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Ⅱ型的免疫学特征和预后相关研究

隗佳;周小芬;赵菲;周剑峰;陈燕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贫血, RAEB-Ⅱ, 免疫特征
摘要: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WHO亚型难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Ⅱ型(RAEB-Ⅱ)的免疫学特征,并筛选出与MDS预后相关的免疫学指标.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35例原发MDS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对其进行随访.另外,选择同时期47例AML-M1、51例AML-M2及38例ALL初诊患者作为对照.对免疫分型结果结合随访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RAEB-Ⅱ患者高表达HLA-DR(100%),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在RAEB-Ⅱ中表达相对较高的还有CD13(94.74%)、CD33(84.21%)和CD117(78.95%).与MDS其它亚型相比,CD13在REAB-Ⅱ中的表达高于RCMD(P<0.01)及REAB-Ⅰ(p<0.05);CD33、CD117(P<0.05)及干细胞抗原CD34(P<0.01)在RAEB-Ⅱ中的表达高于RCMD,但与RAEB-Ⅰ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AML-M1和AML-M2相比,RAEB-Ⅱ中CD13和CD117的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CD33(P<0.01)和CD34(p<0.05)表达均低于AML-M1,而与AML-M2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CD15(P<0.01)和CD11 b(P<0.05)表达低于AML-M2,而与AML-M1相比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RAEB-Ⅱ中MPO的表达低于AML-M1和AML-M2(P<0.05);HLA-DR表达高于AML-M2(P<0.05),与AML-M1表达无显著差别(P>0.05).与T-ALL相比,RAEB-Ⅱ不表达CD2、CD3、CD5和CD8(阳性率为0%.P<0.01);CD4(p<0.05)和CD7(p<0.01)表达均低于T-ALL.与B-ALL相比,CD19和CD20在RAEB-Ⅱ中不表达(阳性率为0%,P<0.01);CD10、CD22和cCD79a表达均低于T-ALL(P<0.05).CD117(P=0.0197)及MPO(P=0.0085)是影响本组MDS总存活期(OS)的主要免疫学标志;Cox回归显示CD117(P=0.003)为0S主要影响因素.结论:RAEB-Ⅱ以髓系抗原表达为主,基本不表达或者低表达淋巴系抗原,似乎有着自己较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HLA-DR可作为RAEB-Ⅱ的特异性指标与MDS其它亚型相鉴别.CD117有望成为判断MDS预后的独立指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Phi小体染色方法的改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应用改良氢过氧化物酶(hydroperoxidase,HPO)染色法,分析探讨Phi小体形态学特征及该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对128例髓系或淋巴系肿瘤标本行改良HPO染色,观察比较各疾病组Phi小体检出率;随机双盲法选取AML 69例,均以2-氨基联苯氨为底物行HPO与过氧化物酶(POX)染色,观察比较颗粒阳性率与Phi小体检出数.结果表明:Phi小体以棒状和团块状两种形态为主,棒状Phi小体粗细、长短不一,团块状Phi小体多呈椭圆形,周边光滑.在AML-M3中检出柴捆状Phi小体;棒状Phi小体在AML-M1 -M5组的检出率依次为42.9%(6/14)、83.3%(15/18)、92.0%(23/25)、52.3%(11/21)、33.3%(5/15),团块状Phi小体检出率依次为28.6%(4/14)、66.7%(12/18)、11.1%(3/25)、33.3%(7/21)、20.0%(3/15).AML-M3组棒状Phi小体检出率与(M1+M2)或(M4+M5)组比较,(M1+M2)组团块状Phi小体检出率与M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HPO染色方法简便,Phi小体检出率高,颗粒阳性显著,对AML与ALL的鉴别、AML的分型及疗效观察均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作者:龚旭波;卢兴国;严丽娟;肖希斌;吴东;徐根波;张晓红;赵小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小鼠CD62L-/CD62L+T细胞体外对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

