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刚;王春友;熊炯昕;吕平
患者女,35岁.因子宫肌瘤在外院手术治疗,术后7d拆线,切口裂开,诊断为术后脂肪液化,经换药21 d未愈合而入院.体查:脐下切口上段裂开,其下方有0.5 cm2的窦道,向耻骨联合方向探查,深2 cm,有较多分泌物,取分泌物行妇科白带涂片多项快速染色技术(CTB)检查,报告滴虫(+)、霉菌0~1,加特纳(-),纤毛菌(-),癌细胞(-),淋球菌(-).经口服甲硝唑、制霉菌素,撑开窦道,清除坏死组织及线头,双氧水清洗,甲硝唑纱条换药,治疗14d后伤口痊愈.
作者:郑国庆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总结肝包虫病的手术治疗经验,回顾分析22例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情况.22例中而行单纯内囊摘除术20例,其中2例因分别合并感染、胆瘘而加行外囊引流术;另2例行外囊壁内翻包埋加大网膜填塞术.提示行内囊摘除囊壁一期缝合仍是治疗肝包虫病有效而常用的手术方法.
作者:姜礼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病例报告例1男,39岁.因急性重症肝炎并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移植术.既往有10余年吸烟史,术前曾行血浆置换1次,人工肝治疗2次.术后第3天出现咳白色黏液痰,体温波动在36.7~38.2℃.术后第3天痰培养示大肠埃希菌,术后第7天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长,改用万古霉素(稳可信2g/d)治疗后仍有咳嗽、低热.术后2周痰培养发现真菌,血培养无菌生长.胸片示双中、下肺散在斑片状模糊影.予以氟康唑(200mg/d,首剂加倍).
作者:赵于军;黄祖发;叶启发;成柯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笔者对3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后定期留胆汁培养,并定期服用利胆药物及胆道浓度较高的抗生素.结果示4例术后出现7例次胆道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10.5%(4/38).感染时间为术后7~96d.感染菌株分别为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株菌.4例患者1例死亡,3例治愈.提示预防胆漏发生、对胆道行侵入性检查前后预防性使用有效抗生素、术后定期服用利胆及抗生素是预防胆道感染的重要环节.胆道冲洗是治疗胆道感染的有效手段.对带有T管的胆道感染,终可能须拔除T管才能治愈感染.
作者:成柯;黄祖发;张懋祖;叶启发;朱晒红;赵于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各种类型胆管囊肿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52例手术治疗的5种类型胆管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中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38例;囊肿部分切除、残余囊肿空肠吻合2例;憩室型胆总管囊肿切除、T管支撑引流术2例;胆总管末端囊肿行囊肿空肠吻合1例;肝内科胆管囊肿行肝外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Y型吻合4例;肝叶或肝方叶切除、肝管空肠吻合5例;结果52例均治愈出院.45例随访4个月~17年,42例恢复良好.结论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治疗胆管囊肿的首选术式.掌握各类型囊肿切除的适应证、切除方法和胆道重建内引流的原则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樊献军;耿协强;陈辉;张力峰;谭黄业;江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儿女,4岁.因阵发性右上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低热2个月余入院.既往无长期服用激素史.体查: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3指.血常规:血红蛋白1 25g/L,白细胞17.6×10/L,中性0.8,肝功能:总胆红质312.1μmmol/L,直接胆红质140.8μmmol/L,谷丙转氨酶3 85.3 U/L;乙肝全套阴性;胸片正常;B超: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大,胆管内强光带.
作者:李劲东;李小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MRI,MRCP,MRA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及术前评估肿瘤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对MR等显像技术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的78例患者,根据肿瘤浸润范围、血管受累情况、有无肝叶萎缩及远处转移等指征,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并通过与手术和病理对比,了解该显像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与否作出评判的价值.结果术前评估不能手术切除的21例中,10例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及病理学检查与术前评估一致,证实不能切除,仅行引流.术前评估为潜在手术切除可能的57例均行手术探查,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100%;手术切除40例(70.2%),其中29例(50.9%)行治愈性切除,11例姑息性切除;其余17例不能手术切除,原因包括术前漏诊门静脉管壁破坏3例,肝动脉受侵5例,术中发现腹腔内器官和/或淋巴结转移7例,肝实质广泛浸润2例.结论应用MR多种显像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高,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可切除性.肿瘤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在于肿瘤的转移和局部血管的侵犯.
