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张昕煜;李少雷;张伶军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来我院诊断的疑似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先后给予MRI与CT诊断,以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与CT诊断相比,MRI诊断方式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显著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等征象的诊断中MRI诊断效果更佳,在对椎间盘积气、钙化等征象的诊断中CT诊断效果更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而言,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应用MRI诊断效果更好,但就实际情况而言,MRI与CT诊断方式各有优劣,应对两种诊断方式联合应用,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
作者:尹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究自拟二至芍药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316例随机分为人工周期常规疗法的对照组和自拟二至芍药汤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15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应用自拟二至芍药汤治疗后可有效缩短出血时间,减轻患者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晨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对鸟巢式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出生的先后顺序将2017年9月~2018年5月在我院出生的124例极低体重儿分成两组,其中,先出生的62例低体重儿设成对照组,余下后出生的62例极低体重儿则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极低体重儿行常规护理,实验组的极低体重儿则采用鸟巢式护理,对两组极低体重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评并比较,另统计两组低体重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极低体重儿的临床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极低体重儿(P<0.05);实验组的新生极低体重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低体重儿发生率(P<0.05).结论:新生极低体重儿在护理过程中,采用鸟巢式护理方式的效果比常规护理模式更加显著,建议推广借鉴.
作者:覃金富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开展分析研究,共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糖尿病组护理,观察组患者增加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方式,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率是9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率是73.3%,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方式能够让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提升,让患者更快的康复,临床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管秀红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治疗急性脑梗死采用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奇偶法将该8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单一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另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低于参照组22.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实施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期临床效果显著,可全面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张金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采取介入治疗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hronicstableanging,CSA)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制作介入治疗的CSA的临床护理路径,并按照路径表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零,对照组发生2例.结论: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吴文娟;王丽华;彭元秀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基于护士核心能力构架的培训模式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新入职的3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应用基于护士核心能力构架的培训模式展开培训,另选取我院2017年新入职的30名护士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培训模式展开培训,对比两组护士培训后的核心能力、考核成绩以及培训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士的CIRN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士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于护士核心能力构架的培训模式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护士的核心能力与考核成绩,值得推广.
作者:庄次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在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下,新时期高等医学院发展面临着研究的挑战,促使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学业压力和社会环境压力.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沉重的压力下可能导致医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到医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本文就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多角度剖析,立足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措施予以改进,促使医学生可以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李妍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究中风偏瘫患者行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86例,以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n=43)及观察组(n=43),对照组行针灸治疗,观察组基于针灸实施康复训练.治疗前后为两组患者行简化Fugl-Meyer量表(FAM)及改良版Barthel指数检测,通过统计学软件计算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AM评分及Barthel指数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两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经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中风偏瘫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因此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作者:侯陈荣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以无创正压通气结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多功能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之前肺通气功能指标和肺换气功能指标均较差,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肺换气功能指标改善效果均好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以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与氧代谢,该治疗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作者:倪凯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究黄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麻黄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开始降温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短(P<0.05).结论:将麻黄汤加减治疗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时,能显著缩短开始降温时间、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疗效确切,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刘丹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糜烂性胃炎予以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8月~2017年10月我院60例糜烂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均、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予以观察组中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概率(96.67%)相比对照组数据更优,观察组复发概率为6.67%,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糜烂性胃炎治疗中,中药应用效果较佳,可显著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复发风险.
作者:任海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抽取我院神经内科3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编写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并向护理人员发放.结果:本组32名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知识掌握评分(76.25±14.28)分、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技术水平评分(73.17±16.44)分、总分(150.49±21.05)分.影响因素包含文化程度、护龄2种.结论: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状况良好,但部分护理人员仍有提升空间.
作者:谈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近年来醉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优化以及完善,医学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这意味着医务人员在掌握更多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职业技能以及人文科学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而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职业技能和人文科学知识都需要有心理学作为基础支撑.在本文当中,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文献研究以及自身的经验,分析心理学对医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对的策略,为医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符晓曼;张意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应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08年7月46例小儿疝气的患儿进行实验,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3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手术方法,实验组运用小切口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方法对小儿疝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较短的手术时间内患儿便能完成手术,同时,患者的康复时间也较为短暂,家属在花费较少费用的情况下,患儿的身体便能恢复健康.
作者:艾外尔·阿卜杜许库尔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子宫大出血患者在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治疗中采用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6月期间,选择我院生产的82例宫缩乏力型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止血护理模式)和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的治疗和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结果:产时两组的出血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产后2 h和产后24 h,观察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0.12±9.56)min低于对照组(65.26±13.69)min,(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82.92%,(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产褥病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21.95%(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宫缩乏力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治疗和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止血护理模式,并且可以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使用.
作者:唐亚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总结一例坏死性筋膜炎致MODS患者通过机械通气维持氧和及CRRT在内环境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了三次手术,在围术期中予精细化的护理如创面的护理,营养支持,控制感染,终保住左下肢,避免截肢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丹惠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以我院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1月~2018年1月的住院患者,随机分组,各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给于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SF-36评量表作为评估工具;同时自制调查表统计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予以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比护理前提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改善作用,并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作者:虞春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中药管理中2013年~2017年的临床用药药方,共400份,妇科药方213份,外科药方45份,骨科药方67份,儿科药方75份,分析中药炮制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影响,归纳了中药炮制的质量问题以及临床使用药饮片出现的不合理现象.结果:中药炮制在临床合理用药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性,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的药方共计18份(4.5%),药后患者有不良反应情况,共计20份(5%).结论:中药炮制过程中要提高药饮片的制作质量,确保其在临床用药中的合理性.
作者:王珊珊;谈越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术式治疗成人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确诊疝气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小切口术式组)与对照组(常规术式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式治疗,观察组行小切口术式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效果、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95.2%(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对照组少,该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恢复活动的时间亦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术式治疗成人疝气,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患者恢复时间缩短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益敏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