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治疗方法对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效果分析

杨月敏;张玉柱;宋玉玲;张岩;杨茜云

关键词:小儿呼吸系统感染, 氧雾吸入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对不同治疗方法对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展开了对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深入研究.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2014年3月之间在本医院进行呼吸系统感染治疗的患儿,在这期间一共有90例.笔者将这90例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以及氧雾吸入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变化情况,通过观察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对不同治疗方法效果的观察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7到8天,咳嗽消失时间大概在第五天左右,啰音消失时间大概在第五天到第六天之间.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10到12天,咳嗽消失时间大概在第7到八天,啰音消失时间大概在7到9天左右.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两组比较差异是有着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的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4.44%,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高于对照组的.结论: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佳方法是对药液进行雾化处理,这种治疗方法更加快捷有效,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CT与MRI对诊断早期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将CT与MRI检查应用于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探讨各自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早期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CT共检查出脑梗塞病灶99个,MRI检查出的病灶数量为382个;CT共检出阳性患者38例,检出率为63.33%,MRI共检出阳性患者55例,检出率为91.67%.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数量及阳性检出率比较存在较大差异,且影像学特征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检查都是早期脑梗塞的主要诊断方式,但MRI的病灶检出率更高,影像学特征更为明显,诊断结果也更加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原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组选用循证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选用一般护理对患者进行治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护理的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程度、复发率、患者了解率等.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9.0±2.0)d,复发率为8%,患者了解率为90%,患者的满意程度为85%;对照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1.5)d,复发率为25%,患者的了解率为70%,患者的满意程度为6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地降低复发率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了解率和满意程度.

    作者:周春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子宫动脉栓塞辅助前置胎盘患者中晚期妊娠引产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辅助前置胎盘患者中晚期妊娠引产的价值.方法:对78例需行引产术的前置胎盘中晚期妊娠患者在引产术前1~4小时先行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造影与栓塞,然后采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和口服米非司酮引产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血管造影与栓塞技术成功,78例患者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平均24h胎儿及附属物娩出,引产出血量平均120m l,无一例子宫切除,术后平均38d恢复月经.结论:子宫动脉栓塞辅助前置胎盘中晚期妊娠引产,可明显减少出血,有助于促进安全引产、避免子宫切除、保留生育功能.

    作者:王芳清;郭庆;赖玲;唐昌连;王湘平;丁仁海;罗龙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探讨低场磁共振(MRI)和CT技术在脊柱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在脊柱创伤中应用低场磁共振(MRI)和CT技术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脊柱创伤患者23例实施CT技术诊断,另选择2016年1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脊柱创伤患者11例实施低场磁共振诊断,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3例脊柱创伤患者中包含单纯屈曲压缩型8例、爆裂型12例和骨折脱位型3例;11例柱创伤患者中包含椎骨损伤5例,脊髓损伤2例,韧带损伤3例,椎间盘损伤1例.结论:对脊柱创伤患者实施低场磁共振和CT技术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对于CT技术无法诊断的患者,实施低场磁共振诊断能够进一步明确病理变化及程度,评估软组织、椎间盘等创伤情况.

    作者:邵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锁骨骨折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及施行价值探究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锁骨骨折患者中的效果以及施行价值.方法:将本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参与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将80例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是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锁骨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中共出现12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高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0%(2例),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锁骨功能恢复例数为39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33例,差异明确(P<0.05).结论:锁骨骨折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提高患者的锁骨功能恢复情况,具有较高的施行价值.

    作者:庞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探究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对胃神经鞘瘤患者接受CT检查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方法:选取胃神经鞘瘤患者10例,这10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时间为2015年3月1月—2017年3月20日,对其CT检查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病灶处于其贲门胃底部,3例病灶处于胃窦部,3例病灶处于胃体部,1例病灶处于胃底交界处;4例在其病灶的中心,存在强化程度不均匀强化;5例病灶主要位于其胃黏膜下,且其病灶向胃腔内生长;3例病灶位于胃窦部,并向其胃腔内生长;2例病灶主要出现在其胃体部胃壁,其病灶向胃脾间隙生长.胃神经鞘瘤的主要病灶表现为类圆形,其病灶与胃周围组织之间的边界较为清晰,并未对其周围的组织器官造成侵袭.结论:胃神经鞘瘤患者在疾病诊断中应用CT检查,其存在一定的特性,患者终疾病确诊应通过接受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病理检查进行确诊.

    作者:林倩;余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技术分析手术时间窗对脑疝术后脑梗死的效果影响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技术分析手术时间窗对脑疝术后脑梗死的效果影响.方法:研究时间: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2月,研究对象:9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疝患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采用随机信封法分,根据手术时间窗的不同,参照组(>3h)和实验组(≤3h)各45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采用层螺旋CT技术监测患,观察患者术后的梗死病灶数目、范围.结果:手术时间窗不同,实验组患者的梗死病灶数目、范围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疝患者术后给予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监测脑梗死情况,手术时间窗越长,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越高,因此,在临床上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尽量减少脑梗死疾病的发生情况.

    作者:朱洪军;张远超;杨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护理人员对护患沟通障碍、方法及技巧认知的掌握

    目的:探析护理人员对护患沟通障碍、方法及技巧知认知的掌握.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收的12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方法护理,在传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试验组在实施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对比分析对照组和试验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74.55%与90.91%分别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二者相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二者数据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患者交流时医护人员只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同时更好满足患者的多项需求,使护理满意度提升.

