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痛散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0例

全顺球

关键词:血管性头痛, 中医药疗法, 头痛散
摘要: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为主的常见病.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头痛散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60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35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则无明显变化(P>0.05);但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证候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疾病疗效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

    作者:陈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消痤胶囊提取工艺研究

    消痤胶囊是由黄芩、连翘、丹参、虎杖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痰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痤疮,效果良好.本文以黄芩苷含量和水提取得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其佳提取工艺,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秀珍;刘志辉;钱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58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58例,疗效较好,并与用西药治疗的43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双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5例总结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8.89%,而对照组仅为56.25%,两组比较,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

    作者:陈林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3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痊愈病例中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

    作者:徐朝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辨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82例

    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RAU)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病,因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治疗本病82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76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舜钦;姚耀星;刘友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金纳多对家兔实验性青光眼闪光视网膜电图保护作用的研究

    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是由单次闪光或较慢闪光频率闪光诱发的ERG,其前后两次闪光的ERG波彼此不相融合,为一瞬态反应.FERG通常含a、b、c三个主要的波形,以及叠加在b波上的称为振荡电位(Ops)综合波.一般认为,b波源自双极细胞和Muller细胞,OPs可能与无长突细胞有关.FERG的变化能反应视网膜功能状态[1].有研究显示实验性青光眼高眼压可造成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导致FERG的b波和0ps波振幅低于正常对照组[2].

    作者:肖跃群;郭争鸣;詹育和;王学锋;瞿晓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1例

    目的:观察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扳法加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P<0.05.结论:扳法加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作者:钱俊辉;王浩中;张冲;常德贵;罗建;罗才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通心络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严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决定DM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也是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排泄率(uAER)20~200ug/min]是DN早期改变的敏感指标.

    作者:刘燕妮;陈毅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真武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8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真武汤加味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5例肾病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均采用强的松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真武汤加味,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疗程后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尿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明显上升,血清胆固醇和尿β<,2>微球蛋白明显下降(P<0.05).结论:真武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董扬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溃疡96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4例联续2周采用根除HP三联药物口服,第3~6周改用雷尼替丁治疗,治疗组9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理中愈疡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7%,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6.7%,对照组为55.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年内随访,其溃疡复发率为治疗组5.3%,时照组24.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溃疡能减少渍疡复发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赵修想;赖声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益肾颗粒治疗狼疮性肾炎30例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在免疫荧光和电镜下,SLE患者肾损害达100%.

    作者:颜学桔;旷惠桃;范伏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关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分析和探索

    中医学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中惟一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仍以自身独特的体系继续发展的学科,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随着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与概念的引入,中医临床研究的科学性有了一定提高,注意了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设计,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研究结果难以被国际公认.

    作者:招远祺;文龙龙;黄燕;蔡业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因慢性心肌病变长期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心功能减退,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致死原因.

    作者:张慧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3例

    痛经是伴随月经的疼痛,在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者称为痛经.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作者:尹玲;曾碧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疏肝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疏肝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79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采用疏肝利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胆宁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4%和74.1%,两组比较,P<0.01.结论:疏肝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明显.

    作者:谭胜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2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2例单用西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指标明显好转,但治疗组临床症状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明显.

    作者:谭光波;胡学军;卜献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总结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6.7%和93.3%,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6.7%和70.O%,两组分别比较,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明显.

    作者:黄新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疑难杂症临床运用举隅

    1急性阑尾炎王某某,男,21岁,学生,于1992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4h.患者无明显诱因,于4h前自觉上腹部不适,伴恶心.

    作者:谢文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伤寒论》调护脾阴法则的临床应用

    脾阴学说与补养脾阴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文献研究发现,脾阴学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代的<伤寒论>.这本经典著作总结了汉代以前人们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纲领,把外感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类型,并全面论述其病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疾病的专著.

    作者:魏睦新;管学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