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目的:分析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小器官疾病的临床检出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小器官发生病变的86例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施以检查诊断。结果:86例小器官疾病患者中,甲状腺疾病34例,超声检出率94.1%;乳腺疾病21例,超声检出率85.7%;眼科疾病33例,超声检出率96.9%;男性外生殖器疾病19例,超声检出率100%。结论: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小器官疾病可以将病变位置、区域等指标通过超声图像精准呈现出来,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精准度,有效避免漏诊或误诊情况的出现,帮助把握治疗时机并提升治疗成功率。
作者:晏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原因,以及标本在送检过程中提高质量的方式和检验准确结果的方式。方法:将本院于2009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开展的诸多份多种类型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中,出现的400例不合格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00例不合格的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率高的为大小便标本,其次为痰液标本,而出现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由于采集过程中不符合采集规范,其次下来是由于运输不及时造成标本的不合格,后则是由于没有使用无菌的容器。结论:需要将医护工作人员在进行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进行规范化培训,除此之外,还需加强送检过程中的质量。
作者:骆燕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的因素,为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做准备。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3年6月小儿热性惊厥复发患儿8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无复发小儿1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小儿复发的因素进行单项分析,得出显著性变量后,应用Logistic回顾模式进行多元分析。结果:从单因素分析角度看,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因素共有10个,经 Logistic多元分析,认为低体温、年龄小、生活环境差、异常围产史、复杂型惊厥是影响小儿复发热性惊厥的5个高危因素。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复发率较高,少数严重患者可转化为癫痫,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积极进行降温治疗,为防止小儿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必要时可采用间歇短程的用药方式。
作者:周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糖尿痛患者颈动脉、股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超检测42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和股动脉,观察其IM T 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内膜损伤情况,并按uB -8级分类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分级评价。结果:糖尿病组其左、右侧颈、股动脉IM T 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股动脉(P<0.05);糖尿病颈、股动脉损伤发生率Ⅱ-Ⅲ级分别占总例数的42.9%(18/42),45.2%(19/42);颈、股动脉其40-60岁及≥60岁年龄组患者其Ⅳ级动脉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40年龄组(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股动脉IM T 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对糖尿病患者外周大动脉的损伤程度判断,指导临床治疗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禹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由于中期妊娠宫颈不成熟,对缩宫素不敏感,不易诱导宫缩,依沙吖啶药物本身又无促进宫颈成熟的作用,所以宫颈扩张相对缓慢,因此引产疼痛时间,尤其是产程发动至胎儿娩出时间长,对受术者损伤大,并发症多,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增加了高危妊娠(初产妇、疤痕子宫等)引产风险。
作者:李琼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为了更深入的对比分析X线和C T 对胸部创伤带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我院接受的胸部创伤病患238例,对这些病患使用的X线和C T 诊断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肋骨骨折63例、气胸31例、肺挫伤48例、血胸25例、创伤性膈疝12例、肺不张19例、肺撕裂17例、纵隔与皮下气肿13例。结论:X线在检查胸部创伤时,简单、容易操作,是常规检查中的必须方法;C T 技术通常是复合型损伤病患以及严重病患的首要选择,它能够使创伤程度、性质、部位更明确,具有高准确性以及高敏感性。
作者:宋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关节置换手术中分别应用椎管麻醉与全身麻醉进行系统的评价。方法:选择于2008年10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则通过椎管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完全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对两种麻醉方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系统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完全苏醒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27.41±49.14)ml、(18.13±2.35)min与(810.36±82.52)ml、(31.43±4.37)min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0%和2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通过应用椎管麻醉可很大程度上降低术中的失血量,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且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孙景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的患儿114例,将患儿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祛邪化痰类中药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共有33例治愈,20例有效,总有效率91.21%,对照组患儿共有24例治愈,13例有效,总有效率66.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姚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嗜血细胞综合症临床诊治的效果。方法:选取患有嗜血细胞综合症的患儿10例,进一步观察研究患儿的不同病因给予有效的治疗。结果:10例患者经治疗,总治愈率达80%,其5例病情好转,均恢复良好出院;3例体温下降正常,继续进行治疗后均恢复出院;2例再次出现高热,经骨髓细胞学检查后,诊断为淋巴瘤,继续使用药物治疗1周后均无好转,放弃治疗。结论:综上所述,对于嗜血细胞综合症的诊治要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减少误诊,并对症下药,提高治愈率。
作者:张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讨论重症颅内感染的内科治疗体会,为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对颅内感染患者的各项治疗措施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上述治疗,50例患者痊愈32例,所占比例为80.0%,显效3例,所占比例为7.5%,有效3例,所占比例为7.5%,以痊愈、显效和有效总例数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为95.0%。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一旦发现病人出现颅内感染,应该在感染早期使用足量的有效抗生素,同时配合采取置换脑脊液、对患者进行鞘内注射抗生素,同时注意给患者合理的营养,使机体免疫能力有所增强,从而保证有效地治愈重症颅内患者。
