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林;董小莉;林劲;刘时武;方小丽;周菲;陈关良
目的 观察鼻泪道支架植入手术治疗的疗效及优点.方法 对慢性泪囊炎19例(19眼),单纯鼻泪道阻塞20例(24眼)行鼻泪道支架植入手术,经逆行扩张鼻泪道后植入特制的鼻泪道支架.结果 43眼中41眼成功植入鼻泪道支架,成功率95.2%.39眼治愈,2眼好转,2眼无效.结论 鼻泪道支架手术治疗鼻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具有时间短、出血少、手术安全、疗效可靠的效果.
作者:费秋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核因子- kBp65(nuclear factor kB p65,NF - kB p65)、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以及与UC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免疫组化SP法和ELISA法检测活动期UC(46例)及正常对照(28例)组织中NF - kB p65和IL - 13的表达情况.结果 UC组结肠粘膜NF - kB p65的表达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L - 1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UC病情程度越重,NF - KBp65表达的阳性率越高,而IL - 13表达越低,NF - kB p65和IL - 13表达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768,P<0.01).结论 NF- kB p65的表达与IL - 13呈负相关,均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NF - kB p65、IL - 13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程度,并且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评定的指标.IL - 13的表达可能由NF - kB p65调控.
作者:苗新普;韦红;黄咏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其相关性.方法 66例AM1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50例),针对临床上常见的与AMI死亡相关的22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是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马建林;董小莉;林劲;刘时武;方小丽;周菲;陈关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黄曲霉毒素B1( AFB1)诱导性大鼠肝癌模型超微病理特征,以及c- myc、HER -2mRN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用AFB1(400 μg/kg)间断腹腔注射雄性Wistar大鼠制作肝癌模型,电镜观察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用RT - PCR技术检测不同病变肝组织中c- myc、HER-2 mRNA的表达.结果 本组大鼠肝癌模型中,肝细胞呈变性损伤、异型性到癌变,典型肝细胞吞噬细胞现象;线粒体由增生肿胀到枯竭、空泡变;糖原颗粒逐渐减少等特征性变化.C - myc mRNA在损伤病变、早期癌变和癌变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F=4.81,P=0.035;F= 12.43,P=0.000;F= 12.57,P=0.000).HER-2 mRNA在早期癌变组织、癌变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和损伤病变肝组织(F= 10.89,P=0.001;后者F=11.48,P=0.000);结论 AFB1诱导性大鼠肝细胞出现变性、异型性及癌细胞渐变的超微结构特征,c - myc、HER-2异常表达参与AFB1诱导性大鼠早期肝癌的发生.
作者:张友才;陈金霞;张伟伟;苏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脑积水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意识、神经功能及预后有明显影响.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正确处理,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2009年7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脑积水63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1例,女22例.年龄11~67(39.7)岁.其中交通事故伤44例,高处坠落伤7例,跌伤6例,钝器击伤6例.1.2临床表现22例急性脑积水:血肿清除术后持续昏迷或意识障碍加重;41例慢性脑积水:意识好转后再度恶化,骨窗压力增加或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痴呆,尿失禁.
作者:黄勇;江普查;马超;易光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免疫原性,同时探讨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 mm桡骨缺损,A组缺损区移植吸附异体BMSCs的明胶海绵,B组缺损区移植吸附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样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及CD+ 4/CD+8比值;于术后第2、4、8、10周拍摄X线片动态观察新生骨痂生长及骨组织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8、10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术后第2、4、8周A组、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和CD+4/CD+8比值三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A组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A组与B组新骨形成方式及骨愈合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免疫性低,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谢江涛;陈廖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Devine法治疗小儿隐匿阴茎的疗效.方法 采用Devine法治疗小儿隐匿性阴茎45例(其中重度17例,中度28例).结果 4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尿道等损伤.术后随访3~9个月,阴茎外观满意.结论 Devine术治疗隐匿阴茎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隐匿阴茎的首选术式.
作者:王长园;魏孝钰;陈小华;陈锋;汪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具有一些相同的临床症状.有证据表明,IBS与IBD可能具有共有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持续存在的黏膜免疫激活、黏膜通透性的改变、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肠道动力改变和严重而持久的生活应激对疾病症状的影响等,目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1].
作者:刘新光;刘建湘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在CT增强扫描中,使用高压注射器,准确地控制造影剂的注射总量、速度和时间,可以准确地获得被增强脏器多期扫描图像,提高CT诊断准确率.我院2008年9月~2009年8月对185例患者应用高压注射器作CT增强扫找,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使用方法、具体操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5例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80例,年龄15~78岁.检查部位:腹部89例,胸部58例,头部18例,盆腔11例,颈部9例.
作者:袁南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IBD源于遗传变异,出现粘膜内免疫调节细胞缺陷、屏障功能失调,以及对肠道内细菌、特异的抗原等敏感性的改变.依据对IBD发病机制的认识进展,产生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多肽、疫苗.其疗效显著,可避免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减少手术机会.近发现几个与溃疡性结肠炎(UC)有关的基因位点,包括:NOD2变异体和IBD5 -相关组织转运基因(OCTN).这些基因已被证实有功能变异,对宿主体内的菌群失调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霞;任宏宇;邹开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 disease,CD),是以肠道炎症为特征的免疫应答失调相关性疾病.免疫学病因方面作为IBD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继上一篇报道后我们现就2010 ~2011上半年新文献作简要介绍.Toll样受体(Toll - like Receptors,TLRs)是在肠道中自然宿主防御的一种重要的中介物质,参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和共生内环境的稳定.TLRs功能障碍在IB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业已通过动物模型试验得以证明.德国一项统计表明[1]:环境、基因和宿主免疫三方因素控制着肠黏膜组织中TLRs的功能,任何一方失衡都可能引起TLR信号异常,从而产生UC的急性或慢性肠道炎症.
