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舒适护理措施对上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独立能力的影响效果观察

张江娥

关键词:上肢骨折, 舒适护理, 疼痛, 独立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给予上肢骨折患者舒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74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37)和观察组(舒适护理,n=37),观察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独立能力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7d、出院前VAS评分分别为(2.82±0.38)分、(1.20±0.2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3±0.46)分、(2.35±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优良率(81.08%)显著高于对照组(56.76%)(P<0.05),出院时独立能力评分为(95.89±2.5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3±2.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上肢骨折患者舒适护理,可使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显著缓解,提高其功能独立能力.
当代护士(上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信念模式对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目的 探讨运用健康信念模式降低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科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接受健康信念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DVT相关知识掌握、DVT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得分及DVT发生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DVT相关知识掌握、DVT健康信念、健康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DVT相关知识掌握、DVT健康信念、健康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信念模式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运用,能提高患者对DVT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健康信念,使患者自动采用利于DVT预防的健康行为,从而降低下肢DVT发生率,改善护理结局.

    作者:邓咏梅;张妙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抢救车专项演练对提高心内科病房护士急救能力的研究

    目的 探讨抢救车专项演练对提高心内科护士急救能力的效果.方法 预设多个模拟抢救场景并制订护理抢救配合质量评分标准,对心内科护士进行抢救车专项强化培训,包括对急救车内布局、药物及抢救物品摆放、抢救药品作用机理及使用注意事项等的培训,并进行综合能力测试.比较专项演练前后心内科护士准备抢救车内抢救药品、抢救物品的时间及对抢救药品作用机理、药物不良反应的知晓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医生对本科护理人员模拟演练前后的抢救配合满意度.结果 急诊护士取药时间由演练前的(85.46±68.55)s缩短为(48.89±47.03) s(P <0.05);取药到完成给药时间由演练前的(330.05±36.44)s缩短为(300.25±40.36)s(P<0.05);取出、准备完毕简易呼吸器时间由专项演练前的(109.43±17.86)s缩短为(96.78±16.89) s(P <0.05);护士的理论考试成绩由培训前的(82.50±6.30)分提高到(90.63±4.57)分;抢救药物作用机理及药物不良反应知晓率由专项演练前74.58%上升至91.56%;医生对护理人员抢救配合满意度由专项演练前85.60%上升至95.54%.结论 抢救车专项演练有效提高了心内科护士对抢救车使用的时效性,是提高临床护士急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缩短了临床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作者:康春景;张雪婷;张海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PICC应用在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总结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19例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的护理经验.认为PICC导管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使用特殊药物提供了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在留置导管期间护理方法得当,使用规范的冲封管、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等,可以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梁小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医“治未病”护理干预在高脂血症飞行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中医“治未病”护理干预在高血脂飞行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60例高脂血症飞行员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治未病”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飞行员血脂水平以及健康行为依从性.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HDL-C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行为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未病”护理干预是通过饮食调养、运动锻炼、情志护理、培养习惯、中药干预等护理措施,调节糖脂代谢紊乱,降低高脂血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宋燕萍;韩弘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肝素管在抽取足背动脉血气分析标本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肝素管与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足背动脉血气分析标本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行血气分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肝素管采集足背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直接采集足背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对比两组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肝素管抽取足背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标本合格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亚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46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自制危险因素调查表分析本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246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及危险因素.结果 246例糖尿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40例,感染率为16.26%;其中肺部感染15例,占37.5%,上呼吸道感染8例,占20.0%,泌尿系感染8例,占20.0%,胃肠道感染4例,占10.0%,皮肤及软组织感染3例,占7.5%;糖尿病并发医院感染与年龄、血糖水平、住院时间和侵入性操作等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入院后应全面评估,具有高危因素者,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作者:龚明娇;蒋红英;罗娟;王华;陈思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乳腺癌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患者一般资料问卷和出院准备度量表对11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于出院当天上午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得分为(162.83±29.69)分,出院准备度各维度各条目平均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疾病知识、出院后应对能力、自身状况以及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年龄、家距离医院或者诊所的距离、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均为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易静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80例呼吸窘迫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愈率6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P<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aO2、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氧合指标,促进患儿身体康复,且患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护理效果良好.