    本研究旨在观察CD62L-/CD62L+ T细胞应答抗原的能力,了解CD62L分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的作用.用DC细胞呈递特异性抗原hCD4刺激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CD62L分子表达;对分选获得的CD62L-/CD62L+两群T细胞再次给予新的抗原(EL4细胞冻融抗原)刺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L-及CD62L+ T细胞在前后两次受到不同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能力.结果显示:T细胞表面C1362L+分子在受到抗原刺激后表达下调,CD62L+细胞由69.34%降至36.75%,相应的CD62L-T细胞由30.04%升至63.15%.比较第1天及第7天在高CFSE荧光值区(M1)的细胞数表明,在特异性抗原(hCD4)的刺激下,CD62L+T细胞平均百分比值分别为(87.88±1.08)%,(86.88±1.46)%(P>0.05);CD62L-T的测得值分别为(84.52±2.73)%(84.71±2.33)%(P>0.05).两群细胞数在第7天与第1天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增殖;在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CD62L+T细胞在第1天和第6天于M1区的细胞数平均百分比值分别为(76.49±2.41)%,(22.25±3.29)(P<0.001);C1362L-T测得值分别为(77.35±3.82)%,(74.76±3.90)%(P>0,05).此结果说明CD62L+T细胞发生了分裂增殖,而CD62L-T细胞群则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结论:通过体外方法获得了CD62L-CD62L+T细胞,这两类细胞在特异性抗原刺激下未发生增殖反应,但在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CD62L+T细胞发生了分裂增殖,而CD62L-T细胞无此反应.此结果表明CD62L+T细胞在GVHD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临床上通过体外方法获得CD62L-T细胞而选择性地去除移植物中CD62L+T细胞以减少GVHD的发生提供了思路.

    作者:雷蕾;刘黎琼;周浩;胡俊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了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10例患者为单一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BMT),46例患者为单一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HSCT),12例患者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e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an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PBHSCT+ABMT).结果表明:ABMT、APBHSCT、APBHSCT+ABMT的治疗有效率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75%、57.1%、33.3%);(86.4%和74.4%、54.2%、38.1%);(83.3%和72.7%、55.6%、40%).白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13天、11天、8天,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17天、14天、9天.在移植后3个月、6个月、1年时检测ABMT、APBHSCT、APBHSCT+ABMT患者T细胞亚群正常率分别为(0%、33.3%、60%),(10.8%、32%、73.9%),(27.3%、55.6%、85.7%).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与单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相当,但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PBHSCT+ABMT)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略快,有利于拓宽年龄偏大和造血功能受损患者移植方式的选择.

    作者:陈喜林;苏航;仲凯励;达永;肖秀斌;刘静;余金德;张伟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As2O3和/或TGF-β1诱导NB4细胞凋亡中P27Kip1、cyclin E、内源性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和/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于NB4细胞后的细胞凋亡情况、P27Kip1、cyclin E及内源性TGF-β1 mRNA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用MTT法检测As2O3,对NB4细胞的细胞毒性及IC50,用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P27Kip1、cyclin E以及内源性TGF-β1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As2O3、TGF-β1均能明显抑制NB4细胞的生长,促进NB4细胞的凋亡;As2O3对NB4细胞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均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24小时的IC50约为12μmol/L,48小时的IC50约为5μmol/L,72小时的IC50约为3 μmol/L.As2O3和/或TGF-β1均可使NB4细胞出现细胞周期阻滞,5 μmol/L As2O3使NB4细胞阻滞在G2/M期,5 ng/ml TGF-β1使NB4细胞阻滞在G1期,两者联合处理组主要使S期阻滞.As2O3、TGF-β1分别作用于NB4细胞时均可见P27Kip1及内源性TGF-β1的mRNA表达上调,而cyclin E的mRNA表达下调;联合处理组结果显示TGF-β1可增强As2O3上述作用.结论:As2O3及TGF-β1均可诱导NB4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周期分布异常;As2O3及外源性TGF-β1可能通过上调内源性TGF-β1使P27Kip1高表达以诱导细胞凋亡;TGF-β1可能直接抑制了cyclin E的表达,或者通过上调P27Kip1的表达而反馈抑制cyclin E的活性,从而导致NB4细胞周期阻滞.

