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强;李娜;冯建科;吴宏志;杨蒙;魏伟;张庆富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老年人的发病率更是出现明显上升,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在常见和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原发性高血压是当前为严重的疾病,而且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孙硕;邱祥春;张晓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 ,HR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NVRT)射频消融术中去迷走效应。方法:选取36例AVNRT 患者为研究对象。消融前及消融后即刻行右室心尖部RS2期前刺激,偶联间期60%,电压2倍于舒张期阈值,并以5次期前收缩的平均值为基础,测量术前、术后震荡初始 TO (turbulence onset )及震荡斜率 TS (turbulence slope )。结果:消融前 HRT 与消融后比较,其中 TO 为-0.0236%±0.0185%比0.0126%±0.0110%(P<0.01),TS为9.6679±6.0652ms/RR比8.2150±6.7300 ms/RR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RT 的变化趋势表明 AVNRT 射频消融术中可产生去迷走神经效应,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的增加。
作者:翟立上;王卫明;杨玲;孙建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衣原体(Cpn)慢性感染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接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奇霉素进行药物治疗,分别以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Cpn -IgG 和 Cpn -IgA 水平作为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Cpn -IgG和Cpn -IgA 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奇霉素可有效的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对于Cpn感染的改善和COPD的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郑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产褥期的临床护理,提高产褥期产妇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我院妇产科自2011年实行责任制护理以来,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产后组的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全面的护理以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指导,产褥期的跟踪、随访等。经过近3年时间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结论:明显缩短了产妇的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了乳母喂养成功率,降低了产褥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产妇精神和心理的健康。
作者:程国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平衡针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平衡针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取穴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63.0%、96.3%,对照组的分别为40.7%、8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针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盛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手法对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瘫32例,采用捏脊,健脾益气,循经点穴,促肌力恢复,活动关节,足底,节段性等多种按摩疗法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治疗,每次实施20-30分钟,1-2次/日,30日为1疗程,并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评分,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经30天治疗后,小儿脑瘫患儿的 CSS 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全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P均<0.05)。结论: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瘫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具有简单,便捷,费用低的优势,值得在小儿脑瘫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国宝;赵飞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慢性中耳乳突炎的病人及胆脂瘤性中耳炎患者进性鼓室成形术治疗。在术后对病人听力恢复情况以及鼓膜愈合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中耳炎鼓室形成术的146例患者(172耳),对患者术后鼓膜愈合以及听力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27例患者术后2月鼓膜愈合,愈合率为87.0%,139例患者术后3月鼓膜愈合,愈合率为95.2%,患者术前气骨导差为32.12±6.23dB ,术后气骨导差47.32±11.21dB ,鼓室形成术后气骨导差明显高于术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中耳乳突炎的病人及胆脂瘤性的病人接受鼓室成形术治疗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146例患者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作者:刘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我院住院患者传染病的报告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为防止传染病院内暴发流行做好预防工作。方法:根据描述性流行病学及医学统计学原理对我院传染病报告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2月一2013年6月传染病报告人数分别占28.15%、44.44%和50.12%,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乙类传染病居首位,占报告发病例数的73.70%;传染病发病率前5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和结核性胸膜炎、麻疹占发病总数的93.33%。结论:感染管理控制科对急诊住院患者及住院首次确诊传染病患者作为重点监测,针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加强了预防消毒与隔离防控,3年期间分析定传染病的报告、落实防控措施,无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对法定传染病的督查与防控起到了预防感染的价值。
作者:黄玉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渐进性疾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1]。
作者:孙雪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腰硬联合麻醉(CSEA )是一种将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融为一体的新型麻醉手段,具有起效快、局部用药量相对较小、镇痛完全等优势,现阶段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腰硬联合麻醉在国内无痛分娩的应用现状,以期为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作者:李先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利柰唑胺在治疗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液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180例,平均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是哌拉西林和利奈唑胺进行联合应用,对照组是应用哌拉西林治疗,对比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明显的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在平均用药时间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是:(8.8±1.6)h、(11.5±1.7)h,在体温恢复的平均时间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是:(3.6±2.0)h、(7.3±1.5)h,观察组两项平均应用的时间明显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于血液病伴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治疗,采用利奈唑胺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患者体温恢复的时间较短,平均用药的时间明显的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美红;曹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掌侧锁定板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石膏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尺偏角以及掌倾角方面观察临床效果,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尺偏角以及掌倾角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有神经损伤1例,急性腕管综合征2例,感染4例,关节炎2例,克氏针松动1例;对照组有神经损伤3例,急性腕管综合征4例,感染8例,关节炎5例,克氏针松动2例。