作者:汤志刚;王春友;熊炯昕;吕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p57KIP2是新近发现的抑癌基因,系KIP家族成员之一,通过其氨基酸端及羧基端分别与CDK和PCNA结合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其所在染色体区域为常见印记区.在某些胚胎性肿瘤中,表现为非抑癌基因特点;但在有些肿瘤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低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病理分型和预后有相关性.p57KIP2可能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作者:唐杰荣;王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创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经验,以提高脾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9年来收治的184例创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结果根据外伤史、体查、诊断性腹穿和B超、CT等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6.7%.非手术治疗34例(18.5%),均保守成功;手术治疗150例,除2例术中死亡外,余均一期手术成功,痊愈出院.结论外伤病史的详细询问和体查,多部位反复的腹腔穿刺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是提高脾破裂诊断率的关键.创伤性脾破裂在确保伤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脾脏,尤其是儿童.脾修补加或不加脾动脉结扎是保脾治疗中较为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昌;刘锋;陈变玲;宋宇龙;吕毅;潘承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检测胰液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对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4例胰腺癌和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胰液中的hTERT mRNA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结果hTERT 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87.5%(21/24);慢性胰腺炎中阳性率为21.4%(3/14)(P<0.001).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胰液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20/24),28.6%(4/14)(P<0.001).结论胰液中检测hTERT 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对胰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涛;王春友;万赤丹;熊炯忻;蔡开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近期非结石性阻塞性黄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近11年来收治的10例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出现的非结石、非肿瘤因素所致阻塞性黄疸者的临床资料.通过ERCP,MRCP等检查手段,发现10例患者中4例为胆道损伤患者,均予以手术处理;3例为缩窄性乳头炎患者,均予以EST治疗;3例为毛细胆管性肝炎患者,予以内科治疗,10例均治愈.提示对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只有选择合理的诊断方法,才能查出病因,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克兰;黎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横断性周围神经近侧神经的分泌功能,分泌液的蛋白质成分及其对运动神经元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后神经近端室、神经远端室以及混合室(近加远端神经)收集室模型.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分析法分析3种收集室内液体(收集液)的蛋白质成分,并以3种收集液培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断端的混合室、近端室和远端室均有淡黄色清亮液体,其蛋白质浓度分别为(5.45±1.2)mg/ml,(3.87±0.7)mg/ml和(5.68±1.5)mg/ml.收集液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显示3组蛋白质图谱的图案模式相似.混合室、近端室和远端室组分别检测到1098±34,985±47和1 021±36个点.蛋白质点主要分布在pH4~8,分子量在25~90kD的范围内.应用3组神经断端收集液培养运动神经元发现,3种收集液所培养的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存活数、神经元的胞体面积、突起长度总体上大于对照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后,其近端神经干具有与远端神经干相似的分泌功能;(2)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图案显示3种收集室的蛋白质具有同源性;(3)3种收集液都能促进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且近端室和远端室收集液的作用没有差别.