作者:邓炜;邓长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3 0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3 0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00例,发生并发症14例,胆管损伤1例,胆瘘3例,腹腔出血8例,胆总管残余结石2例.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精细,适时中转开腹,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俊;许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腺苷脱氨酶(ADA)、癌胚抗原(CEA)在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检测68例结核性胸液及31例恶性胸腔积液中ADA、CEA含量,制作ROC曲线,求得不同诊断界值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结核性胸液组平均ADA浓度为(58.76±19.44) U/L,恶性胸液组ADA浓度为(29.35±9.21 )U/L,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核性胸液组CEA为(4.31±1.25) μg/L,恶性胸液组为(12.34±3.65) μg/L,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根据ROC曲线结果判断,结核组胸液ADA(U/L)诊断临界值在≥30、≥40、≥50时,其灵敏度分别为82.3%、78.4%、60.6%,其特异度分别为76.5%、90.7%、95.3%.恶性胸液CEA(μg/L)诊断临界值≥5、≥10、≥30、≥50时,其灵敏度分别为68.1%、50.3%、46.5%、31.3%,其特异度分别为36.8%、93.2%、96.7%和98.1%.结论 联合检测ADA、CEA对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音;王新卫;刘新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黄芪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病毒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测定黄芪提取液在不同浓度下对HepG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ELISA法检测黄芪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颗粒的影响.结果 黄芪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4d和8d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分别为88.914μ g/ml和85.209 μg/ml(P> 0.05),对HBeAg 4 d和8d的治疗指数(TI)分别为1.018和1.342(P>0.05),对HBsAg 4 d和8d的治疗指数分别为0.065和0.089(P >0.05).结论 黄芪提取物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eAg的作用为低效有毒,黄芪提取物对HBsAg抗原分泌无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胡芬;杨泽天;石铭俊;杨占秋;熊海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宫颈妊娠指受精卵种植在宫颈管内,组织学内口水平以下,并在该处生长发育,是一种罕见而又常常危及生命的异位妊娠[1].1病例资料患者1:女,21岁,月经干净后3d要求上环,B超发现宫颈妊娠入院.该患者为剖宫产后半年,并患有精神病,长期口服“氯氮平”.B超报告:子宫明显增大,呈长条状,宫体左下方见2.5 cm×1.8cm妊囊,其内可见1.7 cm胚芽,并可见原始心血管搏动.提示:宫颈妊娠存活.妇检: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增大、充血水肿,着色明显,质软;宫体前位饱满质软.诊断:宫颈妊娠.完善术前准备后B超监测下行宫腔探查术.扩宫即有大量淤血流出,予以快速吸宫,出血量约400ml,给予催产素50单位静滴,直肠给予米索前列醇400 μg,肌注麦角新碱,并按摩子宫.患者阴道流血减少,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半月后复查B超,子宫正常.
作者:王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难治性炎症性肠病定义与发生机制一直以来激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溃结)与克罗恩病疗效为一致的药物.有一部分患者经标准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效应差,呈激素抵抗性或依赖性(corticocoid resistance and dependency)表现,国外文献常将其称为激素难治性病变( refractor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1,2].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本组中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系膜间质瘤1例,腹膜后间质瘤1例,肿块太大难以确定来源部位4例(主要位于腹腔及盆腔).低度危险5例,中度危险6例,高度危险19例.低度危险的GIST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肿瘤直径均>5 cm,强化欠均匀,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GIST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准确定位,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田亨;王宗明;黄晓霞;唐志伟;江金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基本、重要的诊断方法是内镜诊断.随着近几十年来内镜的发展,IBD的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从侵入性的内镜检查方面看,上消化道的胃十二指肠镜及下消化道的回结肠镜是消化道基本检查手段,但大部分小肠段长期以来是内镜所不到之处.随着气囊小肠镜及推进式小肠镜的问世,全消化道的内镜直视观察得以实现.普通电子内镜直视下观察及镜下活检对大多较典型的IBD能作出诊断.相继问世的超声内镜、放大染色内镜、NBI、共聚焦显微内镜及细胞内镜更是大大提高了IBD的诊断水平.尽管内镜发展日新月异,就目前而言它对IBD诊断的局限性依然明显:一方面侵入性内镜检查患者痛苦、难以接受反复检查,有时身体条件不能耐受,有时医生不能成功完成检查,另一方面内镜检查不能发现全肠壁及肠外腹腔改变(超声内镜除外)或对所见肠粘膜改变不能定性.因此,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在IBD的诊断、病情追踪、疗效判断方面均有重要地位.
作者:吴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目前病因不明,临床经过反复,迁延数年至数十年,治愈十分困难,有很高的癌变风险,且癌变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对IBD患者的随访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癌性病变,及时治疗.本文对IBD相关性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监测管理进行综述.
作者:陈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1.75 mg/m2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紫杉醇175mg/m2静脉滴注,顺铂20 mg/m2.21 d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卓荣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