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刘建宗;吕兰存
一、概述1992年,Schachar[1]提出老视的发生机理,晶状体直径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每年约增加20μm,使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肌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同时前部放射状睫状肌纤维张力下降,作用于晶状体赤道部的牵张力下降,因而调节变得日渐困难,出现老视,这与1855年Helmholtz提出的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老视的发生机制不同[2].
作者:罗知卫;段宣初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合并高眼压青少年近视的静态视野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ctopus101型全自动视野计对45例(87只眼)青少年近视合并高眼压和36例(72只眼)正常眼压青少年近视进行定量视野测定,并分析其视野缺损形式及视野指数与眼压、屈光度的关系.结果:合并高眼压青少年近视的视野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眼压青少年近视.视野损害多表现为生理盲点扩大,特征性青光眼视野缺损,与正常眼压青少年近视有显著性差异.平均敏感皮MS值、平均缺损MD值、缺损变异LV值均与正常眼压青少年近视有显著性差异,且在正常眼压青少年近视组中,随着近视度数增加,MS值逐渐下降,MD及LV值逐渐升高.结论:高眼压是青少年近视人群中发展为青光眼性视野损害的一个重要因素.眼压应列为青少年近视的眼科常规检查项目.采用全自动视野计检测是早期发现青少年近视青光眼性视野损害的敏感有特异性的检查方法.
作者:孙小玲;王晓琴;肖秀兰;胡爱清;刘剑萍;许鸣;王金华;郑世英;骆清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 36岁因右眼视物不清20多天,于2002年10月21日来我院就诊.否认全身病史及其他眼病病史.体检:未见淋巴结肿大及其他明显异常.视力:右眼0.06,不能矫正,左眼1.0.双眼球无突出,眼球运动正常,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张武林;周晓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青光眼住院病人的病型构成、性别、年龄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尤其是原发性青光眼内部构成的变化,为制定青光眼防治的新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眼科1978年1月~1981年12月以及2001年1月~2002年12月所有青光眼住院病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占所有青光眼住院病人的81.3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在原发性青光眼的比例于1978.1~1981.12为11.3%,2001.1~2002.12为23.9%.经检验POAG构成比增大有统计学意义.先天性青光眼(Congenital Glaucoma,CG)和继发性青光眼(Secondary Glaucoma,SG)分别占整个青光眼住院病人的5.05%和13.59%,其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变化.PACG中位数年龄在1978.1~1981.12为54岁,在2001.1~2002.12为63岁;POAG则分别为47.5及47岁.女性患者在PACG与POAG分别占64.8%与25.8%.结论:原发性青光眼在青光眼住院病人中占绝大多数,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仍占主要部分,但POAG的构成有增多的趋势,分析可能有诊断,屈光不正,全身情况,环境,遗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
作者:宋爽;陈晓明;林楠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及治疗方法,以便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来收治的31只硅油填充眼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31只硅油填充眼进行二次手术,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硅油下剥膜、巩膜外垫压、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光凝等手术,再次眼内填充惰性气体3只眼,硅油21只眼,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1只硅油填充眼二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28眼,复位率为90%,部分复位3眼;术后视力提高者13眼41.9%,不变16眼,占51.6%,下降3眼,占9.7%.视网膜复位后硅油取出21眼,视网膜复位16眼,未复位5眼.结论:硅油填充眼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多以下方为主,术后增殖膜形成牵拉是造成硅油填充期间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光凝,再次眼内填充手术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丽丽;黄玲;杜善双;朱忠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男 47岁因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于2002年4月7日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1天,突发额顶部持续性剧烈头痛,伴喷射状呕吐.
作者:王文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本文分析了12例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药物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素美;王文田;刘宗明;杨育勇;卢轶;游浩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院25年问术中发生脉络膜暴发性出血5例(5只眼).其中男性3人,女性2入;年龄34~69岁,平均50岁.5例术前血压收缩压在135~150mmHg之间,舒张压在90~95mmHg之间.视功能无光感2例,光感2例,手动1例.
作者:傅振和;郭黎娅;陈颖;路承喆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青光眼住院病人的内部构成比变化,为青光眼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1996.7~2002.6期间在本院住院的青光眼患者5222例,按出院诊断、性别、年龄分组,分析其内部构成及变化趋势.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各占青光眼总数的54.42%、21.73%、3.35%、6.32%和14.1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构成比(22.54%)逐年下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构成比则逐年升高(P<0.05);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包括GIG)中,年龄大于40岁的占80.97%,其中闭角型青光眼占82.09%,年龄小于40岁的,开角型青光眼占89.62%.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男:女=1:1.53,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男:女=2.55:1;皮质类因醇性青光眼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0~30岁,占77.71%.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仍然是我国青光眼的主要类型,但开角型青光眼的防治研究不能忽视,40岁以上的女性人群应特别注意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40岁以下的男性群体则是开角型青光眼防治的重点.
