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抑郁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邓花

关键词:抗抑郁症类药物,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摘要:伴随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抑郁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危害较大的特点,因此引起国内外医药领域的关注。随着研究深入,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也在逐步被揭示,临床上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也层出不穷。因此,对国内有关抗抑郁症类药物文献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同时可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心衰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目的:探讨心衰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的1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新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4%;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5.7%,远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82.9%,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住院期间的心衰患者实施新式护理可以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减少患者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是临床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沈莉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甲泼尼龙与氢化可的松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甲泼尼龙与氢化可的松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05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将其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氢化可的松治疗,给予实验组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皮疹、腹痛、便血、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5.5±1.8)d、(1.9±0.6)d、(2.0±0.5)d、(1.8±0.3)d,均短于对照组(P<0.05),此外,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89.6% VS 66.7%,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更佳,甲泼尼龙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应用。

    作者:严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析

    目的:分析研究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人12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对病人实施传统钢板给予治疗,实验组对病人实施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 Neer功能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减少,对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田杰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致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慢乙肝致重型肝炎利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曾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乙肝致重型肝炎患者88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且每组患者数量相等,各有44例,将这两组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利用拉米夫定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恩替卡韦来进行治疗,在完成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CTP 分级评分以及 HBV -DNA 定量检测值与 HbeAg血清学转换率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结束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5%,两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血清肌酐、CTP分级评分以及HBV -DNA 定量检测值与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在经过治疗之后均有一定程度好转,但观察组中患者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于慢乙肝致重型肝炎,利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高,能够使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可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陈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脓毒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探讨

    目的:分析脓毒血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42名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均经血常规、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 VCS 参数检查确诊,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平均中性粒细胞体积、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指标值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通过血液净化治疗后有40名患者痊愈出院,1名患者因家庭原因及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另外1名患者因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抢治疗有效率为95.24%。结论:血常规、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 VCS参数可作为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肺感染的依据,采用血液净化的方式可提高脓毒血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袁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膀胱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膀胱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院接受治疗的60例膀胱结石患者随机平分为经尿道术组、造瘘术组各30例,经尿道术组行经尿道电切镜外鞘联合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造瘘术组行经皮耻骨上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膀胱结石均得以完全清除。无1例患者出现大出血、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经尿道术组创伤比造瘘术组小,造瘘术组碎石清石比经尿道术组快,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尿道钬激光碎石术、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对膀胱结石进行治疗均具有显著疗效,而经尿道钬激光碎石术创伤稍小,但碎石清石时间较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长。

    作者:刘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按照体温、白细胞数、呼吸频率及心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的发热、口腔疱疹及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口腔疱疹及抽搐抖动易惊等神经系统症状已成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危重信号。

    作者:李召森;丁兆玲;王均林;王淑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如何提高核磁共振检查效果护理研究

    目的:帮助和引导病人顺利的完成核查共振检查,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为临床诊断提供便利。方法:随机选取100名患者分为试验和对照两个组,分别进行焦虑抑郁的程度检测。结果:在核磁共振检查前进行心理护理的小组,其焦虑抑郁的程度低于另外一组。结论:对做核磁共振检查的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和全程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检查,积极配合治疗。

    作者:朱美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评价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

    目的:探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选取来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每组各4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采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照组患者手术前采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患者的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定力恢复时间等麻醉苏醒指标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3例患者出现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89%,观察组有30例患者出现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方式应用于手术患者中,具有起效快,稳定性好,可控性好,术后能够获得与传统静吸复合麻醉方式相当的苏醒治疗,同时具有更加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玄立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子宫肌瘤经子宫全切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全切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至2012年我院共接收13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经腹子宫全切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全部13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共出现了4例并发症病例,患者的病情程度不同,经过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治愈,在一年的随访中,并没有出现1例复发的患者。结论:临床中对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经腹子宫全切术能够获得比价好的效果,患者的病灶清除率高,复发率低。

    作者:陈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儿童重症肺炎及其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研究

