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赵超
胆道系统结构特殊,肝胆管分支深入肝内,解剖变异复杂多样,胆道系统疾病纷繁复杂,既有良性疾病,又有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有的很典型,有的则可以完全没有症状.
作者:和红春;张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明确内镜下胃-食管黏膜哨兵皱襞临床意义,提高对该征象的认识.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7月南山医院内镜检出的胃-食管哨兵皱襞1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皱襞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2例哨兵皱襞患者中,位于胃-食管黏膜连接处大弯侧8例,占67%;前壁2例,占17%;后壁1例,占8%;小弯侧1例,占8%.伴有反流性食管炎3例,占25%.皱襞活检组织学表现:病变可见柱状上皮、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有鳞状上皮,上皮有轻度增生.结论分布在胃-食管连接处的隆起性息内样病变,往往是哨兵皱襞,而非息肉,应先行皱襞病理组织学检查,有食管反流者,可行抗反流药物治疗,而不应被误为食管息肉切除.
作者:林木贤;张厚德;贺克俭;李明华;邬海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1341.4 nm Nd:YAP激光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内镜孔导入光导纤维至病变距离为0.5~1.0 cm,激光发射功率为15~30 W,每次激光发射时间为0.5~3s.结果200例广基消化道息肉中,直径<1.0 cm(n=176)者一次治愈率100%;1.0~1.5 cm(n=20)者1~3个月后复查有5例仍有残留,再次治疗后未见复发;直径≥1.5 cm(n=4)者经3~4次治疗后息肉全部消失.经随访6个月以上均未出现复发、癌变和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结论内镜下1 341.4 nmNd:YAP激光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修岭;白鸽;杨玉秀;张慧丽;张炳勇;马军忠;贾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年间胃镜下胃息肉进行重新分型并对息肉本身的急、慢性炎症、癌前改变、癌变以及不同类型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胃镜下胃息肉的检出率为3.0%(250/8 319),男性1.6%(71/4 448),女性4.6%(179/3871);单发和多发息肉分别占66.8%和33.2%,平均(2.2±2.9)枚;236例进入病理分析,胃底腺、增生性、腺瘤及炎性纤维性息肉分别占28.0%,25.0%,0.8%和0.4%,有45.3%镜下息肉病理检查无息肉组织发现(组织学阴性息肉);胃底腺(3.8±4.8)较增生性(1.7±1.4)和组织学阴性息肉(1.4±1.0)多发;胃底腺、增生性和组织学阴性息肉本身中度以上慢性炎症分别占0,61.0%和54.2%,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分别为0%、40.7%和31.8%,萎缩分别占0,8.5%和12.1%,肠化生分别为1.5%,37.3%和17.8%,不典型增生分别占1.5%,8.5%和3.7%,胃窦粘膜H.pylori检出率分别为7.6%,20.3%和33.6%,未发现癌变改变;胃底腺息肉全部分布在底、体部,增生性息肉分布于全胃,组织学阴性息肉分布于全胃但以胃窦多见.结论胃息肉的检出率较低,女性多见,单发多见;以胃底腺、增生性和组织学阴性息肉多见,其它类型少见;胃底腺息肉分布于底、体部,增生性息肉分布于全胃,急性炎症、明显的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H.pylori感染多见于增生性而极少见于胃底腺息肉.
作者:何晋德;廖晓云;刘玉兰;倪鹏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电视内窥镜的喉微创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支撑喉镜下电视内窥镜的喉微创外科手术治疗56例患者,其中32例采用全身麻醉,24例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结果56例病人全部成功完成手术,其中除1例双侧声带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双侧声带剥皮术后.,病检报告双侧声带均出现癌性病变后行全喉切除.其余55例,随访6~36月,发音恢复正常者50例,发音功能明显好转5例,均未见复发.并发症:有2例门齿松动,有2例舌体麻木,术后20~30 d恢复.结论支撑喉镜下应用内窥镜的喉微创外科手术是一项较好的喉外科技术.
