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并滴虫及霉菌感染1例

郑国庆

关键词:伤口感染/继发性, 滴虫感染, 真菌感染, 病例报告
摘要:患者女,35岁.因子宫肌瘤在外院手术治疗,术后7d拆线,切口裂开,诊断为术后脂肪液化,经换药21 d未愈合而入院.体查:脐下切口上段裂开,其下方有0.5 cm2的窦道,向耻骨联合方向探查,深2 cm,有较多分泌物,取分泌物行妇科白带涂片多项快速染色技术(CTB)检查,报告滴虫(+)、霉菌0~1,加特纳(-),纤毛菌(-),癌细胞(-),淋球菌(-).经口服甲硝唑、制霉菌素,撑开窦道,清除坏死组织及线头,双氧水清洗,甲硝唑纱条换药,治疗14d后伤口痊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侵犯大血管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累及大血管的肿瘤切除及受侵犯血管的处理方法,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及术后生存率.方法总结1998年10月~2004年2月的26例累及重要血管的肿瘤切除及血管重建的经验.结果26例患者均无术后人工血管感染,血肿形成等.获随访23例,随访时间2~65个月,平均42.8个月.术后随访分别行彩色超声或CT血管显影(CTA)检查,5例胰头癌和1例胆管癌患者下腔静脉、门静脉置换后,3例分别于术后3~15个月并发癌栓形成,术后远期通畅率为50%,肿瘤分别于术后3~31个月复发.7例盆腔和腹膜后肿瘤切除血管置换患者术后获随访2年,1例复发,但血管通畅.2例四肢肉瘤患者随访1年未见复发,血管通畅.11例颈部肿瘤切除、血管置换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目前血管通畅,肿瘤未见复发.结论对累及重要血管的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并大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是安全的,可明显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延长存活时间.

    作者:舒畅;周耀东;吕新生;周晓;喻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极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幽门闭锁合并胃穿孔1例

    患儿女,7 d,早产.出生第2天喂奶后出现喷射性呕吐,吐物为奶及奶块,不含胆汁,生后排出少量胎便.体查:体温37.5℃脉搏1 29次/min,呼吸32次/min,体重1 950 g,腹部膨隆,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减少.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双隔下大量新月状游离气体影,膈肌抬高,肠气较正常明显减少,腹腔内可见一宽大气液平面.诊断为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明显扩张,胃壁变薄,前壁中上段有一3 em大小穿孔,周围浆肌层与黏膜层分离.幽门管腔细小,幽门窦部瓣膜闭锁.

    作者:李劲东;李小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肝包虫病22例手术治疗体会

    为总结肝包虫病的手术治疗经验,回顾分析22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情况.22例中而行单纯内囊摘除术20例,其中2例因分别合并感染、胆瘘而加行外囊引流术;另2例行外囊壁内翻包埋加大网膜填塞术.提示行内囊摘除囊壁一期缝合仍是治疗肝包虫病有效而常用的手术方法.

    作者:姜礼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Foley气囊管在术中胆道出血时的应用

    总结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中胆道出血时采用foley气囊管压迫止血的效果.结果示7例胆道中下段出血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控制.提示该方法是有效而简便易行的术中控制胆道出血的方法.

    作者:车纯良;崔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肺曲霉菌病2例

    1病例报告例1男,39岁.因急性重症肝炎并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移植术.既往有10余年吸烟史,术前曾行血浆置换1次,人工肝治疗2次.术后第3天出现咳白色黏液痰,体温波动在36.7~38.2℃.术后第3天痰培养示大肠埃希菌,术后第7天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长,改用万古霉素(稳可信2g/d)治疗后仍有咳嗽、低热.术后2周痰培养发现真菌,血培养无菌生长.胸片示双中、下肺散在斑片状模糊影.予以氟康唑(200mg/d,首剂加倍).

    作者:赵于军;黄祖发;叶启发;成柯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核因子-κB的表达及其意义

