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芳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依据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护理配合组(n=40)和综合护理配合组(n=4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的愈合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综合护理配合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配合组(P<0.05).综合护理配合组患者中疼痛2例,水肿1例,血管损伤1例,神经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5/40);常规护理配合组患者中疼痛6例,水肿3例,血管损伤2例,神经损伤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5%(13/40).综合护理配合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配合组(P<0.05).结论 下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手术室综合护理配合效果较常规护理配合好.
作者:钮静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小儿神经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36例小儿神经外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118)、对照组(n=118).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应用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静脉输液方式、输液并发症和对静脉输液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出院时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35.44±13.94)分高于对照组的(14.15±5.08)分,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7.45±3.05)分高于对照组的(90.15±2.9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输液方式的选择上,两组小儿头皮针、经外周静脉置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静脉炎、输液相关性感染、意外拔管脱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保障了临床静脉输液安全性、有效性,是提高静脉治疗质量的有效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作者:王倩云;聂惠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颁布的《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探索基层综合性医院新护士培训与管理方法,提高新护士岗位胜任能力.方法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院特点制定新入职护士培训制度和培训方案,对34名新护士采用全脱产集中理论授课、半脱产技能培训、临床大科轮转,采取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结果 岗前培训期间和当年度末综合基础理论考核得分(75.0±9.4)和(84.3±11.6);入职当年和第二年操作技能考核得分(95.0±1.3)和(93.7±1.7);入职第二年第一次和第二次三基理论考核得分(74.8±10.2)和(83.9±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层综合性医院新入职护士培训以《大纲》为蓝本,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培训方案,能提高新护士岗位胜任能力.
作者:裴维英;薛丽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物理预防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科收治的手术后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成干预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物理预防,比较两组临床情况.结果 干预组发生下肢肿胀、下肢疼痛程度、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物理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较常规护理更具有优势,具有较为肯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秋蕾;萨仁花;齐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结合国内外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因素变化对医疗机构内部资源配置的影响,综述了急诊老年患者滞留影响因素及急诊长时间滞留带来的危害,归纳分析了缓解急诊老年患者滞留问题的相关对策.
作者:程琳;施雁;李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收集并设计护士交接班表格,将其应用到优质护理病区,更好地方便护士、服务患者.方法 科室从2017年1月份开始自行设计交接班表格,并抽查200例患者的病情,检查管床护士知晓程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表格进行修改,于2017年5月份正式使用此表格,再次对200例患者的病情,管床护士知晓度进行抽查.结果 交接班表格使用后,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病情知晓合格率由84.5%上升到94%,能更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同时患者满意度由78%提升到90.5%,提升了护理质量.结论 此表格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宜在优质护理病房中推广使用.
作者:龚玥;郑雪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术前适应性训练在改善行漏斗胸矫形术患者负性情绪及降低术后疼痛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100例行漏斗胸矫形术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前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适应性训练,即行腹式呼吸、臀桥运动、排尿训练、行走练习等.于干预前后采用状态焦虑表(SAI)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测评;分别于术后1、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对患者疼痛感进行测量;评价两组患者24 h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I评分、术后24 h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48 h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行漏斗胸矫形术手术患者术前行适应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及术后疼痛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潜艳;董翠萍;李先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immunorelatedpancgtopenia, IRP)是指体内存在抗骨髓未成熟细胞膜的自身抗体[1];通过抑制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或)破坏不同发育阶段血细胞而造成外周血三系、两系或一系细胞减少的疾病. 年发病率约2-3/10万. 一般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例如环孢素A、醋酸泼尼松等. 妊娠合并免疫性两系减少及心功能不全患者较少,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极少,本科收治一位36周待产,免疫性两系减少,心功能Ⅱ—Ⅲ,经过护理后好转出院. 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永利;曾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本院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20例骨科住院患者按房间号奇偶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检查预约等候时间、异常检查结果、反馈时间、医嘱正确实施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和医师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模式可提高骨科护理质量.
