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秋;王松田;陈梦平;荆国利
目的评价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NHA-PAH)人工角膜在兔角膜内的生物学反应.方法将NAH-PAH KPro加工成直径10.0mm,周边支架为2.5mm,中央光学部与裙袢连接部呈阶梯状,植入10只新西兰白兔角膜板层囊袋内.术后眼前段裂隙灯照相并分别于1月、2月、3月、4月、6月行术眼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大部分新生血管长入角膜中央,3月时新生血管生长达到高峰,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存留大量变细的新生血管,未见人工角膜排出、基质融解、房水渗漏和感染.HE染色见术后1个月时成纤维细胞、新生血管及少量炎细胞长入裙袢孔隙内,伴有少量胶原形成.术后3个月所有孔隙均被胶原细胞和新生血管组织充填,成纤维细胞在孔隙内沿纵行方向一致性生长,胞头丰富,胞核小.中央光学部透明.结论NHA-PAHKPro组织相容性好,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
作者:姚晓明;邓宏伟;李玉宝;许凤兰;黎明;罗恒;唐松;赵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伴发玻璃体出血的视网膜撕裂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近2年来的15例病例.结果15例伴发玻璃体出血的视网膜撕裂孔中,玻璃体出血量程度不等,由玻璃体中央大量血块到仅尘状混浊,仅一例激光封孔后反复出血,作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余病例均经激光封孔治愈,视力恢复良好.结论充分了解伴发玻璃体出血的视网膜撕裂孔的临床特点,认真检查、寻找裂孔,及时治疗是确保预后的关键.
作者:孙建初;孙心铨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王××女24岁以双眼自幼视物不清,加重10个月.身高138mm,体重40kg,体形矮胖,双手指和脚趾均短粗.心电图示窦性心率不齐及窦性心动过缓,余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视力:双眼均为手动/眼前.双角膜透明,前房浅,房水清亮,双眼瞳孔直径3mm,圆形,对光反应迟钝,可见虹膜震颤、晶体晃动、透明,星球形,双眼晶体向上、外方脱位.托品酰胺散瞳后瞳孔区可见下方晶体赤道部和已断开的悬韧带.
作者:王从毅;喻磊;张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是否能成功的使外伤黄斑孔关闭及提高视力.方法对1999年7月至2002年8月我院治疗36眼外伤黄斑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自体浓缩血小板封孔及气体填充,28眼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后俯卧位.2眼待气体吸收后因视网膜增殖及下方新裂孔的形成而出现视网膜的脱离即行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6眼术中发现视网膜裂孔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封闭裂孔.手术距伤后时间为10天~2年.结果术后黄斑孔全部闭合(100%),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5眼(41.67%).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黄斑孔具有较高的孔闭合率,良好的视功能改善.
作者:尹虹;黎晓新;姜燕荣;赵明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17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住院病史资料,术后平均随访10月,所有病例均行以下检查:OCT、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三面镜、90D前置镜、验光.结果术后OCT表现有3种:黄斑裂孔闭合2眼(11.8%),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12眼(70.6%),黄斑裂孔未闭合伴视网膜浅脱离3眼(17.6%).预后情况与黄斑区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健康状况以及黄斑裂孔的大小有关.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裂孔闭合率低.OCT是术后随访的有效手段.
作者:吴莹;赵培泉;姜春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法对不同的泪小管断裂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直接插入法,弯针法,眼睑前叶切开-弯针法,眼睑全层切开-弯针法治疗新鲜泪小管断裂及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结果新鲜泪小管断裂的治愈率,直接插入法为91.55%,弯针法为80.3%.近年来直接插入法治疗的病人的比例为86.89%.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的治愈率,眼睑前叶切开-弯针法为68.42%,眼睑全层切开-弯针法为57.14%.结论直接插入法,弯针法治疗新鲜泪小管断裂效果良好,直接插入法效果好于弯针法.眼睑前叶切开-弯针法,眼睑全层切开-弯针法治疗陈旧性泪小管断裂效果较好.
作者:陈晓隆;张阳;濮伟;徐洪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台盼蓝染色撕囊在成熟期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成熟期、过熟期患者60例,分为染色组与非染色组进行对照研究.染色组采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后实施连续环形撕囊.结果染色后的晶状体前囊膜呈淡蓝色,在手术显微镜下清晰可辨,撕扯轨迹快捷,易于随时调整控制.结论染色后撕囊使成熟期白内障眼的连续环形撕囊更为易行.
