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癌中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张帆;陈惠祯;刘诗权;杨庆忆

关键词:卵巢癌, 多药耐药基因, 表达
摘要:为探讨卵巢癌隐含的耐药机制及其对化疗的影响,用RT-PCR方法对7例正常卵巢组织及32例卵巢癌进行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卵巢组织中,mdr1基因均无表达,32例卵巢癌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28.1%,mdr1基因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且mdr1表达阳性者耐药发生率(55.6%)显著高于阴性者(8.6%,P<0.01)。结果提示:卵巢癌中隐含有由mdr1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mdr1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有一定的关系。
医学新知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鳞癌PCNA表达及DNA倍体与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为了研究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细胞的增殖潜能与癌转移的关系,应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宫颈鳞癌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同时用图象分析技术对其 DNA含量指数(DI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CNA表达、DI值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 转移均 有关(P<0.05或P<0.01);PCNA与DI呈正相关(P<0.01)。提示高的PCNA表达 率及高的DI值(高的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常提示宫颈鳞癌的低分化和高转移能力。

    作者:马俊华;熊艳;汪必成;熊永炎;林宜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式剖宫产术89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9年11月~2000年8月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9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新式剖宫产术(新式组)89例,年龄21~37岁,初产妇82例,经产妇7例;腹部直切口剖宫产(对照组)50例,年龄21~38岁,初产妇46例,经产妇4例。两组孕产妇年龄、孕产次、孕周均无明显差异,剖宫产指征近似,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2 手术方法腹部直切口剖宫产按手术常规操作[1]。新式剖宫产按马彦彦报道[2]的操作方法:①采用Joel-Cohen切口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2~3 cm横形切开皮肤长13~15 cm;②于切口正中切开皮下脂肪及筋膜层2~3 cm;③向两侧横向裁开筋膜与皮肤等长;④自正中分开腹直肌粘着部位3~4 cm,术者与助手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后向两侧外上撕拉腹直肌及皮下脂肪至切口够大;⑤提起腹膜撕开小口,用手上下撕开扩大腹摸切口,暴露子宫下段;⑥剖宫取胎方法同对照组;⑦合成0号肠线(Dexen)连续单层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同线连续缝合筋膜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3针,用4把ALLis钳钳夹缝合间隙处皮缘5 min,术后留置尿管6~8 h,静脉点滴抗生素5 d,预防感染,术后5 d拆线。1.3 观察指标两组均观察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切口疼痛情况、术后病率、切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新生儿APgar评分和体重,并进行术后随访。

    作者:陈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探讨(附203例报告)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CD)统称为炎症性肠疾病(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较难治疗的一类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近10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保守治疗为调节炎症介质及机体免疫等。适时的外科治疗可减少合并症,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203例,总结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年1月~1999年12月间共收治IBD 203例,其中UC 123例,CD 80例,男112例,女91例,年龄12~72(平均47.5)岁,以Lennard-Jones标准为诊断标准[1,3,4]。1.2 临床表现腹痛163例(占病例总数的80.29%,后同),腹泻172例(84.73%),血便78例(38.42%),腹部包块22例(10.84%),发热56例(27.59%),食欲下降62例(30.54%),消瘦31例(15.27%),少数病例有贫血、水肿、呕吐、腹胀等症状;有2种症状者占3/4,3种以上症状占1/2,4种以上症状者约1/4。X线平片对急性发病的诊断率62%(急性肠梗阻、穿孔、内瘘形成、中毒巨结肠等),气钡双重造影诊断149例(73.40%),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157例(77.34%)。1.3 治疗 203例中67例经手术治疗,手术率33.01%,手术治愈率98.51%,术后复发率1.49%,保守治疗复发率50.73%,手术指征:穿孔8例,腹腔肿物22例,消化道出血6例,内瘘及脓肿形成7例,恶变3例,肠梗阻24例,腹膜炎10例。手术方式:左半结肠切除术17例,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结肠部分切除术21例,肿物切除术11例,直肠癌前切除术3例,肠造口术6例。