作者:李卫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我院是一所地级市综合医院。每年均担负着来自不同高、中等医学院校护士实习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发现护生(尤其是中专护生)因各种原因引发的护患纠纷、护理差错时有发生。几年来。我们对存在的不同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探讨。不断总结出施教对策。使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大地减少了差错的发生。
作者:桑锦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系统护理干预对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堵塞3例,感染0例,发热1例,低血压5例,心律失常3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1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护理价值。
作者:穆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为社区居民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结合免费健康体格检查,收集老年人群主要的慢性疾病,并采用1:1配对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的信息。结果:模清了横泾社区主要慢性病和与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这三种慢性病明显高于其他疾病;职业体力、饮酒、吸烟、家务、锻炼、BMI 、WC、脉压差、打鼾、脾气均与高血压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10项生化指标中,除 TP、ALB外,其他指标均随血压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作者:钱建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在产科中实施优质护理,观察和分析其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对产妇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结果:通过护理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的满意度和自然分娩率以及剖宫产率、并发症率进行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产科中,对产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产妇带来的是优质和体贴和细致等服务,提高其的满意度和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翠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与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胰岛素泵治疗,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胰岛素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胰岛素使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血糖达标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效缩短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并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优化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作者:裴丽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讨论早期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 )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方法:对30例空腹血糖≥11.1mmol/L 的初诊2-DM 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于治疗前后定期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 血糖(2hPG),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观察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计算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AUC),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结果:2周的CSII强化治疗后,30例患者 FPG、2hPG 明显下降(P<0.01),并在治疗第5.3±2.6天达到血糖控制标准。多数患者在 IGTT 中恢复了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患者IGTT 时胰岛素、C肽曲线下面积和 Homaβ明显提高,Homa IR则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DM 患者,短期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作者:曹邓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析临床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的探析临床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结果:2011-11-05到2013-06-30,我院有187例病人的临床药物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其中,男女比例:45∶42。年龄:15岁到81岁。结论:不良反应对生命危害太大,所以必须予以监测、重视。
作者:唐芳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流程优化在神经外科护理单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探讨。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护理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自2012年2月起,对流程优化在该单元的实施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即实施一年后参照我院对神经外科护理考核的常规指标如护理安全、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患者满意程度等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并与未实施前进行比较。结果:神经外科单元的护理各项考核指标在采用流程优化后有大幅提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护理单元中实施流程优化可以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彭文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髌骨骨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全身各部骨折的1.5%左右。因为其为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早期活动,以防术后膝关节功能受限,减少致残率。髌骨是人体大的籽骨,构成骰股关节,是股四头肌伸展装置的杠杆支点,起到内滑车的作用,缩短了股四头肌与膝关节运动的轴心距离,增加了伸展膝关节的力臂,增强了股四头肌的伸缩效果,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并与其周围的韧带腱膜共同形成伸膝装置,是下肢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结构。其活动方式有滑移和自旋两种。由于其在膝关节前方,也很好的起到了一个膝关节保护伞的作用,能很好的避免前方暴力直接作用于膝关节。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髌骨全切;2.髌骨部分切除;3.髌骨骨折固定。
作者:徐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色谱-质谱联用是目前药代动力学中较为先进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联用法(LC -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本文主要介绍液质联用、气质联用法的发展现况及其优缺点,阐述其在药代动力学体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易啸;张开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