作者:林明楷;葛坚;陈慧怡;余克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笔者对钝挫伤后视神经萎缩等5种继发视神经萎缩的视神经疾病130例(175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煊;童绎;王润生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不同硬度核病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差别.方法:老年性白内障148例180眼,按核硬度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小于等于Ⅱ级核60眼,B组Ⅲ级核60眼,C组大于等于Ⅳ级核60眼.A、B、C每组又随机分为两组,即A1、A2,B1、B2,C1、C2组,其中A1、B1、C1为实验组行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A2、B2、C2为对照组行线性模式超声乳化,每组术前、术后0、2、6、12、24、48小时、1周、1月、3月检查视力,裂隙灯检查角膜及前房反应情况,行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反射显微照相,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4小时,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5:A1组29例(96.7%),A2组28例(93.3%),B1组29例(96.7%),B2组7例(2.33%),C1组20例(66.7%),C2组5例(1.67%).术后2小时各组角膜均透明,无后弹力层皱褶.6小时角膜开始出现水肿,C1组20%病人、B2组全部病人角膜细线状后弹力层皱褶,C2组大部分可见明显条状后弹力层皱褶,部分可见斑块状混浊.1周基本消退,B2、C2组一个月消退.术后除C2组前房有反应外,其余无明显炎症反应.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轻度改变.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术后1周A1组5.17±0.77%,B1组5.53±0.52%,C1组10.41±1.42%,A2组5.73±0.61%,B2组8.20±1.26%,C2组14.53±2.93%.1月损失率分别为A1组5.59±0.75%,B1组6.39±0.69%,C1组11.04±1.83%,A2组6.06±0.84%,B2组12.81±2.06%,C2组16.17±3.50%.1周、1月A1与A2组比较无差异(P值分别为0.135、0.423>0.05),B1与B2组比较有差异(P值分别为0.032、0.001<0.05),C1与C2组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结论: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更小,手术安全,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病人.间歇微脉冲模式超声乳化对Ⅳ级核以下的白内障病人内皮细胞损伤无差异.
作者:刘华;刘岩;龚蕤;李宏;金光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男 65岁左眼球渐突出10余年,伴视力下降.无外伤及手术史.心、肺、肝、肾正常.右眼无改变,左眼视力手动/眼前,眼球突出度12>-102-<32mm,眶压卅,左眼球运动各方向均明显受限,上方球结膜水肿,突出睑裂外,球结膜血管纡曲扩张,屈光间质清.
作者:侯世科;肖利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青光眼疾病临床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上拟诊为青光眼的患者行视野、房角镜、UBM检查.结果:1.部分临床上诊断原发性闭角青光眼的患者行UBM检查显示睫状体囊肿的存在,睫状体前移,造成房角关闭,是继发青光眼范畴.2.UBM发现高褶虹膜型青光眼的特殊前房及房角形态.结论:UBM在青光眼疾病临床诊断分型中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新的客观检测方法.
作者:曹玉丽;黄丽娜;成洪波;方玲珠;邓宏伟;孟晶;颜波;谷玲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者男45岁因左眼红痛、眼睑下垂伴眼球突出2个月,视物不见半个月,于2002年7月23日入院.2个月前曾于当地医院诊断慢性虹膜睫状体炎而行抗炎治疗,无效,且症状加重.眼科B超检查示视网膜脱离.入院时查体全身未见异常.
作者:徐青;李敏;李宁;高子芬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原发于睫状体的肿瘤以黑色素瘤较多,其次为睫状体髓上皮瘤、良、恶性睫状体上皮瘤、睫状体囊肿、睫状体星形细胞瘤、睫状体视网膜胶质瘤及睫状体平滑肌瘤等.我科于2003年3月12日收治了1例左眼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其临床表现较典型,报告如下.
作者:周咏东;杨其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hemangioma,CCH)是一种与全身疾病无关、发生于眼后极部的少见良性血管性肿瘤,临床上表现为眼赤道以后,尤其是黄斑或视神经乳头旁的桔红色、光滑、圆或卵圆形病灶.
作者:张士胜;张琼;王康孙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双路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力恢复及长期眼压控制.方法:本研究包括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32人38眼,采用双路切口施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手术选择颞侧角膜切口而小梁切除在其鼻侧施行,术中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所有病人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手术后3个月时36眼(97.4%)视力好于0.1,其中29眼(76%)视力好于0.5.手术后5只眼需要使用抗代谢药物,5只眼辅助使用局部β受体阻滞类抗青光眼药物,术后12个月时37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平均眼压由术前的29.8mmHg降到14.7mmHg.手术并发症与单纯小梁切除或超声乳化术相似甚至更少.结论:除非术前存在严重的眼底病变,大部分病人手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同时双路切口联合术的长期眼压控制比较理想.
作者:张勇;乔光;张昊;霍爱玲;张未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临床观察Nd:YAG激光光凝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临床由角膜炎和翼状胬肉等原因导致的角膜浅表新生血管95眼(男性58眼,女性37眼),平均年龄为38.2岁,用Nd:YAG激光光凝角膜缘血管和结膜血管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其中合并角膜溃疡的12眼、角膜白斑5眼.新生血管累及全角膜的4眼、3/4角膜7眼、1/2角膜13眼、≤1/3角膜43眼、以及仅有单支血管长入角膜的28眼.采用的Na:YAG激光能量7~8mj,光斑50um,电压:720mV,激光次数4~60次.随访时间1996年月1月至2001年1月.结果:激光光凝后,角膜炎得到改善、角膜水肿混浊程度减轻、新生血管数量减少、角膜透明性有所提高.光凝术后3天视力提高一行以上者77眼,(80%);术后视力未见变化17眼(19%);视力下降1眼(1%).术后一年有效38%,复发33.7%(32眼).结论:Nd:YAG激光治疗浅表性角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但治疗后远期新生血管复发间题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建华;孙旭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Leber视神经病是一种对视力损害较重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我院遇到两个家系四代4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淑芬;郭秀瑾;赵瑞芝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常采用球后麻醉--即阻滞睫状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主要作用为麻醉眼的感觉神经,眼外肌的运动神经,能降低眼内压[1].
作者:范西宁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