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惠湘;邹益友;唐丽安;陈爱莲;刘家双;李刚
目的:采用三孔打结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方法:326例患者在全麻下采用三孔打结法行LC,脐部皮肤皱褶处截第一孔(10mm)置入腹腔镜,剑突下稍偏右截孔(5mm)为主操作孔,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cm处截孔(5mm)为辅助操作孔,借助自制的打结器,应用丝线结扎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胆囊从脐部孔取出。结果:采用此方法行LC成功率达100%,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术后恢复快。结论:三孔打结法LC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此方法进一步减少了手术的创伤,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林建华;李朝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痔的方法,并探讨该方法的利弊。方法:对3年中采用负压式痔结扎器治疗痔150例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恢复良好,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经随访1~3个月,情况良好,未见复发。结论:该方法疗效确切。
作者:徐远达;陶涛;朱本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修补颅底鼻内型先天性脑膨出的可行性。方法:根据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应用不同角度的高解像度内镜及图像监视系统探查鼻内颅底脑膜脑膨出病灶及骨壁缺损情况,切除疝入鼻内的变性脑组织和脑膜(如膨出不多可回纳者则不用切除),刮除骨缺损边缘及周围粘膜,用肌浆、筋膜、鼻粘膜及生物材料修补骨壁和脑膜缺损。结果:2例位于筛顶的脑膜脑膨出1次手术成功。1例蝶窦侧壁脑膜脑膨出并蝶窦和筛顶两处脑脊液鼻漏者,先后3次手术成功。1例蝶窦侧壁脑膜脑膨出骨缺损较大者,3次手术成功。结论:鼻内镜下经鼻入路进行颅底鼻内型先天性脑膜脑膨出修补术,具有安全、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张湘民;郭洁波;甘嘉裕;江广理;熊观霞;许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处理泡状中鼻甲的方法及其同预后的关系。方法:10例16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泡状中鼻甲患者在鼻内窥镜手术时,6例双侧病变者单侧行泡状中鼻甲外侧半切除术。对侧行泡状中鼻甲成形术,另外4例单侧泡状中鼻甲者均行中鼻甲成形术。观察两种处理方法术后创面上皮化完成时间及粘连情况。结果:术后创面上皮化完成时间:中鼻甲成形处理侧为6~16周,平均12周,单纯中鼻甲外侧半切除侧为16~28周,平均21周,两组间上皮化时间差异显著(P<0.01);术腔粘连情况:中鼻甲成形处理侧无1例发生粘连,未成形侧有1例发生粘连。结论:鼻内窥镜手术中泡状中鼻甲行成形处理,可以防止术腔粘连,缩短术后上皮化完成时间。
作者:宋文光;李永贺;龙孝斌;郭梦和;黄以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组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合理的胃镜检查时间。方法:对107例临床疑似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进行纤维胃镜检查。结果: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79例(十二指肠溃疡61例,胃溃疡7例,食道静脉曲张3例,食管炎1例,贲门粘膜撕裂症3例,十二指肠憩室2例,膈疝2例),小肠出血6例(3例小肠憩室,2例克隆氏病,1例小肠结核),咽血综合症3例,未检查出病因19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是年龄较大儿童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是婴幼儿消化道出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患儿在出血48h内纤维胃镜检查阳性率高,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急症胃镜检查是一种快速、准确、较安全的检查方法,同时可对小肠出血提出间接诊断依据。
作者:郭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1174例(192膝)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随机分组进行膝关节镜下清理术(A组)、膝关节镜下清理术+术后透明质酸钠(其胜)膝关节内注射(B组)以及单独应用透明质酸钠膝关节内注射(C组)三种方法治疗。术后随访1~4年,采用相关标准记分以确定各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别(α<0.05),但都优于C组。远期疗效以B组佳,优于其他两组(α<0.05)。结论:膝关节镜下清理术结合术后透明质酸钠膝关节内注射是治疗膝关节OA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贵清;蔡道章;戎利民;王昆;金文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使用金属支架治疗恶性狭窄。方法:在非X光胃镜直视下放置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33例,其中食管癌所致食管狭窄25例(肿块型9例,四周狭窄型16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6例,肺癌转移食管并狭窄2例。术后给予治疗和/或化疗。结果:本组病例放置成功率100%,术中无食管出血及食管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咽下困难、梗噎感、食管反流消失。术后与术前比较,吞咽困难明显改善达两个级别以上,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非X光胃镜直视下置入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恶性狭窄安全、可靠,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姑息性的治疗方法,术后放疗和/或化疗效果更佳。