    作者:刘宝林;戴显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低温低流量灌注在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中的应用(附14例报告)

    1989~1997我院应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结合中重度血液稀释,施行小儿法乐四联症根治术14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6.30岁,平均体重20.50 kg。患儿有严重的右心室出口狭窄且有经心室间隔缺损的右至左分流时造成的发绀现象以及红细胞增多症。术前有营养不良6例,右心功能不全1例。手术方式有单纯心内补片、行肺动脉瓣下流出道加宽补片及跨瓣带单瓣加宽补片等。 使用美国Stotupt Shiley人工心肺机及广东微检过滤器,应用国产西京Ⅱ型氧合器。预充液主要成份为乳酸林格液,加入碳酸氢钠、氯化钾、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pH达到正常范围。术前血球压积(HCT)平均值为0.61±0.07。大多数病例应用无血预充,预充液中加入血浆300~600 ml,稀释后HCT为0.25±0.05,血球压积不低于术前的60%。转流开始时缓慢开放上、下腔引流管,待血液与预充液充分混合后再降温,水温与鼻咽温差控制在15 ℃以内。在阻断主动脉前,减少流量可使主动脉暂时软缩,有利于手术操作和提高安全性。鼻咽温度降至26~28 ℃时阻断主动脉,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保护液,以后每隔25 min重复灌注。鼻咽温度22~24 ℃时维持流量30~40 ml/(kg*min)。当心内手术操作进行到2/3时即可全身复温。在心内手术操作完毕时鼻咽温度可恢复到30℃以上。复温时水温与鼻咽温应<12 ℃,复温后随水温升高逐步提高流量,并给予利尿剂。主动脉开放前或后给予白蛋白或库血。辅助循环时间约为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停机后给速尿10~20 mg,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扩张血管药物,使术后4~6 h出入量基本平衡,红细胞压积恢复至0.40~0.55。

    作者:付水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外科诊治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

    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是一种罕见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比例不到0.5%[1],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方法存在着争议,现就我院1987年4月~1996年4月10例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均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阑尾非类癌性腺癌,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25~68(平均51.3)岁;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Duke分期:A期3例,B期4例,C期1例,D期2例。8例次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麦氏点压痛和反跳痛等急性阑尾炎表现,4例次右下腹部包块,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2例次有不明原因腹部隐痛,肛门排气排便后缓解,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本组患者无1例术前确诊。术中见阑尾及回盲部有肿块、质硬,不能推移,多有渗出液或稠厚脓液,有时有大网膜包裹,阑尾明显增粗(4例呈囊泡状,5例呈均匀增粗,直径达1.5~2.5cm),阑尾上可有较硬结节,有7例阑尾穿孔。阑尾粘连紧密不易钝性分离。本组有6例第1次手术仅满足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而行单纯阑尾切除术,而在术后病理确诊才施行第2次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第1次手术即施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1例术中冰冻切片确诊;2例仅施行了单纯阑尾切除术。

    作者:谭最;谢友利;史海安;周亚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麻醉心搏骤停1例

    我院1999年4月,对1例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患者,术中发生心搏骤停进行了及时抢救,复苏良好,现报道如下。1 病例 患者,女性,44岁,因子宫肌瘤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术前检查心电图正常,术前用药肌注安定10 mg,阿托品0.5 mg。于L2~3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向头方置管3.0 cm,置管时稍感不畅,回抽无脑脊液。注入1.5%利多卡因5 ml,阻滞平面为T10~L1,10 min后再经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13 ml,阻滞平面为T6~S3,开始手术后麻醉效果好,间隙30 min后,又注入1.0%利多卡因加0.25%丁卡因合剂12 ml,同时上腹腔自动拉钩。追加合剂10 min后,ECG显示心率迅速减慢(由90次/min直至30次/min),血压由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开始下降后突然测不到,心搏停止,ECG呈一直线,立即胸外心脏按摩,面罩加压给氧人工呼吸,静注麻黄碱15 mg,阿托品0.5 mg,肾上腺素0.5 mg,地塞米松10 mg。心搏停止约1 min后心跳恢复,心率由50次/min慢慢升至150次/min,血压增高至110/70 mmHg,患者神志消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立即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头部降温、脱水、纠酸等治疗。90 min后出现皱眉,角膜反射恢复,110 min后出现自主呼吸,2 h后神志清楚,阻滞平面达T1,以后逐渐下降,2 h 30 min时患者不能耐受气管插管而拔管。

