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红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86例

何亚萍;徐长珍;石如澜

关键词:红霉素治疗, 非淋菌性尿道炎, 性传播性疾病, 宫颈炎, 资料与方法, 现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临床
摘要: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el arthritis,NGU)和宫颈炎,是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STD) .为探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我们用罗红霉素治疗NGU、宫颈炎86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医学新知杂志相关文献
  • 上颌骨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根据32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患者的CT资料,分析CT展示上颌骨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形态学和强化特点,证实了良性此类病变具有病变边界清楚、有硬化边、无邻近软组织肿块等共同特征,并以此区别恶性病变;各上颌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亦各具特征.

    作者:陈韵彬;林海澜;段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治疗(附26例报告)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I)是由于腹部术后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发生率占肠梗阻的1% ~2%.我院自1980~2000年,发现EPII 26例,早期由于认识不足,经手术后才能证实. 近几年,在严密的观察下行保守治疗,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

    作者:李社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现状

    近距离放射治疗开始于1905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初使用镭作为放射源进行治疗到今天,这一手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近距离治疗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短暂性置入(放射源经施源管置入肿瘤部位,疗后拔出)与永久性植入( 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部位,在体内自然衰减).在技术方面重要的进展包括后装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80年代以高剂量率微型源后装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近距离治疗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置源的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其主要步骤是先将施源管置入所需部位,拍摄定位片,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剂量优化,并将放射源的驻留位置及时间进行编程,使步进马达将微型放射源驱动到设计好的驻留位置,进行照射,因此更加安全、准确、可靠、简便,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现代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治疗主要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腔内治疗(如鼻咽癌) 、管内治疗(如食管癌、支气管肺癌)、组织间插植治疗(如前列腺癌、舌癌)、术中置管术后治疗、敷贴治疗(如皮肤癌)共5种形式,即所谓4I、1M.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方面,由于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辅助性手段的广泛使用,可以利用CT、MRI等影像技术进行三维重建,计算机模拟出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指导粒子植入的过程,令几何布源合理、可靠;通过粒源间距和活度的调整,令靶区内剂量分布均匀,因此近年来逐渐兴起,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等肿瘤的治疗.

    作者:吴君心;徐国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66例

    输卵管妊娠(TP)是危及育龄妇女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约占全部妊娠的2%[1].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仪、腹腔镜及敏感性高的β -HCG测定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部分TP有可能在5~8周及破裂前作出诊断.而有关TP的治疗亦从破裂后抢救患者生命的急症手术演变到破裂前在严密观察下进行的保守治疗[ 2,3].保守治疗可保留患侧输卵管,提高患者的生育能力.我们采用米非司酮治疗TP,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许俐;刘秀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GSTM1基因多态与Hp感染的胃癌关联研究

    为研究胃腺癌患者Hp感染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 )空白基因型的关联,探讨Hp感染和GSTM1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机制,采用多重PCR法检测56例胃腺癌患者的GSTM1基因型,并用组织学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Hp抗体检测Hp感染.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为66.07%,GSTM1空白基因型在Hp+胃腺癌患者中的频率为67.57%,在Hp-胃腺癌患者中的频率为31.58%,差异有显著性(P<0. 02 5).结果表明GSTM1空白基因型在Hp感染的胃腺癌患者中更常见,提示GTSM1缺乏可能提高了机体对Hp启动的胃癌发生过程的易感性.

    作者:叶梅;刘君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

    为探寻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对89例127眼原发性青光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结果:16例1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 发生率为12.6%;其中浅Ⅰ度9例,浅Ⅱ度4例,浅Ⅲ度3例;引流过畅8例8眼,结膜漏3 例3眼 ,脉络膜脱离3例3眼,恶性青光眼2例2眼.16例浅前房经保守及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果表明:多数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可治愈;Ⅲ度浅前房保守治疗不恢复应及时手术;部分原因所致浅前房可以预防.

    作者:陈跃华;郑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硫酸镁对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早期治疗作用

    硫酸镁应用于临床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脑外伤方面应用不多,近几年来它作为一种脑保护剂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研究其对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早期治疗效果,我们于1999年1月~ 2000年12月选取了2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例进行硫酸镁治疗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

    作者:赖连枪;张浚;尹夕龙;杨玉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肝脏外科的发展,人们采用多种手术方式进行许多在过去曾被认为无法切除的肝脏肿瘤的治疗.在临床上肝移植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种肝脏疾病.但无论是肝脏损伤、肝脏手术还是肝移值,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甚至引起肝脏功能的衰竭而影响疗效.如何提高肝脏的自我保护能力,调动其内源性的保护机制,目前已成为肝脏外科发展的方向和热点.我国是肝脏肿瘤的高发国之一,探明这一保护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所进行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卢昕;刘志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湖北地区9所医院肠球菌耐药现状调查

    肠球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细菌,为人体肠道正常菌群.近年来由肠球菌所致的感染逐年上升,在美国已被证实为医院感染的第二大病原菌,且美国12%的医院感染及8%的菌血症归咎环境肠球菌[1];在西班牙,由肠球引起的医院感染占9.4%,继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后排列第四位[2];在日本,肠球菌占临床标本中G+ 球菌的第二位[3].为了解本地区肠球菌的耐药性,监测其流行趋势,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我们对湖北地区9所医院(其中5所教学医院)1999年9月~2000年4月分离的132株肠球菌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从荣;陈亮;彭少华;李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为探讨氯沙坦治疗1个月后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应用生化及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3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氯沙坦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尿白蛋白、血IgG 蛋白、血及尿β2-微球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为一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作者:钟亚;叶梅;王宇琴;许喜泳;哈黛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术后镇痛对肠蠕动影响的临床研究

