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脂康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38例临床研究

吴秋英;柯明远;陈弼沧;向成斌;郭灵祥;郭世俊

关键词:血脂康胶囊, 治疗, 型糖尿病, 现报告如下, 糖尿病患者, 随机双盲, 临床疗效, 方法
摘要:从2005-01~2005-06,我们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对血脂康胶囊治疗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和凝血、纤溶系统变化.方法选取2003-03~2003-12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28例DN、34例非DN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者,比较两组患者一次血液透析前后的变化.结果(1)DN组和非DN组的血浆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质量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但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别无显著性.(2)两组患者透析后血浆PAI-1质量浓度均较透析前显著性降低;TAT和PAP质量浓度均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均<0.001;但两组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性.(3)两组患者透析前血浆TM质量浓度均与透析年限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DN及非DN MHD患者均有明显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凝血、纤溶系统损害,血液透析可以加重这种损害.

    作者:黄雯;郑洁;翟艳苓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抢救黄蜂螫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抢救黄蜂螫伤致多器官衰竭(MOF)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07~2005-03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10例黄蜂螫伤致MOF的患者,除内科常规治疗外,行PE及静脉血液透析(CVVHDF)治疗,治疗前、PE后、CVVHDF结束时,检测肝肾功能、心肌酶学、TNF-α、IL-6、PT水平,并进行ICU监护,观察少尿期、多尿期时间及平均住院日.与50例黄蜂螫伤致肾功能不全患者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浆置换后ALT、CPK-MB、Tbi、TNF-α、IL-6、PT明显下降(P<0.05),而BUN、Cr下降不明显;CVVHDF治疗后BUN、Cr、TNF-α、IL-6、PT呈进行性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Tbi变化不明显;APACHEⅡ评分从(24.76±2.3)下降至(8.73±1.24)(P<0.05),无死亡病例.8例患者平均少尿期(13.5±1.5)d,多尿期(10.5±2.5)d,平均住院日(28.5±5.5)d;50例黄蜂螫伤致ARF患者少尿期均值(15.5±1.37)d,多尿期均值(12.5±2.77)d,平均住院日(30.5±3.57)d,两者比较P>0.05.结论PE联合CVVHDF治疗能有效清除黄蜂螫伤致MOF患者炎症介质TNF-α、IL-6水平,改善肝、肾、心肌、凝血功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罗昌霞;李涛;张庆红;张建鄂;王顺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积血25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伴脑室积血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例aSAH首次头颅CT所见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发明显的脑室积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表现头痛22例(88%),呕吐24例(96%),一过性意识障碍15例(60%),昏迷4例(16%),抽搐11例(44%).表现局灶神经功能障碍12例(48%).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56%).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和(或)手术、尸检证实颅内动脉瘤.21例于神经外科手术后出院.4例死于脑疝.结论aSAH伴发脑室积血病例一般病情较重,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的发生率高,内科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特别是易于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积水.脑室出血本身不具有动脉瘤定位意义.动态影像学观察一旦确诊脑积水,只要病情许可,佳处理是尽快外科治疗.

    作者:牛平;张敏;姜振慧;王耀山;徐惠琴;陈欢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食管测压及24 h食管pH监测在食管源性胸痛诊断中的意义

    食管源性胸痛(ECP)系指由食管自身疾患引起的胸痛.为了解食管测压及24 h食管pH监测对ECP的诊断价值,将我院消化科胃肠动力室自2003-12~2005-02对排除心源性胸痛及食管器质性病变,以反复发作性胸痛的125例患者进行食管测压及24 h食管pH监测,现将确诊的61例食管源性胸痛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陈健;李建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及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的观察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联合甲泼尼龙、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出1999-01~2004-0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4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达到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霉酚酸酯1.0~1.5g/d联合甲泼尼龙0.4 mg/(kg·d)及拉米夫定0.1g/d治疗6个月,每2周复查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HBV-DNA定量.结果治疗后9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所有患者治疗后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未发现病毒复制增加.结论MMF联合甲泼尼龙、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有效.

    作者:成彩联;娄探奇;郑振达;石成钢;刘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消化系统肿瘤化疗现状

    近10余年来,消化道肿瘤的化疗进展显著,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文拟就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化疗分述如下.

    作者:许立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胆胰肿瘤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临床上以胆总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壶腹癌等多见的胆胰系统肿瘤,是一类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人常由于早期诊断困难而失去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且放疗、化疗等治疗效果亦令人失望.如何提高胆胰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医师研究的方向.

    作者:李兆申;汪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乙肝病毒感染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影响及其发病机制.方法2003-06~2004-02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6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同时行肝穿、胃镜、肝功能、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采用SP法检测肝及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结果(1)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成正比(r=0.483,P<0.01).(2)56例中26例胃黏膜组织中可检测到HBsAg和(或)HBcAg,其病变以中重度为主.34例HBVM阴性患者中,病变以轻中度为主(P<0.01).(3)肝组织与胃黏膜组织中HBsAg同时阳性17例;HBcAg同时阳性6例(P>0.05).(4)血清及胃黏膜组织中HBsAg和(或)HBcAg同时阳性26例;HBVDNA同时阳性22例(P>0.05).结论进一步证实了HBV可侵犯胃黏膜组织,并在其中复制,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的重要因素.胃黏膜病变程度与胃黏膜组织HBV感染、肝组织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与血清及肝组织中HBV分布无关.