    作者:刘绪雄;丁燕红;孟月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浆TXB2、6-酮-PGF1α及vWF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采用ELISA方法分别定量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与10例对照组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无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浆TXB2水平、TXB2/6-酮-PGF1α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较出血组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血浆6-酮-PGF1α与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较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血浆TXB2下降、6-酮-PGF1α升高及其比例失衡有密切关系,vWF水平升高能反映肝硬化血管内皮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倾向。

    作者:黄智铭;韩清锡;林秀英;胡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口服甘露醇在大肠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大肠肿瘤手术、术前必须行肠道准备。传统的肠道准备方法,既费时间,操作又复杂,也增加患者痛苦,同时又有医源性肿瘤扩散的可能。近3年来,我们采用口服甘露醇在部分大肠肿瘤术前肠道准备中代替传统灌肠方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37例,女21例,中位年龄47岁(28~71岁);直肠肿瘤47例,结肠肿瘤11例;恶性肿瘤52例,良性肿瘤6例,均经病理证实。全组均无肠梗阻表现。1.2 方法患者术前3 d每日3次每次口服灭滴灵0.4 g,术前2 d进半流汁饮食;术前1 d进流汁饮食,静脉补液2 000~2 500 ml,下午2时开始口服甘露醇混合液(25%甘露醇注射液500 ml,生理盐水500 ml,氯化钠6 g,氯化钾3 g,庆大霉素注射液18万U),在2 h内分4次服完。2 结果 本组58例,有效57例,有效率98.28%,无效1例。有效57例患者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后1.5~3 h出现肠蠕动加快,肠鸣音增强,并开始腹泻,直至排出清水样便,一般持续3~4 h自动停止。腹泻次数7~12次,此57例患者术中肠道内均未见食物残渣及粪便。无效1例为中段直肠癌患者,在服完甘露醇混合液后5 h未出现腹泻,且肠鸣音无增加,后加服50%硫酸镁口服液50 ml,仍无效,再予传统肥皂水灌肠,亦未排除大便,直至24 h后患者才开始腹泻,故而延期手术。此例患者是否为特殊体质,有待研究。

    作者:陈家宽;胡卫东;胡铭柏;张峰;张俊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及勃起生理学研究进展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临床男科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发病率亦报道不一。近年来随着男科学的深入发展,有关ED的流行病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使得对男子性功能障碍有了较好的理解。1 ED的流行病学1.1 ED的发生率与发病率因对ED理解不同,ED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不同结论。同时,信息采集的时间段和调查的人口数亦影响流行病学评估。早在1948年Kinseg等首次对美国15 781名10~80岁男子性功能进行报道,认为小于30岁男子ED发生率<1%,小于45岁<3%,45~55岁为6.7%,65岁约为25%,而在80岁达80%。但在调查对象中,年龄在25岁以下者有4 108人,而55岁以上者仅306人,故对该年龄流行病学的结论有学者提出质疑。 1949年以来,较多研究调查了小范围人口ED发生率。Spector和Careg[1]总结了1948~1988年23项研究结果,认为区域性ED发生率为4%~9%。 1995年Jonler等[2]报道了较大范围人口ED发生率,并研究了年龄、种族、地理位置对ED的影响。该研究在疑患有前列腺癌的40岁以上男子中进行。在来自威斯康星、纽约、新泽西的1 517名接受调查人群中,白种人1 068名(70.4%),黑种人378名(24.9%),西班牙人47名(3.1%),阿拉伯人18名(1.2%),其它种族人6名(0.4%)。该人群中129名(8.5%)近12个月里无性勃起,1 388名近12个月里有勃起能力,其中172名(12.4%)在5次性刺激中勃起不到1次,273名(19.7%)勃起不到2次。他们还发现ED发病率与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且与低劣的生活质量呈明显正相关(P<0.001)。同时该研究显示ED发病率与种族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有意义的是55岁以下男子中威斯康星发病率较纽约、新泽西高,但其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关系却不如纽约、新泽西明显。因该群体未经随机抽样,故其结论尚不足以反映整个人口情况。