作者:黄又莉;姚勇;周丽钧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女35岁左眼被拳击伤后10余天,眼球内陷、复视入院治疗.视力:右0.5,左0.6,左眼内陷.眼突出度1589-13mm.双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郭涛;史跃武;周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女68岁因体检发现双眼底异常而来诊.患者自觉有时双眼痛,无明显视物不清,无眼红,否认夜盲及家族遗传病史.视力:右眼0.5,左眼0.5.双外眼无明显异常,双晶体皮质周边部轻度混浊.双眼视盘边界清楚,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管径及分布正常,双眼呈对称性,分布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后极部及赤道部、大量大小均匀、边界清楚、位于视网膜血管之后的黄白色斑点(图).
作者:崔珊珊;刘瑜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自2001年11月~2003年3月,我们共行自体耳屏软骨移植修复眼睑缺损,手术5例5眼,其中睑板腺癌1例,基底细胞癌3例,鳞状细胞癌1例,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大70岁,小42岁.病变全部位于上睑.所有病人其缺损范围均超过2/3眼睑长度,并累及部分睑部皮肤,睑结膜及部分穹窿结膜,需行全层眼睑重建.
作者:邢健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Klein综合征(Klein syndrome)又称Klein-waardenburg综合征,虹膜异色-白化-耳聋综合征.我们遇到1例报道如下:
作者:徐杰;徐晓非;汪东;张晓利;杨鑫;刘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碱烧伤后不同时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组织型抑制剂(TIMP-1)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1及TIMP-1在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内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无MMP-1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实验组MMP-1于伤后第1天开始升高,14天达到高,此后呈现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IMP-1早期有所表达,而后活性逐渐下降,伤后第14天降至低水平,此后又再度上升,21天时达到高.结论角膜溶解高峰期出现于碱烧伤后第14天.此时MMP-1分泌达高峰,TIMP-1分泌达到低点.角膜溶解的临床病理过程与MMP-1及TIMP-1的分泌密切相关.
作者:王依鹭;洪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正常角膜处于无血管状态,以维持角膜的透明,透明的角膜对眼视功能十分重要.角膜缘则具有丰富的血管网,在感染、外伤、免疫反应等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由角膜缘处向角膜内生长.
作者:刘亚男;张志红;陈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分析眼内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分类和误诊原因,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对我院病理科于1980.1~2002.6期间收检的129例临床诊断为眼内肿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102例,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64例,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36例,脉络膜转移性瘤2例;良性肿瘤7例;非肿瘤性病变20例,误诊率为20.93%(27/129).结论对眼内肿瘤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有助于眼科临床医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卢红;郦惠燕;沈丽萍;任国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型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悬韧带断离范围小于150°的半脱位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14例(14眼).悬韧带断离范围小于90°者5眼,90~150°者9眼.造成悬韧带断离的原因为眼外伤(8眼)、马凡综合征(1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2眼),另有3眼原因不明.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过程中,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随访2~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13眼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体植入顺利,未见人工晶体移位及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扩大.1眼术后24h散瞳下发现人工晶体位于囊袋外,其余病例随访过程中未见人工晶体偏心及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扩大.结论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手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自内障病例中,可有效地防止晶状体悬韧带断离范围扩大、确保术中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及防止术后人工晶体移位.
作者:刘谊;张军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女71岁因左眼上睑下垂3周伴左眼逐渐突出15天,于2003年9月15日收入院.3周前无外伤,发热,饮酒等诱因史,患者突然出现左侧头痛,数小时后自闻及同侧有吹风样耳鸣.
作者:张晓承;王智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不同能量激光对兔及犬泪道粘膜的损伤程度和恢复过程.方法应用Nd:YAG激光,通过400μm激光纤维插入到10只新西兰白兔和5只家犬的泪道内分别进行10、15、20和25W输出功率的泪道内激光实验.结果显示输出功率为10~20W的损伤主要限于上皮层,极少累及上皮下层.输出功率为25W的损伤较重且易致瘢痕结缔组织增生.单纯上皮层损伤一般在20天就可以修复,伴有较深层损伤通常需要60天恢复才能完成.结论试验提示以输出功率10~20W进行泪道管腔内激光切除局部阻塞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岩;张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视网膜大动脉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无条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时容易漏诊或误诊.1995年以来,我们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共发现视网膜大动脉瘤1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金庆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男59岁因发现左眼视野缩小12小时入院.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冠心病史1年.入院查体:BP 120/75mmHg,HR 76次/分,R 18次/分,T36.5℃.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李棣;钱晓娃;徐永宁;吴年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对23例慢闭青光眼,36例急闭青光眼,2例开角性青光眼,8例难治性青光眼(共78只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2个月~1年的随访.结果术后出院眼压平均在12.43mmHg左右.2个月复查眼压均在14.57mmHg左右.6个月至1年眼压均在16~18mmHg之间.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作者:王淑华;程强;赵亚君;张爱玲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