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栀子豉汤加味治疗焦虑症50例

孙亚霜;颜红

关键词:焦虑症, 中医药疗法, 栀子豉汤
摘要:焦虑症是一种无明显诱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紧张的神经症.发病年龄多见于18~40岁,女性多于男性.笔者临床上采用栀子豉汤加味治疗焦虑症5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概况

    与糖尿病有关的肾脏病变包括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动脉-微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及肾乳头坏死等.狭义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系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这是一种以微血管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1].

    作者:张慧卿;王平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止血散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上消化道出血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一直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我院自2003年8月~2008年8月,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止血散口服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采取了全面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平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王钢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病情继续恶化发展,终成为尿毒症.

    作者:张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临床上以40岁左右的青壮年多见,且有低龄化趋势.其病因为腰部椎间盘外层部分的纤维环破裂及内层部分的髓核向后外突出,压迫椎管内的神经根,好发于腰4~腰5,其次为腰5~骶1.

    作者:周帆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补阳还五汤化裁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总结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化裁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予银杏达膜注射液加甲钴胺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化裁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手足麻木、倦怠乏力、肢体疼痛、手足畏寒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化裁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痛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

    作者:黄建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30例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笔者自2008年3月~2008年7月采用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30例,疗效显著,并与单用氟桂力嗪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蕴卓;臧力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4例肌肉注射后所致瘫痪的护理体会

    肌肉注射后瘫痪是指因在四肢穴位或臀部注射某种药物造成周围神经损伤麻痹而致瘫痪者.近两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穴位注射、电脑中频15号以及红外线照射联合治疗及护理本病患者4例,获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冬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五倍子丹参膏合强的松龙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五倍子丹参膏合强的松龙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瘢痕疙瘩患者53例,共125块瘢痕疙瘩.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分别予以五倍子丹参膏外敷结合强的松龙皮损内注射、单纯五倍子丹参膏外敷和单纯强的松龙皮损内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1.1%,疗效优于对照l组和对照Ⅱ组(P<0.01),副作用的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均明显低于时照Ⅱ组(P<0.01).结论:五倍子丹参膏舍强的松龙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罗文辉;陈家福;刘雅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七厘散加减外敷治疗四肢非开放性无移位骨折340例

    我科自2001年以来采用七厘散加减外敷治疗四肢非开放性无移位骨折34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与单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治疗的120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霞;肖延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尿酸生成增加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血液及体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钠就会在组织中沉积,引起急性炎症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与慢性沙硕性痛风性关节炎[1].由于受地域、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作者:栗丽娜;能俊;杜元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外科分期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70例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的一种非细菌性、难治性乳腺炎.临床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晕部瘘管等为主要表现.因其疾病过程中症状复杂多样,给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带来了很多困惑.

    作者:任晓梅;卞卫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四逆乌贝七芨汤治疗消化性溃疡7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四逆乌贝七芨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四逆乌贝七芨汤治疗,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硫糖铝片和阿莫西林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42%,而对照组仅为77.63%,两组比较,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溃疡面愈合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四逆乌贝七芨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明显.

    作者:杨先钊;黄黎明;彭信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潘敏求主任医师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经验

    骨是恶性肿瘤容易转移的部位之一.有关报道显示,30%~70%的肿瘤病人有骨转移[1],尸检中约有50%的病人有骨转移.骨转移的临床特性是疼痛,全世界每天约400万癌痛病人中有40%~50%是由骨转移引起的[2].骨转移可以发生于任何恶性肿瘤,一般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宫颈癌、骨及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如晚期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65%~75%发生骨转移,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约60%发生骨转移,晚期肺癌患者30%~40%可发生骨转移[3].

    作者:杜小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调心汤对家兔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扩张型心肌病(DCM)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性/遗传性、病毒性和(或)免疫性、酒精性/中毒性,或虽伴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但其心肌功能失调程度不能用异常负荷状况或心肌缺血损伤程度来解释.

    作者:陈新宇;刘越美;谢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抑郁症的辨证施护体会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率大约为15%[1].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而又缺乏形态病理改变的一组综合征.而与IBS相关的抑郁症尚有情绪抑郁、疲乏、不欲饮食等肠外症状.

    作者:谢雪华;肖群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概况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入睡困难,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亦有时睡时醒,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眠为特征,并伴有头晕、健忘、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年来针灸治疗失眠取得了进展,现概述如下.

    作者:李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伏天温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32例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喘息、胸闷、咳嗽、气促、气喘等症状反复发作,其症状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笔者随导师在三伏天用温针灸治疗该病3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元建;杨熳;欧阳八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手法整复加弹力带小夹板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47例

    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见于青壮年.髌骨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伸膝的重要装置,有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笔者于2005年2月~2008年12月采用手法整复加弹力带小夹板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47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开放手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47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宁安;肖鹏;肖亮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炎清浊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6例

    慢性前列腺炎(CP)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尿频、尿痛、尿不尽、会阴胀痛,伴性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本病错综复杂,病程迁延,缠绵难愈,为临床难治之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尽管目前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不尽人意.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前炎清浊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滞证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与单用前列金丹片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一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胃肠激素变化及中药调节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根据主诉和排除了器质性病变而诊断.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自从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发现促胰液素以来,现已明确的胃肠激素已达40余种.

    作者:刘杰民;蔡光先;刘柏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