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疝修补术前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

戴旻晖;陆璨

关键词:疝/外科学, 抗生素预防, 麻醉, 硬膜外, 联合, 扩容性补液
摘要:目的 探讨疝修补术手术前行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疝修补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后10 min使用抗生素,A组于扩容性补液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后使用抗生素,B组于给予生理病理需要量的1/2后使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应用升压药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优于B组;在应用升压药方面,少于B组;3项临床观察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结论 行疝修补术患者术前抗生素在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麻醉后10 min使用效果为好,可降低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手术的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个体化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保守治疗46例,手术治疗17例;总治愈率为88.9%(56/63),其中非手术组治愈率为91.3%(42/46),手术组治愈率82.4%(14/17).结论 正确把握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个体化诊治原则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玉柱;张莉;秦涛;薛飞;胡明星;唐强;张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加荷包捆绑套入式在胰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的预防方法.方法 2004年4月-2009年7月对30例PD术行胰肠吻合时,先用4-0 Prolene线往返缝合胰腺断面,然后用单层连续缝合加荷包捆绑套入式胰肠吻合,主胰管外引流.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全组吻合时间平均(15.0±1.7)min,均未出现胰肠吻合口瘘,无胰腺残端及空肠袢出血.结论 以Prolene线单层连续缝合行胰肠吻合,并采用荷包捆绑套入式的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作者:张宇;张娜;李正平;米自强;罗道蕴;杨洪吉;邓小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两种胆肠内引流术临床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改良襻式胆肠内引流术与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采用不同胆肠内引流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分组原则行肌肠改良襻式内引流术39例和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45例,并随访1~2年,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减黄效果、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胆管炎发生率.结果 两组具有相同的减黄效果.两组的手术吻合时间分别为(53±11.2)min和(72.4±9.5)min;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79.2±4.4)h和(93±6.5)h;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1%和13.3%.改良袢式组各项指标优于Roux-en-Y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改良襻式胆管-空肠内引流术的近期和长期疗效肯定,可作为胆肠内引流的首选手术方式.

    作者:张志伟;尹昌生;荆信彬;江志杰;陈本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目的 胰十二指肠手术方式的改进以预防和减少术后胰瘘、胃瘫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肠吻合采用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胰管内置支撑管经腹壁引出体外.术中常规放置鼻饲空肠营养管于胃空肠吻合口输出袢远侧.结果 68例患者中有6例术后出现胰瘘,发生率为8.82%;通过持续腹腔引流管通畅引流而治愈.3例术后出现胃瘫,发生率为4.41%;经空肠鼻饲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治愈.全组无1例死亡.结论 该术式的改进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胃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徐权斌;叶永强;王戈;郭祥峰;李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乙醛脱氢酶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结肠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中ALDH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ALDH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结肠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ALDH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5%(75/98),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13.3%(2/1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LDH1表达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该3因素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阴性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阳性组患者.结论 ALDH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结肠癌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及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作者:李亭;胡立强;齐海智;贺志军;吴建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腹腔感染并SIRS患者血清MDA和SOD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治疗腹腔感染SIRS时加用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将50例腹腔感染致SIR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及观察组(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动态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观察组第2,4天血MD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SO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体温、白细胞计数下降亦快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现代医学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能降低损害因子MDA,升高保护因子SOD,阻止全身炎症反应升级,对治疗SIRS有增强作用.

    作者:熊进文;黄海球;唐万兵;刘忠民;杨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结果 33例中胰岛素瘤18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9例,胃泌素瘤4例,胰高血糖素瘤2例.其中29例进行根治行切除,4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总手术切除率为87.8%,术后发生胰瘘5例,肠梗阻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7±3.5)年(9个月至14年),其中恶性14例患者总的1年和3年生存率为71.4%和50.0%,在随访期间19例良性患者全部存活.结论 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尤为重要,术中胰腺探查结合术中B超是定位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斌;毕品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收治的胆石症患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253例,其中微创保胆取石术13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例,开腹胆囊切除术95例.结果 120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非器质性胆囊切除后综合征11例(9.2%),133例保胆术后发生非器质性保胆术后综合征11例(8.3%).结论 胆囊是否切除与胆囊手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无直接关系,胆道压力变化及长期清淡饮食导致的胆道顺应性下降可能是发生胆囊切除或保胆术后综合征的病因;胆囊功能的保留对缓冲与维持正常的胆道压力至关重要;胆道功能康复训练将有效降低上述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荣万水;刘京山;曾庆敏;孔德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方法的改进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流程及技术的改进和效果.方法 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手术流程及方法 进行改进,并与传统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闯、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改良组较传统组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胰瘘的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论 改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简便、省时,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双海;周一夫;陈胜;汤晓东;薛红娣;周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胆管炎诊治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是存胆道梗阻的基础上合并严重感染而引起感染性休克及全身多器官衰竭的危重疾病,其病死率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及时诊断和救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ACST近年来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包括ACST的病因、诊断标准、诊断的技术方法 以及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等.

