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秧英敬;梁仲惠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药疗法, 综述, 学术性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常见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乏力,甚至消瘦、贫血等症状.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发展模式[1].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因此,国内外众多学者期望从中医药领域来寻求出路.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药对CAG诊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灵草益肺胶囊的制备、质控与稳定性考察

    目的:制备复方灵草益肺胶囊,对其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以原料药材粉末直接灌装制备胶囊,考察性状,对其成分进行鉴别,并检查水分、重金属、砷盐、崩解时限、重量差异及微生物限度,同时通过加速试验、室温留样观察试验考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本品各项检查均符合要求,且在采用模拟上市包装条件下,加速试验6个月和室温留样观察24个月,各项考察指标与0月比较,均基本上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品制备工艺简便、可行,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

    作者:何青;尹耀庭;邓勇;武会芝;刘强;李健和;唐细良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5.0%与75.0%,对照组分别为40.0%与6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文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毛得宏从阴虚肺燥论治小儿鼻衄经验

    介绍毛得宏教授从阴虚肺燥论治小儿鼻衄的临床经验.毛得宏教授结合中西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提出阴虚肺燥为小儿鼻衄的共性病机,阴虚又以肺阴质为主,临床采用滋阴润肺法,以补肺阴为主,兼顾补脾肾之阴,自拟鼻衄停汤治疗,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加减论治.其立论独特,用药精准,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厍红红;彭川;毛得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概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近记忆减退为早期及突出表现的进行性全面认知障碍,包括记忆、认知、语言、定向力、推理、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人格和行为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作者:邱玲玲;杨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胡天雄治疗肝占位性病变经验

    介绍胡天雄教授治疗肝占位性病变的经验.胡教授认为肝占位性病变病机多以脾气不足、肝阴亏损为本,以邪毒内蕴、气血瘀滞、痰湿蕴结为标,治以活血化瘀、解毒消积,根据其临床经验拟定扶正解毒消积方,扶正消积、理气和血、清火解毒,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作者:雷洋;颜学桔;易钊旭;刘东亮;余三红;龚友兰;黄惠芬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张兰从脾肾阳虚论治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验案2则

    张兰教授从医三十余年,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提出“补脾益肾”为调节免疫之根本,临床上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颇佳疗效.现将张教授诊治诸多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验案2则介绍如下.

    作者:庞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疏风解痉汤配合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疏风解痉汤配合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疏风解痉汤配合针刺华佗夹脊穴和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针刺部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孟鲁司特纳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咳嗽积分、外周血EOS计数、肺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疏风解痉汤配合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何萍萍;杨睿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药内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对中药内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估.方法: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至2015年10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中药内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篇文献,共82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未发现双盲试验.根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与西药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9,95% CI:1.67,5.36,P<0.01);漏斗图基本对称.结论:中药内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较好,但受纳入文献质量限制,以上结论尚需要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作者:何凯毅;易生辉;秦刚;黄肖华;陈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试论微课在腧穴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探讨微课在针灸推拿专业腧穴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选取针灸推拿专业入门学科经络腧穴学中核心部分-腧穴部分,利用PPT转换成视频的方式,制作成微课.根据腧穴部分的知识点,结合微课平台,探索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碎片化的闲余时间,将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提高针灸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马明珠;李丹;邹逸凡;刘琼;贲定严;常小荣;谭静;刘密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徐云生治疗老年特异性皮炎验案1则

    特异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具有遗传倾向的一种过敏反应性皮肤病,70%的患者家族中有过敏、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1].特异性皮炎具有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的特点,临床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皮肤性增厚、苔藓样变等.各年龄皆可发病,以儿童为多见,老年人较为少见[2].目前,西医治疗多用外涂激素、脱敏药物,内服药物,由于病程迁延顽固、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作者:孙超;徐云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化痰祛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

    观察化痰祛瘀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冠心痛二级预防规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化痰祛瘀汤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治疗后硝酸甘油使用量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乏力纳差,余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化痰祛瘀汤可明显减轻冠心痛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缺血征象、降低硝酸甘油使用量、改善中医证候学指标,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曹辉;石立鹏;杜旭勤;刘明怀;杨德钱;谢超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型高血压病前期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型高血压病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湿热型高血压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1组不予干预,对照2组予生活方式改良干预,治疗组予生活方式改良干预加甘露消毒丹口服,每个月服药2周,治疗半年后评价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为80.0%,对照1组为10.0%,对照2组为57.5%,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压、TG、TC、HDL-C、UA及hs-CRP改善优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转归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其他2组更少进展为高血压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能提高湿热型高血压病前期的疗效,显著延缓其发展为高血压病的进程,值得推广.

