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魏巍
目的:探讨超声波技术在临床中,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检测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5例颈动脉狭窄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先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超(CDFI)这两种超声波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随后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的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再利用超声波技术对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分析,先后进行狭窄率、血管内径和颅内外血流动力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架手术前后,对狭窄处内径分别为(84.83±10.09)mm和(14.37±6.61)mm,P<0.001;收缩期大血流速度分别为(84.63±11.43)cm/s和(14.48±8.4)cm/s,P<0.001。结论:CDFI和TCD两种超声波技术的观察结果,都客观地显示了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的治疗效果良好。超声波技术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诊断和检测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作者:夏莉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选取36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探究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稳定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石志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5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探讨,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耳穴贴压法进行处理,并比较两组患者肠鸣音、便秘、首次排便时间以及P物质、血浆胃泌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肠鸣音频次均显著增加,研究组肠鸣音频次快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和便秘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餐后1 h的P物质和血浆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贴可有效防治脑卒中患者便秘情况,其重要机制为调节胃肠道激素的分泌。
作者:牛兰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事业改革也有了进一步深化。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发生了质的转变,因此医院必须要努力强化政工队伍建设工作,逐步提升政工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从而符合新形势下医院政工工作的客观要求,为实现医院的和谐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医院政工队伍建设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者:周建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应用比索洛尔与甲巯咪唑联合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于该院诊治的甲亢患者109例进行回顾,按治疗方法设对照组(60例)与研究组(49例),前者予甲巯咪唑治疗,后者予甲巯咪唑与比索洛尔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甲状腺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FT4、TSH、FT3水平(16.37±1.48)pmol/L、(4.32±1.25)pmol/L、(6.32±1.13)pmol/L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患者应用比索洛尔与甲巯咪唑联合治疗可改善甲状腺素水平,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作者:陈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研究,探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微小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4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与4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分析两组检出率、微钙化及血流成像类型等情况。结果:两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27例微钙化,血流成像类型5例Ⅰ型、12例Ⅱ型、23例Ⅲ型,相比于对照组0例微钙化,血流成像类型17例Ⅰ型、21例Ⅱ型、2例Ⅲ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性高、可靠性强、检出率好,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周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病床单双号将12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每搏心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IVEF)指标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临床应用价值大。
作者:陈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高俊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效果。方法:该院将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71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35例)和观察组(3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效果方面,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在护理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作者:赵夏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在妇科炎症感染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病例来源为我院门诊/住院收治各类妇科炎症疾病患者,纳入时间段为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共100例,所有患者均经妇科炎症感染明确诊断,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受检对象取阴道侧壁分泌物作为检验样本,在此基础之上应用不同微生物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对比观察培养法、凝集法、以及镜检法对妇科炎症感染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差异。结果:培养法、凝集法、以及镜检法对妇科炎症感染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00%(86/100)、85.00%(85/100)、以及90.00%(90/100),对比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妇科炎症感染微生物检验中,培养法、凝集法、以及镜检法等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应用效果相当,阳性检出率高,基层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实现对妇科炎症疾病的科学检验与诊断。
作者:张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检验科血检不合格标本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提升血检标本的合格性。方法:选取该院检验科收集的血液标本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的血液标本都是由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随后判断血液标本是否合格,对于出现不合格的样本进行记录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措施。结果:对所有的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分析,发现在不合格血液标本中,引起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有溶血、采血量不足、血液凝固、血液受到污染以及其他因素。结论:对临床检验中出现血检不合格标本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血检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临床血液检查以及患者病情的诊断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莫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在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实行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并且探讨不良反应。方法:选取该院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参与本次研究,按照入院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红霉素针治疗的作为参照组,采用阿奇霉素针治疗作为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与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相比较参照组,治疗组肺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等指标改善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腹痛、恶心呕吐、局部静脉疼痛反应、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均有明显变化,但是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统计学不存在意义。结论:将阿奇霉素应用于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降低不良反应,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申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体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无痛胃镜检查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行无痛胃镜检查时采取心理和体位联合护理干预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早期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倾倒率、进镜顺利度、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后倾倒率和进镜顺利率分别为2.2%和98.9%,对照组患分别为10.7%和9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体位护理不仅有助于减少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麻醉后倾倒率和提高进镜顺利率,还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阴惠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8例妇女更年期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针灸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47例,占比95.91%;对照组总有效38例,占比77.55%。两组在治疗后总有效例数上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女更年期失眠症患者采用中医针灸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癌性腹膜炎(CP)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22例癌性腹膜炎患者的CT资料。17例采用增强扫描,5例仅采用平扫,均采取全腹部扫描。结果:19例扫描显示腹腔积液;15例扫描显示壁层腹膜增厚;15例显示网膜及肠系膜改变;8例显示腹腔脏器表面增厚。结论: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较重,影像学表现多变,诊断比较困难,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对恶性肿瘤病人及时、准确地作出腹膜转移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的评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优势。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心血管疾病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出院前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中,采取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作者:王莎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处置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组)各36例,分析总结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并指导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均成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2周后在 Bar-thel指数计分,并发症、愈合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病情的尽快恢复,同时可以大程度的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是一种值得临床护理广泛应用的护理措施。
作者:杨淑碧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通过深入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影响因素,研究院内转运的护理策略,有助于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在开展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做好转运前的相关评估,药品、医疗器械等也要充分准备,此外,要加强相关接入科室的协调工作。医院要不断强化医疗工作者的急救技能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变能力和责任心,确保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有效开展。
作者:曹丽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建立适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复检规则,同时为其他医院制定自己复检规则提供依据。方法:使用SYSMEX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标本2692份,比较按照国际血液学会(ISLH)推荐的复检规则所得数据和本室修改后的复检规则所得复检数据,计算并评估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有效率和复检率。分析本实验室调整后复检规则的效能。结果:ISLH推荐的41条规则数据和本室复检规则检测所得数据为真阳性率、假阳性率14.02%(10.61%),32.67%(16.89%)、真阴性率、假阴性率51.47%(69.52%),1.84%(2.98%)和复检率46.69%(27.50%);两个规则均无漏检幼稚细胞及血液病。结论:符合实际情况且合理的血细胞复检规则,对保证检验结果的高质量,提高检验效率,减轻工作量有很大帮助;血细胞复检规则应该循序渐进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限制条件由宽到窄,检验效能由低到高,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孙巧敏;尹志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该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5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永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