    作者:徐周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细菌易位的研究现状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伴有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BD).IBD可致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是SAP肠源性感染的来源.目前研究认为,SAP时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介质释放、肠黏膜细胞凋亡、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免疫功能受损、全胃肠外营养、肠运动障碍等诸因素相关.早期预测和评估IBD有利于及时采取肠黏膜屏障保护措施,减少SAP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附72例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9月间经手术治疗的7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根据接受手术时间早晚及是否进行肠内营养(EN),分为: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早期+TPN+EN组,延期+TPN组,延期+TPN+EN组.全组发生术后并发症72例,死亡23例,延期+TPN+EN组在病死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方面较其他组有明显降低,而在术后并发症与其他组无区别.结论 在早期维持SAP患者生命体征及内环境稳态的情况下,延期行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充分引流,尽早进行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

    作者:周东;张毅;梁道明;袁勇;李思齐;陈嘉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MAP3K10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3激酶10(MAP3K10)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Western blot及定量RT-PCR检测MAP3K10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显示MAP3K10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数(100%呈强阳性)明显多于癌旁组织(仅25%呈弱阳性)(P<0.05);(2)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91.7%的胰腺癌组织中MPA3K10蛋白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3)qRT-PCR检测显示,MAP3K10 mRNA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前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 MAP3K10在胰腺癌中存在异常激活,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胰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林凡;王敏;洪晓泉;李旭;王欣;秦仁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液体复苏联合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意义

    目的 观察液体复苏联合生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将收治的符合标准的3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即晶胶联合组(A组)和晶胶联合大黄组(B组).观察不同复苏方案对红细胞压积(HCT),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胃黏膜pH值(pHi),血乳酸,液体滞留总量,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D1),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B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后的HCT为(30.5±6.9)%,ScvO2为(81.0±15.8)%,pHi为(7.9±1.5),血乳酸为(1.3±0.7)mmol/L,液体负平衡出现时间(70.0±16.8)h,液体滞留总量(425.5±90.5)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6±0.8)d,病死率为6.7%,MODs发生率为20%(P<0.05).结论 SAP早期,以晶、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同时联合应用大黄,可有效恢复循环血容量,缩短正平衡持续时间,增加组织灌注和氧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维护重要脏器功能,从而显著改善SAP的预后.

    作者:彭晓晖;张奇;刘巍立;刘宏;王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诊治分析:附2例报告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告2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病灶化于胰体部,伴淋巴结肿大;1例位于胰尾部.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采取CHOP方案化疗,效果良好.结论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化疗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邓晓;邱莎莎;杨庆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疝修补术前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疝修补术手术前行扩容治疗后应用抗生素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疝修补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后10 min使用抗生素,A组于扩容性补液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后使用抗生素,B组于给予生理病理需要量的1/2后使用抗生素,对两组患者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应用升压药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术中自主感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优于B组;在应用升压药方面,少于B组;3项临床观察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结论 行疝修补术患者术前抗生素在补足生理病理需要量麻醉后10 min使用效果为好,可降低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对手术的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戴旻晖;陆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7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其中4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为胰体尾部癌.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结果 7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脾切除2例,胰周坏死组织清除+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胰尾囊肿切除+脾切除术1例,假性囊肿内引流+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均未再发生出血.结论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有症状的患者,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应附加脾切除术.

    作者:赵德希;张绍庚;慕宁;刘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

    目的 探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4例施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保留了胃肠道的完整性、肝外胆道、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功能,仅在壶腹周围和胆管后方保留有少量胰腺组织.结果 病理证实1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为内分泌肿瘤,2例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后2例发生胰瘘,经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8~20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征象.结论 对于胰头部良性肿瘤,特别是摘除困难的,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近全切除术是合理的选择.

    作者:周建平;张勇;董明;孔凡民;李昱骥;田雨霖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间在湘雅二医院行PD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逐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4/137),病死率6.57%(9/137);其中,胰瘘18例,发生率为13.1%,占总并发症的41.0%;死亡4例,占胰瘘病例的22.2%(4/8),占总死亡病例的44.4%(4/9).P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上腹部手术史(OR=6.741),术前TIBL≥171 μmol/L(OR=3.308),胰腺质地软(OR=3.556)及胰管直径<3mm(OR=6.106).结论 术前重度黄疸(TIBL≥171 μmol/L)、上腹部手术史及胰管直径细小和胰腺质地软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作者:伍炜;黄生福;王群伟;钟德玝;苗雄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Annexin Ⅰ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AnnexinⅠ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方法 检测40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胰腺癌组织中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尤其是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5%,癌旁组织为37.5%,正常胰腺组织为20%,三者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AnnexinⅠ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与免疫检测方法 结果 一致.结论 AnnexinⅠ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关,提示AnnexinⅠ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付海峰;贺德华;许安荣;张华;李桂中;黄凯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