    作者:曾娟;唐欣宁;齐密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扶阳法于儿科运用之思考

    近年来,作为中医重要学术流派的扶阳学派日益受到关注,其代表人物及学术观点、组方用药等都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扶阳学派的临证经验也在实践中经历着检验,并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温阳学派也是中医儿科四大学派之一[1],自南宋陈文中倡导温养正气,固养元阳,创立儿科温补学说以来,明代薛铠、薛己,清代陈复正等继承和发展了其学术主张,近代名医徐小圃更是儿科温阳学派的杰出代表,当代海派徐氏儿科因将温阳扶正作为其核心思想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虽然素有小儿纯阳之体,阳有余阴不足,所患热病多之说,但扶阳温阳在儿科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临床价值,本文仅就现今儿科运用温阳扶阳法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作者:唐彦;蒋一珺;吴生元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丙型肝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 Virus,HCV)感染引起,感染途径为血液、母婴及性传播,其中以血液传播为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1.85亿人感染HCV,感染率为3%,其中70%~85%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20%可能发展成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25%可能发展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ima,HCC).每年约新增300万人感染HCV,约35 ~ 50万死于丙肝并发症[1].

    作者:刘璇;余晶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穴位敷贴对药物流产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疗法在药物流产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50例要求药物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予米非司酮片和米索前列醇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疗法(以桂枝茯苓丸研末用醋调和后敷贴于中极、神阙)治疗.观察2组药物流产的完全流产率、阴道流血量及阴道流血持续时间,进而评价穴位敷贴在药物流产中的干预效果.结果:完全流产率治疗组为94.67%,优于对照组的89.33% (P <0.05);2组阴道流血量、孕囊排出时间、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研末用醋调和后敷贴于中极、神阙的穴位敷贴疗法能明显提高药物流产的完全流产率,减少药物流产所致的阴道流血量,并能减少药物流产所致的阴道流血时间.

    作者:谢雅贞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一贯煎加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一贯煎加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运动、降糖、降压、降脂等基础治疗,并服用缬沙坦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一贯煎加减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血脂.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5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脂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一贯煎加减方能显著减少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并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作者:刘刚;任可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T淋巴细胞与银屑病的相关性以及中药对其干预概况

    银屑病是一种由浸润皮肤的T淋巴细胞引发并持续存在的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与T细胞有密切关系[1].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的发展中分为3个阶段:(1)T细胞的活化;(2)T细胞皮肤归巢;(3)活化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其中T淋巴细胞的活化是关键,活化包含2个途径、2个通路,T淋巴细胞的皮肤归巢是以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和其配体E-选择素介导,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过程则需要CD4+和CD8+两大亚群.针对这3个阶段中药及提取物、中药复方在不同程度干扰T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阻断T细胞活化通路、CLA和其配体E-选择素介导,以及减少CD4+和CD8+两大亚群、细胞因子等来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作者:于亚廷;郝平生;张亚楠;杜鑫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针灸学》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村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亦随之改变.除传统教学模式外,高等院校针灸学的课堂教学应当充分挖掘移动设备的教学功能,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贲定严;刘琼;李丹;邹逸凡;马明珠;常小荣;刘密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药加放血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加放血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加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加放血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作者:谷倩芸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医辩证治疗肺结节1例报告

    目前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公认的定义为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0mm、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没有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表现的肺部结节[1-2].肺部结节的诊治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讨论的热点,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有一定的难度,易误诊和漏诊.

    作者:李璇;陈文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