    作者:梁颖;李艳;王月;李霞;王萍萍;王柏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l/eto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分析

    本研究目的旨在构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RQ-RT-PCR)方法检测用的amll/eto融合基因的RNA标准品,并以此作为工具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状态.应用定性的RT-PCR筛选患者标本中的amll/eto融合基因,经体外扩增转录,得到1010拷贝数RNA标准品,并对37例患者骨髓/外周血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RNA标准品具有线形良好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较高,特异性较好;患者初诊组和复发组的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的平均值高于完全缓解组(CR)(P<0.05);随访的患者中初诊时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很高,完全缓解时降低,复发时明显升高.初诊和CR两个时间点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相差2个数量级以上时,病人的复发危险性相对较小,如果amll/eto基因的相对值持续升高,则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差.结论:RQ-RT-PCR方法检测amll/eto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可信度和稳定性较好;对amlI/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MRD定量动态监测有助于初步评价治疗效果,估计患者的复发危险度,因此有望成为确定强化治疗的时机、延长病人完全缓解期的重要手段.

    作者:姜艳梅;袁宏;刘新元;王滨;李士军;王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6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或其它化疗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19例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14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沙立度胺(BT)治疗,其余5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甲基强的松龙(B+MP)治疗.41例复发难治骨髓瘤患者中26例患者接受B+MP方案治疗,6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强的松、沙立度胺(BCPT)治疗,5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顺铂、足叶乙甙、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DECD)治疗,4例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BD)治疗.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8个疗程的治疗.采用Bladb标准评价疗效,按照NCI CTCAE标准判断不良反应,中位随访9个月.结果表明:19例初治患者中总有效率18/19(94.7%),其中CR 6例(31.6%),NCR 6例(31.6%),PR 5例(26.3%),MR 1例(5.2%).复发难治者41例中CR 5例(12.2%),NCR 10例(24.4%),PR 14例(34.2%),MR 5例(12.2%),总有效率(CR+nCR+PR+MR)82.92%.主要不良反应有乏力,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病,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皮疹及带状疱疹等,经过对症治疗以及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好治疗前景的方法.

    作者:钟玉萍;陈世伦;李新;胡影;张佳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藤黄酸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

    本研究观察藤黄酸对Raji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探讨死亡诱导清理子-1(death indIAeer-obliterator 1.DIO-1)在该过程中的作用.采用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Bcl-xL,DIO-1和pro-Caspase 3及其活化片段P17、P20的表达.免疫荧光化学和Hoechst 33258双标染色法检测DIO-1核转位.结果表明,藤黄酸呈剂量依赖性诱导Raji细胞凋亡,下调Bcl-xL表达并上调DIO-1与pro-Caspase 3片段表达,诱导Caspase活化片段的产生及DIO-1的核转位.结论:藤黄酸能诱导R aji细胞凋亡,其机制与DIO-1表达上调及核转位有关,可能通过Caspase 3活化而实现,DIO-1表达上调可能与Bcl-xL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王勇;陈燕;陈子;柯文娟;吴秋玲;何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组织因子途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作期间的比值变化及其意义

    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TFP)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手工法检测血浆复钙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TF活性(TFact);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观察对象包括59名AMI患者和84名健康中老年人.结果表明,①AMI患者血浆复钙时间比正常对照者明显缩短(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无显著增高(P>0.05);TF与TFPI的抗原均显著增加(P<0.01),但TF增高程度较TFPI更为显著,故TF/TFPI比值升高;总TFPI(t-TFPI)和全长TFPI(fl-TFPI)含量明显增加(P<0.01),截短TFPI(tr-TFPI)含量明显降低(P<0.01),TF/t-TFPI比值高于正常组,TF/fl-TFPI比值低于正常组(P<0.05),但在AMI组TF/tr-TFPI与fl-TFPI/t-TFPI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r-TFPL/t-TFPI与tr-TFPI/fl-TFPI比值降低(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血浆FⅦ:C、FⅦa在AMI组是增高的(P<0.05),FⅦ:Ag无显著性变化,FⅦa/FⅦ:Ag比值明显升高(p<0.01),但FⅦa/FⅦ:C及FⅦ:C/FⅦ:Ag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D-dimer明显增高(P<0.01).结论:AMI发作期间体内TFP被启动,提示AMI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为评估AM/及其危险事件的发生,以多因子同时测定为好,而且用相对比值表示高凝状态与危险因子比单测更为可靠.

