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祥友
本组9例系在我院急诊室抢救的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年龄45~65岁,男性6例,女性3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5例,冠心病病史者4例,有吸烟史者3例.9例患者均无意识障碍,2例头痛,7例头晕、头迷,4例恶心,7例偏瘫,3例语言不清.抢救前头部CT片无出血、无病灶.
作者:赵淑杰;赵培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Weingarten于1943年首次将具有产生痉挛性支气管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两肺出现弥漫性斑片阴影的综合征命名为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ropical pulmonary eosinophilia,TPE).50年代后逐渐认识到丝虫感染是TPE的病因[1].本病在丝虫流行区域较常见,如印度、斯里兰卡等东南亚一些国家,非洲以及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是TPE高发区.由于从流行区到非流行区的移民或旅游,在西方国家也可见到TPE的病例.本病以男性为多见,男女比例4∶ 1,年龄多在20~40岁.
作者:周新;张旻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近6年来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之肺炎性假瘤36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临床表现男30例,女6例.年龄在20~76岁,平均48.6岁.发现病变时间多在半个月到1个月,短者1 d,长者2年多.多有不同程度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等症状.10例有咳血丝痰,其中4例咯血量达50~100 mL.6例无任何症状,系体检发现.临床诊断多为肺部肿块性质待查.依其第一可能诊断,肺癌26例,肺结核球6例,肺炎性假瘤4例.纤支镜检查16例,其中12例有叶、段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部分有管腔狭窄,4例完全正常.
作者:苏祖栋;郭祥云;涂远荣;李旭;林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象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均符合WHO有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9.4岁.正常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8±10.1)岁.UAP组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肝素、阿斯匹林等药物,同时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碟脉灵注射液50 mL(吉卫药准字1996年第430973号,吉林通化白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日1次静滴,共14 d.另外有电解质异常及正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均不列入本研究之内.
作者:孙哲莹;艾永顺;张丹;孙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们于1999-02~2001-04采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观察其对脑梗死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春霞;赵仁亮;王少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粘膜上皮细胞是否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与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COPD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粘膜活检,对活检组织做MMP-9免疫组化及HE染色;同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测定及组胺激发实验.结果所有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粘膜上皮MMP-9免疫组化均为阳性,2/6的COPD患者气道粘膜上皮MMP-9免疫组化为阳性,而所有正常对照气道粘膜上皮MMP-9免疫组化均为阴性;相关分析显示: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粘膜上皮MMP-9免疫组化评分与气道嗜酸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2,P<0.01),与FEV1呈负相关(r=-0.51,P<0.01),与PD20FEV1不相关.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粘膜上皮表达MMP-9,此可能为导致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及气流受限的重要原因.
作者:韩照升;徐军;李时悦;钟南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与IL-8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4例IPF患者及15例健康人PMBCs产生IL-8的能力.结果 IPF患者PBMCs产生IL-8为(265.66±35.32)n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0.09±32.46)ng/L(P<0.01).结论 IPF的发病与IL-8密切相关.
作者:何平;李乃静;潘作东;吴宝刚;叶晓文;陈学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关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按理论讲,均要求每天分次静滴,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往往均用1天1次大剂量冲击治疗,孰对孰错?
作者:陈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6岁,因反复发热、多关节疼痛、咽痛、伴皮肤红斑1年余入院.患者于1年前开始反复发热,高体温达40.4℃,继之出现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咽痛,伴有躯干、四肢皮肤红斑,红斑突起于皮肤,无压痛,无出血,无瘙痒,于外院就诊,予以菌必治、先锋VI等抗感染治疗1个月,无效.并逐渐消瘦,查血象:白细胞12.5×109/L,血红蛋白77 g/L,骨髓象检查无异常,在外院诊断为亚急性变异性败血症.予以强的松抗炎及特灭菌、舒普森等抗感染治疗,无效,仍反复发热,呈弛张热型,高体温达40℃,加用地塞米松5mg静滴,每日2次,体温降至正常后出院.出院后继续服强的松45 mg,每日1次.