    作者:秦建国;王可兵;胡礼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终止中孕的临床研究

    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传统的方法是:妊娠10周以内可使用吸宫术;10~14周时,可实施钳刮术;16周以后则行羊膜腔穿刺引产手术。众所周知,钳刮术风险大、出血多,有引起宫颈机能损伤及胎儿肢体残留的可能。因此,在药物流产应用以前终止10~16周妊娠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本研究旨在对口服米非司酮后,对阴道与口服米索前列醇(以下简称米索)两种给药途径的流产效果加以比较,以探讨阴道给药的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7年6月~1998年12月我科收治孕10~16周60例自愿要求终止妊娠且接受药物流产者,并排除下列情况:①生殖道畸形;②心脏病、高血压、哮喘、青光眼、急性肝肾疾病、肾上腺疾病;③此孕期阴道流血;④此孕前一个月使用性激素;⑤哺乳期;⑥阴道炎。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两组孕妇的年龄、

    作者:刘文惠;张元珍;孙翠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视对炎症性肠病的研究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西方国家常见,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活跃,专科医师对IBD熟悉程度并不逊于消化性溃疡。我国既往认为IBD少见,近20年来,医院有关资料表明发病呈上升趋势,但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高起点、深层次的研究文章太少,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提速空间。 国内北京、成都、上海等地专家所做的研究开创、前瞻,引人注目。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原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10年来对IBD病因与发病机制从实验到临床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成功制作了乙酸、二硝基氯苯(DNCB)和胎鼠移植3种动物模型,从不同角度对IBD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理生理变化等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动物模型复制和淋巴细胞毒试验,证实细胞免疫反应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提出国人UC存在细胞因子产量改变和免疫反应紊乱;阐明表皮生长因子和谷氨酰胺联合应用,对结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对医院IBD资料分析,认为甚有必要在国内开展该病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尚待把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邓长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卵巢癌中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为探讨卵巢癌隐含的耐药机制及其对化疗的影响,用RT-PCR方法对7例正常卵巢组织及32例卵巢癌进行了多药耐药基因(mdr1)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卵巢组织中,mdr1基因均无表达,32例卵巢癌中,mdr1表达阳性率为28.1%,mdr1基因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且mdr1表达阳性者耐药发生率(55.6%)显著高于阴性者(8.6%,P<0.01)。结果提示:卵巢癌中隐含有由mdr1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mdr1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张帆;陈惠祯;刘诗权;杨庆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疾病诊治的机械性肠道准备现状