    作者:王蕊;温丙昭;马依彤;彭鹏;李辉;钟笛;李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诱导细胞凋亡及相关的抗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是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重要因子.Apaf-1导致凋亡体的形成,然后激活caspase-9水解.激活的caspase-9能使caspase的下游信号开放执行细胞程序性死亡.由于Apaf-1在DNA损伤诱导凋亡中起到核心作用,故Apaf-1在抗肿瘤及药物耐药方面具有重要性.Apaf-1基因的失活意味着肿瘤疾病进展和化疗耐药.对Apaf-1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本文就Apaf-1的生化结构和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及抗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立丽;孙桂芝;张培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回顾性研究了67例住院AL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及感染诱因.结果显示:在AL合并真茵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真菌63株,以白色念珠茵为主;感染部位为口腔、下呼吸道、胃肠道、血液及泌尿道;易感因素与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有关.结论:①AL患者真菌感染菌谱分布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②侵袭性真菌感染所累及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和胃肠道;③使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④使用抗生素和中性粒细胞缺乏两者对于同一真菌感染患者来说存在交互作用,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与使用抗生素之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与中性粒细胞缺乏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梁莉;苏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表型及其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分析

    本研究评价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骨髓(BM)或外周血(PB)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在B-CLL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收集67例B-CL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7例B-CL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3、CD4、CD8和NK细胞各项指标均极度减低,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CD4/CD8比值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这些患者中CD19阳性率高(91.04%),其他抗原表达阳性率依次为CD5(80.60%),CD20(76.12),cyCD79a(74.63%),CD38(43.28%),CD11c(42.86%),CD7(41.94%),ZAP-70(39.29%),CD25(0.00%),CD5和CD19双阳性者占72.73%,CD38与ZAP-70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测定B-CL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对于B-CLL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丽;朱镭;王宏伟;杨林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物首次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反映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含量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髓/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作者:常英军;赵翔宇;霍明瑞;黄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分别为(839.08±173.97)ng/ml和(380.35±47.76)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538.16±91.21)ng/ml和(256.39±59.52)pg/ml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型AA的sVCAM-1和IL-18水平[(969.94±182.54)ng/ml、(388.96±46.06)pg/m1]较慢性AA的sVCAM和IL-18水平[(709.26±165.32)ng/ml、(352.21±47.08)pg/ml]升高更为明显(P<0.01;P<0.05);而AA患者血清VEGF水平[(69.63±27.42)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62±32.15)pg/ml]明显降低(p<0.01),且重型AA[(51.30±29.86)pg/ml]较慢性AA[(80.02±25.14)pg/ml]降低更显著(p<0.01).AA患者治疗后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623.84±176.57)ng/ml、(295.25±89.31)pg/ml]较治疗前[(847.33±186.41)ng/ml,(368.50±62.02)pg/ml]明显降低(p<0.01;P<0.05),而VEGF治疗后水平[(90.61±28.76)pg/ml]较治疗前[(63.93±26.04)pg/ml]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的sVCAM-1、IL-18及低水平的VEGF细胞因子,可能与AA的发生、发展及病情进展相关.

    作者:刘瑞玉;巫远忠;范火亮;许先吟;罗耀光;胡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标准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持续静脉点滴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刺量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持续静脉点滴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38例AML患者(初治AML 30例,难治、复发AML 8例)均在治疗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异常核型15例,复杂染色体异常4例.诱导方案为第1-3天IDA 12 mg/(m2·d),第1-7天Ara-C 100 mg/(m2·d),持续静脉点滴.结果显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9.5%(34/38),完全缓解(CR)率84.2%(32/38),其中初治AML的CR率为90.0%(27/30),复发、难治AML的CR率为62.5%(5/8),4例复杂染色体异常患者均达细胞遗传学缓解.6例经上述治疗后疾病复发,3例早期复发,3例晚期复发.总生存期中位时间>22月,无病生存中位时间>16月.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感染,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艮反应.结论:标准剂量的IDA联合Ara-C 24小时持续静脉点滴为初治、复发、难治AML的高效、安全的方案,此方案为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了时机.