    作者:胡京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科2016年6~12月期间收治的500名住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1~6月期间收治的500名住院患者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作为研究组.调查分析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前后本科护理质量检查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在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本科基础护理、危重症护理、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及患者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无缝隙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华英;吴治敏;史元湘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间收治的9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舒适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38%、25.53%,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社会功能、环境影响)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将舒适护理应用到股骨颈骨折患者护理工作中,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后期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施方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液净化中心实施风险管理对透析效果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实施风险管理对提高透析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执行风险管理后(2017年1~12月)与风险管理前(2016年1~12月)的透析质量,评估执行风险管理对提升血液透析工作的价值.结果 执行风险管理后(共接诊患者13012例)一次内瘘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执行风险管理前(共接诊患者13154例);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执行风险管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执行风险管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5.32%,明显高于执行风险管理前的9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执行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晓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MNA评分干预护理对老年髋骨骨折患者营养水平的影响

    目的 对老年髋骨骨折患者进行微型营养评分(MNA)干预下的护理,探讨老年髋骨骨折术后的营养及愈合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骨科病区的218例老年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型营养评分法(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进行评估,根据分值筛选出营养不良患者共计134例,采用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4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70例,给予MNA评分法指导下的个体化营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上肢肌围、小腿周径等营养水平指标及术后愈合时间,并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认知度进行量表调研.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个月上臂肌围、小腿周径、营养认知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的上臂肌围、小腿周径、营养认知率均较入院时及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P<0.05),且干预组患者上臂肌围、小腿周径、营养认知率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愈合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 MNA评分法干预下的护理工作能够显著提高老年髋骨骨折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术后恢复,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

    作者:余雅卿;唐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理护理在无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在无痛分娩产妇的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无痛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接受不同方式护理之后的心理状态、产妇的主要临床指标以及其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产妇接受护理之后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产妇,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两组产妇相关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接受无痛分娩生产的产妇,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作者:郭蕴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术后强化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

    目的 探究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应用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2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接受常规护理者设作对照组(51例),行术后强化护理干预者设作研究组(51例).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便秘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DVT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17.64%)(P<0.05);研究组自发排便得分为(1.16±0.42)分、粪便形状得分为(1.58±0.37)分、腹胀得分为(1.61±0.33)分、排便费力得分为(1.20±0.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3±0.31)分、(1.94±0.29)分、(2.03±0.32)分、(1.78±0.3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理功能得分(79.64±4.33)分、躯体疼痛得分(72.43±3.74)分、社会功能得分(75.94±3.57)分、精力得分(71.83±3.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57±3.19)分、(64.51±3.28)分、(68.82±3.41)分、(63.22±3.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强化护理干预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可有效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及便秘的发生,从而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艳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医护理较常规护理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影响分析

    目的 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中医护理与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中医护理组,每组9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膝关节恢复时间.结果 常规护理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2.97%,中医护理组94.68%,中医护理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中医护理组的膝关节恢复时间(1.71±0.33)个月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的(2.23±0.61)个月(P<0.05);中医护理组的满意度(97.87%)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7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作者:谭萍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四肢骨折手术患者手术全期护理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并探讨四肢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全期护理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本次62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四肢骨折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将接受手术全期护理.对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29.03%,明显高于研究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手术全期护理应用于四肢骨折手术患者护理之中,不仅可以减少压疮发生次数,同时也能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密;许锦兰;丁日华;许佩佩;雷荣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直肠癌根治术中无瘤技术的护理配合分析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无瘤技术护理的效果以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人.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常规护理联合无瘤技术的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清降钙素原指标、感染、出血、肠梗阻、尿潴留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年后复发、转移、死亡人数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9.65±16.36) ml,低于对照组的(120.77±18.67) ml;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62±1.21)h,少于对照组的(4.05±0.9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的3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术后CRP为(46.3±13.5) μg/L、PCT为(35.1±16.2) ng/L,低于对照组的(69.3±13.7) μg/L及(52.1±12.3) ng/L.④术后1年复发、转移及死亡人数比较,观察组1年后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分别为6.45%、6.45%、3.23%,对照组为19.35%、12.90%、6.4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⑤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6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无瘤技术护理配合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中,可以有效降低复发、转移及死亡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满意度高,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方菁;曾迎春;方淑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子宫肌瘤患者在术后护理中接受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结果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健康教育联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康复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禤少芬;董丽玲;梁泳敏;甘子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骤然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与缺氧,并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不一,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导致死亡[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是近年来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2].急性左心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心内科的急危重症,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3].

    作者:戴玉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CNP与模拟标准化患者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教学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临床护理路径(CNP)与模拟标准化患者(SSP)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教学模式在本科护理学生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大学2012级本科护理三年级学生125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63名)与对照组(62名).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见习参与率、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的学生见习参与率、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P与SSP相结合的临床见习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提升学生的见习参与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丽;李海燕;杨云娜;赵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当代护士(上旬刊)杂志

当代护士(上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