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扫描技术的优化研究

赵志江;郑鹏

关键词:CT扫描, 技术优化, 胸痛扫描
摘要:目前CT扫描技术已被临床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医生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然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的对CT扫描技术进行优化,如此才能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通过对在我院进行胸外伤CT扫描与X线扫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探讨CT扫描技术的优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二氧化锆全瓷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全瓷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选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接收的82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玻璃陶瓷铸瓷全冠修复,研究组则运用CAD/CAM系统制作的二氧化锆全瓷修复,对比两组修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研究组牙龈沟出血0-1级比例、随访期间修复体美观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全瓷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作者:张庆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应用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院的5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者的一般资料,对其行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结果:对比50例患者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CT与MRI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时,CT和MRI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且MRI检出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检测手段.

    作者:杜景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组织病理确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并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与单纯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为95.45%,单纯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72.73%,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对诊断不同类型的阑尾炎符合率也明显高于单纯高频超声诊断(P<0.05).结论: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降低急性阑尾的漏诊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在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2017年5月时间阶段,择取我院接诊收治的12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次序随机将其均等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1例,针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支持和确保患者获取到较好临床结果,相关研究经验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方法:资料分析长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业人员体检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420例生化体检的正常人血液标本,依据溶血与否分别设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血液标本中生化指标,并对指标水平予以比较.结果:比对对照组,实验组TP(80.52±8.41)g/L、TBIL(29.92±5.63)mmol/L等指标水平均更高,差异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的结果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故需全程控制采取-检验整个过程,防止标本溶血事件发生,从而提高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

    作者:李延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移位的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MRI表现特点分析

    目的:对移位的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MRI表现特点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参与对象50例移位的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50例患者均实施MRI检查,对患者病情特点以及影像学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MRI检查显示患者合并膝关节病变,其中有8例患者合并胫骨平台以及腓骨头骨折,有8例患者合并股骨踝骨挫伤,有9例患者合并髌软骨、股骨踝胫骨平台骨软骨损伤,有6例患者合并外侧半月板受损,有9例患者合并前交叉韧带受损,有6例患者合并后交叉韧带受损,有6例患者合并外侧副韧带受损,有5例患者合并内侧副韧带受损,有4例患者合并髌韧带受损,有2例患者合并髌外侧支持带受损,有12例患者合并关节腔积液,有9例患者合并髌周滑囊积液,有2例患者合并关节腱鞘囊肿,有2例患者合并小腿浅静脉曲张.结论:移位的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患者MRI表现典型,可作为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临床诊断以及检查方法.

    作者:张书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颅内肿瘤的CT与MRI诊断的应用及价值对照评定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02例颅内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对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86例,MRI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100例,MRI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颅内肿瘤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对比,MRI检查诊断准确度要明显高于CT检查,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史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临床患者48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患者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对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的487例重症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共计152例,感染发生率为31.21%.152例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株6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5株,所占比例高于革兰阳性菌(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显示,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存在明显耐药性,在今后的临床防控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郑太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回顾性分析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响的特点

    目的:对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像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并表现出环形强化或者是开环状强化的临床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5个,其中转移瘤患者32例,胶质瘤12例,良性肿瘤7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4例,脑脓肿3例,结核瘤3例,脱髓鞘2例,寄生虫2例.转移瘤病灶会表现出完整环形强化,不均匀薄壁强化,并且大部分患者呈现内外壁毛糙;胶质瘤患者多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形态不规则,合并轻中度的水肿,边界不清晰;淋巴瘤病灶多会呈现出完整环形强化,并且大部分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厚壁强化,内外壁毛糙;脑脓肿患者大部分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处在幕上,病灶多存在清晰边界,呈现类圆形,合并重度水肿.结论:颅内环形强化病变中,以胶质瘤、转移瘤等所占比例较高,影像学特征明显,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杨凡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颈椎病综合影像诊断与进展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颈椎病综合影像的诊断资料与研究方法,并在使用中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以及预测未来诊断各项设备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综合影像方法对颈椎病进行临床治疗.并且选取本市某家医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之间接收的130例颈椎病患者,开展临床诊断结果研究,以及诊断资料的具体分析.同时,翻阅有关颈椎病的病情症状、综合影像诊断的临床研究资料等相关文献信息进行资料整合.针对近期有关的相关文件14篇开展统一对比.其中对于诊断方法的选用,慎重比较了几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基础资料,存在的弊端进行论述.结果:通过对上述资料的选用,以及选取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发现,对于普通颈椎病的检查主要是采用X线平面的方法,但是也只能是适用于普通颈椎病,通常是用来检测患者的大概病发的部位.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多普勒超生效应等方法能够更加精确的确诊病情的发病情况.并且能够针对颈椎会走我的血液流通速度,以及其他部位的血液流速参数情况.结论:不同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在实际使用中去综合参考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共同作用,提升诊断水平.