    为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黏膜核因子-kB(NF-kB)的表达及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一步探讨肠黏膜屏障受损机制.笔者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Ⅰ组);其余4组分别为AP成模后3 h(Ⅱ组),6h(Ⅲ组),12h(Ⅳ组)和24 h(Ⅴ组)组.分批处死动物后,取末端回肠,观察病理形态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肠黏膜核因子-kB的表达.结果示ANP大鼠3h内小肠黏膜细胞NF-kB的表达增加不明显,且回肠黏膜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6h后小肠黏膜细胞内NF-kB的表达明显增加,至24h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光镜及电镜下观察显示,ANP 1 2 h后小肠黏膜上皮出现明显损伤.提示ANP大鼠6h后小肠黏膜细胞NF-κB的表达明显增加;肠黏膜NF-kB表达的增加早于肠黏膜上皮出现的明显损伤;ANP肠黏膜机械屏障的损伤可能与肠黏膜细胞中NF-κB的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杨俊山;田玉芝;陈瑞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肝胆管结石再手术原因及处理:附81例报告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再手术的原因及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手术的方法主要包括肝叶切除、肝肠Roux-en-Y盆式内引流、肝叶切除加肝胆管Roux-en-Y盆式内引流.结果肝胆管结石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包括胆管狭窄和结石残留、胆管变异、合并胆管细胞癌等,再次手术后经胆道造影证实残留率为6.2%,随访术后病人优良率为93.8%.结论清除结石、解除狭窄、矫正崎形、切除病肝、通畅引流系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

    作者:吴金术;田秉璋;杨平洲;蒋波;刘初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不同类型胆管囊肿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各种类型胆管囊肿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52例手术治疗的5种类型胆管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中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38例;囊肿部分切除、残余囊肿空肠吻合2例;憩室型胆总管囊肿切除、T管支撑引流术2例;胆总管末端囊肿行囊肿空肠吻合1例;肝内科胆管囊肿行肝外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Y型吻合4例;肝叶或肝方叶切除、肝管空肠吻合5例;结果52例均治愈出院.45例随访4个月~17年,42例恢复良好.结论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治疗胆管囊肿的首选术式.掌握各类型囊肿切除的适应证、切除方法和胆道重建内引流的原则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樊献军;耿协强;陈辉;张力峰;谭黄业;江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Smad4蛋白和TGF-β1及TβR Ⅱ在胆管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Smad4蛋白和TGF-β1及TβR Ⅱ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9例胆管癌及8例正常胆管组织中Smad4蛋白和TGF-β1及TβR Ⅱ的表达.结果49例胆管癌组织Smad4蛋白,TGF-β1和TβR Ⅱ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0.82%(20/49),71.43%(35/49)和36.73%(1 8/49);而正常胆管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7.50%(7/8),1 2.50%(1/8)和100%(8/8).Ⅲ~Ⅳ期胆管癌的TGF-β1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Ⅰ~Ⅱ期患者TβR Ⅱ阳性率则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TGF-β1及其Ⅱ型受体的共同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中下段胆管癌Smad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TGF-β1过度表达可能加速了胆管癌的进程;Smad4蛋白表达与胆管癌发生的部位有关.

    作者:朱卫东;汤恢焕;欧阳迪平;张灿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的防治

    为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笔者对3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后定期留胆汁培养,并定期服用利胆药物及胆道浓度较高的抗生素.结果示4例术后出现7例次胆道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10.5%(4/38).感染时间为术后7~96d.感染菌株分别为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株菌.4例患者1例死亡,3例治愈.提示预防胆漏发生、对胆道行侵入性检查前后预防性使用有效抗生素、术后定期服用利胆及抗生素是预防胆道感染的重要环节.胆道冲洗是治疗胆道感染的有效手段.对带有T管的胆道感染,终可能须拔除T管才能治愈感染.

    作者:成柯;黄祖发;张懋祖;叶启发;朱晒红;赵于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经双腔T管行肠内营养

    介绍一种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行肠内营养的方法--经双腔T管行肠内营养.双腔T管为自行设计制作,外管放于胆总管内,引流胆汁,内管置于空肠上段,滴注营养液,临床应用10例,患者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无术后并发症.作者认为该法一举两得,避免了普通胃肠营养方法的不足,是一种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较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法.

    作者:劳万升;韩其平;张爱芹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非结石性阻塞性黄疸的原因及处理

