%、14.82%、19.37% 和25.66%. 8×105/ml实验组旁观者细胞凋亡率在相应时间点分别为3.76%、5.77%、10.17%、14.71%、18.92%、32.28%和38.9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旁观者细胞凋亡率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升高,且旁观者细胞凋亡率随细胞密度增高而增加.对旁观者细胞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发现一些经典的凋亡和坏死表现,如细胞染色体浓集、磷脂酰丝氨酸翻转、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崩解等.结论 经紫外线照射的Molt-4细胞对旁观者细胞具有旁观者效应,且该效应与细胞密度相关.
作者:黄丹;杨长永;陶德定;冷彦;胡俊波;龚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检测肝脏中氟康唑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分析方法.方法 以正常人肝脏添加标准氟康唑及内标物,对肝脏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仪器测试条件、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考察和优化,并对法医学案例中的肝脏样本进行鉴定.结果 正常人肝脏中氟康唑在0.25~10.0 μ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8;定量检测的浓度下限是0.25 μg/g;检出限为0.1 μg/g;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日内相对标准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3.0%、日间RSD≤8.1% (n=5);氟康唑在肝脏中的相对回收率在(96.4±2.4)% 和 (101.6±3.0)% 之间.结论 所建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准确、便捷,适用于法医学鉴定.
作者:金鸣;黄河;梁曼;刘咏;李炼;高娃;杨德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α相互作用蛋白(PICK1)基因敲除小鼠的优化繁育方法及 PICK1 基因敲除小鼠子代鼠的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 PICK1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用 6 种不同的交配方式观察子代鼠的各表型比率及雌、雄性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的繁殖能力;从子鼠鼠尾中提取基因组 DNA,用 PCR 方法扩增 PICK1 基因片段,电泳后观察结果.结果 PICK1 + / +、PICK1 + /-、PICK1-/-各表型小鼠互交繁殖结果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雌性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有繁殖能力,雄性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无繁殖能力.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PCR 产物分子量大小为 400 bp 和 200 bp,与目的 基因片段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一致.结论 雌、雄性PICK1 基因突变杂合子小鼠交配是繁育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子鼠的较好方法;实验所用PCR方法能够精确鉴定PICK1 基因突变纯合子子鼠,为PICK1 蛋白功能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金悠;吴鹏飞;王芳;陈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IN)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DNA合成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MTT法和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IN对RPE细胞增殖及DNA合成的影响;用透射电镜和吖啶橙荧光染色对凋亡细胞作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N处理组RPE细胞数量减少,DNA浓度降低,细胞凋亡数增多,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IN能抑制RPE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并能诱导细胞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凋亡细胞数量随IN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多.
作者:温俊;汪洪;王奇志;李文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神经再生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有无差异,探讨相关因子在异类神经元再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模型组)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模型对照组)模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术后7、14、30、60 d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中BDNF及Trk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大鼠L4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DNF及其受体TrkB均存在一定水平的表达.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后7、14、30、60 d BDNF和TrkB mRNA表达均升高,于术后7 d达峰值,14 d开始下降.大鼠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BDNF和TrkB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高,于术后14 d达峰值.结论 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BDNF及TrkB的表达增高,BDNF及TrkB作为内源性保护性因子,其增高可能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BDNF及TrkB上调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程时刚;陈朝晖;李兵;肖传国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