    结、直肠检查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一般分机械性和药物准备,前者是为了清洁肠腔内的粪便,后者是为了减少肠道内的致病菌,从而把手术的感染率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到低限度。清洁的肠道是成功地施行手术、减少并发症,以及顺利地进行纤维结肠镜(肠镜)检查、提高诊断正确率的重要条件。理想的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应是安全、有效、价廉、方便、副作用小及对肿瘤刺激小。但目前尚无满足以上要求的方案。 1997年Nichols等[1]就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情况,在北美进行了调查研究,被调查医师均采用MBP,其中使用聚乙二醇(PEG)占70.9%,磷酸钠(NaP)(或加用bisacodyl)占28.4%,传统的限制饮食、应用泻剂+灌肠者占28.4%。在澳洲肠镜检查前,使用PEG多[2]。目前肠道准备的方法虽多,但总体上有以下几种,并各有其优缺点,现分述如下。1 等渗洗肠液法 由于传统的MBP(如泻剂、灌肠等)有效率仅70%[3],而且操作不便,患者痛苦大。为提高肠道准备效果,70年代初开始用电解质全消化道灌洗液行手术前的肠道清洁准备[4]。配方为1 000 ml冷开水中加入氯化钠6.0 g、碳酸氢钠3.0 g、氯化钾0.75 g,总量3 000 ml。于术前晚2 h内口服完,勿需灌肠,第2天上午手术。该法安全、简单,肠道清洁度好。适用于无肠梗阻、无便秘者。但口服量较大,并且水分吸收明显,体重可增加0.6~3.3 kg[5],对血容量及电解质有轻微影响,故对老年及肾功能不全者有潜在危险,不宜应用。而且味道差、饮水量大,患者不易接受。

    作者:谢松;孟荣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附224例报告)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缺乏严格的定义与范畴,属于一类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及溃疡性结肠炎(UC)两大类,从50年代开始引起我国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发病、诊断、外科治疗的变迁和现况,现对我院近10多年的炎症性大肠病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3年8月~2000年8月我院收治IBD患者224例,其中UC 192例,CD 32例,均经电子或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诊断。其中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全组发病年龄为18~77(平均43.2)岁,病程为7 d~14年,男125例,女99例,男女比例为1.26∶1。1.2 临床表现全组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其中伴肠道外表现及并发症(见表1)。

    作者:薛平;胡以则;沈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诊断价值与X线诊断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约有10%患者病变介乎两者之间,难以确定类型,称未定型结肠炎。其内镜及X线改变构成诊断的主要条件,但两者病理改变不同,内镜与X线表现也不同,诊断价值各异。1 内镜检查的目的 炎症性肠病时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目的:①了解结肠病变特点,以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②了解疾病范围、程度及程期,为治疗提供依据;③随访观察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④监视癌变,发现癌前病变并采取相应对策;⑤对X线有疑点的结肠狭窄、包块、息肉等定位;⑥外科术前协助制定手术方案、术后随访观察等。但是,对严重的活动性炎症、疑有肠穿孔及中毒性巨结肠者,内镜操作有较大危险,应属禁忌。 内镜检查可提供直观、形象而逼真的图像,较之X线对比检查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加之直视下活检可辅佐诊断。随着检查技术的普及和内镜器械的改进,结肠镜已取代硬式乙状结肠镜和钡剂灌肠摄片而成为第一线检查方法。但是,在结肠狭窄患者,结肠镜无法到达处,钡剂灌肠检查亦有独特价值。

    作者:欧阳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醒脑净治疗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的临床观察

    近年,城市里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的病例多见。这两类中毒物质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前者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后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后者则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抑制,目前这两类中毒均缺乏特异治疗,严重中毒者可致死。我们采用中药醒脑净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与镇静催眠药中毒,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就诊于本院急诊科的患者。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32例,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17~42岁,服药至就诊时间20~170 min,服药量20~110片,平均50片,其中安定5例,舒乐安定12例。临床表现嗜睡6例,昏睡6例,浅昏迷5例;②对照组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19~40岁,服药至就诊时间30~180 min,服药量10~50片,平均28.67片,其中安定3例,舒乐安定12例。临床表现嗜睡5例,昏睡6例,浅昏迷4例。急性酒精中毒19例,分为两组:①治疗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7~40岁,就诊时间40~140 min,饮白酒量250~800 ml,平均545 ml。临床表现躁动、共济失调4例,昏睡4例,昏迷2例;②对照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43岁,就诊时间45~145 min,饮白酒量200~500 ml,平均305.56 ml。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在年龄、性别、服药种类、就诊时间以及意识障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作者:叶梅;刘珍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病理组织学改变在特发性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地位