    为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非结石性阻塞性黄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近11年来收治的10例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出现的非结石、非肿瘤因素所致阻塞性黄疸者的临床资料.通过ERCP,MRCP等检查手段,发现10例患者中4例为胆道损伤患者,均予以手术处理;3例为缩窄性乳头炎患者,均予以EST治疗;3例为毛细胆管性肝炎患者,予以内科治疗,10例均治愈.提示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只有选择合理的诊断方法,才能查出病因,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克兰;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肝细胞肝癌中p15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意义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p1 5基因在5 3例肝细胞肝癌(HCC)标本中的表达.p15基因阳性表达率为64.2%(34/53).病理Ⅰ,Ⅱ级p1 5阳性率明显高于Ⅲ级(均为P<0.05);临床分期T1,T2期p15阳性率均明显高于T3期(均为P<0.05)与T4期(均为P<0.01).提示p15基因的异常表达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15基因表达可以作为病程、预后判断的候选检测指标,对HCC的基因治疗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王英;崔忠;李开宗;李玉松;秦亚东;王文勇;王剑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胰液中端粒酶及亚单位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检测胰液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对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4例胰腺癌和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中的hTERT mRNA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结果hTERT 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87.5%(21/24);慢性胰腺炎中阳性率为21.4%(3/14)(P<0.001).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胰液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20/24),28.6%(4/14)(P<0.001).结论胰液中检测hTERT 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对胰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涛;王春友;万赤丹;熊炯忻;蔡开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终末期肾病及肾移植患者胆囊病变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及肾移植患者胆囊病变的发病率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04年3月间286例终末期肾病及肾移植患者胆囊病变的发病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1次或数次B超检查.结果32例患者发现有胆囊病变,发病率为11.2%(32/286),其中胆囊结石20例(62.5%),胆泥6例(18.8%),胆囊息肉样病变6例(18.8%).20例合并有慢性胆囊炎症状的受者于移植前行胆囊切除,其中1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6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MC);12例无症状的受者于移植前、后行预防性LC5例,余7例无症状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并发急性胆囊炎3例,均行急诊LC,1例中转开腹手术.全组无手术死亡及移植肾功能丧失.结论终末期肾病及肾移植患者的胆囊病变以胆囊结石为主,发病率与正常人群相似.对合并有慢性胆囊炎症状的受者于移植前行胆囊切除是必要和安全的,手术方式首选LC,对无症状的受者推荐于移植前或急性胆囊炎发作前行LC.

    作者:成柯;黄祖发;张懋祖;朱晒红;赵于军;易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用于胆总管探查及胆管一期缝合手术218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在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应用于完成开腹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术21 8例.结果21 8例手术均成功,术后无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5~7d拔管215例,术后10d拔管3例,无拔管并发症.术中结石取净率99.7%(217/218).术后住院时间为(6.5±3.0)d.随访218例,时间1~5年.B超检查无胆管狭窄.结论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用于开腹胆总管探查、胆道一期缝合手术,对预防术后胆漏、胆总管狭窄以及对术后遗留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方法安全、可靠、有效.

    作者:丁明金;张俊华;赵国栋;潘红英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大鼠横断性损伤坐骨神经后近端神经干分泌液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和生物活性检测

    目的探讨横断性周围神经近侧神经的分泌功能,分泌液的蛋白质成分及其对运动神经元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后神经近端室、神经远端室以及混合室(近加远端神经)收集室模型.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分析法分析3种收集室内液体(收集液)的蛋白质成分,并以3种收集液培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断端的混合室、近端室和远端室均有淡黄色清亮液体,其蛋白质浓度分别为(5.45±1.2)mg/ml,(3.87±0.7)mg/ml和(5.68±1.5)mg/ml.收集液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显示3组蛋白质图谱的图案模式相似.混合室、近端室和远端室组分别检测到1098±34,985±47和1 021±36个点.蛋白质点主要分布在pH4~8,分子量在25~90kD的范围内.应用3组神经断端收集液培养运动神经元发现,3种收集液所培养的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存活数、神经元的胞体面积、突起长度总体上大于对照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后,其近端神经干具有与远端神经干相似的分泌功能;(2)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图案显示3种收集室的蛋白质具有同源性;(3)3种收集液都能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且近端室和远端室收集液的作用没有差别.

    作者:吕新生;李新营;肖志强;李萃;伍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外剥内扎断桥缝合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

    应用外剥内扎断桥缝合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用外剥内扎断桥缝合术式;对照组40例用外剥内扎术式.治疗组术后症状及痔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作者:熊亚星;李慈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高渗/高胶液与休克复苏

    临床中通常使用等渗晶体、胶体或成份血作为休克复苏液,但鉴于这些液体在复苏中的不力表现,寻找一种全新的复苏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高渗/高胶液在临床应用中以取得满意效果并展现出良好前景.笔者就高渗/高胶液复苏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使用中的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钱琤;闻兆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的预防和处理

    为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残余胆囊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收治的11例LC术后残余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开腹手术证实,其中6例为残余胆囊,3例残余胆囊合并残余胆囊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行胆道探查时发现残余胆囊.11例均行残余胆囊切除术.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察取石.病理检查证实均为残余胆囊慢性炎症改变.笔者认为,严格把握LC的适应证和规范操作是防止残余胆囊的关键.

    作者:李全生;杜景平;张肇达;周总光;杨和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