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共刺激分子B7-H6的研究现状

仵菲斐

关键词:B7-H6, NK细胞, NKp30, 肿瘤免疫
摘要:B7-H6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共刺激分子,在正常细胞无表达,较特异性地表达于肿瘤细胞,并可在炎症状态下诱导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可被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下调表达.B7-H6通过NK细胞表面NKp30活化NK细胞而杀伤肿瘤及转化细胞,并释放TNFoα、IFNγ等细胞因子.细胞表面的B7-H6分子脱落后形成可溶性分子.B7-H6/NKp30通路可能参与了干燥综合征的发生.因此,B7-H6/NKp30通路可能成为肿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治疗的新靶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造血微环境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骨髓微环境主要包括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支持造血的骨髓基质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而脂肪细胞发挥抑制造血作用.近期研究发现,骨髓微环境的异常参与了MDS的发病和疾病进展.本文就MDS骨髓微环境异常作一综述.

    作者:张高超;王化泉;邵宗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受侵区域PET-CT扫描对淋巴瘤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受侵区域PET-CT扫描对淋巴瘤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初诊淋巴瘤患者采用R-CHOP方案化疗,在化疗6个周期后行全身和受侵区域的PET-CT扫描.按照化疗前PET-CT扫描结果确定受侵区域,比较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扫描在临床分期、疗效评价、辐射剂量、扫描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全身与受侵区域PET-CT临床分期结果完全一致,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临床分期与Ann Arbor临床分期符合率为95.9% (94/98).全身PET-CT扫描显示CR 68例,PR 26例,SD 1例,PD 3例,受侵犯区域PET-CT扫描显示CR 68例,PR 24例,SD 2例,PD 4例,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扫描对CR的评价一致.在68例CR患者中受侵区域PET-CT扫描CT、PET、PET-CT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全身PET-CT扫描,扫描时间均显著少于全身PET-CT(P <0.05).结论:化疗后临床疗效为CR患者受侵区域PET-CT扫描结果与全身PET-CT扫描一致,并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对于疗效为PR、SD、PD患者,则应行全身PET-CT扫描评价疗效.

    作者:王洁;庞华;敬兴果;段东;许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SOX7与造血系统发育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

    SOX7基因是含高迁移率族蛋白(HMG)结构域的SOX家族重要成员,位于人类染色体8p23.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细胞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OX7基因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在MDS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发现,SOX7基因极有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该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会导致表达沉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另外,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为一个随机过程,但是SOX7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各个血细胞系分化.本文就SOX7基因改变与造血系统发育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文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慢性髓系白血病miR-378甲基化研究

    目的:探讨miR-378基因启动子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中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实时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methylation-specific PCR,RQ-MSP)分别检测25例健康供髓者及53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iR-378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水平.结果:17/53例(32.1%)CML患者miR-378基因低甲基化,与对照组仅1/25例(4.0%)相比,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患者miR-378未甲基化频率分别为14/40例(35.0%)、2/5例(40.0%)、1/8例(12.5%),但CML患者不同分期以及核型分组之间的miR-378基因未甲基化水平并无明显差异.未甲基化阳性与阴性组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BCR/ABL1融合基因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iR-378基因低甲基化是CML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并且主要见于CML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