    作者:甄真;何朝霞;金国华;刘金星;李兵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共刺激因子PDCD-1的表达及其与发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CD-1的表达及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仪术测定36例SLE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DCD-1的表达,并将其与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SLEDAI积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DCD-1的表达异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DCD-1的表达较正常人降低(P<0.02),淋巴细胞PDCD-1表达与抗ds-DNA抗体、SLEDAI积分呈低度相关(r=0.343,r=0.335,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DCD-1的表达异常,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耐受平衡,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英楠;张凤山;李露露;于慧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终末期肝病模型及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4-1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1例死亡病例及71例好转出院病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MELD分值死亡者(17.93±8.22),出院者(11.18±6.54)(t=4.781,P=0.000).Child-Pugh分值死亡者(10.07±1.84),出院者(8.04±2.09)(t=5.179,P=0.000).MELD≤9分者占死亡患者的14.63%,占出院患者的42.25%(x2=9.09,P=0.003).20~29分者占死亡患者的26.83%,占出院患者的8.45%(x2=6.819,P=0.009).Child A级占死亡患者的21.95%,占出院患者的56.34%(x2=12.488,P=0.000).Child C级占死亡患者的29.27%,占出院患者的5.63%(x2=11.857,P=0.001).结论死亡与存活患者MELD与Child-Pugh评分显著不同.低MELD评分患者预后好于高MELD评分者.Child A级患者预后优于Child C级者.MELD评分可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作出判断.

    作者:马慧;孙焱;王豪;郭芳;房继莲;邵杰;饶慧瑛;王剑;魏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原发性胆囊癌21例误诊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在消化道肿瘤中居第5位.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与良性肝胆疾病相似,早期诊断困难,5年存活率不到5%.本文统计我院及广州军区陆军总院2000-01~2004-04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42例,着重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

    作者:朱良如;侯晓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40例RA患者、56例其他风湿病患者的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IgM-RF、IgG-RF及类风湿因子(RF),同时比较20例RA患者治疗前后抗CCP抗体的水平变化.结果(1)RA组的抗CCP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风湿病组(P<0.01),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5.7%,与RF比较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2)抗CCP抗体与IgM-RF、IgG-RF联合检测中,二项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96.4%,三项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98.2%,与单独检测抗CCP抗体、RF有更高的特异性.(3)20例RA患者治疗后抗CCP抗体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抗CCP抗体对RA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RA的临床诊断.抗CCP抗体与IgM-RF、IgG-RF联合检测可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抗CCP抗体还可作为临床活动指标之一.

    作者:强红伟;陈志伟;顾美华;邓迎苏;钱起;王鸣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肽YY与肥胖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代谢病组成成分之一,与许多疾病相关,如: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冠心病和某些癌症.肥胖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美国的肥胖患病率大约在30%左右,我国近年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长速度惊人,1992~1997年全国肥胖患病率增长2~3倍[1].自从发现瘦素以来,人们对食欲和能量调节的外周信号系统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肽YY(peptide YY)是胃肠道合成和分泌的几种重要的肽之一,并且已被发现可以抑制食欲.目前,国内报道甚少,本文就肽YY的分布、分泌、与食欲调节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杨利波;高燕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神经精神狼疮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复发-缓解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种自身抗体导致不同靶器官的损害为特点,其具有的神经精神表现,即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发生率高达14%~75%[1],由于种族、年龄、性别,尤其是诊断标准使用的差异,NPSLE占SLE的比例在40%~50%,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3].因此,及时的诊断NPSLE,并给予适当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报道3例临床病例并结合近期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作者:沈思钰;赵智明;修春英;商玮;董晓蕾;赵凌杰;蔡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第5讲应用莫西沙星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前景

    第Ⅳ代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已广泛应用于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得到普遍肯定.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bronchitis,AECB)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对照临床试验中,莫西沙星显示起效快、疗程短、疗效高等优点.本文从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病原谱和治疗发展趋势、莫西沙星抗菌作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莫西沙星治疗HAP的前景和定位.

    作者:何礼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脂康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38例临床研究

    从2005-01~2005-06,我们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对血脂康胶囊治疗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秋英;柯明远;陈弼沧;向成斌;郭灵祥;郭世俊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控制房颤心室率方法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房颤本身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不规则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使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目前的房颤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和预防栓塞性事件.所谓室率控制即允许房颤存在的同时减慢心室率.房颤的佳心室率值尚未明确,静息时60~80/min,运动时90~115/min,可大致认为心室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以下简要综述控制室率的方法.

    作者:牛红霞;华伟;张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及临床意义

    许多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明显升高,并发现高Hcy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主要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浓度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宇律;张爱珍;周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消化内科专业试题与题解

    1.消化性溃疡与胃酸和胃蛋白酶有关,为何治疗时却只是抑酸治疗,而不是抑制胃蛋白酶治疗?

    作者:王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EMR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医疗仪器的改进和诊断技术的迅速进步,特别是内镜检查和碘染色方法的广泛应用,大量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被临床诊断,并引起治疗方法的变革.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应用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较小的无蒂浅表性恶性病变行病灶切除的方法.它早在国外用于黏膜组织大块活检,近10年来发展用于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切除.在日本,随着EM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30%以上的上消化道肿瘤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治疗[1].EMR作为微创内镜技术,优于创伤大痛苦多影响生活质量的食管切除手术.

    作者:张小茜;朱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