作者:樊慧珍;吴秉毅;郭坤元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急性嗜酸粒细胞肺炎(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AEP)是一非感染性肺部炎症性疾病,自1989年Badesch[1]及Allen[2]先后提出以来,报道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2年来世界各地的有关报道便达200余篇之多,但由于诊断标准及作者对本病认识的不同,其中一部分很可能与某些其它原因引起的肺部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相混淆.1996年Pope-Harman等将本病称之为特发性急性嗜酸粒细胞肺炎(idiopathic 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并提出6条诊断标准.本病不属于Crofton等于1952年提出的肺嗜酸粒细胞浸润(pulmonary infiltration eosinophilia,PIE)范畴.现就本病有关方面略述如下.
作者:刘富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0岁,因进行性四肢活动障碍20 d入院.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感觉两手握力减退,行走极易疲乏,且无寒热,食欲及尿便均正常,尚能进行轻体力劳动.15 d后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两手不能持物,行走欲倒,以至躺下时不能自行爬起或站立.
作者:章祥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易于误诊,我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2-02~2002-01共收治31例,误诊16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建然;周央环;岑镇波;陆群央;陈君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对有病毒性肝炎,嗜酒者,以及各种病因所致肝硬化者的肝损害已有较多报道.肺结核合并肺心病心衰有肝肿大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问题报道尚少,将我院1970~1999年收治的符合肺心病心衰有肝肿大的68例抗结核药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如下.
作者:黄伟;周建桥;肖嫄;肖长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CEI肾保护作用的有效剂量.方法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154例.分别实施Captopril、Cilazapril和Enalapril各高、低两个剂量组以及作为对照给予Amlodipine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每月检测平均动脉压、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尿钠、尿尿素氮和肾功能,并检测患者ACE基因表型.结果①各组间ACE基因表型分布和蛋白质、食盐摄入量无明显差别;②三种ACEI的高、低剂量组间的抗尿蛋白作用和对肾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低剂量的ACEI也具备良好的肾保护作用.
作者:孙雪峰;周希静;王力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文分析收治的7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以增进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朱兰香;陈卫昌;蔡衍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硫酸粘多糖片段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美国POLY实验室制作的肺癌粘多糖抗原片段(LTA)乳胶试剂对30例NSCLC患者、30例正常人和26例肺炎患者血清中硫酸粘多糖片段进行定性检测.结果 LTA乳胶试剂检测硫酸粘多糖的特异性为90%,对NSCLC的敏感性达83.33%,同一标本癌胚抗原(CEA)的敏感性为56.67%;LTA和CEA联合敏感性达93.33%,肺炎对LTA检测结果的特异性无显著影响.结论应用LTA乳胶试剂测定硫酸粘多糖片段诊断NSCLC,其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同CEA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敏感性,对临床诊断有较大参考价值,便于临床普查筛选NSCLC病人工作.
作者:霍建民;屈庆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肺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亦称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指主要局限于肺部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是一种灶性嗜酸性肉芽肿,可导致间质性肺炎.主要侵犯肺和骨骼,亦可引起皮炎和中耳炎等,常伴有长骨、脊柱、头颅或下颌骨溶骨性病变.
作者:苏楠;林江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总结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肺炎性假瘤27例,其中误诊23例,探讨其临床特点,指导治疗.
作者:周松吉;刘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方法 3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1个周期化疗前后分别对细胞因子:IL-2、IL-18、TNF-α进行了测定.结果 IL-2、I-18在化疗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而TNF-α在化疗后期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在化疗药物细胞毒性物质作用下能够发挥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自身水平于一定的稳定状态,以发挥免疫系统自身的各种功能.
作者:马锐;柳星;伞宝君;袁媛;董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老年期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记忆障碍和判断力的减退,主要包括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由于老年期痴呆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而且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该病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汤荟冬;陈生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