    为比较不同的术后镇痛药物配方和不同手术种类对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的影响,选择270例ASAⅠ-Ⅱ级病人,其中,妇产科、骨科及普通外科各90例,各科手术病人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案随机分成3组:组Ⅰ,0.125%布比卡因+0.005%吗啡+0.005%氟哌利多 ;组Ⅱ,0.125%布比卡因+0.0005%芬太尼+0.005%氟哌利多;组Ⅲ,对照组.上述各组按比例配制,总容量为100 ml.自控镇痛(PCA)指标设置:负荷量5.0 ml,背景剂量2.0 ml/h,PC A剂量2.0 ml,锁定时间10 min,持续镇痛36 h.于镇痛治疗4、8、12、24、36 h进行观察, 同时记录各时点疼痛程度(VAS评分法)、镇静状态(Ramsay评分法)、肱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测定值,并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显示 :组Ⅰ与组Ⅱ均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VAS评分显著低于组Ⅲ(P<0.01),但组Ⅰ与组Ⅱ无明显差异(P>0.05);各科病人肠蠕动恢复时间为普通外科>妇产科>骨科(P <0.05);组Ⅰ与组Ⅲ相比,肠蠕动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组Ⅱ较组Ⅰ、Ⅲ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镇痛期间各组MAP、HR、RR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SpO 2都保持在95%以上.结果表明:吗啡、芬太尼分别与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能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肠蠕动的恢复与手术种类关系密切;吗啡与布比卡因联用不影响肠蠕动的恢复,芬太尼与布比卡因联用可缩短肠蠕动的恢复时间.

    作者:罗涛;李丹枫;余奇劲;夏中元;刘先义;黄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玉米须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

    玉米的正名为玉蜀黍(Zea mays L),为禾本科玉米属类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须是玉米的花柱和柱头.玉米须是一种中药,其性味甘、平、无毒.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玉米须的治疗作用,它能利尿、泄热、平肝、利胆[1].它不仅可作单味药煎服,也可与其它中草药配伍后使用.近年来,临床上用其提取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2].国内外学者对玉米须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1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

    作者:李静;邱卓钢;詹莉;李常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肠系膜恶性肿瘤误诊3例

    原发性肠系膜恶性肿瘤为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我院近10年内共收治10例,误诊3例, 现将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许汉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身疣体接种治疗多发性扁平疣46例

    扁平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 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皮损发展较快且迅速增多,慢性病程.目前治疗以局部涂药、冷冻、激光等破坏疣体的方法为主,但易形成瘢痕或遗留色素沉着.多发性扁平疣由于疣体数量多,不易彻底清除,因而复发率高.1995年2月~2000年1月,我们采用自身疣体接种治疗 46例多发性扁平疣,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宋继权;宋韬;孙祥银;郑楷平;宋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肺癌治疗的现代争议

    目前肺癌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究其原因,在于治疗手段的不确定性.如目前能取得好治疗效果的外科手术,术后的5年生存率在40%左右,但能手术的肺癌,充其量只占所有肺癌的30%左右.探讨目前肺癌治疗中的争论,寻求有力的证据, 也许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善目前肺癌治疗的困境.

    作者:吴一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的临床应用

    筋膜内子宫全切术[1]是在子宫全切及子宫次全切除术基础上的一种改良术式,它既取普通子宫全切术和子宫次全切除术之优点,又能防止宫颈残端癌,保持盆底阴道的完整性并保留部分宫颈,是目前临床上较好的切除子宫的术式.我科1997年10月~1999年5月用该术式实行手术5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萍;胡珈瑞;周春;胡伦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NO、NO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调控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存在于血管壁中膜,它是决定血管活性、血管构型及维持血管张力的重要因素.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VSMC可分为收缩型和合成型两种表型.收缩型VSMC呈分化状态,不能增殖;合成型VSMC呈去分化状态,对外界各种有丝分裂原起反应而活跃增生.但在胚胎时期或病理因素下,VSMC可由收缩型转化为合成型, 即发生表型转化.VSMC向合成型转化是VSMC增生的先决条件.合成型细胞从中膜向内膜迁移并大量增殖是冠脉成形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前提,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恶化的基础.现已公认, 在生理条件下,血管细胞中的一氧化氮(NO)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其内含有丰富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在病理状态下,炎症细胞也能诱导产生另一种NOS (inducible NOS,iNOS)并生成大量NO.内源性NO调节着VSMC的活性,对维持正常血管的结构完整性及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生理还是病理状态下,NO 及NOS在对VSMC增殖周期影响的机制中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就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志勇;邹祖玉;刘维新;陈德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氟乙酰胺中毒42例

    氟乙酰胺属高浓度、高毒性农药,具有内吸和触杀作用,人口服半数致死量为2~10 mg/kg .1986年2月~1998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中、重度氟乙酰胺中毒4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刘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基因检测近况

    胰腺癌预后差,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西方国家,胰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四位 ,在女性居第五位.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确诊后已失去手术时机,平均生存期仅6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改变有关,是多次基因打击的结果,包括k-ras、p-53、p-16、DPC4等的改变.现就与胰腺癌有关的基因的检测近况作一概述.

    作者:方维丽;王邦茂;吴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S2S-3闪烁增视仪治疗调节痉挛的临床观察

    调节痉挛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睫状肌肌张力增高,使远点、近点均移近,造成假性近视,以致远视眼度数变浅,正视眼变为近视,近视度数加深[1].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有睫状肌麻痹剂,配戴合适的眼镜等,但这些治疗手段不尽人意,存在疗效不稳定、易复发、疗程长等缺点.本研究通过运用睫状肌麻痹剂、增视仪、增视仪加睫状肌麻痹剂三种方法,治疗调节痉挛治愈率的周期分析,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调节痉挛的治疗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道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医学新知杂志

医学新知杂志

主管: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主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