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诊治分析:附2例报告

邓晓;邱莎莎;杨庆春

关键词:胰腺肿瘤/治疗,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诊断,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告2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病灶化于胰体部,伴淋巴结肿大;1例位于胰尾部.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采取CHOP方案化疗,效果良好.结论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化疗有较好的疗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Vater壶腹部肿瘤的局部切除治疗:附2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局部切除治疗Vater壶腹部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8例Vater壶腹部肿瘤患者实施局部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胰瘘1例,切口感染1例,经相应治疗均痊愈,并发症发生率10.7%.对25例随访1~9年,1,5年存活率分别为92%和32%.结论 局部切除可使部分壶腹部肿瘤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效果.其创伤小、恢复快、对高龄、一般情况差、有严重合并症等高危因素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尹国锋;冯留顺;李捷;郭文治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两种胆肠内引流术临床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襻式胆肠内引流术与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采用不同胆肠内引流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分组原则行肌肠改良襻式内引流术39例和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45例,并随访1~2年,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减黄效果、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胆管炎发生率.结果 两组具有相同的减黄效果.两组的手术吻合时间分别为(53±11.2)min和(72.4±9.5)min;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79.2±4.4)h和(93±6.5)h;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1%和13.3%.改良袢式组各项指标优于Roux-en-Y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襻式胆管-空肠内引流术的近期和长期疗效肯定,可作为胆肠内引流的首选手术方式.

    作者:张志伟;尹昌生;荆信彬;江志杰;陈本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附72例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9月间经手术治疗的7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根据接受手术时间早晚及是否进行肠内营养(EN),分为: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早期+TPN+EN组,延期+TPN组,延期+TPN+EN组.全组发生术后并发症72例,死亡23例,延期+TPN+EN组在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方面较其他组有明显降低,而在术后并发症与其他组无区别.结论 在早期维持SAP患者生命体征及内环境稳态的情况下,延期行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充分引流,尽早进行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

    作者:周东;张毅;梁道明;袁勇;李思齐;陈嘉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的胰头癌、十二脂肠乳状癌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各并发症的可能原因及术中、术后处理措施.结果 共2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4.5%.其中胰瘘并腹腔感染9例,胆瘘并腹腔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7例,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胃排空障碍1例;死亡4例,病死率4.3%.其中3例死于胰瘘并腹腔严重感染,1例死于人造血管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仍有一定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正确评估患者病期的手术耐受力,规范术中操作,积极处理并发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朱友国;吴飞跃;罗嘉;周德善;欧阳永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腺癌根治术后应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胶囊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胰腺癌根治术后应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胶囊(S-1)化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20例胰腺癌根治术患者予吉西他滨和替吉奥胶囊(S-1)联合化疗,2周1个疗程,每疗程第1天静脉滴注700 mg/m2吉西他滨,并连续7 d口服替吉奥胶囊每日50 mg/m2,之后停药1周,共10个疗程,并与20例单纯手术患者进行疗效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 rank检验生存率.结果 化疗组中位生存期33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P<0.05);化疗组2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7.4%和39.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4%和15.3%(P<0.05);化疗组化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化疗前和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化疗组化疗毒副反应WHO分级多为Ⅰ,Ⅱ级,未出现Ⅳ级毒副反应者.结论 胰腺癌根治术后予吉西他滨和S-1联合化疗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毒副反应较轻,是胰腺癌根治术后有益的辅助治疗方案.

    作者:陈戎;伍尚标;苏榕;李志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疝修补术前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疝修补术手术前行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疝修补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后10 min使用抗生素,A组于扩容性补液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后使用抗生素,B组于给予生理病理需要量的1/2后使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应用升压药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优于B组;在应用升压药方面,少于B组;3项临床观察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结论 行疝修补术患者术前抗生素在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麻醉后10 min使用效果为好,可降低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手术的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戴旻晖;陆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乙醛脱氢酶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结肠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中ALDH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ALDH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ALDH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5%(75/98),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13.3%(2/1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LDH1表达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该3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阴性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阳性组患者.结论 ALDH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结肠癌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及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作者:李亭;胡立强;齐海智;贺志军;吴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液体复苏联合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意义

    目的 观察液体复苏联合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符合标准的3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即晶胶联合组(A组)和晶胶联合大黄组(B组).观察不同复苏方案对红细胞压积(HCT),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胃黏膜pH值(pHi),血乳酸,液体滞留总量,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D1),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B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后的HCT为(30.5±6.9)%,ScvO2为(81.0±15.8)%,pHi为(7.9±1.5),血乳酸为(1.3±0.7)mmol/L,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70.0±16.8)h,液体滞留总量(425.5±90.5)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6±0.8)d,病死率为6.7%,MODs发生率为20%(P<0.05).结论 SAP早期,以晶、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同时联合应用大黄,可有效恢复循环血容量,缩短正平衡持续时间,增加组织灌注和氧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从而显著改善SAP的预后.

