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血宁治疗上环术后月经过多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杨妍;姜林凯

关键词:宫血宁, 上环术, 出血量,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宫血宁治疗上环术后月经过多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1月份到2013年12月份在我站进行上环术的100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对照组患者在上环术后,采取常规护理,不给药;对实验组患者在上环术后6d 连续口服宫血宁胶囊。之后3个月内,每次月经期口服宫血宁胶囊3d,并采取与对照组一致的术后护理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血红蛋白量和月经血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月经血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另外,在两组中均6例出现了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情况较轻。结论:宫血宁在质量上环术后月经过多时,效果显著,使用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内科昏迷病人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病人的病因诊断及急救措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到2013年9月,在我院急诊内科接受治疗的昏迷患者200例,对其抢救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200例昏迷患者当中,急性中毒患者占35%,其中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占25%,而且多以40岁以下人群为主;脑卒中患者占44.5%;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占33%,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急诊内科患者发生昏迷的主要病因是:青年人中毒比例多,中老年人脑卒中比例大,糖尿病并发症比例也占较大比例。结论:参考患者发生昏迷的原因,可以使主治医生尽快明确病因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杨健;徐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中医医院重症患者鼻肠管营养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在中医医院重症患者鼻肠管营养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插管的依从性、并发症发生量情况、满意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整体插管依从度为90.0%,对照组整体依从度为80.0%,两组患者依从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可以提高鼻肠管营养患者的插管依从性;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可以提高鼻肠管营养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可以减少鼻肠管营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并发症发生的平均天数。

    作者:高丽琼;黄婷;熊文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ICMSF 采样方案的探讨及其应用研究

    食品安全首要的就是控制和预防食源性疾病,为确保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本文介绍了 ICMSF(国际食品微生物规格委员会)的采样方案,并对其进行了评价和应用研究,根据该采样设计方案得出的检样结果,对一批产品合格与否的判定更科学合理。

    作者:仲春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1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117例肾结石,一期取石102例,二期取石15例;手术时间45~215min,平均105min。一期清除结石81例,清除率79.42%,二期取石或配合体外碎石的结石清除率23例,总结石清除率为88.89%(104/117);术后出血13例,经输血600~1800ml 后病情稳定,顺利出院;无结肠损伤、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周金山;孟俊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针对多排螺旋 CT 非增强在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和研究多排螺旋 CT 非增强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疑问泌尿结石患者中选取66例随机分成三组,即实验组、对照 A 组与对照 B 组。其中实验组采用非增强多排螺旋 CT 扫查,对照 A 组采用 B 超检查,对照 B 组采用 KUB +IVP 检查。对比三组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过检查之后,实验组有19例患者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经手术或治疗已得到证实;对照 A 组有14例患者诊断为泌尿系结石,假阳性的有1例;对照 B 组有12例患者诊断为泌尿系结石,假阳性的有2例。结论:经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多排螺旋 CT 非增强在泌尿系结石中的诊断效果显著,是现阶段诊断泌尿系结石中效果较好的诊断方法。

    作者:王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护理干预是提高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本文系统阐述了影响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采取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作者:鲁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液病患者使用地塞米松致呃逆副反应的治疗与护理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使用地塞米松致呃逆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方法:对20例地塞米松致呃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经口服巴氯芬片治疗,呃逆症状均在1-2天有效缓解,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巴氯芬片对地塞米松致呃逆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地塞米松的使用指征以减少相关性呃逆发生。

    作者:查艳;韩桂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1例诊治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胸腔镜下肺硬化性血管瘤切除术,并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体检发现左肺上叶结节入院。胸部增强 CT 发现左肺上叶舌段可见一结节灶,边界清楚,约11×9mm。患者在全麻下接受胸腔镜手术切除肺结节。术后病理结果报告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主要方法,术后预后良好。

    作者:吴伟彬;张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一起小学生水痘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1年3月19日-4月28日,青海省海晏县县城小学发生一起水痘爆发,共有62人发病,患病率375%,涉及六个班,围绕此次疫情,我们开展了疫情调查。

    作者:鲍金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防止手术期间病人坠床的多环节控制与管理

    目的:探讨防止手术室病人发生坠床的方法,杜绝手术期间病人发生坠床。方法:针对手术期间病人坠床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多环节控制与管理来达到彻底杜绝坠床的发生。结果:从2011年以来加强了手术室护理的安全管理,未发生手术病人坠床,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与管理水平。结论:正确运用多环节控制与管理,杜绝了手术病人坠床的发生,减少了医患纠纷。