    作者:钱思轩;李建勇;吴汉新;陆化;仇红霞;陈丽娟;卢瑞南;徐卫;盛瑞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恶性血液病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Wnt通路中重要并且研究为清楚的信号通路,它与许多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有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也可能参与恶性造血,在许多恶性血液病中异常激活,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恶性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白血病)关系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揭示其在恶性血液病发生中的相关机制,并为恶性血液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韫秀;张继红;顾兆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基因在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pLEGFP-N1)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FⅨ cDNA构建入pLEGFP-N1载体,转导入包装细胞系Pheonix细胞,应用病毒上清感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UCT-MSCs),经G418筛选10天后获得全部的转染阳性细胞,从蛋白质水平和其功能活性上检测hFⅨ的表达.结果显示:配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FⅨ的表达,每24小时分泌量达2.68±0.36μg/10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导hFⅨ的hUCT-MSCs能分泌预期分子大小的hFⅨ入上清.功能性凝集测定实验表明了转导FⅨ的hUCT-MSCs 2天培养上清中hFⅨ的活性为100%-130%.结论:pLEGFP-N1-hFⅨ能有效地转导hUCT-MSCs,并在其子代细胞中表达具有凝血活性的hFⅨ,这为hUCT-MSCs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细胞载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晓梨;董春兰;冯小明;陈振萍;周泽平;许显辉;赵钦军;邱志勇;任倩;张蕾;韩忠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靶向TNF-α基因shRNA干扰片段的筛选和重组体的构建

    本研究利用RNA干扰技术,筛选出可以高效、特异性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小发夹状RNA(shRNA)片段,设计并构建重组质粒,进行序列分析,为探索TNF-α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途径.取原代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置于15%DMEM中,调细胞浓度为2×107/L,接种于6孔板,3 ml/well;细胞用脂多糖(LPS)激活,ELISA法测不同时间培养上清中TNF-α的浓度;将针对TNF-α基因的5段shRNA干扰片段的表达框经PCR扩增、纯化后,与转染试剂混合转染入巨噬细胞,细胞用LPS激活24小时后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TNF-α的浓度,RT-PCR法测细胞TNF-α mRNA的表达;将有效抑制TNF-α表达的干扰片段插入质粒裁体,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菌株,提取质粒,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LPS刺激巨噬细胞24小时后,细胞分泌TNF-α达高峰;转染了干扰序列1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浓度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P<0.05),达59.46%,TNF-αmRNA的表达被抑制了61.2%;将干扰序列1 DNA序列克隆到裁体上,经测序鉴定确实为所需序列.结论:成功筛选出靶向TNF-α基因的shRNA干扰片段并构建重组质粒,可进一步利用克隆所得到的shRNA干扰TNF-α mRNA的表达,为TNF-α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手段.

    作者:宋晓宇;郑宁宁;孙鲁宁;张海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分析与实验室检查

    为了提高获得性血友病A(acquked hemophilia A)的诊断水平,对1例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象学、实验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了解患者病史,复习静脉彩超记录和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项目有: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FI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TT)时间、血浆FⅧ:C、FIX:C、FXI:C和FⅫ:C.结果表明:APTT99.3秒,PT13秒,TT 13.5秒,FⅧ:C 2%、FⅨ:C 7%、FⅪ:C 9%、FⅫ:C 21%.患者血浆加等量正常新鲜血浆不能使APTT延长完全纠正;患者血浆和等量正常新鲜血浆混合后于37℃温育情况下,APTT随温育时间延长而延长;患者血浆稀释10倍后加等量未稀释正常血浆重复测定结果显示:FⅧ:C 6%、FⅨ:c 75%、FⅪ:C 95%、FⅫ:C 123%.抑制物滴度测定表明:FⅧ抑制物>32 Bethesda单位/ml.获得性血友病A确诊后,经强的松、硫唑嘌呤治疗1月余,复查APTT为33.3秒、FⅧ:C为128%、FⅧ抑制物消失.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分析影象学所见,进行APTT纠正试验、稀释试验和抑制物滴度测定,能减少获得性血友病的误诊和误治,免疫抑制治疗能消除FⅧ抑制物,恢复正常凝血功能.

    作者:谢炳寿;王文权;黄瑛;叶玲丽;胡理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Bcl-2 siRNA对淋巴瘤细胞系CA46凋亡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bcl-2 siRNA对淋巴瘤细胞系CA46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并合成1条siRNA,用阳离子脂质体法转染CA46细胞.转染后48小时收集CA46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跨膜电位改变,用RT-PCR方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A46细胞bcl-2 mRNA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bcl-2 siRNA转染CA46细胞48小时后,CA46细胞出现凋亡且线粒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bcl-2 mRNA和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结论:bcl-2 siRNA可特异性抑制淋巴瘤细胞CA46 bcl-2基因的表达,改变CA46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诱导其凋亡.

    作者:林锦娟;林振兴;黄豪博;张臣青;吕联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