    作者:王志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胰腺癌诊断中螺旋CT扫描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探究

    目的:探讨胰腺癌诊断中螺旋CT扫描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00例经术后病理诊断却真的额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均接受螺旋CT扫描诊断,观察患者CT表现及超声诊断结果,并将两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能够对患者肿瘤大小、密度、形态及肿瘤与临近脏器、组织的关系进行清晰显示;超声诊断结果与螺旋CT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螺旋CT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螺旋CT诊断胰腺癌效果显著,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临近组织关系等,可作为胰腺癌术前诊断的影像学诊断方式推广使用.

    作者:张砚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进行检测,检查斑块的好发部位,大小、形态、回声性质、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71例,占52.59%;颈内动脉起始部32例,占23.70%;颈外动脉起始部5例,占3.70%;颈动脉主干27例,占20.00%.低回声斑块25个,等回声斑块20个,强回声斑块60个,混合回声斑块36个.管腔轻度狭窄85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14例,血管闭塞1例.结论:高频彩超技术能早期诊断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血管腔的狭窄程度,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阿凤珍;朱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颅脑损伤CT计分与手术指征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颅脑损伤CT计分与手术指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0月我院6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在受到外伤24小时内进行头颅CT扫描和并行CT计分,并得到CT图像计分.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实验组实施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按照CT计分将患者的颅脑损伤分为轻型、中型、重型.轻型<5分,共13例;中型5分~10分,共21例;重型>10分,共36例.中型实验组患者预后重度残疾的死亡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型和重型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采用颅脑损伤CT计分,可更好的为患者的手术指征提供依据,并实施手术,效果显著.

    作者:王安帮;马小虎;董发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探讨老年患者消化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与对策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探索相应的对策.方法: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本院消化内科病房接收的40例老年患者,对其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施行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本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本组40例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与干预前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根据老年消化内科患者护理时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作者:毛善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对降低小儿输液过程中的纠纷和投诉的效果

    目的:分析并探讨优质护理对降低小儿输液过程中的纠纷和投诉的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的50例患儿采用常规急诊静脉输液护理,试验组的50例患儿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儿输液过程的纠纷投诉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儿的纠纷投诉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输液患儿采用优质护理,可减少输液过程的纠纷和投诉情况,提升护理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适合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振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临床分析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是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肺部疾病是呼吸道常见慢性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高,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患者治疗主要依靠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而且患者还需要接受多种侵入性操作,比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机械辅助呼吸、留置管等容易诱发肺内真菌感染,需要加强防护,提前做好预防肺内真菌感染,减少发病机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欧昌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舒适护理用于急诊抢救室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大出血舒适护理用于急诊抢救室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20例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临床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生理质量、心理质量、精神质量、躯体质量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急诊抢救室在抢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时联合舒适护理,能促进患者更好恢复.

    作者:周利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并观察腹部彩超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确诊中的辅助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我院收治的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观察并分析患者的彩超图像特征,通过彩超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总结腹部彩超在该病中的诊断正确率.结果:56例患者经腹部彩超检查的结果为:29例胆固醇息肉、10例炎性息肉、5例胆囊腺瘤、6例胆囊腺癌、6例胆囊腺肌症、0例胆囊结石,与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确诊率为91.07%(51/56),误诊率为8.93%(5/56).结论:腹部彩超在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极大的使临床误诊率降低,从而为临床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姜学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CRRT疗法运用于ICU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CRRT疗法运用于ICU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I C U脓毒血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患者各30例,2组均予以抗感染、维持机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度平衡,对照组予以血流灌注,观察组予以CRRT疗法干预,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II评分、凝血功能及肾功能.结果:观察组ICU脓毒血症患者的肌酐浓度为(143.82±44.12)umol/L,尿素氮为(12.14±6.98)mmol/L,PT(血清凝血酶原时间)为(23.87±4.15)s,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为(55.18±8.14)s,APACHEII评分为(7.39±2.41)分,均较对照组各项数据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RRT疗法运用于ICU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肾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作者:王培栋;王贤东;张伟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A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A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36例肝脏肿瘤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A检测(MSCTA)以及肝脏动脉造影检测(DSA),比较两种检测对肝脏肿瘤变异血管、肿瘤供血动脉检出情况.结果:经后期病理检测证实36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共有13例患者存在变异血管,多层螺旋CTA对变异血管检出率为100.0%,明显高于肝脏动脉造影,多层螺旋CTA对肿瘤供血动脉检出率明显高于肝脏动脉造影,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A能有效提高对肝脏肿瘤变异血管检出率,增强对肿瘤供血动脉检出率.

    作者:尹红军;余杰;欧阳华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门诊妇科阴道炎护理健康教育干预观察

    目的:研究阴道炎疾病患者在门诊妇科治疗期间接受健康教育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在我院门诊妇科接受治疗的阴道炎疾病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门诊妇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对阴道炎治疗期间门诊妇科护理服务满意度、阴道炎症状消失时间、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对阴道炎治疗期间门诊妇科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5.2%,高于对照组的78.6%,组间差异显著(P<0.05);阴道炎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期间仅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10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阴道炎疾病患者在门诊妇科治疗期间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杨建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直肠超声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对老年前列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经直肠超声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对老年前列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于本院2015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老年前列腺结节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两个组别.均采用经直肠超声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方法诊断.结果:良性组患者PSA(8.50±0.14)μg/L、PSV(20.03±1.33)cm/s、EDV(3.78±0.35)cm/s、RI(0.75±0.05)cm/s、声像图检测结果,与恶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直肠超声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用于诊断老年前列腺结节,可有效区分结节的良性与恶性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蒋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