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波
目的:研究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均用CT检查诊断,观察组患者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对两组患者终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探查结果显示,本次选取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均确诊为患有股骨头坏死,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率为93.33%(14/15),对照组应用CT检查的诊断率为60.00%(9/1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确诊率方面进行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股骨头坏死分析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相比于CT检查诊断,应用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不仅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沈智蓉;赵云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HRMRI与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进行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基底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检出情况、HRMR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检出情况.结果:HRMRI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P<0.05),使用HRMRI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斑块43例(71.67%),其中上壁斑块、后壁斑块、前壁斑块、下壁斑块分别有6例(13.95%)、7例(16.28%)、17例(39.53%)、13例(30.23%);HRMRI检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为13例(21.67%),其中房颤、风湿性心脏病、梅毒血管炎、结核性血管炎、血管夹层分别7例、3例、1例、1例、1例.结论:HRMRI在基底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中能够获取较高的检出率,并在动脉斑块分析诊断、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因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
作者:林汉斌;李元霄;郑振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本文报道了一例1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使用利拉鲁肽的个案.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体重、胰岛素使用量、血糖控制情况.同时系统性回顾国内外利拉鲁肽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结果显示利拉鲁肽治疗7个月后,患儿体重无明显变化,胰岛素用量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回顾现有文献,国内外已有在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中使用的相关报道,但尚待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王立;苏喆;赏月;张琴;张龙江;齐鸿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像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并表现出环形强化或者是开环状强化的临床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5个,其中转移瘤患者32例,胶质瘤12例,良性肿瘤7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4例,脑脓肿3例,结核瘤3例,脱髓鞘2例,寄生虫2例.转移瘤病灶会表现出完整环形强化,不均匀薄壁强化,并且大部分患者呈现内外壁毛糙;胶质瘤患者多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形态不规则,合并轻中度的水肿,边界不清晰;淋巴瘤病灶多会呈现出完整环形强化,并且大部分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厚壁强化,内外壁毛糙;脑脓肿患者大部分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处在幕上,病灶多存在清晰边界,呈现类圆形,合并重度水肿.结论:颅内环形强化病变中,以胶质瘤、转移瘤等所占比例较高,影像学特征明显,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杨凡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评价彩色多勒普超声在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并初步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80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二维图像中椎动脉的内径、走行等情况.结果:80例疑似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经彩色多勒普超声检测后,结果发现横突孔位置有异常的为14例,先天发育问题的为17例,起点位置出现问题的为2例.在彩色多勒普超声诊断下发现有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患者在行C T检测时,同样全部表现为先天性的椎动脉异常,证明彩色多勒普的诊断结果和CT检测高度一致.结论:彩色多勒普超声能有效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异常情况,并且安全有效,准确性高,有使用的价值.
作者:丁转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宫腔粘连患者,分别采用经阴道二维、三维超声诊断及宫腔镜病理诊断,比较其诊断准确率、粘连分型及程度.结果: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诊断效果明显高于采用二维超声诊断效果(P<0.05),且3种诊断方法对重度粘连诊断效果一致,而采用三维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对轻、中度粘连诊断效果更好(P<0.05),采用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对宫腔粘连分型的诊断效果与采用宫腔镜诊断效果更为接近(P<0.05).结论:采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进行诊断,诊断率及对粘连分型、程度的识别性高,且诊断过程不对患者造成损伤,值得推广.
作者:孙玲玲;贾赛玉;沈晓慧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逐渐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相对而言效果显著且优势明显,医学影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基础,医学影像诊断能够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信息和指导方向.本文主要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情况,研究详情见下文.
作者:闫红华;牟云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骨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诊断与鉴别肿瘤良恶性,探究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20例为恶性肿瘤,30例良性肿瘤,在b值为800、1000s/mm2时恶性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b值在1000s/mm2时的诊断价值更佳.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有利于骨肌肿瘤的良恶性诊断鉴别,具有较高特异度和灵敏度.