    作者:彭晓晖;张奇;刘巍立;刘宏;王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个体化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保守治疗46例,手术治疗17例;总治愈率为88.9%(56/63),其中非手术组治愈率为91.3%(42/46),手术组治愈率82.4%(14/17).结论 正确把握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个体化诊治原则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玉柱;张莉;秦涛;薛飞;胡明星;唐强;张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加荷包捆绑套入式在胰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的预防方法.方法 2004年4月-2009年7月对30例PD术行胰肠吻合时,先用4-0 Prolene线往返缝合胰腺断面,然后用单层连续缝合加荷包捆绑套入式胰肠吻合,主胰管外引流.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全组吻合时间平均(15.0±1.7)min,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瘘,无胰腺残端及空肠袢出血.结论 以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行胰肠吻合,并采用荷包捆绑套入式的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作者:张宇;张娜;李正平;米自强;罗道蕴;杨洪吉;邓小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Annexin Ⅰ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AnnexinⅠ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方法 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胰腺癌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尤其是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5%,癌旁组织为37.5%,正常胰腺组织为20%,三者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与免疫检测方法 结果 一致.结论 AnnexinⅠ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关,提示AnnexinⅠ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付海峰;贺德华;许安荣;张华;李桂中;黄凯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利用腹腔镜技术改进开腹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

    目的 探讨将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操作流程应用于开腹脾切除术的借鉴价值.方法 总结以往的腹腔镜脾切除术,设计新的开腹脾切除术的流程(改进开腹脾切除术).选择61例脾切除术病例,分为传统开腹组和改进手术组,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和并发症,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 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97.3±23.6)min,术中出血量(264.4±46.6)mL,24 h引流量(285.5±76.5)mL.改进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52±13.7)min,术中出血量(105.0±31.0)mL,24 h引流量(110.3±39.5)mL;上述指标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手术组无术中大出血和胰瘘发生,改进手术组的术中治疗费用较传统开腹组高(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后的开腹脾切除术在控制手术时间和出血风险上具有优势.合理地应用先进手术器械可以更好地实现微创理念.

    作者:朱安龙;朴大勋;侯彦伟;尹雪峰;许军;姜洪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老年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间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254例(老年组,年龄≥60岁)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对照组,年龄<60岁)258例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男:女=1.00:1.27.胆源性因素占发病原因的70.9%.其中轻症(MAP)218例,治愈216例,死亡2例(0.92%);重症(SAP)36例,治愈23例,死亡13例(36.11%).病死率与年龄、轻重程度有关(P<0.01).对照组,男:女=1.00:1.00.胆源性发病因素占46.1%.MAP 216例.均治愈,SAP 22例治愈19例,死亡3例(13.6%).老年组血淀粉酶(1 054.97±775.60)U/L及总胆红素(40.97±37.11)μmol/L升高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CT检查的阳性符合率(68.9%)明显高于B超(22.8%)(P<0.01).老年组行手术治疗65例,ERCP 46例占70.8%,常规手术治疗26例,对照组手术治疗51例,其中ERCP28例,常规手术治疗23例.老年组有35例发生不同种类并发症(13.8%)多于对照组的20例(7.8%)(P<0.05).结论 老年AP胆源性因素居多.血淀粉酶及总胆红素升高明显;并发症多;病死率高.CT是AP首选的辅助检查.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ERCP对于胆道梗阻、感染引起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较为适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高,且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作者:苏明琪;张辉;周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方法的改进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技术的改进和效果.方法 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手术流程及方法 进行改进,并与传统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闯、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组较传统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胰瘘的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论 改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简便、省时,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双海;周一夫;陈胜;汤晓东;薛红娣;周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7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其中4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为胰体尾部癌.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结果 7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脾切除2例,胰周坏死组织清除+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胰尾囊肿切除+脾切除术1例,假性囊肿内引流+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均未再发生出血.结论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有症状的患者,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应附加脾切除术.

    作者:赵德希;张绍庚;慕宁;刘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诊治分析:附2例报告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告2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病灶化于胰体部,伴淋巴结肿大;1例位于胰尾部.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采取CHOP方案化疗,效果良好.结论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化疗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邓晓;邱莎莎;杨庆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肝片形吸虫病1例

    患者女,29岁.因右上腹钝痛反复发作8年余,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及发热等,于2008年3月8日入住我院.体查: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邱红根;杜幼芹;杨家英;朱耀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titis,ABP)的优化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余收治的159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及有无胆道梗阻分为轻症非梗阻型(68例)、轻症梗阻型(43例)、重症非梗阻型(27例)、重症梗阻型(2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先给予非手术治疗.对于伴有胆道梗阻的64例,根据解除梗阻的不同术式,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开腹手术组,对比使用不同治疗方案的各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不伴梗阻的95例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且轻症组与重症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梗阻的64例中,入院后24 h内均行手术治疗.开腹手术组(26例)各指标与内镜治疗组(38例)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差于后者(P<0.05).结论 胆源性胰腺炎应分型而治.非梗阻型ABP(轻型和重症)早期非手术治疗效果好;梗阻型ABP在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是治疗关键.内镜途径解除胆道梗阻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更满意,是治疗梗阻型ABP的首选途径.

    作者:秦静;赵振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腹腔感染并SIRS患者血清MDA和SOD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治疗腹腔感染SIRS时加用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将50例腹腔感染致SIR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及观察组(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动态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观察组第2,4天血MD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SO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体温、白细胞计数下降亦快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能降低损害因子MDA,升高保护因子SOD,阻止全身炎症反应升级,对治疗SIRS有增强作用.

    作者:熊进文;黄海球;唐万兵;刘忠民;杨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结果 33例中胰岛素瘤18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胃泌素瘤4例,胰高血糖素瘤2例.其中29例进行根治行切除,4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总手术切除率为87.8%,术后发生胰瘘5例,肠梗阻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7±3.5)年(9个月至14年),其中恶性14例患者总的1年和3年生存率为71.4%和50.0%,在随访期间19例良性患者全部存活.结论 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尤为重要,术中胰腺探查结合术中B超是定位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斌;毕品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