    作者:王生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准确性的分析

    目的:探究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7月,我院接收诊治的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17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我院依据相关超声检查手段确诊的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收集全部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的临床诊断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究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17例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均为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经尸检结果显示均确诊为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全部胎儿的四腔心切面结果均表现正常;全部胎儿的流出道切面均可观测到两条大动脉,且两条大动脉呈平行方式排列;在三血管切面方面,可以观察到两条血管的病例数为15例,观察到三条血管存在排列异常情形的病例数为2例;全部胎儿的主动脉弓切面均可观测到程度不同的增大迹象.结论:在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运用产前B超诊断方式能够获得良好诊断结果,同时在诊断过程中,通过对多切面影像实施观察、分析,能够显著提升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的临床诊断准确度.

    作者:陈文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64层螺旋C T应用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予以探究.方法:对5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均实施64层螺旋CT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并以后者为标准对前者的相关诊断结果予以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对轻度、中度和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特异度、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中度与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对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P<0.05);对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P<0.05).结论:64层螺旋CT应用于不同程度冠状狭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张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脑出血及脑梗死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脑出血及脑梗死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脑梗死、脑出血的成人患者150例,使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 T的方式进行扫描,命初次诊断时所用的常规剂量组为a组(130k V、240m A s),命在进行复查诊断时所使用的低剂量组为b组(110kV、150mAs)和c组(110kV、100mAs).评价过程中使用双盲法,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图像的优良率和噪声值,进而对比a、b、c三组所得的图像质地.在实验后需要比较a、b、c三组的辐射剂量,所以在比较前需要记下a、b、c三组所得图像的CTDIvol值和DLP值.结果:a组的CTDI-vol值比其余两组分别上升了58%、72%.统计后结果P值均<0.01,组间计量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反的a组C T图的噪声值略微比其余两组低,统计后结果P值>0.05,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脑出血的成人患者的复查过程中低剂量多层螺旋CT(110kV、150mAs、110kV、100 m As)可以明显的减少辐射的剂量,同时终实验获得的CT图质地也能达到诊断的要求.

    作者:黄林勇;肖志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科室接收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接收时间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一般组,两组分别包含25例患儿,对实验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并对家属进行出院健康教育,一般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满意度以及复发比例.结果: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复发比例均低于一般组,家属满意度比一般组高16.0%,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对比,综合护理干预明显缩短了患儿康复时间,提升了家属满意度,出院健康教育可有效避免患儿疾病的复发,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张雪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我方医院收治均经病灶检查确诊的63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对63例患者给予灰阶超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两种方式分别检查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度、特异度.结果: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准确度、特异度明显优于灰阶超声(P<0.05).结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突出,相比于灰阶超声检查准确度、特异度更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有利于甲状腺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的区分,更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技术诊断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70例应用意义评估与分析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应用超声技术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7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儿采用飞利浦L12-5型超声诊断仪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诊断符合率为95.71%;初次超声技术诊断出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D、Ⅲ型、Ⅳ型等不同类型的140个髋关节发育不良,复查超声结果发现未采取干预措施的66个Ⅱa型和Ⅱb型髋关节42个转为Ⅰ型,其他类型髋关节Pavlik挽具干预后12个转为Ⅰ型,6个转为Ⅱb型,9个转为Ⅱc型,2个转为D型.结论:超声技术可提高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率,同时动态观察髋关节发育情况,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陈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论钼靶X射线对单位女性员工年度健康体检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钼靶X射线在女性年度健康体检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钼靶X射线对800例35岁以上的女性进行乳腺健康检查筛查,及时提供诊治建议,并对其治疗愈后随访.结果:乳腺增生症631例,良性肿瘤(包括:乳腺纤维腺瘤32例,脂肪瘤28例、错构瘤2例),恶性肿瘤(包括:早期乳腺癌7例,乳腺癌3例).结论:钼靶X射线检查具有无创、简捷、安全、准确性高等特点,是早期筛查乳腺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均用CT检查诊断,观察组患者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终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探查结果显示,本次选取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均确诊为患有股骨头坏死,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率为93.33%(14/15),对照组应用CT检查的诊断率为60.00%(9/1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确诊率方面进行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股骨头坏死分析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相比于CT检查诊断,应用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不仅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沈智蓉;赵云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源CT在62例痛风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使用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因关节疼痛接受双源CT检查的62名临床确诊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集患者发病时间、尿酸浓度、年龄等临床资料,然后对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利用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获得患者检查部位绿色结晶沉积部位及大小等数据.结果:经两名影像科医师阅片后得出53/62(85.48%),经痛风识别软件中呈现绿色伪彩的有尿酸盐结晶患者53例(88.3%),另外9例患者患者图像未出现典型绿色伪彩.结论: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是一种敏感的,具有特征性和直观性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

    作者:梁俊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心电图监护的运用及影响

    心电图(ECG或者EKG),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和无创性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电异常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护理工作中,心电图监护既是一项常规操作,对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的不同状况做出及时的处理,以提高的患者的病症诊断质量.

    作者:刘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