    儿童重症肺炎易累及其他器官和系统或并发症,病情变化快,护理时应从个体差异化(如不同年龄的患儿)、病理差异化(急性期与恢复期,细菌性与病毒性肺炎)、并发症的差异化、心理差异化、家庭差异化等多方面密切关注分析,并进行对应的干预措施。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提供体贴的体表护理和合理的饮食管理,加强呼吸道管理,合理使用对症药物,密切观察和监测病情变化,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强化护患沟通,可以显著提高了患儿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患儿病情,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家长参与式的人性化护理模式更能积极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作者:梁冬芸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妇产科手术损伤泌尿器官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妇产科中受到手术损伤的泌尿器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究损伤患者泌尿器官的主要原因,进行对症预防与诊断、治疗,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方法:回顾分析法是对泌尿器官在实施妇产科手术中受到损伤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5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观察患者受到损伤的部位,研究其损伤原因,并进行临床诊断,进行对症治疗,统计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结果:我院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发现共有12例患者为膀胱损伤患者,13例患者为输尿管损伤患者,对其进行术中以及术后修补后,B超显示患者临床表征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妇产科手术损伤泌尿器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并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有利于降低泌尿系统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郑克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护理组采用急诊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急诊护理及相应的治疗,有效的提高了治疗效果,防止病情恶化,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罗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临床探讨

    目的:对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进行临床分析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2例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对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2例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中,3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正常,59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62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都超过0.80,62例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中死亡21人,死亡率达到了33.9%。结论: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具有急、危、重等特点,不仅有很高的致死率,而且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很高,需要医护人员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以提高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老年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达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骨外科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分析骨外科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23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统计相应的感染率。结果:患者发生感染和切口类型、病原菌、感染部位、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患者年龄、手术类型等相关。结论:在骨科手术中多种因素可以造成感染发生,针对这些因素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注意避免感染发生,比如注意无菌操作、增加患者饮食营养、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宣传相关知识等,终达到科学预防控制感染发生的目的。

    作者:文昌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冠心病 PCI 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护理要点

    目的:对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护理要点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PCI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冠心病 PCI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合并代谢异常患者83例,接受 PCI的冠心病患者代谢异常发病率为75.5%,通过给予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治疗,并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科学的护理,110例患者治疗效果非常良好,均正常出院,108例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对护理较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结论:对冠心病 PCI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能够有效的发现糖尿病早期患者,为患者口服二甲双胍以及阿卡波糖对糖耐量降低有着良好的控制作用,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能够使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南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病区开展全科护理技术对病区护理质量的影响探讨

    目的:分析病区开展全科护理技术对病区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66例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科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操作,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100.0%,无不满意患者,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72.7%,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区开展全科护理技术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小燕;杨秀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尺桡骨骨折治疗分析

    尺桡骨干双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一种,以青少年为高发人群,主要发生在前臂中下段,极易导致侧方、成角、重叠或旋转移位,若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对上肢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出现尺桡骨交叉愈合、骨折不愈畸形愈合等合并症。对于尺桡骨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现主要从损伤机制、诊断及分型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作者:梁天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诊室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抢救与整体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急诊早期抢救的措施和护理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收治的170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快速的毒物清除,加强解毒、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研究中170例患者中156例获得治愈,8例患者死亡,6例患者自动出院。结论:急诊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应迅速将其体内的毒物清除,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科学利用机械通气、解毒剂、血液灌流等方式治疗,加强心理护理。

    作者:方竹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009-2013年资阳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2009-2013年资阳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加强麻疹监测、进一步提高全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资阳市麻疹监测系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资阳市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76例,实验室诊断病例34例(19.32%),临床诊断病例9例(5.11%),排除病例133例(75.57%)。2009-2013年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0/10万、1.17/10万、1.31/10万、0.32/10万和0.36/10万,48小时内完整调查率分别为90.32%、98.04%、100%、100%和100%,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7日内及时报告率分别为11.53%、45.45%、89.23%、92.86%和100%,血标本采集率分别为83.87%、86.27%、100%、93.33%和100%。2009-2013年资阳市无麻疹暴发疫情报告。结论:自2009年新的麻疹监测系统运行以来,资阳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指标逐年提高,但是在发病率较低的情况下,监测系统敏感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吴华英;贾勇;廖安波;何平;欧阳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