作者:彭安邦;石魏;刘景生;邓晓湘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末端回肠炎(CTI)发病时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的变化。方法:经临床、内镜、病理学确诊的CTI 32例(男19例,女13例)与同期检查末端粘膜正常者30例(男19例,女13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对比分析。本研究选用NSE、嗜铬素A、S-100蛋白等几种单抗。结果:病理学检查,CTI有较多的淋巴滤泡,炎性细胞明显增多;CTI的NSE、嗜铬素A、S-100蛋白明显增多;5-羟色胺阳性细胞增多;CTI中IgG、IgM阳性细胞增多,IAG阳性细胞减少,CD45、CD20阳性细胞增多。结论:神经、免疫、内分泌在CTI发病时均有变化。尤其是肠道免疫反应在CTI的发病过程中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国华;左大镒;李平;冷明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资料和方法男9例,女6例,年龄25~63岁,病史1个月~3年,左侧声带息肉9例,右侧5例,双侧1例。 术前10~30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1mg,1%地卡因喉头喷雾麻醉3次,每次约0.5ml,直视下经鼻道进镜,待看清声带及息肉时,经活检管送入注药管,在环勺关节表面滴入1%Dicain 2ml,退出注药管,吸净多余药液及分泌物,嘱患者平稳呼吸,自纤支镜活检管送入微波同轴导线,以30~50mw功率凝固烧灼息肉中心或基底部,将息肉烧灼完全变成苍白色或焦碳状退镜。 结果:15例病人有13例治疗一次后声嘶改善,息肉消失无复发,2例3个月后复发,经再次治疗痊愈。
作者:王伟;王阁凤;张枢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全身麻醉时通常要行气管插管,部分患者因解剖或病理因素不能在直接喉镜明视下完成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引导行气管内插管是处理已知气道困难的较好方法,损伤轻而费时少,可经口或经鼻插入,对病人的刺激也远较直接喉镜为小,尤其适用于咽喉部相对干燥无血,非紧急状态的病人,纤维内窥镜处理困难气管插管成功率约在92%~98.5%之间。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当患者存在会厌偏大、会厌上囊肿、口咽肿瘤或炎症和颈椎严重弯曲畸形等情况时,会厌尖端会碰到咽后壁,应用纤维内窥镜引导插管则难成功。针对此种情况,作者采用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后退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法,为2例病人插管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宋吉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在4年时间内对369例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病人进行了观察与治疗,他们至少有一次出血史。方法:113例行食道静脉套扎术(EVL)治疗,26例行胃底静脉栓塞术(GVS)治疗,31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31例行断流手术,16例行EVL和TIPS治疗,20例行EVL和断流手术,3例行GVS和断流手术治疗,6例行GVS和TIPS治疗,7例行EVL、断流手术和TIPS治疗,2例行GVS、TIPS和断流手术治疗,114例为内科保守治疗。结果:1年内,EVL的再出血率为20%(23/113),GVS的再出血率为19%(5/26),TIPS再出血率为9.7%(3/31),断流手术再出血率为6.9%(2/31)。凡进行了两种或3种治疗的病人,1年内无再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再出血率为60%(68/114)。EVL的死亡率为0.88%(1/113),GVS的死亡率为0,TIPS的死亡率为12.9%(4/31),断流手术为16.3%(5/31)。凡进行两种或三种治疗的病人,1年内无死亡,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为30%(34/114)。讨论:对于食道胃底张静脉并伴有至少有一次出血史的病人,应尽早进行内镜,介入或手术治疗。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对病人远期存活将有帮助。
作者:李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原因,结合文献探讨如何避免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1月~2000年12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08例资料。结果:4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横断1例,术中发现并剖腹行胆总管断端吻合T管引流。结论:胆道损伤是LC的严重并发症、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诊断和治疗也不同,其后果对病人和术者都是灾难性的。