    特发性炎症性肠病(idiopathic inflammmatory bowel disease)是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消耗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溃疡性结肠炎是非肉芽肿性特发性炎症,Crohn病是肉芽肿性特发性炎症。由于两个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病理特点是肠壁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和溃疡形成,临床特点是慢性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肠外或全身性疾病,因而共同归入特发性炎性炎症性肠病。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受到国内消化病专家的重视。新近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国内外的专家对炎症性肠病研究的新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当前,消化专家和病理学家密切配合,充分运用内镜和肠粘膜活检组织的病理发现,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研究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规范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的及时而正确的治疗,为国内特发性炎症性肠病研究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诊断1.1 溃疡性结肠炎的大体改变、内镜所见和大体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常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向结肠近端逐渐蔓延,逐渐累及左半结肠,形成左半结肠炎(国内多见)。严重时,累及全结肠,形成全结肠炎(国内少见),甚至出现中毒性巨结肠(toxic megacolon)。

    作者:宫恩聪;石雪迎;刘翠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思密达不同途径给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思密达对小儿腹泻病的疗效,并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疗效的影响。分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A组),常规治疗加思密达口服(B组),常规治疗加思密达口服并保留灌肠(C组),各治疗45例腹泻病患儿。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11%、88.89%、95.56%。B组、C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1);B组与C组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疗效构成比不同,C组显效率高于B组(P<0.05)。结果说明:思密达可以提高小儿腹泻病常规治疗的效果;不同给药途径对疗效亦有影响。

    作者:李晓宁;赵秀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附28例报告)

    原发性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极大多数因肝功能差或肿瘤晚期无法手术止血,病死率高达50%以上[1]。近来随着止血药物的进展和非手术止血技术的完善[2],出血病死率有所下降。我院28例患者行非手术止血,除3例死亡外均救治成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199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8例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8~76岁。28例肝癌的诊断依据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其中无手术指征者12例,术后6例,术后复发10例。肿瘤伴门静脉癌栓12例(其中主干癌栓6例)。15例患者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余为中度或轻度。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例,B级15例,C级10例。出血前血常规检查:轻度贫血(Hb 90~120 g/L)16例,其余无贫血:平均血小板数量为70×109/L。PT正常18例,延长10例,长达6 s。出血诱因:食物不当所致6例,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出血2例,1例发生在无水酒精注射(PEIT)后,4例在气候骤然变冷时出血,其余出血诱因不明。出血情况:大量呕血为主,出血次数少1次,多达5次,8例患者首次出血即出现休克。1.2 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作者:温增庆;杨甲梅;吴孟超;陈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病并发症

    肠道粘膜的慢性炎症是炎症性肠病的一个特征。炎症性肠病患者除了慢性肠道疾病外,还有肠外表现,如累及关节(周围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椎炎)、皮肤(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肝脏(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由于这些肠道和肠外的表现,继发性的疾病并发症可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已存在,也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出现。为了便于理解,将这些并发症分为肠道和肠外两类。1 肠道并发症 不同类型的炎症性肠病具有不同的肠道并发症。这一事实可作为Crohn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存在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这一假说的论据。炎症性肠道并发症的特异性有时甚至可用于未定型结肠炎的分型,如肠瘘的存在支持CD病的诊断;有的肠道并发症具有交叉性,如肠道大出血可见于UC和CD病,大肠狭窄有时也可见于UC。1.1 CD CD的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时在整个病程中可发生数次。CD常见的肠道并发症是肠狭窄和肠瘘,与其浸润肠壁全层有关。肠穿孔虽较少见,但可威胁到生命并和病死率有关。曾提议根据反复出现的某些并发症将CD病分成不同的亚型,即穿孔型(或穿透型,或瘘道型)和非穿孔型(或狭窄型,或疤痕型)。这一提议的支持者认为穿孔是一更严重的事件,其严重性超过了可能存在的狭窄。反对者认为穿孔通常与狭窄有关。事实上有关细胞因子表达的资料显示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差别,支持两种亚型的存在[1]。

    作者:许丽莉;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新知杂志

医学新知杂志

主管: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主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