作者:贺广湘;孙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该文总结了176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22例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结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提高ERCP诊疗水平.方法ERCP操作方法中采用推进法24例;拉直法152例;EST治疗中19例采用退刀法;3例行针切开窗术.结果本组23例插管未成功或未能确诊的病例中,采用推进法60.87%,疑难ERCP26.09%,胆管下段癌13.05%.结论拉直法、选择性造影技术、乳头旁憩室、胆管下段癌、单纯硬化性乳头是影响ERCP造影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只有在熟练掌握ERCP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好治疗性ERCP.
作者:张锦华;庄剑波;金安琴;缪国英;缪连生;袁菊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色素染色和结扎治疗术对早期胃癌的诊疗价值.方法对胃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美蓝染色剂,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活检.在黏膜染色的指引下,对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下结扎治疗术.结果对胃癌可疑患者112例行美蓝染色,99例(85.87%)病灶区域染色不均匀或出现重染色区域,取病理活检证实早期胃癌27例.术后随访2年,1例于第3年复发,17例未见复发;6例经内镜下结扎治疗术后再度行胃癌根治术,手术切除标本经连续切片未发现肿瘤细胞,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结合黏膜色素染色和结扎治疗术不仅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性,而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徐峰;刘华;许春进;陈玉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联合病理取材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49例肺癌患者的纤支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钳检、刷检和针吸活检(TBNA)三种不同病理取材方法对肺癌诊断的阳性率.结果钳检、刷检、TBNA的阳性率分别为80.3%,66.7%和71.9%,三者联合病理取材的阳性率为94%.不同病理取材阳性率与肺癌的镜下类型有关.结论纤支镜下联合病理取材可提高肺癌的病理学诊断率.
作者:赵惠莉;曾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头小切开情况下,以德国medwork碎石器治疗1.0 cm以上胆总管结石效果.方法31例患者,男17例,女14例;1枚结石12例,2枚结石15例,3枚以上结石4例;结石大小:1.0~1.9 cm 19例,2.0~3.1 cm 12例.十二指肠镜下先行ERCP,待胆总管显影并发现结石后,即可行乳头切开,切开长度限制在1.5 cm内.31例患者均先用碎石网篮碎石,而后取石.结果31例患者,30例取石成功,成功率96.8%.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在乳头小切开情况下,使用德国medwork碎石器,操作简单、安全,碎石成功率高,可有效避免乳头切开过小,不易插入碎石网篮的缺点.
作者:史学森;王丽娟;祁淑华;白瑞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镜直视下水囊扩张治疗食道狭窄的疗效.方法应用电子胃镜及水囊导管扩张器在直视下治疗食道狭窄86例.结果该组扩张前口径0.6~1.0 cm者24例,0.3~0.5 cm者55例,<0.3 cm者7例,扩张后症状改善,口径>1.2 cm显效者49例,口径0.6~1.1 cm有效者34例,有效率96.4%,无效3例.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病人痛苦小,疗效迅速、可靠.
作者:张初民;韩盛玺;宋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内镜下射频治疗食管癌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射频治疗早期食管癌及晚期食管癌癌性狭窄12例.其中早期隆起型3例;晚期重度狭窄7例;食管癌支架术后再狭窄2例.结果3例早期隆起型食管癌均为1,2次灼除,7例晚期食管癌性重度狭窄1~2次射频烧灼后,食管管腔变宽.行食管记忆台金支撑架放置术,2例食管癌支架术后再狭窄者,经射频治疗1次后,梗阻消除,成功率为100%,无1例大出血及穿孔发生.结论内镜卞射频治疗食管癌简便、安全、有效、可靠,为消化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性狭窄的新手段,且设备价廉,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
作者:吴克拉;杨天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镜导引下小肠插管灌肠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胃镜直视导引下将导管由活检孔插入十二指肠远端,留置行小肠双重造影检查.结果57例小肠造影均一次插管造影成功,检查时间约30~45 min.检出小肠疾病22例,阳性率38.6%.对回盲部,升结肠病变也有价值.结论该方法插管及造影时患者痛苦小,时间短,成功率高,适应症广.内镜与造影检查结合,互为补充,方法简便易行可靠,易于推广.
