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陈飞
目的 探讨在患者进行腹部皮下注射瑞白时,传统的皮下注射方式与新型的皮下注射方式对注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用2种不同的皮下注射方式进行对照,比较2组患者注射时的疼痛感及注射后皮肤的瘀斑发生率.结果 新型的皮下注射方式注射时的疼痛感和注射后皮肤的瘀斑瘀点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型的皮下注射方式注射瑞白效果更好,深受患者的好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慧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高危新生儿分娩前后护理中的应用,及其与提高窒息新生儿5 min复苏成功率及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3月~12月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孕周大于28周活产,1 minApgar评分小于7分的新生儿58例,为对照组,按照新生儿窒息抢救常规流程护理;2010年3月~12月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孕周大于28周活产,1分钟Apgar评分小于7分的新生儿40例,为干预组,在常规抢救流程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2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干预组窒息新生儿5 min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高,而有关窒息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 在产科对高危新生儿在分娩前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指导护理措施实施,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为窒息新生儿争取抢救时间,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友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肥胖患儿在输液中针柄的有效固定方法.方法 将300例肥胖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翻转针柄固定法,对照组采用棉签垫于针柄下段针柄抬高法,对比2组方法的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翻转针柄法更适用于肥胖患儿手背静脉穿刺固定.
作者:姜海燕;彭小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儿肠梗阻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 2组在治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家长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家长的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肠梗阻围术期中的应用有利于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家长的满意率.
作者:刘亚琼;李青玲;邹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血、再出血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外出检查存在的护理风险,探讨了降低风险的护理管理对策,即培养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外出检查前的充分准备、规范患者外出检查流程、重视护送途中的病情观察及监护、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处理意外事件能力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认为对机械通气患者外出检查实施有效护理风险管理,可保障危重患者转运过程护理安全,防止护理纠纷发生.
作者:黄彩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总结了16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的心理疏导、抗休克、简要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疼痛及发热的护理、急性肾衰的防治护理、胃肠道及穿刺点的护理等.认为连续、良好的护理是确保栓塞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朱梅珍;袁丽;包燕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总结1例肺动脉闭锁并侧支封堵术后行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的护理经验,包括血管通路的护理、超滤和液体平衡的评估、预防出血、血滤管道管理、预防感染、体温的管理.认为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严密的护理计划可提高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杨燕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职业防护教育及岗前培训对护生职业伤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届实习护生122名为对照组,2010届实习护生120名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岗前教育后进入临床实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后再进入临床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强化职业防护技能.2组均在岗前教育后进行防护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经过职业防护教育的护生标准预防的概念较强,达到90.83%,观察组发生锐器伤后,91.67%的人及时处理和报告;对照组护生在发生锐器伤后即时处理和报告的只占52.46%.观察组对职业防护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职业防护,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在学校学习期间、岗前培训和实习期间对护生强化防护教育,可明显降低实习护生的职业伤害.
作者:郑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携负压装置大容量引流瓶行胸水引流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胸腔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自携负压装置大容量引流瓶行胸水引流,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情绪改善情况,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负性情绪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6.67%,观察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2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自携负压装置大容量引流瓶行胸水引流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玉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对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7月~2009年11月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7例,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值.结果 通过给予患者细心周到的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护理效果,患者较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加强护理,可以提高胺碘酮的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
作者:邓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2010年6月~2011年9月在本科住院的160例小儿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组则给予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肺部体征、咳嗽、气促和咯痰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部体征、咳嗽、气促和咯痰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可以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满意,操作简单易行,患儿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伍娣;李衬齐;袁燕玲;罗秀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总结了创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侵入性的技术操作、昏迷、住院时间长、抗菌素的不合理使用等.认为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能降低医院感染率、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继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通过制定和贯彻落实输液卡、瓶签制度,有效地防止了静脉输液中的护理差错,减少了护患纠纷,保证了护理安全.
作者:王文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患者胃管置入的方法.方法 将100例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置管方法为直接抬高床头30°转动管身置管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置胃管法.结果 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6%,对照组为 26%,2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置管不良反应,心率加快:实验组20%,对照组 45%,2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氧饱和度降低:实验组 8%,对照组36%,2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接抬高床头30°转动管身置管法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置胃管法,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徐莉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总结了对泰国清迈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管理体系的研修学习经验,体会到泰国护理管理从护理质量保证、风险管理、感染控制管理及人性化的理念等方面都有其可借鉴之处.认为各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应结合中国国情,学习泰国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服务理念,推动中国护理工作的持续良性发展.
作者:黄琪;张静华;曾彬;尹芳;师耀清;张朝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胰岛素开启后的封存方法直接影响药效和患者的安全.以往采用乙醇或聚维酮碘棉球压在胰岛素瓶口,再用胶布固定.此方法可能存在乙醇或聚维酮碘棉球潮湿、胶布不粘导致棉球脱落、棉球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而降低消毒防护作用等问题.本科针对此情况,采用医用输液瓶口贴,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吴春香;王翠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负压15°角桡动脉穿刺在新生儿采血中对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将新生儿室20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新生儿用低负压15°角桡动脉穿刺,对照组新生儿用传统法桡动脉穿刺,观察比较2种不同方法的桡动脉穿刺点青紫范围、血肿发生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穿刺点的青紫范围、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负压15°角桡动脉穿刺在新生儿采血中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有效保护新生儿血管,提高了患儿家属满意度.
作者:梁福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总结了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腹腔开放减压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腹压的监测、营养支持、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监测等措施.认为持续负压封闭引流具有不易堵管、高效引流的优点.且能及时清除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减轻组织水肿及防治感染、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加速创面的愈合、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冯海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总结了4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老年患者的护理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分析原因、提高认识、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制定规范有效的护理流程.认为有效的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胡秀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