    作者:吴得红;杨静;杨磊;闻向梅;郭竑;姚冬明;林江;张盈盈;张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从淋巴细胞起源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目前在临床上首先以化疗取得完全缓解后再选择其他治疗,但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目前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非常活跃,本文将从经典耐药机制,如膜转运蛋白、基因改变,以及新的耐药机制,如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微小RNA(Micro RNA)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马晶晶;陈月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淋巴瘤患者CyclinD1和BCL-2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淋巴瘤患者CyclinD1和BCL-2的价值,为临床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黄岛中医医院收治淋巴瘤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本院同期收治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亚型淋巴瘤患者CyclinD1和BCL-2表达水平.结果:在稀释时间1min和稀释比例1∶20时细胞形态完整,在4 min时FCM检测到的破膜后的细胞形态佳.健康对照组与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yclinD1和BCL-2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明显,B细胞淋巴瘤CyclinD1(1.824±0.315)和BCL-2水平(4.257±0.52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yclinD1 (0.634±0.153)和BCL-2水平(1.926±0.328) (P <0.01),HL组患者CyclinD1和BC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HL组患者CyclinD1和BCL-2的表达水平(P<0.05);经过治疗,B淋巴瘤的CyclinD1和BC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CyclinD1和BCL-2的水平(P<0.05).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yclinD1和BCL-2水平方便可行,不同淋巴瘤患者的CyclinD1和BCL-2的表达水平表达不一,可以作为疗效判定指标.

    作者:崔艳香;王新花;陈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虽然传统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提高初治完全缓解率和克服缓解后复发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ML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包括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异常甲基化等多种细胞分子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异常.针对上述异常改变的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AML患者的预后,为AML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研究较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包括CD33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等.本文就AML治疗中分子靶向治疗问题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海涛;李惠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沉默SET基因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R1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沉默SET基因对耐维甲酸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R1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含SET基因特异sh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载体pGCSIL,与其他包装质粒在293T细胞中包装成具有感染性的慢病毒质颗粒.收集并浓缩慢病毒,转染体外培养的NB4-R1细胞并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凝胶电泳Western blot验证转染后SET基因在NB4-R1细胞中的干扰效率,并检测沉默SET基因对蛋白磷酸酶PP2A表达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沉默SET基因前后NB4-R1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ET基因的表达被有效抑制,PP2A表达增高.沉默SET基因导致NB4-R1细胞G0/G1期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慢病毒靶向干扰SET基因的表达可以使PP2A表达增高,并扰乱NB4-R1细胞的增殖周期.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ET相关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靶向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王嫄;张梅;贺鹏程;齐珺;刘雁峰;朱华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流式细胞术对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评价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对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市中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NHL患者20例临床资料.标本采集分为淋巴结细针穿刺13例,骨髓穿刺标本2例,外周血标本2例,淋巴结活检标本3例.结果:经FCM免疫分型、细胞涂片观察后,共有B-SLL 6例,B-NHL1例,FL 1例,DLBCL 5例,T-NHL2例,T-LBL 3例,NK/T-NHL 1例,PTun 1例.结论:流式细胞术对NHL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够辅助临床诊断.

    作者:李艳萍;张志华;赵凤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抗体介导的高效CIK(AMHE-CIK)细胞体外诱导的数种优化方案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几种体外诱导和扩增抗体介导的高效CIK (AMHE-CIK)细胞的方案,寻找短期内获取大量具有肿瘤杀伤效应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经CD3抗体激活后,分别添加不同的细胞因子(IL-2,IL-4,G-CSF,GM-CSF,IFN-γ,TNF-α)于体外培养14 d,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依据流式细胞术所测得的各组细胞的表型结果,分别筛选出诱导DC的协同刺激因子和诱导CIK细胞的协同刺激因子;再依据添加不同细胞因子将细胞分成对照组、IL-2组、1组(试剂A:IL-2、IL-4、GM-CSF;试剂B:IL-2、G-CSF、IFN-γ和TNF-α)和2组(试剂A:IL-2、IL-4、GM-CSF;试剂B:IL-2、G-CSF、IFN-γ、TNF-α和IL-4),体外培养7d,记录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为CD3+CD56+和CD3+ CD8+细胞比例.结果:经过7d体外诱导培养,对照组和另3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57±0.01、4.17±0.16、5±0.47和7.17±0.2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各组CD3+ CD8+双阳性细胞分别为13.96±0.23%、26.33±0.55%、36.83±0.34%和35.88±0.16%,后3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组和2组均明显高于IL-2组(P<0.05).各组CD3+ CD56+双阳性细胞分别为11.03±0.28%、29.31±0.60%、39.96±0.38%、和29.33±0.54%,后3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组明显高于IL-2和2组(P<0.05).结论:本研究优化得到的1组细胞培养方案可显著诱导抗体介导的高效CIK细胞数量的增殖和有效杀瘤细胞(CD3+CD56+和CD3+CD8+)的增殖.