作者:夏存林;朱月清;王源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纤支镜代替胸腔镜检术对胸膜疾病的诊断体会,用纤支镜代替胸腔镜对33例胸膜疾病患者作胸膜腔检查。结果发现胸膜结核13例,胸膜恶性间皮瘤1例,肺腺癌胸膜转移1例,脓胸1例,非特异性胸膜炎3例。14例气胸患者,发现胸膜粘连带形成的有6例,胸膜下肺大泡3例,未发现病灶的5例。经追踪观察发现该法对胸膜腔积液病因诊断符合率达84.2%,特异性100%。对气胸病因的诊断达57.1%。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4.2%,且多数较轻微。说明使用纤支镜代替胸腔镜对胸膜疾病的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为一种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永碧;林兮;赵甫成;刘婉清;程德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于1996~1998年胃镜诊断3例Dieulafoy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4岁、33岁、48岁。1例喝酒后发病,2例无明显诱因。均急性起病,反复呕血及黑便,1例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量500~1*!600ml。病灶位置分别于贲门下3cm小弯侧后壁,贲门下6cm小弯后壁。镜下见粘膜溃烂,中央小动脉呈博动样喷血。1例镜下喷凝血酶及局部注射肾上腺素(1:10*!000)后出血停止,随访半年不复发。2例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对此病认识的提高,国内报道逐渐增多,但都是零星报道。复习90年代国内文献,见散在报道203例,连同我院共206例。分析如下。
作者:徐自强;罗学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6年10月~1999年3月,我们对11例腹腔镜肿瘤病人进行腹腔镜探查、活检和放置腹腔化疗泵,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4例,女7例,年龄37~65岁。因腹胀,食欲不振,消瘦等不适收入内科诊治。CT、B超示大网膜增厚,壁层腹膜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大量腹水。腹水检查发现有大量癌细胞,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腹腔镜探查。
作者:胡三元;于文滨;王培林;李波;亓玉忠;张建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鼻咽癌的临床价值。方法:从1997年7月~2000年2月,采用电子支气管镜对345例鼻咽癌患者行鼻咽部检查。结果:检出初诊鼻咽癌患者235例;肿瘤残存8例;肿瘤复发16例。结论:电子支气管镜可清晰地观察鼻咽各部,对鼻咽癌的诊断、随访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刘立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使内窥镜检查结果图片化,为临床医生和病人提供直观确切的图像资料。方法:开发、设计和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内窥镜检查获取的图像进行捕获、优化处理、存储及打印,集标准化的报告书写、文档管理、精美的图文报告于一体。结果:通过对360例病人不同内窥镜检查结果的实际临床应用,图片质量优良率达到了98%。结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内窥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获得的图像质量优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切实直观的图像资料,便于病人的会诊、转诊及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为临床科研提供了可靠的图像资料,价格低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赵跃青;欧阳罗芬;任忠梅;刘义;张普毅;陈晶;林静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肠道病变(包括癌症)的高发病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诊治手段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常规胃肠内镜诊断是基于粘膜和粘膜下异常的总体形态特征而做出的。现有内镜靠肉眼在白光照射下观察,只能发现形态或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病灶,如突起的肿块、凹陷的溃疡,且能被察觉的腺瘤样息肉的直视差别准确性也较低。而对于微小的、扁平病变或慢性肠炎、Barret食管等没有显著表征的病变,根本无法发生,常导致漏诊。
作者:张阳德;唐贵林;刘东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旨在观察奥美拉唑与西米替丁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切除术后溃疡创面的愈合率、缓解疼痛及预防出血的作用。方法:81例隆起性病变均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奥美拉唑20mg,2次/d,对照组口服西米替丁400mg,3次/d。服药期间观察胸骨后,上腹部疼痛及有无出血、穿孔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溃疡创面愈合率为95.24%,对照组为71.9%。(P<0.01);治疗组1周内有疼痛者9例,对照组为21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1周内出血1例,而对照组有6例,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切除术后,应常规应用奥美拉唑治疗。
作者:沈磊;王颖;刘军;谭诗云;罗和生;沈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三管一孔一脏器”技术在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自制免气腹装置应用“三管一孔一脏器”技术完成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例并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除1例中转气腹外,11例均顺利完成LC手术,无胆道损伤,无胆漏。结论:“三管一孔一脏器”技术方法适用于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作者:俞金龙;方驰华;黄淑馨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