实验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冉坤;凌荣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自制3升袋在临床护理防压疮中的效果。方法:将用过的一次性肠外营养袋(3升袋)和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中的漏斗用75%的酒精或用1000mg/l的有效氯浸泡30min后晾干,灌入1/2-2/3的自来水,排除袋内空气后拧紧螺帽,并夹闭袋上的两个开关夹,备用。结果:应用3升袋自制的防压疮水袋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并可减轻护士给病人翻身时的工作强度。结论:应用自制3升袋来防压疮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靳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内科护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内科护理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目前,引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使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风险管理首先通过识别各类风险、之后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能够有效的对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能够使得我们用经济和科学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的综合处理,降低风险的危害,达到实现佳安全医疗护理的目的;同时,我们为了规避风险,使用风险管理到内科护理工作中,针对内科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处理,能够更好的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减少护理缺陷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作者:张合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慢性盆腔炎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于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妇女,运用数字单双号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针对对照组的妇女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实验组的妇女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对比两组慢性盆腔炎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护理3个疗程之后,实验组的总治愈率高达92.5%,远远高于对照组妇女的67.5%,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盆腔炎妇女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缓解妇女抑郁、焦虑以及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显著提升护理与治疗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金花;杨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直肠癌术后肠造口周围皮肤发生问题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减少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1例出现造口周围皮肤问题的病人,逐一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可能影响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过敏因素、造口位置不当、潜在的皮肤损害、造口护理相关知识缺乏且应用不灵活,是引起皮肤问题的4大因素。结论:适宜的粘贴方法和体位、合适的造口产品、正确的裁剪方法、适宜的粘贴时间和合理饮食、系统的造口知识培训,可明显降低造口周围皮肤问题的发生率。
作者:刘艳华;刘桂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讨论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8例急性阑尾炎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28例急性阑尾炎老年患者全部实施的手术治疗,其中有15例运用单纯的阑尾切除治疗方法,8例运用的阑尾切除合并腹腔的引流手术,5例为阑尾周围的切开引流手术;经过手术治疗后的治愈率为93%,手术后恶化自主出院1例,死亡1例;有18%的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共5例,5例患者中,有2例切口处出现感染,有3例出现肺部感染。结论:临床中老年急性阑尾炎的症状不明显,就诊延迟,患者的各项体征和阑尾炎发病程度不平行,阑尾的穿孔比较大,并且常并发其他疾病,疾病程度严重,死亡率高。针对急性阑尾炎的老年患者,应及早的进行诊断,及早确诊及早治疗,并且提高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作者:王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危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此次所收治的360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子和总结,同时对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在360例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为48例,占13.3%。然而导致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和卧床时间以及静脉采血次数、心功能、机械通气时间等。结论:对于临床危重患者来说,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比较多,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则能够提高其治疗效果,加速其康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毕源;胡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优化药物治疗分析。方法:我院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1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其进行优化药物治疗,经过12周的随访,对其药物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通过对本文所选的患者实施优化药物治疗,96例患者的胸痛症状明显改善,占60.0%;42例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但是不明显进而住院治疗,占26.3%,22例患者没能坚持按医嘱服药病情加重住院治疗,占13.8%。通过对患者进行12周的随访,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到(72.88±11.27)mmHg ,收缩压下降到(125.51±6.59)mmHg ,总胆固醇降到(3.43±0.40)mmol/L ,LDL -C下降到(1.88±0.39)mmol/L。结论:优化药物治疗对稳定心绞痛患者来说是有效、安全的,临床意义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郭苗;刘燕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为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水品层次不齐,因此,在道德修养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从护理人员爱心情感、慎独情操、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尚道德的培养等几方面,阐述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措施,以促进基层医院整体形象的提升。
作者:郑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