    作者:殷雪;徐鑫;赵瑶;王占聚;王海英;胡振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青蒿琥酯对SKM-1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系SKM-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ART处理SKM-1细胞后,应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的变化,Fluo-3-Am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BAD、P-BAD、survivin和XIAP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ART能明显抑制SKM-1细胞增殖,其效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r=-0.841;r=-0.786);抗氧化剂Trolox预处理能显著减轻ART对SKM-1细胞的抑制;caspase抑制剂Ac-DEVD-CHO能部分减少ART对SKM-1细胞的抑制.ART处理SKM-1细胞24h后,可诱导SKM-1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ART可诱导SKM-1细胞内钙离子和活性氧簇水平明显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RT显著下调SKM-1细胞P-BAD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水平,其下降程度与ART剂量呈高度负相关(r=-0.909;r=-0.849);相反,ART对SKM-1细胞BAD和XI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尽管BCL-2蛋白表达在ART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但BCL-2/BAX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其下降程度与ART剂量呈高度负相关(r=-0.866).结论:ART能明显抑制SKM-1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ART抗MDS作用机制与其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活性氧簇水平有关.此外,ART促SKM-1细胞凋亡作用主要与BCL-2/BAX比值下降、BAD磷酸化水平减低和survivin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作者:乔淑凯;王颖;牛志云;田金满;王君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国云南汉族和傣族育龄人群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

    目的:了解云南汉族和傣族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常见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血液学筛查阳性的小细胞低色素携带者或贫血患者DNA样本,采用Gap-PCR方法和PCR-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α-或β-珠蛋白基因常见突变类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可能存在的未知突变;统计分析云南汉族和傣族人群中珠蛋白突变的类型.结果:在685例受检者中共检出40种基因型,其中α-地贫携带者前3位的基因型分别是--SEA/αα(占49.09%)、-α 3.7/αα(36.67%)和αCSα./αα(8.79%);β-地贫携带者前3位的基因型分别是CD26(GAG> AAG)/N(43.78%)、CD41-42(-CTTT)/N(20.1%)和CD17(AAG> TAG)/N(18.9%).在685例样本中,汉族348例,傣族212例,这2个民族的珠蛋白基因常见突变顺位各有不同,但傣族人群中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比较集中.在38例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子中,傣族就有28例.结论:云南人群中α-和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的多样性较为丰富,突变谱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群不同.

    作者:贺静;曾小红;徐咏梅;浦剑;周凤珍;靳婵婵;苏洁;章锦曼;陈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大黄素衍生物E11对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新大黄素(emodin)衍生物E11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的增殖、凋亡影响及其相应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集落培养法观察大黄素衍生物E11对Molt-4克隆形成的影响,DAPI染色法荧光显微镜检观察衍生物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变化,DNA片段化检测大黄素衍生物E11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rocaspase-9、procaspase-3、PARP、及PI3K/AKT、MAPK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黄素衍生物E11对Molt-4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r=0.907),作用于Molt-4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81±0.15523 μmol/L.0.1μmol/L的E11即可抑制Molt-4细胞集落形成.DAPI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能看到衍生物组Molt-4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应用DNA片段化检测可观察到典型的DNA凋亡梯带.不同浓度大黄素衍生物E11作用于Molt-4细胞48 b,procaspase-9、procaspase-3、p-MAPK、p-AKT、mTOR、p-mTOR、p-4BEP1、p-P70表达均下调,MAPK、AKT、4EBP1、P70的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大黄素衍生物E11能够有效抑制细胞Molt-4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大黄素衍生物E11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PDK/AKT、MAPK信号通路被抑制有关.