作者:李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探讨与慢性胆囊炎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菊兰;朱戎;宋邦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阴道成形术是治疗女性先天性无阴道的外科手术,其术式繁多,各有优劣.我院妇产科在开腹乙状结肠、回肠及腹膜阴道成形术的基础上,结合腹腔镜手术的经验,探索了腹腔镜下腹膜阴道成形术的新术式,于2001年11月30日首次在临床中取得成功.
作者:许可可;廖莳;杜敏;曾秀华;罗光楠;王春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癌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癌的内镜及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癌临床上少见,诊断上内镜为首选,内镜表现为结节或息肉型,溃疡型.结论早期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可疑患病者,应做内镜检查及病检,提高早期诊断率,方可提高疗效.
作者:易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尿道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男性尿道结石16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碎石,碎石时间6~25 min,术后无明显出血、感染.及尿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尿道结石疗效确切、安全、易操作,是治疗尿道结石的较好的方法.
作者:王固新;夏昕晖;姜海洋;张东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总结内镜诊断26例食管多原发癌分析其发病及误诊原因,探讨防止误诊的对应措施.方法对该院1995年~2003年间内镜检查中疑诊为食管癌的病人采取食管全段卢戈氏液染色及多处多点分别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对确诊病例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结果共检出食管多原发癌26例,其中同时性癌24例,异时性癌2例;双发癌25例,三发癌1例,共检出癌灶53处,其中高分化鳞癌9处,中分化鳞癌32处,低分化鳞癌10处,原位癌2处.结论归类食管多原发癌的可能病因;误诊原因;内镜检查中防止误诊的措施.
作者:史文忠;闫同庆;牛素琴;高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不同术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将因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患者按Billroth Ⅰ式、Billroth Ⅱ式进行分组,对临床、内镜、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63.64%(Billroth Ⅰ式、Ⅱ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镜下见胆汁反流者56.82%;残胃及吻合口溃疡9.47%;不典型增生12.88%;残胃肠化14.02%(Billroth Ⅰ式、Ⅱ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残胃癌8.33%,其中胃溃疡术后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更容易发生残胃癌(X2=12.84,P<0.001),Billroth Ⅱ式术后残胃癌发生率(9.22%)明显高于Billroth Ⅰ式术后(4.26%),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要严格掌握胃切除指征,且手术后应定期内镜检查.
作者:黄涛;任权;冯迎春;冯志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总结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经验和预防胆道损伤的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施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符合手术适应证的98例,均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属于相对或绝对禁忌证的72例,其中伴胃次全手术4例,慢性萎缩性结石性17例,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1例;合并高血压28例,合并心率失常19例,合并冠心病4例.结果全组病人均成功地施行了LC手术,术后无出血、胆漏、黄疸及胆道损伤.随访至今,病人反应良好.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既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属于相对或绝对禁忌证的一部分患者,可以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能有效预防胆道损伤及术后腹腔感染.
作者:宋新;李玉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TURP联合TUVP治疗BPH64例,平均年龄69.8岁,其中Ⅰ度增生8例,Ⅱ度37例,Ⅲ度以上19例.随访3~18个月.结果BPH术后排尿功能均恢复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切除前列腺腺体23.5 g,手术时间62 min.国际前列腺症状平分(I-PSS),术前27.8分,术后7.5分.生活质量评分(QOL)术前5.1分,术后1.8分.剩余尿量(RUV)术前140.5 ml,术后8 ml.大尿流率(Qmax)术前7.6 ml/s,术后15.1 ml/s.结论TURP联合TUVP治疗BPH兼有二者的优点:出血少,手术速度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疗效显著,恢复快.
作者:方雪峰;黄朝荣;高永生;贾爱芳;周慧萍;谢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