作者:吕新生;李新营;肖志强;李萃;伍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黏膜核因子-kB(NF-kB)的表达及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一步探讨肠黏膜屏障受损机制.笔者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Ⅰ组);其余4组分别为AP成模后3 h(Ⅱ组),6h(Ⅲ组),12h(Ⅳ组)和24 h(Ⅴ组)组.分批处死动物后,取末端回肠,观察病理形态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肠黏膜核因子-kB的表达.结果示ANP大鼠3h内小肠黏膜细胞NF-kB的表达增加不明显,且回肠黏膜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6h后小肠黏膜细胞内NF-kB的表达明显增加,至24h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光镜及电镜下观察显示,ANP 1 2 h后小肠黏膜上皮出现明显损伤.提示ANP大鼠6h后小肠黏膜细胞NF-κB的表达明显增加;肠黏膜NF-kB表达的增加早于肠黏膜上皮出现的明显损伤;ANP肠黏膜机械屏障的损伤可能与肠黏膜细胞中NF-κB的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杨俊山;田玉芝;陈瑞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Smad4蛋白和TGF-β1及TβR Ⅱ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9例胆管癌及8例正常胆管组织中Smad4蛋白和TGF-β1及TβR Ⅱ的表达.结果49例胆管癌组织Smad4蛋白,TGF-β1和TβR Ⅱ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0.82%(20/49),71.43%(35/49)和36.73%(1 8/49);而正常胆管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7.50%(7/8),1 2.50%(1/8)和100%(8/8).Ⅲ~Ⅳ期胆管癌的TGF-β1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Ⅰ~Ⅱ期患者TβR Ⅱ阳性率则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TGF-β1及其Ⅱ型受体的共同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中下段胆管癌Smad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TGF-β1过度表达可能加速了胆管癌的进程;Smad4蛋白表达与胆管癌发生的部位有关.
作者:朱卫东;汤恢焕;欧阳迪平;张灿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肠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肠系膜上动脉结扎组(SMA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4h取血,检测各时点的血清IFAB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BB型同工酶(CK-BB)和乳酸脱氢酶(LDH).结果对照组血清IFABP水平在各时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SMA组结扎后1 h血清IFABP水平迅速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显著性(P<0.01);结扎2h达高峰.血清中CK,CK-BB和LDH活性均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组CK,CK-BB和LDH出现显著性升高的时间依次为缺血后1,2,4h(P<0.05).结论IFABP是小肠缺血性疾病的早期、特异、敏感的生化诊断指标.
作者:赵海东;田晓峰;郭健;柳勤龙;张雪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p1 5基因在5 3例肝细胞肝癌(HCC)标本中的表达.p15基因阳性表达率为64.2%(34/53).病理Ⅰ,Ⅱ级p1 5阳性率明显高于Ⅲ级(均为P<0.05);临床分期T1,T2期p15阳性率均明显高于T3期(均为P<0.05)与T4期(均为P<0.01).提示p15基因的异常表达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15基因表达可以作为病程、预后判断的候选检测指标,对HCC的基因治疗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王英;崔忠;李开宗;李玉松;秦亚东;王文勇;王剑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患儿女,7 d,早产.出生第2天喂奶后出现喷射性呕吐,吐物为奶及奶块,不含胆汁,生后排出少量胎便.体查:体温37.5℃脉搏1 29次/min,呼吸32次/min,体重1 950 g,腹部膨隆,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减少.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双隔下大量新月状游离气体影,膈肌抬高,肠气较正常明显减少,腹腔内可见一宽大气液平面.诊断为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明显扩张,胃壁变薄,前壁中上段有一3 em大小穿孔,周围浆肌层与黏膜层分离.幽门管腔细小,幽门窦部瓣膜闭锁.
作者:李劲东;李小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外周血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2例胆道感染患者(研究组)和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以半定量RT-PCR检测白细胞TREM-1 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TNF-α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TREM-1 mRNA半定量比值为0.48±0.072,研究组1,2,3,7天外周血TREM-1 mRNA半定量比值分别为0.93±0.070,0.90±0.060,0.82±0.092和0.66±0.06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急性重症胆管炎组患者第1天和第7天TREM-1 mRNA半定量比值高于非重症胆管炎组(P<0.05).TREM-1与TNF-d表达水平高度正相关(r=0.752,P<0.001).结论TREM-1表达上调可能在胆道感染脓毒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占飞;尹燕华;白祥军;邹声泉;裘法祖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应用外剥内扎断桥缝合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用外剥内扎断桥缝合术式;对照组40例用外剥内扎术式.治疗组术后症状及痔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作者:熊亚星;李慈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