    作者:黄玉玲;王文峰;胡建达;郑君婷;李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地西他滨对白血病细胞DKK1基因去甲基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中DKK1的表达及其下游Wn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DNA Ladder分析检测不同浓度地西他滨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DKK1基因甲基化状态,qRT-PCR方法检测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方法检测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FCM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地西他滨作用于HL-60细胞48 h后,地西他滨组的早期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P <0.05);DNA梯度检测结果发现,地西他滨组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异性梯度条带;MS-PCR检测发现,DKK1基因发生去甲基化,RT-PCR和Wertern blot检测显示mRNA表达水平增高,DKK1蛋白表达增加,β-catenin及C-MYC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地西他滨可以通过DKK1基因去甲基化及抑制Wnt通路的作用,促进HL-60细胞凋亡.

    作者:柳凤芝;何玲;王季石;张嵩;朱红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HOPE方案单用或与沙利度胺联用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CHOPE方案单用或与沙利度胺联用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接受CHOPE方案治疗,另40例接受CHOPE+沙利度胺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LDH和sVEGF水平,生存率及Ⅲ-Ⅳ度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CHOPE+沙利度胺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CHOPE组(P<0.05);CHOPE+沙利度胺组患者治疗后LDH和s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CHOPE组(P<0.05);CHOPE+沙利度胺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CHOPE组(P<0.05);CHOPE+沙利度胺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Ⅲ-Ⅳ度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OPE方案与沙利度胺联用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肿瘤负荷,提高远期生存率,且未增加毒副作用发生的风险,疗效优于CHOPE方案单用.

    作者:杨英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复发难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复发难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纳入12例复发难治的I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地塞米松40 mg,连用4d,环磷酰胺500 mg/m2,两周1次,连用2周.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FN-r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调节性淋巴细胞Breg、Treg和Th17的水平,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监测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中6例(50.00%)获得完全缓解,4例(33.33%)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为(12.83 ±6.01)×109/L,治疗后血小板的平均峰值为(115.42 ±76.60)×109/L,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治疗后IFN-r/ IL-4比值(5.89±2.30)较治疗前(7.00±2.73)下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后外周血Breg细胞(21.27±4.28)%较治疗前(15.48±1.67)%升高(P <0.001),Treg/Th17比值(3.07±1.50)较治疗前(0.98±0.45)升高(P <0.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1例),继发性高血压和高血糖(1例),呼吸道感染(2例).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联合环磷酰胺可改善复发难治ITP患者的疗效,且患者耐受性较好,其机制可能为促使辅助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淋巴细胞达到平衡.

    作者:韩晓丹;周健;喻凤宽;房佰俊;张龑莉;魏旭东;宋永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设计合成新的大黄素衍生物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K562/G01的作用

