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焱;刘青
目的 探讨应用低频脉冲电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52例产后尿潴留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采用低频脉冲电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物理诱导排尿治疗,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有效例数为24例,无效例数为2例,对照组有效例数为8例,无效例数为18例.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且产妇能自解小便的平均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应用电脑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产后尿潴留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对降低因产后尿潴留引起的导尿术及减轻产妇痛苦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秋燕;李晓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8例新生儿特重度烧伤的临床护理经验.护理措施包括早期、迅速、有效的输液护理、正确使用暖箱保温和采取烧伤保护性隔离、严密的病情观察、正确的烧伤创面护理、重视疼痛管理和营养支持、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认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新生儿特重度烧伤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促进新生儿康复.
作者:高凤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术在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误吸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和护理.方法 对38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误吸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呼吸的同时予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进行治疗,做好护理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施支气管肺泡灌洗患者术后呼吸频率较术前降低,血气分析提示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5).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有利于更好地救治急性酒精中毒合并误吸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并通过有效的护理能大大增加救治成功率.
作者:田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16例乳腺癌综合性治疗后骨转移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防止病理性骨折的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认为加强心理疏导及减轻疼痛尤为重要,对患者重拾治疗信心,提高生存质量有其重要意义.
作者:唐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与白天嗜睡及呼吸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 经多导睡眠图(PSG)确诊为OSAHS的患者114例,按BMI<24kg/m2(正常)、24kg/m2≤BMI<28kg/m2(超重)及BMI≥28kg/m2(肥胖)分为3组.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及多导睡眠图测量其白天嗜睡状况及呼吸功能指标(如: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低氧饱和度(LSaO2)、氧饱和度<90%时间占睡眠时间的百分比(Sa90)).结果 肥胖组的ESS、AHI、Sa90均显著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而MSaO2、LSaO2显著低于这两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ESS、AHI、Sa90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MSaO2、LSaO2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肥胖对OSAHS患者的白天嗜睡症状及呼吸功能均有影响.
作者:刘娟;刘志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特征、救治方法及治疗效果.包括利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本科1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根据其各种临床症状,各项实验室检查,给予对症治疗.认为DKA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应尽快作出正确的诊断,迅速补液及正确使用胰岛素,积极去除诱因.同时采用支持治疗,并严密观察病情、监测血糖.
作者:涂凤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临床上行肠造口术后,在开放造口时,由于伤口尚未愈合,伤口换药后会贴上水胶体敷料,以便更好地保护伤口、防止造口排泄物污染伤口.但是,伤口处皮肤由于针线缝合而存在凹凸不平,加之水胶体敷料与造口底盘融合性不佳,造口底盘的伤口侧难以贴稳,造口排泄物较易经未贴稳的伤口侧底盘而污染伤口,引起伤口感染.为此,本科利用IV3000敷料解决这一问题,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莉;刘高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剖宫产孕妇术前留置导尿管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择期剖宫产的正常孕妇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在手术前1天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处理,不接受心理干预.对2组孕妇的焦虑水平,导尿时的血压、心率,疼痛及不适发生率,以及导尿后尿液中非肾小球性红细胞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孕妇的焦虑水平、疼痛及不适发生率,尿液中非肾小球性红细胞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妇的在插尿管时的血压、心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孕妇留置导尿前进行心理干预,可减轻其心理、生理应激,导尿时的疼痛与不适及尿道粘膜的损伤.
作者:卢开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护士离职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对16名护士离职原因的分析,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医疗工作制度,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结果 护理岗位通过制度的改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人性化的关怀,护士的责任心增强,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优于运行前.结论 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是稳定医院护理队伍,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满足医疗护理需要的重要保障.
作者:安奕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及腹部按摩、药物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儿给予护理干预后体重较对照组增长明显,胃管留置及胃潴留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功能成熟及生长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率的发生率.
作者:孙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2004年6月~2010年2月86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的护理,认为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器械的准备,以及手术护士与医生的密切配合,患者病情的监测,对提高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成功率及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凤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20例老年主动脉夹层瘤患者覆膜支架植入术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疼痛的护理、血压和心率的控制;术后的呼吸系统护理、血压监护、手术切口护理、一般护理等.认为精心的护理为控制好心率和血压,正确指导活动和饮食,及时缓解疼痛治疗主动脉夹层瘤的成功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梅;杜正隆;邓海青;陈幻;王其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压疮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对压疮认识不够、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对压疮认识存在误区、压疮基础研究缺乏、压疮管理投入不足、护理措施不得力及护理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等.认为压疮重在预防,其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护理管理者应重视科学的管理,各级护理人员应找准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压疮发生率.
作者:蒋文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模式对肠造瘘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96例,按照住院号单双号进行分组.干预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心理干预模式进行干预治疗,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治疗,对2组病例进行生活质量比较.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模式有利于改善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罗瑞(女太);邹劲林;麦美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产后家庭保健服务对产妇产后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2组产妇出院后进行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职人员进行家庭保健服务.比较2组静息状态的心率、收缩压、空腹血糖、乳胀程度和心理状况.结果 产后7天,2组心率、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乳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后1周、4周、6周EPSD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抑郁情绪有较大改善,且产后4周、6周产妇的抑郁情绪改善较产后1周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产后家庭保健服务,对产妇身心状况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单鸿杰;钟秋莲;曾湘岚;罗朝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152例唇腭裂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患儿手术后麻醉苏醒期的呼吸道管理体会.主要从拔管前的呼吸道管理、拔管特征、拔管后呼吸道管理3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认为完善的气道管理,密切的生命体征观察是保证患儿平稳苏醒、手术成功的关键,是病人康复的前提.
作者:肖玲;吴夏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护患纠纷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包括加强护士法律知识的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护理管理,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优化护理质量.认为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护理质量可有效地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谢友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条件,了解不同洗手方法与医护人员依从性的关系,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保持手卫生,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将监测科室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洗手液流水洗手、佳润牌皮肤消毒液快速洗手,比较其洗手依从性以及洗手效果.结果 佳润牌皮肤消毒液快速洗手效果好,易被医护人员接受,洗手依从性显著提高.结论 为医护人员提供易于接受的洗手依从条件,才能提高洗手依从性,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胡娟;陈灿辉;董爱明;姜筱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总结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108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急救、治疗与护理,认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降眼压和手术治疗,严密观察围术期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治愈率,使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和帕力木·阿内瓦尔;木尼拉·阿布都热依木;努尔斯曼·阿巴白克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动脉端给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有轻度出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给药途径不同分为静脉组(传统静脉给药)和动脉组(动脉端一次性给药),进行自身交叉对照.观察2组透析结束后透析器凝血等级、穿刺点人工按压止血时间(min)、继发性出血情况.结果 38例患者入选,2组均能顺利完成透析,透析器凝血2级以下,抗凝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静脉组比较,动脉组压迫止血时间更短(P<0.05)、继发性出血倾向更低(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动脉端一次性给药用量较小,既达到有效抗凝,又能缩短按压止血时间、减轻继发性出血倾向.
作者:吴华;陆秋莲;彭晋红;张志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