作者:楼春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行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EV1、MMV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会英;张新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在急性脊髓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全年段接收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共计10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我院提供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其余5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终痊愈17例,显效24例,有效5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74%,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在脊髓功能相关指标的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感觉恢复时间、肌力提升两级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以及排尿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更短,P<0.05,表明疗效更好.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起效快,患者脊髓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更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淑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瘤性质(良、恶性)的价值,总结经验.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40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均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测,同时对其诊断的良性、恶性鉴别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磁共振共计诊出20例良性肿瘤患者、20例恶性肿瘤患者,针对患者均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和分析,不同参数中Kep的诊断符合率85.0%高,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腔鼻窦肿瘤性质鉴别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诊断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故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张武;芳芳;胡万朝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CT诊断应用于结肠癌所致肠梗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6年4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结肠癌所致肠梗阻患者84例,均给予CT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CT诊断的准确率及其对梗阻部位的准确率.结果:我院84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CT诊断,结果明确诊断67例,诊断准确率为79.76%,其中乙状结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94.29%(33/35),盲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60%(9/15),直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84.21%(16/19),乙状结肠交界处梗阻的准确率为60%(9/15).结论: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准确率较高,且对具体部位的梗阻性质和梗阻程度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滕文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10例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研究组)和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超声特征,和正常人比较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例超声相关指标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更厚、左室心尖部/后部心肌厚度比值更高、收缩末期左室心尖部心腔面积更小、心尖部心肌增厚率更低、左房内径更长、E/A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可呈现出系列指标异常,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准确率亦较高,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可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作者:郑学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医学影像诊断有利于医生更好的判断病情,更合理的进行诊治.X射线的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并因其穿透力强的特征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作用巨大.在具体实践中,X射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医学领域应做好X射线防护,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的结合,更好的推进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作者:吕永波;闫红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探讨256层螺旋C 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肺栓塞老年病患80例,采取分组研究各40例,观察组实施256层螺旋C T进行肺动脉造影诊断;对照组开展64排螺旋CT检测,评估对比两种方式检测质量、病患所接受的放射有效剂量、扫描时间.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获得高质量影像,在图像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扫描时间与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效果良好,扫描时间极短,对患者屏气要求较低,避免了患者过度承受放射剂量.
作者:丁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从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结果为检出16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80%,MRI诊断结果为19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成像更具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指导,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
作者:王和平;孙吉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女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应用,为后的临床诊断提供方法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收治的3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照,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患者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1例患者的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图像特征边缘不清晰、低回声、回声不均匀以及后方声衰减等;按照血流等级进行分析0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数分别为4例,7例,11例,10例.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女性乳腺癌进行诊断分析,可以明显的显示肿块的情况,根据血流特征以及肿块情况等可以较准确的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开展使用.
作者:王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比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在肺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经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肺结核,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低剂量螺旋CT技术与X线胸片技术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及对各种病灶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1)本组60例患者中经低剂量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5%;诊断误诊率为5%,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诊断技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60例患者中,经低剂量螺旋CT对各种病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胸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准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检查,可以作为肺结核的首选诊断手段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姚雪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胎儿肾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对胎儿宫内窘迫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检查的28周到40周的7868例有完整资料的参加常规检查的晚孕胎儿作为研究对象,以28周至33周+6天和34周后同一胎儿间隔检查时间大于2周以上做纵向对比观察其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值,了解随孕周变化肾动脉的血流参数改变;以34周后是否有宫内缺氧分为研究组175例及对照组7693例,作横向对比观察其肾动脉血流参数.结果:28周至33周+6天胎儿肾动脉血流平均阻力指数0.746,34周至40周平均阻力指数0.825,宫内缺氧组平均阻力指数0.883.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胎儿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值增大,胎儿肾动脉阻力指数可以预测胎儿宫内缺氧.
作者:石恒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及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多方位重建技术对于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92例疑似急性阑尾炎病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均展开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以及多平面重建,对于CT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把CT诊断的结果同手术病理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所有患者中,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表明,急性阑尾炎患者一共为89例;通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均显示具有89例为急性阑尾炎,不一致是3例;多层螺旋CT的主要征象是:阑尾增粗肿大、阑尾穿孔、回盲肠壁增厚、阑尾结石以及阑尾周围炎;阑尾炎的位置是在回肠后位、盆腔位以及盲肠后位和回肠前位.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存在显著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为了将阑尾及周围组织情况获得充分的显示,可以采取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具备良好的检出率以及灵敏度.
作者:生艳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