    目的:研究设计合成新的大黄素衍生物E19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耐伊马替尼的K562细胞株K562/G01的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E19对K562、K562/G01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DAPI染色法和DNA片段化检测E19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E19作用后不同时间段P210Bcr-Ab1和p-P210Bcr-Ab1蛋白的变化.结果:大黄素衍生物E19对K562和K562/G01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K562细胞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0±0.19) μmol/L,K562/G01细胞48 h IC50为(1.22±0.16) μmol/L;DNA片段化检测证实,E19对细胞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E19作用于细胞后,P210Bcr-Abl和p-P210Bcr-Ab1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并呈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大黄素衍生物E19能有效抑制K562和K562/G0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它们凋亡,而P210Bcr-Ab1和p-P210Bcr-Ab1的活化受抑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博君;刘庭波;王文峰;林敏辉;胡建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过表达SHP-1增强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目的:探讨SHP-1对K562细胞(人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细胞系)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携带SHP-1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EGFP)空载体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K562细胞系.0.2 μmol/LIM处理K562细胞72 h后,Western blot检测SHP-1表达的变化.0.08μmol/L的IM处理转染后的K562EGFP和K562SHP-1细胞72 h后,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经不同浓度IM作用72 h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pCrkL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转染组SHP-1、磷酸化MAPK、AKT、STAT5、JAK2及MAPK、AKT、JAK2水平.结果:0.2 μmol/L的IM作用于K562细胞72 h,不影响SHP-1的表达.0.08 μmol/L的IM处理K562EGFP和K562SHP-1细胞72 h,K562sHP-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K562EGFP细胞(P<0.05),提示过表达SHP-1可明显增强IM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IM作用于K562EGFP和K562 SHP-1细胞,K562SHP-1组的IC50值较K562EGF组明显降低(P<0.05),在0.02-0.16 μmol/L的IM浓度范围内,SHP-1和IM的协同作用强.SHP-1与IM均可抑制BCR-ABL1及MAPK、AKT、STAT5、JAK2信号通路分子活性,并具有协同作用.结论:SHP-1抑制K562细胞中BCR-ABL1及MAPK、AKT、STAT5和JAK2信号通路,过表达SHP-1能增强K562细胞对IM的敏感性.

    作者:李英华;刘学东;郭秀芬;刘晓;罗建民;李志赏;张永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多种药物治疗骨髓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目的:建立一种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症(BOS)的新方案,并初步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HSCT后确诊的BOS病例,分别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1×106/kg,静脉输注1次/周,4周共4次;阿奇霉素0.25 g口服1次/隔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4.5 μg,3次/天,如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则给予甲泼尼龙1mg/(kg·d),维持2周,之后激素快速减量,至治疗后4周,甲泼尼龙减至0.25 mg/(kg·d).之后,根据患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情况,调整激素用量.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除1例患者合并心衰治疗无效死亡外,另外6例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FEV1/FVC,PaO2和AaDO2均在6个月后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MSC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和阿奇霉素治疗BOS是安全的,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激素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曹晓培;韩冬梅;王志东;郑晓丽;丁丽;闫洪敏;薛梅;朱玲;刘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MSC和EPC间黏附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间充质干细胞(MSC)和内皮祖细胞(EPC)间的黏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及扩增来源于6-8周龄的C57BL/6小鼠骨髓的MSC和EPC,细胞免疫荧光检测MSC组、EPC组和MSC与EPC共培养组(MSC+ EPC组)ICAM-1表达,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在mRNA和蛋白水平再次检测各组ICAM-1表达,后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抗ICAM-1中和抗体,观察ICAM-1对MSC和EPC间黏附的影响.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到MSC和EPC表面ICAM-1的表达,荧光强度半定量结果显示,MSC+ EPC共培养组ICAM-1荧光量(89.02±24.52)高于MSC组(31.25±2.95)及EPC组(34.32±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SC组和EPC组ICAM-1荧光量无明显差异(P>0.05).RT-PCR检测MSC组、EPC组、MSC+ EPC组的ICAM-1 mRNA表达显示,MSC+ EPC组ICAM-1 mRNA表达水平(1±0)较MSC组(0.10±0.02)和EPC组(0.37±0.07)高(P<0.01),且EPC组ICAM-1 mRNA表达较MSC组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MSC组、EPC组、MSC+ EPC组ICAM-1蛋白表达水平,并以ICAM-1/β-actin IOD相对量进行数值统计.结果显示MSC+ EPC组ICAM-1蛋白表达水平(0.33±0.4)较MSC组(0.11±0.01)和EPC组(0.19±0.02)高(P<0.05),且EPC组较MSC组高(P<0.05).不同浓度梯度抗ICAM-1中和抗体后观察MSC和EPC间黏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抗ICAM-1中和抗体浓度的增加,MSC和EPC黏附逐渐降低.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介导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间的黏附过程.

    作者:郭军;夏杰;张宏伟;王小义;侯吉学;陈雪玲;吴向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