    作者:许红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骨髓炎和恶性骨肿瘤软组织改变的影像分析

    目的:研究软组织改变在鉴别恶性骨肿瘤与骨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间收治的5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与50例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 MRI 与 CT 对界定患者疾病,观察软组织改变在鉴别恶性骨肿瘤与骨髓炎中的应用价值。结果:①在50例骨髓炎患者中,有3例患者密度显示为均匀。在5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中,有43例患者可观察到软组织肿块。②两组患者在 CT 上的肿胀程度方面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瘤软骨钙化或肿块内肿瘤钙化、残留骨壳钙化、肿块上对比存在较大差异,恶性肿瘤患者均高于骨髓炎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恶性骨肿瘤与骨髓炎疾病的诊断中,软组织肿块与肿胀程度在两者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便于及时确诊患者疾病,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作者:程龙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治疗痛风急性发作

    目的:探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在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风湿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0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进行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通过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显效23例(65.7%)、好转10例(28.6%)、不良反应0例、总有效33例(94.3%),明显优于对照组15例(42.9%)、12例(34.5%)、3例(8.6%)、27例(77.2%),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对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对痛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显效率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廖洪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知信行模式在老年患者药疗安全中的应用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对药物的治疗目的,服药时间,服药方法常不能正确理解,影响用药安全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此外,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治疗中应用药物品种较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率增高。因此,保证老年人的药疗安全是护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kabp)是改变人类健康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它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健康促进行为改变模式[1]。

    作者:罗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D101-1树脂对依替米星和庆大霉素 C1a 选择性静态吸附

    考察非极性树脂、弱酸性树脂和酸性树脂对依替米星和庆大霉素 C1a 选择性静态吸附实验。实验结果可知:D101-1树脂在依替米星和庆大霉素 C1a 混合溶液中对依替米星具有高选择性吸附能力,依替米星的树脂吸附量是庆大霉素 C1a 的吸附量的3.6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D101-1树脂对依替米星的吸附符合 Langmuir 方程,依替米星吸附量为86mg/g 树脂。

    作者:王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观察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在小儿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观察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在小儿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儿科急诊收治的危重患儿40例,统计紧急气管插管的临床资料,对患儿一次完成插管需要的时间和次数进行分析。结果:行紧急气管插管术后,插管成功率高达97.5%。且插管越早越能提高挽救生命的成功率,插管需要的时间越短越能减少患儿的死亡率,同时有效避免了未能预见的病情变化。结论:气管插管技术是一种抢救危重患儿的有效急救措施,成为了挽救危重患儿生命的为有效的方法,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儿科急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王淑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2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3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对该病常见致病药物、临床症状及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女性及年老者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恶心、黄疸,上腹不适等,但无特异性,致肝损伤药物主要为中药、抗生素、化疗药物。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诊断缺乏统一标准,症状表现不一,致病药物繁多,因此需要加强重视,不断提高对该病的预防工作。

    作者:牟小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长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hs -CRP、IL -6、TNF -α、Hcy、24hmALB 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标志物 hs -CRP、TNF -α、Hcy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效果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减少尿 mALB 的排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丁建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清肌钙蛋白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肌钙蛋白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以提高患者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同期5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实验者血清肌钙蛋白含量差异。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血清肌钙蛋白含量<1.0mg/L 者14例(14%)、1.0~1.5mg/L 者68例(68%)、>1.5mg/L 者18例(18%),与对照组42例(84%)、8例(16%)、0(0)相比较,差异显著,比对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肌钙蛋白含量随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的增加而升高,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患者出血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作者:程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80例乳腺癌化疗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以总结相关护理工作经验,提升护理质量。方法:对乳腺癌患者的化疗过程实施全过程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输液护理、化疗不良反应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化疗中实施全过程护理,80例化疗患者显效6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高达97.5%。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中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治疗与康复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作者:韩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的高质量护理总结经验。方法:以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120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分别以优质护理服务方式和常规护理进行,观察并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对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一定时间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5%,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6%,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5.1%,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8.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能提高心血管内科的医疗质量,能够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利于患者病症后续恢复,有效缓解护患关系,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护理方法。

    作者:吴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