作者:吴文;周弋钿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雷火灸治疗对人流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人工流产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100例患者在人流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患者人流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疗法.采用疼痛缓解效果评估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人流术后宫缩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1h、2h宫缩痛缓解明显,治疗前后两组疼痛缓解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用中医护理雷火灸治疗对人流术后宫缩痛有良好的疗效,该操作简便,无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丹;邱小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地震伤员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收集在院治疗的46名九寨沟地震伤员到达医院时及早期护理干预后对于疼痛的自评分数,并在伤员出院或转科时调查伤员对疼痛处置的满意度.结果 早期护理干预前后伤员在疼痛评分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伤员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住院期间伤员对疼痛处置满意度为100%.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伤员疼痛体验,提高伤员就医满意度,促进身心早日康复.
作者:马燕飞;陈斌;李叶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肠造口预防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本科4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应用护理循证的新理念及模式,制订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 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循证护理在预防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中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可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本文综述了SBAR沟通模式的概念、国内患者需求分析、开展SBAR沟通模式的方式和内容以及评价指标.认为一期乳房重建术围手术期SBAR沟通新模式减少了沟通不良引发的不安全因素,提升了医生和患者对护士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同时给护士提供了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模式,也为SBAR沟通模式在其他临床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作者:郭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减轻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穿刺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血液透析中心108例首次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常规消毒后穿刺,观察组于穿刺前1 h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后再消毒穿刺.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两组穿刺时的疼痛程度、记录穿刺前后收缩压(SBP)、心率(HR)的变化;用状态焦虑量表(SAI)、特质焦虑量表(TAI)、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舒适量表(GCQ)分别评估两组内瘘穿刺的心理状态.结果 观察组穿刺的疼痛评分、状态-特质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整体舒适度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前后平均收缩压和心率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穿刺后的平均收缩压和心率均较穿刺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明显减轻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穿刺时的疼痛,稳定其血压和心率,减轻其疼痛带来的焦虑情绪,提高其透析舒适性、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勤;张帆;吕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完全管理模式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护理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例)采取常规管理措施予以干预,观察组(n=50例)采用完全管理模式予以干预,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2个月.采用自行制订的量表对两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予以评估,采用痰细菌培养和涂片细菌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干预后3、6个月的痰菌转阴率,采用胸部X线检查两组患者病灶吸收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3、6个月痰菌转阴率和病灶吸收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依从性良好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94.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P<0.05).结论 完全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显著性改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
作者:刘艳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总结了14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心脏病患者的护理经验.包括治疗过程中加强基础护理,ECMO支持期间对抗凝的监测、生命体征的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管路的护理,强化呼吸管理,密切观察出血、感染、栓塞、肾功能衰竭和肢体远端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本组患者中9例患者成功拆除辅助,8例患者成功出院,ECMO辅助时间为63-156 h,平均(106±28.67)h,住院时间21-37 d,平均(28±7.56)d.2例因辅助后出现无法控制的大出血而死亡,2例因不可逆的心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因拆除后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引起死亡.
作者:王婷;莫丹;李九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实施方式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10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妇女根据所采用护理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产后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产后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效果、阴道肌力、各级肌纤维疲劳情况、护理前后性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情绪评分、护理前后盆底收缩压、静息压、压力性尿失禁发生频次、残余尿量水平.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阴道肌力高于对照组,各级肌纤维疲劳情况比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产妇性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性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情绪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盆底收缩压、静息压、压力性尿失禁发生频次、残余尿量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盆底收缩压、静息压高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频次、残余尿量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实施方式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产妇焦虑情绪,改善阴道肌力,缓解肌纤维疲劳,升高盆底收缩压、静息压,减少尿失禁发生和残余尿量,促进产妇盆底功能的改善和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陆晓慧;朱晓倩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对于临床上的严重感染,常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治疗. 在本科实际应用中,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米卡芬净钠时,输液器茂菲氏滴管内液体即刻变为乳白色,并且出现少量白色沉淀,及时更换输液器后上述表现消失,整个过程中患者未诉任何不适,为临床上安全、合理应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手术室专科护士实施肺癌胸腔镜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30例患者由手术室专科护士实施围手术期护理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普通护士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30例患者相关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与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由手术室专科护士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医院到家庭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接收的8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44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方法护理,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从医院到家庭的护理模式,比较观察不同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情况.结果 参照组患者遵医行为依从率72.73%,显著低于研究组患者的90.91%(P<0.05);出院后3个月、1年时段,研究组患者的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因感染和疲劳、心律失常和原有心脏病加重等因素而再住院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从医院到家庭的护理模式干预,其护理良好,不仅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而且能提升其遵医依从性.
作者:李月隐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